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部金融史2------读后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好深动好现实的一句名言,直接触动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在第3章《变法风云》—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这节中,熙宁元年(1068年)各王公大臣都在想办法敛财,搜刮民脂民膏的主意,司马光愤怒地道出:“天下之财,岂有止数,不在民,则在官。”这句话本应光耀千古的,可惜后来并不为人们所知,但这句话确在这本金融史中体现在精髓灵魂所在。正是因为贪婪的无穷无尽,当期望获得绝对权力和利益的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那么等待人民和这个国家的,将是无法预计的伤害和衰败。
任何事没有什么是偶然的,也没有什么是必然的,这本书通过经济数据的推断,以及记载在史书上那些无法被主观设定左右的财政政策和施政纲领,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样一段从巅峰到衰落的强国后时光。
国家的兴盛,国富民强,其定义是让 “耕者有其田”,实行安居乐业生活;而历史王朝的衰败大多贫富差距较大而造成的。拥有土地也是当代最好的财富,由于古代发展的局限,没有什么投资渠道,土地作为保值的财产,便成为财富很好的转移形式,拥有土地的多少也成为财富多少的标志,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很难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因素。
人们会用“积贫积弱”来形容宋朝,其实这是长期以来的误解,如果非要说贫和弱,那是宋代官员不抑兼并阶级矛盾尖锐,军队战斗力低下国家财政入不敷出,而民间财富达到中国古代的顶峰; 两宋人民的富裕、社会创造的丰富在于政府的权力的限制、人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的规范和局限,信用成为了人们传递财富的最好证明人.
货币的本质在于信用,在于人人都认同它,并愿意在交易中使用它。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敛聚民间财富,往往会使用超发货币的伎俩,也就是铸造很多不足值的铜钱和纸币等,由于铸币权掌握在朝廷上,所以民间财富瞬间缩水,财富向官僚,中央聚集。
成败兴亡几百年,从不再“均田”到多次逃出亡国泥沼的读书人能够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年代,从尽管强大到没能守住万古千秋,从一个破产小农出身到专制敛财的疑心君王等,本书中很多对于君主的观点和国家的观点与我曾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出入,我们不得不想历史本身的客观性有多少。若宋朝那么“积贫积弱”,那么真的会能够让“四大发明”中那么重要的科技成就出现么?如果元朝真的是一种对宋朝无能统治的报偿,那流民四起与民怨沸腾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明朝一位无产阶级出生的君王真的能够代表小农的利益,那么为什么清兵入关前,亡国的起义烽烟早已点燃?这是一本更为详细而全面的历史书,用更加客观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思路,让我们看到财富的创造、天才的设想、智慧的迸发、人性的贪婪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火热而新鲜的时间。
陈雨露教授这本《中国是部金融史》,为我们从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这一全新视角,重新解读了几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兴衰交替的解码。作者以货币改革为主线,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骨架,以时间序列叙事方式,全面描绘了从西周到明清几千年间中国王朝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变化对帝国经济实力、阶级阶层、百姓生计乃至文化、国防等社会百态的影响,进而如何对朝代更换、文明进程产生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一全新视角,一些我们早已固化于心的历史人物得到了全新认识,一些尘封在故纸堆中的历史事件得到了全新解读,一些看似偶然的历史进程得到了合理解释。
读完这本书后真令我颠覆我的历史三观,以前看待历史,从来都是道德方面和书面断事物人物的好坏,而经济和金融是借用科学和理论,自然是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而下结论。
金融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确实不论是什么都与之息息相关。以史为鉴,借鉴生智,为我们现任的工作和经济金融政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广州仁诺小贷-----古小方
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