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混凝土表面漏筋
1、 原因分析:
(1) 浇注砼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致使钢筋下坠或外移紧贴模板面外露;
(2) 砼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漏筋;
(3) 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2、 预防措施:
(1) 严格按钢筋保护层要求加设垫块,并固定牢固,合完模板后应检查钢筋是否位移,发现位移及时调整;
(2) 浇筑砼,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打灰时,钢筋工人应加强检查,发现偏差时,及时纠正;
(3) 打灰前,应将木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
(4) 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直径较小或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保护层处砼要仔细振捣密实;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踏或脱扣等应及时调直纠正;
(5) 拆模时间应根据试块试压结果正确掌握,严格按项目部要求进行拆模,防止过早拆模,损坏棱角;
3、 处理措施:
(1) 对表面漏筋,刷洗干净后,用1:2.5原场水泥配制的水泥砂浆将漏筋部位抹平压实,并认真养护;
(2) 漏筋较深的部位,应将薄弱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去,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并认真养护。
二、 蜂窝麻面
1、 原因分析:
(1) 混凝土下料不当,一次下料过多或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与沙浆离析;
(2)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3) 混凝土未分段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靠近模板处漏振,或使用干硬性混凝土,振捣时间不够;或下料与振捣未很好配合,未及时振捣就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
(4) 模板缝隙未堵严,振捣时水泥浆大量流失;或模板未支牢,振捣混凝土时模板松动或位移,或振捣过度造成严重漏浆。
(5) 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混凝土被卡住,造成振捣不实。
2、 预防措施
(1) 认真设计并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2) 混凝土下料高度如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
(3) 浇筑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并防止漏振。
(4) 浇筑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浇筑层的厚度不得超过表1的数值,并防止漏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