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民网络信息应用障碍的突破
摘要 探析了我国农民网络信息应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突破该障碍的时策。
关键词 网络信息;障碍;对策;农民
我国正在步人信息社会,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愈加迫切。农民是农业信息最广泛、最直接的利用者。农民需要从微观角度了解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从宏观角度掌握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他们需要依靠获取的信息进行各种生产和市场决策,需要在网上寻求“订单农业”的合作伙伴,并随时通过网上市场买卖各种生产资料及农产品,需要直接访问农业专家网站,咨询农技知识。农民的以上需求通过信息网络能够获得最快速、最直接的反映。2007年3月份以来的“蕉癌”流言和“香蕉含类似SARS病毒”谣传致使香蕉价格大跌,对蕉农构成沉重打击。而4-5月份以来猪肉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彰显我国农民与及时准确的农业信息仍然相隔甚远。
1 我国农民网络信息应用的障碍因素
1.1 农民的信息素质较低 信息素质是指农民获取信息、对信息内容吸收和利用,以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能力。农民是信息消费的基本单位,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民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高低。从影响农民信息素质的因素来看,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知识水平,还是传统观念的影响,都表明我国农民的信息素质偏低。
1.1.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农民信息素质的高低。由于我国农村市场经济起步较晚,长期以来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们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居多.产品和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对信息的需求意识则显得不强烈。需求是行为的原动力,需求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农民信息素质的低下。
1.1.2 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我国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由于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只受过小学教育,文化知识水平低下。这从两方面影响了农民的信息素质:一是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而这是应用信息网络的前提;二是信息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产品,需要有较高的分析理解和利用能力,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则限制了农民的这种能力。能力的缺乏自然导致了农民信息素质的低下。
1.1.3 传统观念的影响。作为社会心理特殊形式的信息意识,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极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重农轻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造成的“重存贮、轻交流”的保守、片面的信息意识流传至今。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封闭性、情报嗅觉迟钝。由于整体信息意识薄弱,导致了农民的信息素质较低,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思想上还处于盲目状态,认识不到信息网络的巨大作用,缺乏网络信息应用的积极性。
1.2 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对网络信息的应用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上网须购置必要的设备,需交纳上网费用,所以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网费用的高低是直接制约农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上网费用过高,网民每月花费的上网费用多在1130元以下,占网民总数的74.4%;低于50元的网民最多,达到44.3%。以每月平均花费50元计,1年的上网费则需600元。以目前的网络状况及农村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民上网最可能的方式仍是传统的拨号上网。其需购置的上网设备包括:一部台式计算机(基本配置,一定时期内不被淘汰),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路,费用需5000-6000元。现阶段我国农民的生活还不够富裕,有的刚刚脱贫,有的还需要扶贫,几乎没有能力顾及信息网络设备方面的投资。
2 突破农民网络信息应用障碍的对策
2.1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首先,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农业信息化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农民的智力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能的培训,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和操作技巧,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其次,促使农民从传统的封闭、保守的信息意识中解放出来,改变那种对信息的获取的无所谓态度和对网络信息的怀疑和不信任态度,用具体的事例使农民认识到信息在现代农业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农民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网络信息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信息网络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2.2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开发农民适用的信息获取技术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主要是指硬件方面的建设。我国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上已获得很大成就。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均,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上,应有针对性。在经济较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地区,应积极发展互联网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帮助农民上网,接受网络信息服务。在农民素质较差,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应依托目前较为普及的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通讯工程,进行农村三网(计算机网、电话网、电视网)合一的研究与示范。在此基础上,开发依托于上述网络的、农民适用的信息获取技术,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直接面对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信息应用能力。如开发个性化搜索引擎,依托覆盖率较高的电视网,以电视机为终端,开展信息推送(push)服务;使用电子公告牌(BBs)、电子触摸屏等发布农业信息和交流农业技术。
2.3 继续加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建立了许多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他们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务,这方面的工作应继续开展下去。一方面,继续应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向农民传送农业信息,交流农业技术和市场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实施信息门市化工程,在乡镇建立农业信息咨询门市部,门市部配备微机,连接互联网,对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网络检索知识的培训,利用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人员贴近农民的优势,帮助农民及时查询市场、技术等多种信息。以期形成一个以电子信息
服务手段为主,数据库查询服务、电话信息服务、声像服务和纸介质服务并存,人工信息网和电子信息网并存的局面,以较好地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为例,该县多措并举,建立了集实用技术培训、致富信息服务、先进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村级信息文化中心,其中在信息服务方面,每村招聘若干信息服务员将从网络和其他媒体获得的市场供求警示信息,利用广播、信息栏和村务公开栏向群众发布,避免了类似猪肉价格波动造成的被动;在信息公关方面,发挥集体优势,在互联网等媒体展示的该县特色的韭菜、花生、柳编农产品,不仅统一其质量、价格.而且还统一产品形象、文化宣传。避免了类似香蕉被诋毁现象的发生,使农民真正尝到了依靠信息致富的甜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