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提升作业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提升作业

时间:2023-04-06 来源:乌哈旅游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提升

作业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解析】选D。材料中“浮图”代指佛教,材料中“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意思就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2.(2015·广东百校联考)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这从理论上确立了( )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 C.儒家伦理学说的先天权威性 D.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

【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天理”“最高范畴”“凡事皆有理”等信息可知,二程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权威性,故选C。A确立于汉武帝时期,B确立于明中期以后,均排除,D中“统治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2015·保定摸底)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衡,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索,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 A.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 B.得到了当朝统治者的推崇 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 D.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解析】选C。董仲舒新儒学宣扬“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他只是开

- 1 -

启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故A项错误;朱熹的思想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朱熹的“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拓展延伸】董仲舒和朱熹思想的比较

(1)相同点:都吸纳其他学派或宗教的思想,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武器,成为君主专制的理论依据;都在儒学地位确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不同点:董仲舒的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促使儒学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朱熹的思想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建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思想主旨是( ) 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 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 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

【解析】选D。据材料“三纲五常,礼之大体„„皆因之而不能变”可知朱熹强调“礼”这种道德规范应该以传统的三纲五常为骨干,故D正确。 【拓展延伸】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建构起了一套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理”或“天理”是朱熹理学思想的最高哲学范畴。朱熹认为“理”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伦理原则。朱熹一生致力于宣扬理学,所建立的庞大而又精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

5.(2015·广州模拟)他的学说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在他看来,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圣贤功夫从庙堂走向市井、村落。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虽终日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四民异业而同道”。“他”是( ) A.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选D。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商人、田夫等皆可为圣为贤”“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通过反省内心而获得“理”,故D符合题意。A、B、C都不符合材料,故排除。

6.(2015·海淀区模拟)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1521-1566)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2 -

( )

A.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

C.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 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嘉靖以后,程朱理学不再是思想界的主流,陆王心学在明朝中期以后广泛传播,动摇了程朱理学的地位,与统治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李贽的思想在当时受到攻击,不被认可,故C项错误;“西学东渐”思潮在民间影响小,故D项错误。

7.(2015·昆明摸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 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 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

【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而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可知材料体现内心的自我修行,李翱的“性命之源”思想认为人性来源于天性,而不是内心,故B项错误;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明理在于格物致知,而不是内心修养,故C项错误;王阳明“致良知”的内心体悟“理”的方法论,强调内心修为,故D项正确。

8.“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王阳明

B.陆九渊

C.李贽

D.黄宗羲

【解析】选C。王阳明属于心学集大成者,材料中没有反映心学信息,A错误;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B错误;“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是说不必以圣人标准判断是非,是李贽的思想,C正确;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D错误。

9.(2015·临汾月考)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真正对这种制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皇帝为天下“荼毒”者、“敲剥”者、“大害”者的人物及其著作是( ) A.董仲舒《春秋繁露》 B.顾炎武《日知录》 C.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D.王夫之《船山遗书》

- 3 -

【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本题选C项。

10.(2015·山西诊断)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 ) 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B.坚守理学教诲

D.发扬孔孟之道

【解析】选D。从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主张取先秦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把孔孟之道视为儒学根本,故选D。

1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认为,“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材料中“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不包括( ) A.提倡经世致用 C.主张君主立宪

B.反对君主专制 D.批判程朱理学

【解析】选C。尽管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些限制君权的理由和设想,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政治制度框架,C符合题意;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D不符合题意。 【拓展延伸】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而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12.(2015·北京西城区模拟)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三位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之处有( ) ①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②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③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A.①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三位思想家为代表的明清进步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体现时代要求,①②③④均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3.(24分)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 4 -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二 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李贽《道古录》

材料三 清朝前期戴震等一些儒学思想家关于“礼”的设想,隐含了一些瓦解文化专制和真理独占的政治集权体制,将社会秩序建立在常识与规则之上的设想也隐含了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独立存在的空间被承认的可能性。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二程”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儒学面临的危机。(8分)

(2)据材料二,李贽对人性有着怎样的认识?结合李贽所处时代,指出影响这些认识产生的因素。(10分) (3)戴震等人的思想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据材料三,说明作者对戴震等人主要观点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儒学思想发展的认识。(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从伦理和自然角度概括作答;第二问从儒学自身以及外来文化影响角度思考作答。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来概括回答;第二问联系所学从明末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角度思考作答。第(3)题第一问从材料三中“将社会秩序建立在常识与规则之上的设想也隐含了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独立存在的空间被承认的可能性”的信息来概括要点;第二问从儒学适应时代发展角度概括作答。 答案:(1)思想:万物都有规则秩序;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4分)

危机:汉唐儒学的僵化(或儒学的权威性被削弱);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4分) (2)认识:人都有自然本性;要顺应人性,使其自由发展。(4分)

因素:专制统治加强,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理学束缚人性。(6分) (3)理解:在规范社会秩序的同时注重人性;反对思想专制。 认识:儒学思想因时而变。(6分)

14.(2015·盐城模拟)(28分)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贽的思想语录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以天下之失

- 5 -

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

材料二 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许苏民《李贽评传》

材料三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

——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8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这句话的理解。(8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态势。(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概括回答;第二问,结合李贽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第(2)题解读材料二,可将问题转换为李贽思想的历史影响,结合史实论述即可。第(3)题解读材料三可知李贽的悲剧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故结合当时时代特征即可回答社会因素。第(4)题从三则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新思想,但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1)观点: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追求个人自由(抨击儒家仁义道德束缚个人自由)。(4分) 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4分)

(2)理解:李贽的反正统思想,冲击了迂腐的纲常名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8分)

(3)因素:君主专制强化,人性遭到压抑;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新思想发育传播的土壤;理学日益僵化,束缚思想自由。(6分)

(4)态势: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新思想开始滋生。(6分)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