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时间:2023-06-22 来源:乌哈旅游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4、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陋室铭》。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问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明确: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房子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室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六、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了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我们还有必要在课后熟读并背诵,使之成为影响我们修养的一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