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4小时前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5分钟前
摘要:文化生态保护带来传统手工艺保护理念的重大变革,因此文化生态对手工艺生产活动的作用出现了更多的讨论空间。从黔中布依族蜡染的个案调查研究中发现,布依族蜡染的文化生态会内化为个体文化经验,融入手艺人的身份建构过程,并借助手艺人在身份指引下的活动影响手工艺生产。因此,手艺人的身份实践能成为文化生态与手工艺生产活动的过程纽带。基于此,手工艺的文化生态理念呈现如下特点:文化整体性与个体行动多样性相结合,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个体心态秩序的凸显。同时,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措施应以手艺人的文化实践为评判依据。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手工艺人;身份实践;布依族蜡染
作者简介:王明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275)。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遗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JJD850002)的阶段成果。
传统手工艺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众的重要物质与精神诉求,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压缩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民众生活方式的快速变革也使传统手工艺难以满足民众的生活实用性需求,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016年初,项兆伦副曾指出,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项兆伦:《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外文化交流》2016年第3期。这说明保护与振兴传统手工艺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议题。由于传统手工艺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其他文化要素唇齿相依,在此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应运而生。
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以传统手工艺为保护对象,以文化整体观为视野,寻求保护方式的革新,实现对传统手工艺的整体性保护。这种保护方式是传统手工艺保护方式的重要转向,尤其文化整体观与系统性的观点,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不过,部分学者也指出文化生态保护潜在危险。高丙中教授便指出:文化生态失衡,必须要落在作为主体的一个群体或个人上,不然文化生态就只能是个词而已。没有落在活人身上,你还讲什么文化生态啊?*高丙中:《关于文化生态失衡与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的确,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在突出文化整体性的同时,往往忽视作为实践者的鲜活个体,他们正是文化生态作用于文化行动的中介。这一问题在依赖个体文化实践的传统手工艺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虽然已经强调手工艺与其他文化要素的系统性关联,不过在探讨文化生态作用于手工艺生产活动的过程与机制这一问题上仍然有继续探索的空间和必要性,这将使我们更加清楚手工艺人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地位。
本研究从文化生态理念与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入手,分析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的理论意义与探索空间,并以布依族蜡染为个案,从文化生态、社会互动、经验内化、工艺生产等方面探讨文化生态作用于手工艺生产活动的机制与过程,进而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与实践问题展开讨论。
一、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与手艺人的生产实践
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理论取向一方面带来了传统手工艺保护理念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持续的探索与思考。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如何处理文化生态的整体论视角与传统手工艺依赖的个体文化实践之间的关系。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肝癌学术会议制定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5];②年龄30~80岁;③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肿瘤者;近2年内进行过放疗、化疗等其他治疗者;②患有胆囊炎、胆结石等其他肝病者;③妊娠以及精神疾病患者。
(一)整体论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保护
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理念源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这一研究领域注重文化的整体性、系统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开始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生态学的研究,它着重研究文化与环境的共生关系。与此种文化生态的理解有所不同,1998年,方李莉提出了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其文化生态的概念是以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的概念,把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而正是这样互相作用的方式才使得人类的文化历久不衰,导向平衡*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在该视角下,文化生态更多指的是文化本身,将文化本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一观点被众多学者认同,并启发学者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问题展开研究,如陈勤建等就在文化生态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场的概念。*陈勤建、尹笑:《试论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美术观察》2007年第11期。虽然两种文化生态的理解有所差异,但是整体观的视角是共同的。
较早开展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研究的是潘鲁生,他在1998年申请国家教育部人文科学科研课题传统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并获批准立项,开展了大规模的手工艺文化生态的调研活动。*潘鲁生:《走进民艺呼吁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美术研究》2003年第2期。之后,相关学者逐渐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活动并深化了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的理解。张士闪在对张泥玩具的研究中指出,民间工艺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创造、传承和演变都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与特定社会语境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张士闪、邓霞:《当代民间工艺的语境认知与生态保护以山东惠民河南张泥玩具为个案》,《山会科学》2010年第1期。张建世也在对苗族银饰的调查中指出,由佩饰佩戴习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是导致黔东南苗族银饰变迁的动因。*张建世:《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工艺变迁及成因分析以贵州台江塘龙寨、雷山控拜村为例》,《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不难发现,学者们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生态的研究体现了文化生态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特点。这种特点不仅体现在对文化生态原理的剖析上,也体现在对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问题的解读上。例如,龚建培在对传统手工艺的当代遭遇的解读中认为,传统手工艺的原生性发展动力模式来自于古代的手工业和农业的技术状态,而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模式则来自机械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状态。不同的动力模式产生着不同的社会构成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产生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不同的审美需求。*龚建培:《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的蜕变与再生兼论传统手工印染现状与发展的几个问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可以说,基于文化生态的视角,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得到了新的解读,这对其保护实践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二)人的主体性与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