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9.08.092
红外图像传感器技术发展路线
王鹏飞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 江苏苏州 215000)
①
摘 要:图像传感技术是在光电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利用光电器件的光/电转化功能将感光面捕获的光信号转换为与光信号成对应比例关系的电信号、并对电信号处理获得“图像”的一门技术,本文通过对红外图像传感器的专利进行分析,得出了该主题的大致技术发展脉络。关键词:光电 图像 传感器 技术发展中图分类号:TN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3(b)-0092-02
红外图像传感器作为红外成像设备的核心,主要是利用红外辐射与对红外光敏感的半导体材料(如HgCdTe、VOx等)[2]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效应进行工作,典型的例如光电材料,经过红外辐射后可以产生对应的电子,后续再通过电路处理将电子信号转变为图像。通常,可以根据光敏材料的灵敏度将红外图像传感器区分为制冷型器件和非制冷型器件。典型的制冷型器件包括InSb、HgCdTe、PtSi、GaAs/AlGaAs多量子阱等,典型的非制冷型器件包括多晶硅热电堆、微测辐射热计、热释电材料等。
笔者对红外图像传感器的技术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无论是制冷型器件,还是非制冷型器件,初创及核心专利(主要涉及光敏材料)基本还是掌握在美国公司(如德州仪器、霍尼韦尔、雷神)手中。
用于军事或特种领域,在民用领域涉及得较少。
典型的制冷型红外图像传感器可以参见图1中德州仪器、霍尼韦尔、雷神、富士通等公司的专利申请。但是,由于其应用领域较窄,在此不对制冷型红外图像传感器做过多的介绍。
2 非制冷型红外图像传感器
非制冷型红外图像传感器所采用的光敏材料主要包括多晶硅热电堆、微测辐射热计、热释电材料。非制冷型红外图像传感器能够在室温下正常工作,不需要额外的制冷器,因而能够实现小型化,因其质量轻、功耗低、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在民生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2.1 多晶硅热电堆
可参见早期美国专利US3968360,附图2(a)示意了一种多晶硅热电堆结构,其通过红外线与热电堆相互作用,在热电堆两侧形成偏压,进而根据偏压来反推红外线辐射情况。然而,多晶硅对于红外线的敏感度有限,该技术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后续开发的改进型热电堆材料包括PtSi等。2.2 热释电材料
热释电材料例如铁电体薄膜,利用红外线与薄膜材料
1 制冷型红外图像传感器
如上文所述,制冷型红外图像传感器所采用的光敏材
料主要包括InSb、HgCdTe、PtSi、GaAs/AlGaAs多量子阱等。为了获得合适的灵敏度、降低噪声,使用这些材料作为感光材料时一般需要额外配备制冷器,使其在低温下运作,特殊的工作环境要求就导致了器件难以小型化,并且成本难以降低,所以目前的制冷型红外图像传感器一般应
图1 技术发展脉络梳理
①作者简介:王鹏飞(1987—),男,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专利。
92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工业技术
2019 NO.08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科技创新导报VOx的微测辐射热计,其利用红外线与VOx相互作用,引发VOx的阻值变化,如WO93/25877,图2(c)示意的是一种典型的基于VOx的红外图像传感器,这是目前的主流技术。2.4 非晶硅薄膜
利用红外线与非晶硅薄膜相互作用,引起非晶硅薄膜电阻的阻值变化,通过CMOS电路将非晶硅薄膜的阻值变化转变为差分电流并进行积分放大,如US5021663,图2(d)示意了一种典型的基于非晶硅薄膜的红外图像传感器,这是目前的主流技术。
3 结语
通过本文的整理及分析可知,红外图像传感器的发展主要在于光敏材料的更新迭代。目前为止,该领域的材料均由美国企业研发推出,虽然就全球专利总申请量及全球主要申请人而言,美国并未体现出压倒性的优势,其中全球主要申请人甚至呈现出被日本碾压的态势,但是考虑到美企(德州仪器、霍尼韦尔、雷神)掌握了基础性的核心专利(VOx薄膜、非晶硅薄膜),美国仍是红外图像传感器领域事实上的执牛耳者。
(a)多晶硅热电堆;(b)基于热释电材料的红外图像传感器;
(c)基于VOx的红外图像传感器;(d)基于非晶硅的红外图像传感器
图2 红外图像传感器示意图
的相互作用,获得感应电荷,再根据感应电荷的强度来探测红外辐射的情况,如US2015/0035110A1,图2(b)示意了一种基于热释电薄膜的红外图像传感器,但是该技术本身存在局限性,目前基本已被淘汰。2.3 VOx薄膜
VOx薄膜的电阻温度系数远高于大多数的金属材料,并且对于红外线及其敏感,最早由霍尼韦尔开发出了基于
(上接91页)
参考文献
[1]雷玉堂.红外图像传感器技术及其在公共安全中的应
用[A].第三届深圳国际智能交通与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展览会[C].2014.
[2]冯涛,金伟其,司俊杰.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动态[J].红外技术,2015,37(3).
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具有特色的传统工艺技术必须保
留,新技术与新工艺在使用之前都必须进行前期实验与研究,证明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并且确定其对文物是无害的,才能投入使用。如果传统工艺技术采取淘汰制度时,可以采用经过验证具有切实可行性的现代化建筑手段与保护技术进行巩固与完善。比如在维护大型石窟的过程中,针对现代工艺技术的使用问题,无论是相关工作人员还是使用人员、文物保护施工单位都应该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对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反复的验证,最终将其利用在文物保护工作上。很多维护的工作在继承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对应的监控、照明、消防等新型文物防护技术。
的硬性、岩石的变形情况作出明确的检查,最后能保证其灌浆加固的作用。
5 结语
虽然石质材料具有良好的坚固性,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损坏与影响,石质文物被老化与破坏是常见的问题,在整个石质文物的保护过程中,传统工艺保护方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石质材料的维护以及文物的破坏方面都应该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深度探究。因此,做好传统工艺方式的继承与完善,并与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实质性融合,是文物修复的必要途径,现代化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是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效率的关键性渠道,因此,传统工艺与现代化背景相融合才是未来石质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方向。
4 在传统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背景下文物破坏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就是指改善文物所处的环境条件,以防各种环境下石质文物再次遭到破坏,具体措施比如在大型石窟崖顶端做出防渗水设计,完善与管理地表水流的去向位置,并且隔断其石窟与洞窟之间的关联,排除石窟文物内部潮湿情况,防止石质文物由于水的侵蚀而影响其文物的质量与美观。在解决石窟等大型石质文物所产生的艺术断裂、洞窟开裂、塌体加固的问题时,最常使用的是灌浆粘结法,当前最常见的灌浆粘结材料主要包括环氧树脂物质、环丙烯脂物质等化学材料,这种材料性能主要呈现出加固岩石的物理力学形状,同时又具备粘结性高、粘度低、耐水性高等特性。灌溉设备主要使用的是空气压缩机以及特制灌浆筒等,在进行检查时,应该对灌浆的深度、石岩
参考文献
[1]曲亮,刘建宇.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结合的金属文物保
护修复研究——以故宫博物院藏辽代金属面具为例[J].博物院,2018,8(2):121-129.
[2]詹长法,徐琪歆.现代文物修复的思考——以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4):54-62.
[3]陈虹利,潜伟.文物保护中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探析[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1):78-84.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