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04: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机制着重于制度创新。试点地区需根据水资源承载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经济体系。通过构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实现水资源全链条的节水管理,包括取水、供应、使用、排放和回用。
在规划层面,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和总量控制,从过去的以需水定供水转向以供水能力定经济结构,确保经济活动与水资源供应相协调。这要求量入为出,建立适应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经济结构。
在节水管理上,关键在于建立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首先,需主导节水工作,同时借助市场机制,鼓励公众参与,调动用水户的积极性。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设定明确的宏观和微观用水指标,通过控制用水量实现节水。
在缺水区,以总量控制为主;在丰水区,重点在于定额管理,提升节水和减排水平。此外,要建立水权分配、转让制度,明确流域用水权,兼顾生态与环境,平衡不同地区和行业间的关系,并设立用水权交易市场,通过有偿转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水价制度设计也至关重要,既要覆盖成本,又要公平负担。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定价,工农业用水则按定额计价,超定额则加价,以促进节约。水源变化大的地区会实行丰枯水价。同时,规范水权交易价格,让节约用水者受益,超用者承担相应费用。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确保每个用水户按计划和节约用水。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要有明确管理,形成合理的费用结构。水资源论证制度要求在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确保战略与水资源条件匹配。
最后,排污许可和污染者付费制度也需强化,通过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和严格的排污监管,推动企业减少超标排污。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则强调用水效率和效益的跟踪与评估,以数据驱动节水行动。
水资源[2004]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