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23: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04:20
搏击比赛和格斗,古代有其独特的术语,通常被称为“角斗”。在清朝魏源的《圣武记》卷十三中,记载了当时松江、嘉定、吴江等地民兵进行角斗的情况,这显示了角斗在当时社会中的存在。清朝昭连的《啸亭杂录·不喜朋党》中,描述了早期朝廷中,由于权臣之间的分歧,门下士人形成了朋党,甚至在*斗争中采用角斗的方式,这揭示了角斗在*斗争中的影子。
杨朔在《蚁山》中提到了古罗马的角斗,起源于伊达拉里亚的殡葬仪式,早期的角斗士常常在葬礼上作为牺牲品,以慰藉亡灵。公元前2年的记载是最早的角斗记录,那时的决斗士并未接受专业训练,危险系数极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角斗逐渐发展,规模扩大,项目也日益丰富,出现了专门的角斗士学校,参赛者多为战俘、奴隶和死刑犯人。如恺撒,他在葬礼和纪念活动中组织了角斗表演,包括人与猛兽的较量,以及骑马对大象的竞技。
角斗士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死后通常不能享有正式的葬礼。他们中的一些人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在公众面前受辱。公元前73年的斯巴达克斯奴隶大,就是以角斗士为主导的反抗运动。然而,随着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角斗这种残酷的娱乐逐渐消失,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角斗是备受瞩目的竞技项目,融合了拳击和摔跤,其激烈程度和残酷性令人印象深刻,但这类竞技在现代运动中已经消失,成为了历史的印记。
扩展资料
流传在自治区以摔跋之乡著称的锡林郭勒草原的一种模拟性舞蹈。由一个人表演两个人摔跋的生龙活虎般的拼搏动态,而且表现得比生活中的摔跤还要生动、灵巧、幽默、滑稽,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装,身着蒙古袍的两个小假人摆好摔跋姿式(抱腰状)缝在一起,使两袍子成筒状套在身上,扎好腰带上身向前弓腰180度,两个贴在一起的假头正好顶在腰背上,用套上马靴的双手当作其中一人的双脚,在歌声或鼓点中做摔跃的各种抱、踢、蹁、钩等技巧。另有同名电影,下面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