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的剂量和服用方法
二陈汤出自宋代《和剂局方》卷四《治痰饮》,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作用,是治疗湿痰的常用方。至于服用方法,现在多是将药材直接用水煎服。这种服法有违立方原意。这可能是疗效多不佳的原因。
现在我们就探讨一下二陈汤原方的剂量和服用方法。
【原文】
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为口父 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宋代的一两相当于37.30克,原方的剂量也就是:半夏、橘红各186.5克,茯苓111.9克,炙甘草55.95克。四舍五入,合计约为540克。
再看服法。
口父 咀一词,最早见于《灵枢·寿夭刚柔篇》:“凡四味,皆~~,渍酒中。”陶弘景《别录·合药分剂法则》:“~~,古之制也。古人无铁刀,以口咬细令如麻豆,为柤(音zhā)药煎之,使药水易清,饮于肠中则易升易散。今人以刀剉如麻豆大,此~~之易成也。”陶弘景的这段话,简言之,口父
咀就是将药材加工成比芝麻粒略大的粗粒。
“每服四钱”,四钱约为15克,四味药的剂量就是:半夏、橘红各5克,茯苓3克,炙甘草2克。
服用方法是:“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一盏,宋明清的一盏约为200毫升。服用的时候,将15克粗药粒连同七片生姜、一个乌梅放入200毫升水中一同煎煮。“同煎六分”,就是煎煮至120毫升。然后去掉药渣,趁热服下药汤。
煎煮时是文火还是武火,原文未讲。200毫升水煎煮至120毫升,时间很短,加上药物是粗粒状,推测一下,当用武火而非文火。
一天服几次?原文未讲,只是说“不拘时候”。那么究竟一天服用几次为好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的服药方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共给出十八首方子,多为“日三服”或“再服”。鉴于二陈汤每次服用量很小,且药性平和,笔者的意见是每天服三次为好。
原方总量是540克,可视为一个“疗程”,每次服15克,每天服三次,就是连服12天为一个疗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