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服老妈让自己读自己喜欢的学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2:5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9:34
学习的动力全在于兴趣
你就以兴趣为话题,展开讨论
国庆节回老家,外甥女的学校布置学生们写一篇有关读书的作文,问家里人怎么写。这个题目很大,可写的内容也很多,可谓见仁见智。我首先想到的一个比较庸俗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动力何在?是为了“学而优则仁”?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另外,假如我把“读书”的概念换成“学习”的话,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怎样才能将学习的活动保持下去?其根本的动力是什么?
其实,对客观世界最原始、最本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需要,不存在为什么不为什么的问题。仔细观察一下学前儿童那双不知疲倦东看西看的眼睛和不停东抓西抓的小手,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了。读书只是人们后天探索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或途径,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世界质和量的积累和叠加。不过这种途径显得比较方便、比较迅速和比较理性罢了!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很喜欢看书。大概是书少的缘故吧,有时从地上捡起片有字的破纸片,都要看上半天,看看上面写了什么,自己还觉得挺有意思!现在想想,真是可笑!为了满足自己这点渴望,我翻箱倒柜找书看,不管似懂非懂。有一次听到镇上来了《敌后武工队》,一气走上好几里地去买,结果还是去晚了,没有买到,沮丧了好几天!当然,后来买到了,也高兴了好几天!那时,看书或者学习没有一丁点的功利成分,纯粹是兴趣和喜欢,被书中那个更广阔更美丽的世界所吸引。什么为了升学(那时还没有高考),为了排名,为了父母脸上有光,为了将来前途等等,全都不知道,却学得很有滋味。后来在课堂上听到前辈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感到很惭愧,自己为什么就不能产生这种伟大的理想和愿望呢?只恨自己境界太低!
然而,从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学的角度讲,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学习上附加了更多东西,那学习就会成为包袱,兴趣就会变为吃苦受累。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究竟有多少是出于兴趣。但我知道,确有一部分孩子把学习纯粹当成了负担,把学习当成了压力,把学习变成了劳役,把学习变成了出苦力。这到底是社会的责任,还是学生自身的原因,我说不太好。但是,学生及成人在学习之外被强加了很多功利目的,却是不争的事实。“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为了考试,为了工作,为了职称,为了升职,为了找朋友,等等。这是社会现实,我们谁也无法改变,但不要把学习的本质和源动力给忘了!
那天听一位母亲介绍,儿子还没有上学,却很喜欢学习,参加了很多学前班,学习成绩都很好,孩子自己也很有成就感,觉得学习很有意思。后来一分析,原来母亲自己也喜欢学习,经常与儿子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变着法的教孩子,就象在一起玩游戏一样。因此,儿子心目中并没有截然说这是玩,这是学习,这应该有兴趣,这可以没有兴趣等。我说,这正是抓住了学习的核心,再督促再努力不如让孩子有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兴趣才有效率,有兴趣也才能持久。除极个别神童和弱智外,绝大部分人的智力都差不多,只不过因为有兴趣的学和没有兴趣的学,却显出了差别。我想起小时候,有的学生厌恶学习到了极点,宁可去干体力活,也不愿意坐下来学习。那天走在路上,听到一位老太太对一个年幼的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就只能像那个捡垃圾的老头一样生活。孩子好像很“懂事”,说我不捡垃圾,我要挣钱给奶奶花。这话不知是孩子的真心话,还是谁教出来的。我不是说学习就一定是最好和唯一的出路,只是说要想学习好,还要靠兴趣,靠吓唬、靠逼迫、靠压力的学习是痛苦的,恐怕也是很难持久的。
还听一位母亲说,她的孩子很聪明,脑子好用,就是不喜欢学习。孩子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很想努力学习,但一拿起书本就烦,学不进去;不看书也烦,觉得虚度了光阴,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自己。这让人很遗憾,我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不过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头,住在一个广场边,广场上堆满了废铁桶。一群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经过广场,都要对那些铁桶一通拳打脚踢,以此取乐。老头有心脏病,那些噪音让他很受不了。有一天他拦住那群学生,对他们说,我很喜欢听你们踢铁桶的声音,我想让你们继续踢下去,为此我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元钱。小学生们很高兴,踢打铁桶更加卖力。在他们踢的时候,老头便找个地方躲了起来。一周后,老头又拦住那群学生,说我现在经济状况不好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每天五角钱了。学生们听了很不高兴,但还是去踢桶,想有点钱总比没有钱好。又过了一周,老头又对学生说,我现在经济状况更糟了,我不能付给你们踢桶的钱了,但我还是希望你们每天都为我踢一阵子。学生们愤怒地拒绝了,老汉复得安宁。据心理学家分析,这个老汉的确高明,他将小学们踢桶的动机或者说支持性的力量,不动声色地从获得乐趣变成了获得金钱。获得乐趣这一点,他是无法控制的,但金钱他可以控制,在小学生们为钱踢桶以后,只要他不给钱了,他们自然就不会踢桶了。
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天然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几岁的小孩成天兴高采烈地翻箱倒柜、乱涂乱画,那是在做什么?――那是在做科研、写文章!如果这些天然的动机一直保持下去,如果一个人总能在兴趣支配下学习数理化、史地政等,那他迟早都会成为那一行的杰出人物。因为兴趣是学习一切东西的永不衰竭的核动力。遗憾的是,很多人的天然动机都被他们的老师或家长偷换了,也就是说从为了乐趣学习变成为了老师、家长甚至考试学习。可以设想,如果离家离得远了,父母管不着了,老师管得松了,考试也不再那么重要了,简单地说,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就会像那群踢桶得不到钱的小学生一样,不愿意再学习了。
不仅如此,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而能心安理得,那也还不算最坏的结果。更坏的是,老师、家长的压力变成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压力?内心冲突由此产生:一方面,如果去学习,那是顺从了他人的愿望,自己会显得不那么,在青春期,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学习,理性告诉我们,这样做可能对自己不利。所以不管怎样,都不可能有内心宁静。
鼓励或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兴趣,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同时,做为成人自身,要把这种兴趣保持下去,也是一种能力。单位的班车上,经常看到一位同事手不释卷,几天就读一本书。我知道人家是做贸易业务的,经常要去招投标。却很喜欢读书,业余时间读了很多可能与业务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书,这就是兴趣吧!
功利性过强,还可能与愿望背道而驰。在前不久的北京奥运会上一些比赛项目中,我看到一些运动员可能是因为目的性太集中,拿奖牌的愿望太强烈,以至心态失衡,造成过于紧张、担心、焦虑,精力不能集中,反而未能如愿。而另外一些选手,比如有的欧洲选手,将运动本身视为乐趣,将参加奥运会视为乐趣,看重的是过程,追求的是快乐,因此,发挥也比较正常和自然。
比如同样做一件事,就说做饭吧。如果你不感兴趣,仅仅为了养家糊口,虽然也会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但你会觉得很累,身不由己,甚至厌烦。如果是喜欢做,视为乐趣,你会很投入,很得意,饭做得好,自己心情也好。还比如游戏和工作(事业)的区别。据我观察,假如不考虑强加于两者之上的社会和文化因素,这两者本身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因为社会的需要,而把它分开了。开车去兜风飙车,那是疯玩,如果参加F1,那就是体育运动;还有黑客和网络专家、桥牌和麻将等等,莫不如此。同样让人产生兴趣的活动,只是因为外部“标签”的不同。因此,也才有了“玩物丧志”和“事业有成”的区别。
当然,纯粹的乐趣也是不存在的,有时乐趣也存在于痛苦当中,或者说,经历了痛苦,对乐趣的体验才会更深刻,才能痛并快乐着。科学家也好,学问家也好,我相信他们都有宏伟的目标和远大的志向。但我更相信他们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更多地是被工作本身的魅力所吸引,被研究本身的乐趣所吸引。因此,再苦再累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大概也顾不上考虑别的了。否则,就像古文中说的那样,一边下棋,还一边操心是否有鸿鹄飞来,那还能专心吗?
因此,不管是孩子也好,成人也好,首先要挖掘学习本身的乐趣,找到乐趣钻进去,再去考虑会实现什么目标。这样,既有兴趣,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否则,边学习还要想着为这为那,那还能集中精力吗?还有什么乐趣可言?(2008-10-18)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9:35
学校的等级不同,教学水平就不同。只要你的成绩够,一定要争取考上最好的学校。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9:40
咳咳、首先,你要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读嘉善四中,其次,那个嘉善四中和嘉善泗州有什么区别- -。
然后,你如果真的想读嘉善四中,你就要跟你老妈保证,你肯定会学的好,绝对会,如果没学好的话,那你就要乖乖听你老妈的话,到那什么嘉善泗州去。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你选择嘉善四中是没错的。
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就直接跟你老妈说,“请让我自己一次,自己选择一次。我想为我的以后做些基础。我想一点。不要什么事情你们都帮我做好。这样的话,你要我以后怎么立足于社会?”
- -诸如此类的好言相劝。你妈应该没有那么冥顽不化叭?
咳、就这样,希望可以帮到你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9:36
或许你可以跟你老妈交换条件哦…… 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