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春季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精选试题—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1年春季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精选试题—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时间:2023-08-12 来源:乌哈旅游
2021年春季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精选试题—

文言文专项训练

《桃花源记》

晋太元 1 中,武陵人 2 捕鱼为业 3。缘 4 溪行 5,忘路之远近 6。忽逢 7 桃花林,夹岸 8 数百步,中无杂 9 树,芳草鲜美 10,落英 11 缤纷 12。渔人甚异之 13。复 14 前 15 行, 欲 16 穷 17 其林。 林尽水源 18,便 19 得 20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21 若 22 有光。便舍 23 船,从口入。 初 24 极狭,才通人 25。复行 26 数十步,豁然开朗 27。土地平 28 旷 29,屋舍 30 俨然 3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32 属 33。阡陌 34 交通,鸡犬相闻 35。其中往来种作 36,男女衣着 37, 悉 38 如外人 39。黄发垂髫 40,并 41 怡然 42 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 43,问所从来 44,具 45 答之 46。便要 47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 48 来问讯 49。自云 50 先世 51 避秦时乱,率 52 妻子 53 邑人 54 来此绝境 55,不复 56 出焉 57,遂 58 与外人间隔 59。问今是何世 60,乃 61 不知有汉,无论 62 魏 晋。此人一一为 63 具言 64 所闻 65,皆叹惋 66。余 67 人各复延至 68 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69。此中人语 70 云:“不足 71 为 72 外人道也。” 既 73 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74,处处志之 75。及郡下 76,诣 77 太守,说如此 78。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79,遂 80 迷,不复得 81 路。 南阳刘子骥,高 82 尚士 83 也 84,闻之,欣然 85 规 86 往。未果 87,寻 88 病终 89, 后遂无问津 90 者。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 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 一时期,28 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 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 年)他 29 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 年)41 岁。第三 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 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 年)病故。归田后 20 多 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 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 125 首,文 12 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注释:

1.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 年)。 2. 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 缘:顺着、沿着。 5. 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 夹岸:两岸。 9. 杂:别的,其他的。 10. 鲜美:鲜艳美丽。 11.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2.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 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 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 复:又,再。 15.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6. 欲:想要。 17. 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18.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19. 便:于是,就。

20. 得:看到。 21.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2. 若:好像。 23. 舍:舍弃,丢弃, 24. 初:起初,刚开始。 25.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26. 行:行走。 27.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 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8. 平:平坦。 29. 旷:空阔;宽阔。 30.

屋舍:房屋。 31.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32. 之:这。 33. 属:类。 34.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 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5.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6. 种作:耕种劳作。 37. 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38. 悉:全,都。 39.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40. 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 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1. 并:都。 42.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3.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4. 从来:从……地方来。 45. 具:通“俱”,全,详细。 46.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7. 要:通“邀”,邀请。 48. 咸:副词,都,全。 49. 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50. 云:说。 51. 先世:祖先。 52. 率:率领。 85 53. 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4. 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 四井为邑。” 55.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绝,绝处。 56. 复:再,又。 57.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8. 遂:就。 59. 间隔:隔断,隔绝。 60. 世:朝代。 61. 乃:竟,竟然。 62.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63. 为:对,向。 64. 具言:详细地说出。 65.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6. 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7. 余:其余,剩余。 68.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69. 去:离开。 70. 语:告诉。 71. 不足:不必,不值得。 72. 为:介词,向、对。 73. 既:已经。 74.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5.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76.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77. 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78.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79.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80. 遂:终于。 81.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2. 高尚:品德高尚。 83. 士:人士。 84. 也:表判断。 85. 欣然:高兴的样子。 86. 规: 计划。 87. 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88. 寻:随即,不久。 89. 终:死亡。 90.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练习题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2)咸来问讯。 咸: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为: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为: 为:

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练习题㈡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 绝境: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①乃不知有汉 乃: 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 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余: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余: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余: 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__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答案:

㈠⒈⑴类 ⑵都 ⒉⑴①对 ②是 ③替;制造 ⒊言之成理即可

㈡⒈同“邀”,邀请;与世隔绝的地方 ⒉⑴①竟然 ②于是⑵①其余的 ②我 ③剩余的 ⒊津津乐道;道听途说 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字词解释】 (一)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许(古义:大约;今义:允许。)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布(古义:映照;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3.崔氏二小生 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全石以为底 以为(古义:以……为;今义:认为。) 5.闻水声 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

6.乃记之而去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7.不可久居 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 (二)一词多义

1.清: ①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2.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3.以: ①全石以为底(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修饰,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4.从: ①从小丘西行(由) ②隶而从者(跟随)

5.差: ①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 6.环: ①如鸣佩环(玉环) ②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7.乐: ①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形容词用作动词。)

8.游: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②同游者(游览)

9.而: ①乃记之而去(不译,表顺接关系。) ②潭西南而望(不译,表修饰关系。) 10.为: ①全石以为底(做为) ②为岩(成为) 练习

1.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 的第四篇。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 (2) 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4.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 为坻为屿 为宫室器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余闻之也久 C乃 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D 尔 尔远逝 惟手熟尔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 2. 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 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 C 不可久居 (居住) D 影布石上 ( 映 )

3.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新课 标第 一网

(1) 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 (2) 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

(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

(5) 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 (6) 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6.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7. 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8. 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9、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小石潭记》练习题答案:

1.①抒情议论 散文 ②柳宗元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2、(1)玉环、环绕 (2)清凉、凄清 (3)大约、可能、可以、能够 3、C 4、B 二、

1.略 2.C 3、略 4、略

5、游览的先后顺序 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

6.作者浏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随之而来。

7.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8.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9、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