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有哪些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有哪些

时间:2024-08-15 来源:乌哈旅游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是到西宁旅游的必去景点之一,这里是了解藏族文化的绝佳去处,馆藏藏族文物更是令人十分震撼,那么在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内的镇馆之宝有哪些呢?

曼扎

年代:现代

曼扎又称曼茶罗,是藏文音译,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法器。曼扎盘为圆形,多层,每高一层,体积

递减一圈,很像一座宝塔。曼扎细分有三身曼扎供,七堆曼扎供和三十七堆曼扎供;又有以装七珍

八宝,在其中而为供养,有的是以粮食药材装其中来供养,甚至以泥土沙石装其中而为供养。不论

何种皆以意观数之无量,物之珍贵为上。象征把整个字宙缩小在上面,加以实物,观想而作供养,

是密宗迅速积聚福德与智慧的巧妙方法。

藏医手术器械

根据考古发掘,青藏高原先民早在4000年前就已掌握医学为目的的穿颅手术。而在公元8世纪藏医巨著《四部医典》中记载有一百多件藏医外科手术器械。大致分类为检查异物、剖割、放血等,有种类繁多、构思巧妙、做工细致,使用方便等特点。

《药物图释·白银镜》

年代:明

尺寸:长:48.5cm宽:8.8cm厚:2cm

馆藏《药物图释·白银镜》以传统藏纸及藏墨工艺彩绘收载了一千多种药材图谱及文字注解,对青藏高原早期地理、气候、环境、植被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考证的价值。

贝叶经

年代:古印度

尺寸:长:28cm宽:4cm

馆藏贝叶经以黑墨书写,中间有钻孔,装帧为木质夹板,每页六行。是用贝达罗树的叶子书写成册的佛经,由于树叶易腐烂,保存不易,所以贝叶经十分珍贵,目前尚有保存的不少属孤本或绝本。

棺板画

年代:吐蕃时期

尺寸:长:210cm

两端的宽度分别为60cm、43.5cm、厚5cm

这组棺板的四面均有彩绘,同时,

棺墓一侧版隐约可见绘制有几个骑马射箭者守猎时精彩瞒间,图中还出现了盘羊、石羊、羚羊、野牦牛、野驴、

猎狗、鹿、黄羊,以及房获的虎皮等。而在另一侧最上层有十几人物组成的送殡场景,下层则绘制有饮宴图及帐居图,无论男女均着垂至脚踝的长袍,或跪、或立、或盘腿坐于连珠纹地毯之上,有的斟酒、有的举杯、有的作据。

整个棺板画内容丰富,有狩猎的场景,帐居迎宾的场面。这些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题材延续与外来风格相互融合的独具特色的高原艺术。

髹漆皮碗

年代:元

尺寸:高12cm口径25cm重量约602g

皮制敛口大碗,刷有枣红颜料漆,口沿内侧绘有花枝圈纹,碗底绘有莲花瓣及喜珠旋纹,碗壁以忍冬纹、

莲瓣纹、如意纹等环饰。丰富的纹饰不仅是审美的

追求,也为器物增添了艺术品味。

皮质髹漆铠甲

年代:吐蕃时期

尺寸:长72cm宽45cm重7.95kg

皮质髹漆铠甲为馆藏一级文物,全甲由身甲、甲裙两部分组成。身甲由胸甲、背甲、肋片等共计十片甲片组成,整个甲身采用皮条菱形编织拼接。身甲下缘接缀甲裙。甲裙由六排甲片组成,每排以皮条上下纵联,每6-8皮条中间以交叉编织隔开。胸甲上绘有双龙和似大鹏鸟及人形的纹饰。甲身髹漆,用以保护漆器内部胎体,使之更为坚固,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又具备了装饰效果,使之具有外形之美。

怯卢文木简

年代:约公元272年前后

出土地点:新疆尼雅保护区13号遗址尺寸:牍宽:21.3cm牍高:10.5cm

检宽:16.3cm检高:10.5cm

馆藏四件怯卢文尺牍,均为一级文物,此类简牍为“检”和“牍”合体的矩形尺牍。封盖为“检”,而“牍”指底板,是用来书

写的面。(亦有牍面写不下,续到检内侧的情况)“检”中间有峰,两边似翼向两侧伸展,恰巧扣于“牍”内。“检”的中间(峰)刻出三道沟槽,中间凿出一个长方形的凹槽。当文件书写完毕后,将“检”与“牍”的凹槽用三道封绳捆扎好,绳头安置於长方形凹槽内,填充以封泥保存。“检”的左上方有持有者姓名,并会加盖印章。根据专家解读,馆藏4件怯卢文尺牍均出土于新疆尼雅保护区13号遗址。此尺牍(编号00001)书写于部善国国王侍中安归伽治下的第26年,即公元272年前后。尺牍内容为判断有罪无罪的司法文书。由沙门佛图军(Buhasena)持有。书写在牍底的“万字符”,使用红外线摄像技术才能看到。据专家介绍,这是首次在怯卢文中出现,其意义非凡。

合金铜嵌宝石观音立像

年代:元

尺寸:高:50厘米

重:4.55公斤

此文物从残缺的外形看这尊佛像为十一面观音像。质地为合金铜且镀金。工艺精良、制作精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