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毒性如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20: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05:35
纳米二氧化钛的光触媒作用在吸附能上具有显著的化学吸附特性,这使得其不容易脱落。在研究中,通过将石墨烯微片与二氧化钛复合,不仅提高了吸附能,即使在脱附后也仍保持微米级材料状态,这样吸入肺部的风险相对较小。然而,本文作者目前尚未有机会开发此产品,读者还需继续关注。
在讨论纳米二氧化钛的生物危害性时,需注意其5nm大小的颗粒对人体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但300nm大小的颗粒几乎无光催化效应。石墨烯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网效果不佳,而黑钛的效果相对较好。在实验中,将石墨烯微片负载到二氧化钛上,虽然效果不错,但用于可见光滤网的用量不足,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作者表示,有机会继续探索此项目,以兼顾光催化作用和生物危害性。
在使用纳米光触媒处理甲醛时,需关注潜在的吸入风险。有研究显示,长期暴露于超细纳米二氧化钛的环境中,实验动物患肺癌的概率增加。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估后指出,超细纳米二氧化钛虽能导致实验动物致癌,但对人体致癌的证据不足,因此被归类为2B级致癌物。此外,超细纳米二氧化钛与其它难溶于水、低毒颗粒相比,对动物肺部的不良反应更为显著,包括顽固性肺炎和肺肿瘤。因此,需谨慎选择机构进行甲醛处理,尽量避免接触200nm以下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而对于300nm以上的纳米颗粒则可以较为放心。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Echa风险评估委员会将二氧化钛列为第2类通过吸入致癌物,但此分类决定遭到工业界的反对,认为其仅涉及颗粒大小、形状和溶解度而非化学性质。另一项研究揭示,孕妇长时间吸入工程纳米材料可能导致胎儿出现显着的表观遗传变异。研究发现,孕鼠暴露于纳米二氧化钛气雾剂环境下后,其后代心脏组织中出现显著的表观遗传变异,且这些变异可能与心脏、肝脏和肾脏疾病有关。尽管这种表观遗传变异对成年人的影响尚未明确,但研究强调了纳米材料暴露对母体和胎儿健康潜在的病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