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3: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18:29
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即城市化率。这种单纯的人口转移被称为“人口转移型”城市化。
实际上,城市化的深度远不止于此。例如,拉美一些国家城市化率高,但经济发展滞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超过80%后,出现了人口从市区向郊区的逆流,即“逆城市化”或“郊外化”,这表明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发展停滞,而是进入了“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阶段,即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在中国,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一定代表城市化质量的提升。近年来的行政区划调整虽然增加了城市人口,但并未改变农村与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仍需要推进“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即从以人口转移为主转向以地区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为主。新型城市化强调以人为本,兼顾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人口增长。
新型城市化有多种内涵,包括但不限于:坚持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的工业化推动,统筹兼顾和谐社会的建设,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和农村城市化等。它要求城市化过程中的公平公正,环境友好,城乡一体,促进大中小城市和镇的协调发展。
2010年起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 新型的城市化战略将实现10个协调发展,目标是使人口与空间实现两次转变,即第一次转变是从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第二次转变是城市人口变为郊区人口,实现城乡平衡。我们认为,理想的新型城市化的模式是以郊区化为主,即郊区人口占50%,中心城区人口占30%,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20%,人口在三个区域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取消户籍,建立信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