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酶阻遏阻遏蛋白的活性受到小分子诱导的控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0:5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9:51

细菌对环境的快速适应至关重要,因为营养供应可能随时变化。为了确保生存,生物体需具备转换不同代谢底物的能力。细菌、单细胞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策略有所不同。


细菌需要灵活性和经济性,以避免在适宜环境大量消耗营养导致自身的不利。在缺乏底物时,细菌通过调节机制阻止酶的合成,但准备一旦有底物存在就迅速合成所需酶。底物的存在导致酶合成的机制称为诱导。这种广泛存在于细菌中,在低等真核生物(如酵母)也有体现。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是这种机制的典型例子。


在缺乏乳糖的情况下,大肠杆菌不需要β-半乳糖苷酶,因此酶的含量极低。一旦加入乳糖,细菌迅速合成这种酶,仅需2-3分钟即可达到5000分子/细胞的水平。当乳糖被移除,酶合成迅速停止,恢复到基础水平。乳糖的添加能激发lac基因的mRNA合成,lacmRNA的稳定性随诱导而恢复。诱导物移除后,转录立即停止,所有lacmRNA被降解,酶活性恢复到基础状态。


β-半乳糖苷酶和透性酶的合成与lacmRNA同时被诱导,但在诱导物移除后仍保持较高稳定性,因此酶活性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诱导水平。这种机制不仅使生物体具备代谢新底物的能力,还能避免合成培养基中突然加入的物质。例如,大肠杆菌中的色氨酸合成通过色氨酸合成酶的作用。加入色氨酸时,立即停止色氨酸合成酶的生产。这种作用称为阻遏效应,使细菌避免合成多余的物质。


细菌中同时存在诱导和阻遏现象。诱导调节生物体分解底物以供生长的能力,而阻遏调节生物体合成代谢产物的能力。酶作用的小分子底物的调节和酶活性的产生是的,底物/产物或紧密相关的分子起作用。小分子的活性并不依赖于与靶酶的相互作用。某些诱导物与自然的β-半乳糖苷酶相似,但不能被酶分解,如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IPTG虽不被β-半乳糖苷酶识别,但它是lac基因簇的有效诱导物。


能诱导酶合成但又不被分解的分子称为安慰诱导物。乳糖虽可诱导酶合成,但随后分解,产生复杂的动力学问题,因此常使用安慰诱导物进行实验。这表明控制系统必须具备识别合适的底物的成分,而这种识别能力不同于酶。


对诱导物作出反应的成分称为阻遏蛋白,它由lacI编码,控制lacIYA结构基因的转录,对外界作出反应。结构基因转录为单个多顺反子mRNA。阻遏蛋白的活性状态决定了启动子是否打开或关闭。缺乏诱导物时,基因不能转录,因为阻遏蛋白活性状态下结合在操纵基因上。存在诱导物时,阻遏物结合,活性状态改变,离开操纵基因,启动子开始转录,从lacZ5¢端开始,终止于lacA的3¢端。


诱导物如何控制阻遏蛋白的活性?阻遏物对操纵基因有很高的亲和性,在缺乏诱导物时,始终结合在操纵基因上,阻止邻近结构基因的转录。但当诱导物存在时,它与阻遏物形成复合体,不再与操纵基因结合。


操纵子控制的重要特性是阻遏物的双重性:既能阻止转录,又能识别小分子诱导物。阻遏物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结合诱导物,另一个结合操纵基因。当诱导物在相应位点结合时,改变阻遏蛋白的构象,干扰另一位点的活性。这种类型的称为变构。


诱导触发了一种协同机制,一组基因同时表达或关闭。mRNA通常从5¢开始转录,因此诱导导致β-半乳糖苷酶、Lac透性酶和Lac乙酰转移酶按一定顺序出现。多顺反子mRNA的共同转录解释了为什么在诱导物的不同条件下,lacZ、Y、A三个基因的产物总保持同样的当量关系。


诱导激活了基因簇的表达。诱导物交替改变它们的效应,其他因子影响转录和翻译的绝对水平,但三个基因之间的关系由其结构事先决定。我们需要注意操纵子的潜在特性。lac操纵子包含编码糖代谢所需β-半乳糖苷酶的lacZ基因,以及负责将底物转运到细胞中的透性酶基因。但在非诱导状态下,基因未表达,不存在透性酶。那么诱导物如何开始进入细胞呢?


实际上,细胞中酶等总是以最低量存在,足以供底物开始进入之需。操纵子在基础水平表达,即使没有诱导物,它也保持此表达水平(诱导水平的0.1%),而某些诱导物可通过其他吸收系统进入细胞。


扩展资料

酶阻遏(enzyme repression)细胞中受反应最终产物的影响而中止特定酶合成的作用。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