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19: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2 19:31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北界为班公湖—康托—兹格塘错—安多—丁青雪拉山断裂,断层面向北陡倾,具逆冲性质。南界为日土—改则—丁青活动断裂,断层面向北缓倾,具逆冲性质。在东巧、索县等地可见到蛇绿岩逆冲滑覆到侏罗纪至白垩纪及部分古近纪磨拉石地层之上。结合带主体为近东西向展布的蛇绿混杂岩带。该带古生代地层以大小不等的构造岩块的形式,保存在蛇绿岩和中生代沉积组成的蛇绿混杂带中。古生界主要包括东卡组(S1d)、达尔东组(D1d)、查果罗玛组(D2—3c)、下拉组(P2x),这几套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砂屑灰岩等。带内还有早、晚白垩世及古近纪、新近纪陆相火山喷发活动及新生代陆相走滑拉分盆地。第四纪谷地呈带状展布。
根据蛇绿混杂带分布的地理位置、镁铁—超镁铁岩体密集分布的主要地段和时代等主要因素,可将班公湖—怒江蛇绿混杂带从西向东划分为以下次级带。
Ⅴ1—1 班公湖—纳屋错蛇绿混杂带
该带分布在本带西段日土县的班公错至革吉县北部的纳屋错一带。典型出露地段主要包括日土蛇绿(混杂)岩、巴尔穷蛇绿(混杂)岩(扎普地区)、普公蛇绿岩(羌多)和纳屋错(革吉)蛇绿岩。岩石类型有蛇纹石化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榄斜长岩辉长岩、辉绿玢岩、辉绿岩和玄武岩等,均呈构造岩块,与围岩为断层、剪切带接触。蛇绿混杂岩基质为木嘎岗日群,岩块与沙木罗组断层接触,局部被竞柱山组不整合覆盖。据同位素测年、放射虫硅质岩和地层不整合关系,蛇绿岩的时代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主要为侏罗纪—早白垩世,经历了中—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两次构造侵位(据1∶25万日土幅资料)。
Ⅴ1—2 舍马拉—甲若错蛇绿混杂带
该带主要分布于改则县东部的洞错北岸,向东可延续到日干配错以南的孜如错一带。除洞错蛇绿岩外,其他地段蛇绿岩规模小得多。洞错蛇绿岩是班—怒带中规模最大的蛇绿岩之一,层序完整,主要包括地幔橄榄岩、堆晶岩、枕状熔岩、岩墙(群)、斜长岩及放射虫硅质岩的构造单元。多已被构造肢解,混杂带的基质为木嘎岗日群。
根据玄武岩及辉长岩的岩石化学特征,认为洞错蛇绿岩来自富集地幔,形成于与初始拉张洋盆有关的类似的洋中脊的构造环境(据1∶25万改则幅资料)。
据鲍佩声等(2007)研究,洞错蛇绿岩可恢复的洋壳总厚度大于5km,自下而上依次由地幔橄榄岩、堆晶杂岩、基性岩床(墙)杂岩和基性熔岩组成,呈构造岩片侵位于侏罗系木嘎岗日群中。洞错蛇绿岩的堆晶岩杂岩具有纯橄岩—橄长岩—橄榄辉长岩的岩石组合。综合分析表明洞错蛇绿岩形成于有大量富集地幔物质上侵的洋岛(OIB)环境。
对改则舍马拉沟中层状辉长岩的Sm—Nd内部等时线年龄为(191±22)Ma,K—Ar年龄为(140±4.07)Ma和(152.3±3.6)Ma,因此认为洋盆在早侏罗世打开,中侏罗世开始向南的俯冲、早白垩世闭合(邱瑞照等,2004)。鲍佩声等(2007)在洞错蛇绿岩堆晶橄长岩中测得SHRIMPU—Pb年龄为(132±3)Ma,玄武岩的全岩40Ar/39Ar年龄为(137.4±2.7)Ma和(140.9±2.8)Ma。揭示班公—怒江缝合带西段在早白垩世尚处于洋盆形成和发展阶段。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班—怒带西段蛇绿岩和木嘎岗日岩群被具陆相沉积特点的沙木罗组(J3K1s)不整合覆盖,说明洋盆在晚侏罗世闭合并开始仰冲(Kappetal.,2003;陈国荣等,2004)。
Ⅴ1—3 仲岗洋岛
该带分布在改则县洞错乡北侧仲岗一带,呈一长条状近东西向展布。东西延伸约60km,南北宽约5km。下部为玄武岩,上部为玄武岩、灰岩互层。玄武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OIB成分特征。推测时代与洞错蛇绿岩一致。
Ⅴ1—4 东巧蛇绿混杂带
该带主要出露班—怒带中段的东巧一带,向西断续延伸到崩则错和多玛乡、塔仁本(1∶25万昂达尔错幅),向东延伸到东巧东部的美学拉超镁铁岩体(1∶25万班戈幅)。东西延伸约200km,出露宽度约6km。东巧蛇绿岩为本带最重要的蛇绿岩剖面。超镁铁岩体稀土含量整体很低,岩石以富铬、镍、钒为特征,为高度选择性熔融分离后的难熔残余物。总体表现为地幔残余成因(据1∶25万班戈幅区调报告)。
东巧蛇绿岩赋存基质为木嘎岗日岩群,所含六射珊瑚、水螅、层孔虫等化石时代为晚侏罗世。放射虫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化石时代为侏罗纪。沙木罗组(J3K1s)、去申拉组(K1q)角度不整合于木嘎岗日群之上。据此判断,东巧蛇绿岩群时代应为侏罗纪。
Ⅴ1—5 机部乡蛇绿混杂带
该带机部乡蛇绿岩带北以错那微陆块南界东巧区断裂为界、南以东卡错微陆块北界爬错—机部乡断裂为界,宽约13km,呈近北北西—南南东向延伸。主要成分有超镁铁质岩片、辉长岩片、枕状熔岩片、放射虫硅质岩片。机部乡蛇绿岩带为平坦型配分曲线,属轻稀土轻微富集型,无明显的Eu异常,与球粒陨石相比较,稀土元素略为富集。有别于典型的大洋扩张环境。
Ⅴ1—6 切里湖—依拉山蛇绿混杂带
该带系指分布于切里湖—达如错—蓬错一带的构造移置超基性岩体。表现为轻稀土略富集,重稀土亏损明显,Ti,Sc,Nb的明显亏损和Rb,U,Th的强烈富集的特征。
Ⅴ1—7 白拉—觉翁蛇绿岩带
白拉—觉翁蛇绿岩带沿班公错—怒江结合带南缘分布并连续延伸,蛇绿岩由变质橄榄岩、堆晶杂岩,席状岩墙、基性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构造岩块组成,混杂带基质为木嘎岗日群深海复理石沉积。该带上的蛇绿岩层序发育较为完整,总体上代表了班—怒结合带南缘蛇绿岩特征。上白垩统竟柱山组(K2j)角度不整合于蛇绿之上。辉长岩中获同位素年龄值128Ma(锆石U—Pb法),在玄武岩中获(120±1.4)Ma(K—Ar法),说明蛇绿岩的时代为早白垩世。
Ⅴ1—8 安多蛇绿混杂带
该带安多蛇绿岩为班戈蛇绿岩的东延部分,分布在班—怒带北界断裂带内的安多、单堆乡,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25km、宽约5km。蛇绿岩带多被构造肢解,但蛇绿岩套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出露。其北界与羌南侏罗—白垩纪地层、古近纪地层呈断层接触,南侧是一条近东西的第四纪断陷盆地和古老的聂荣微地块。岩石成分有变质橄榄岩、堆晶岩、席状岩墙群、斜长花岗岩和枕状熔岩、放射虫硅质岩等。该蛇绿岩带主要由低钾拉斑玄武岩和辉长岩组成,其上被白垩系紫红色碎屑岩以及古近系紫红色碎屑岩、泥岩和灰岩不整合覆盖。赖绍聪和刘池洋(2003)认为安多蛇绿岩为岛弧型,但1∶25万安多幅资料认为安多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洋中脊或准洋中脊,形成时代在三叠纪至侏罗纪。
晚三造世确哈拉群半深水相细碎屑沉积岩和碱性玄武岩的发育,反映这一时期以拉张为主,显示具有裂谷环境的属性。侏罗纪随着扩张作用的进行,洋壳出现,形成枕状玄武岩及放射虫硅质岩。中侏罗世晚期,洋壳开始俯冲,形成晚侏罗世安多弧火山岩。原南羌塘早、中侏罗世被动边缘盆地转化为弧后残余盆地。大约在早白垩世早期最后碰撞,表现为早白垩世东巧组陆相—海陆交互相红色碎屑岩与下伏帮爱组呈不整合接触。碰撞后仍然有多次强烈的构造变动,使安多带更为复杂。
Ⅴ1—9 丁青蛇绿混杂带
丁青蛇绿岩在丁青县城东西两侧大面积出露,总长大于80km,最宽处约7.5km,透镜状产出,面积约300km2。以出露大规模的地幔岩为特征。为本研究区最东段的蛇绿岩,主要包括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蛇绿岩片。1∶25万丁青县幅区调资料报道了石炭—二叠纪的多伦蛇绿混杂带,但有待证实。
丁青蛇绿岩北部与中侏罗统德极国组不整合接触,南部与上白垩统红层(宗给组、八达组)断层接触,并逆冲推覆在红层之上。该蛇绿岩自下而上由三个岩石单元组成,包括变质橄榄岩、堆晶岩斜方辉石岩和辉长岩、镁铁质杂岩。蛇绿岩剖面上覆硅岩中的放射虫化石属早侏罗世和晚三叠世诺利期,中侏罗统砂岩和砾岩不整合覆盖在蛇绿岩之上,由此确定丁青蛇绿岩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在中侏罗世之前侵位(刘文斌等,2002;王玉净等,2002)。丁青蛇绿岩包含典型的玻安岩,形成于洋内岛弧的弧前环境,属于弧前蛇绿岩。
怒江带东段丁青一带,在石炭纪开始拉张,二叠纪沉积了深海复理石,如苏如卡岩组。三叠纪时,形成了成熟的洋壳、俯冲—岛弧体系。早侏罗世,洋盆逐渐缩小,早侏罗世末碰撞关闭,形成混杂岩向北拼贴在三叠纪蛇绿混杂岩之上(王玉净等,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