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参观张骞纪念馆为主题写作文

参观张骞纪念馆为主题写作文

时间:2023-02-17 来源:乌哈旅游
参观张骞纪念馆为主题写作文

篇一:张骞馆讲稿

张骞纪念馆讲解词

各位游客朋友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城固县张骞纪念馆参观。张骞纪念馆依托汉博望侯张骞墓冢而建,张骞在公元前114年去世后便葬于此处。1983年城固县成立张骞墓文管所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并逐步修建了一系列仿汉式建筑。2006年张骞墓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于2007年被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目前,纪念馆共占地80亩,分为凭吊区以及展览区,展览区由大殿、东西配殿组成,是张骞生平及丝绸之路的相关展示;凭吊区由张骞墓冢及墓前附属文物组成。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展厅进行参观。

张骞,这位誉满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伟人,就出生于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市城固县,史书对其出生地有着详细的记载。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虽为盆地,却因为有七条连秦通蜀的栈道,早在两千多年前便成为重要交通转折点、兵家必争地。这里丰富的历史积淀,使少年时的张骞,便有着远大的抱负以及坚定的信念,促使他几经波折、历经磨难最终成就壮举。

秦汉时期生活在我国北部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是我们的

劲敌,双方一直在和亲、征战中此消彼长。从高祖时期,汉朝便以和亲的方式来换取和平,将汉王朝的公主远嫁匈奴,同时送上大批工匠、奴婢、大量器物及粮食等,而和亲并未换来和平,匈奴仍不断侵扰中原边境。汉武帝即位时,汉朝经过七十多年休养生息,国库充盈,此

时的经济、军事状况足以支持大规模对匈作战,而武帝的战略眼光也在此时得以展现。从一名匈奴俘虏口中,汉武帝得知,让汉朝吃尽苦头的匈奴,有一个宿敌那就是月氏。匈奴人杀害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欲复仇,却因匈奴强势而没人敢和他们联合。武帝得知这一情况,便想派使者联络月氏,共击匈奴。 在两千多年前,没有指南针,没有地图,没有人去过西域,更不知月氏在何处,寻访月氏是一项充满无穷变数,风险系数极高的任务。出使月氏路途遥远,必经匈奴,它不是立功封侯,更不是游历山河,这绝不是人人抢着去的“肥缺”,武帝只好公开招募,网罗天下志士。而在宫中担任郎官的张骞便在此时脱颖而出,开始接受挑战。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名随从和一位叫堂邑父的匈奴向导一路向西,虽然他两次被匈奴俘虏,羁留匈奴十一年,但他并没有安身立命,而是带着随从逃出匈奴,最终到达大月氏,并在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张骞这一行历时十三年,去时一百多人,却只有两人生还。汉武帝深深的被他的忠诚所感动,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返回汉朝后,多次参与对匈作战当中,并在公元前123年,随大将军卫青出战定襄后,因军功被封为博望侯,其封地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

此后,武帝经常召见张骞,向他询问有关西域的情况。张骞向武帝汇报自己在大夏国考察时,发现了我们四川出产的蜀布和邛竹杖,经询问,得知这些商品是从一个叫身毒的国家传来的。于是张骞

认为,可以避开匈奴,从四川绕道身毒,到达西域。武帝欣然同意了这个大胆的想法,并派张骞于公元前122年出使西南夷,张骞经蜀郡、犍为郡,分派五路副使分头探寻通往身毒的道路。这几路副使最远的到达了云南境内。因为当时云南境内“无君长、善盗寇”,我们的使者过去之后很多遭到杀害,财物遭到抢劫,只能按原路返回。这条线路虽然在当时没有开通,但它却引起了汉武帝对西南地区的重视,并在日后将它纳入汉朝版图之中。 汉武帝从张骞口中得知,在匈奴右侧有一个西域大国,叫做“乌孙”,如果我们能够与“乌孙”结为昆弟进行联姻,则可以说是断匈奴右臂。这是张骞提出的非常重要的军事策略。汉武帝对他的建议完全赞同,于是任命张骞为“中郎将”二度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带领随从300名,马匹万头、丝帛万千,浩浩荡荡地离开了长安。他们穿过河西走廊,翻过天山山脉顺利抵达乌孙。乌孙王热情的款待了张骞,并在四年后派使者跟随汉使回访汉朝。

张骞于公元前115年归汉,汉武帝拜张骞为“大行”,位列九卿。然而不幸的是,张骞在返朝后的第二年便因病去世。

随同张骞来到汉朝的乌孙使者,亲眼见到汉朝的富庶与强大,归国后他们如实禀报所见所闻。乌孙王相信张骞所言不虚,于是更加重视与汉朝的关系,愿意与汉朝联姻。后期汉武帝也远嫁细君公主与乌孙。由于汉朝和乌孙在军事、政治上结成联盟,乌孙国至此成为大汉王朝在西域抗击匈奴的得力助手。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经过的线路,最终演变成为举世闻名的“丝 绸之路”。它的起点是古都长安,终点则是古罗马(意大利境内靠近欧洲边境),全长7000余公里,它是连接亚、欧、非三个大陆的大动脉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它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的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大力向前发展。

丝绸之路是很长的一条陆路交通运输线路,因此运输工具就极为重要,除了中国最原始的交通工具马匹之外,还有“沙漠之舟”——骆驼,通过它们,汉朝乃至中国的文明穿过了浩瀚的沙漠,终于到达了遥远的欧洲。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连接在了一起。正是这些丝绸之路,将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汗血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西亚的乐器、天文

学,美洲的棉花、烟草等输入中国,东西方文明在交流融合中不断更新、发展。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所写的一本名叫《中国》的书里,提出了“丝绸之路”的说法,并被世人所认同,这条本来没有名字的线路最终被命名为“丝绸之路”。

张骞以及后来打着博望旗号的外交使臣,将汉朝的威名远播四海,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长安朝拜汉武帝,汉武帝在长安设酒池肉林

款待他们,更加使他们感受到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

张骞出使西域,开阔了汉武帝和中原人民的眼界,使他们了解到西方更加广袤的世界和众多不同的民族,汉武帝的思想最终从开始的“抗击匈奴”,转变为“开疆扩土、威震八方”,汉朝的疆土不仅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民族大融合也因为张骞的缘故加快了前进的脚步。

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的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

张骞一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最终这位从汉江河畔走向世界的伟人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生于斯而葬于斯,他的一生在这里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博望侯张骞的墓冢,它坐北朝南,南北

长35米,东西宽26.5米,高4.26米,呈覆斗型;冢顶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6.5米。墓前现有石碑四通,汉代石雕一对。 我国石刻艺术虽然产生很早,但由于自然风化和战乱等缘故,早期的石刻,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遗存不多,这对汉代石雕,是我国古代为数不多的石刻艺术真品,在2003年,被评定为一级保护文物。

墓前正中一碑,高180厘米,宽80厘米,厚16厘米,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为大清乾隆年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毕沅在其任职期间为陕西的文保事业做出诸多贡献,除出资保护文物之外,还为许多古墓勘石题名。

东侧碑,高113厘米,宽63厘米,题为“汉博望侯墓碑记”,为光绪年间(1879年)城固知县胡瀛涛撰写碑文详细记载了张骞事迹、

篇二:参观现代博物馆有感 参观现代博物馆有感

博物馆,对我来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我们缅怀我们的祖先,寻访先人足迹,并且由此得到的一些无法在课堂上,社会上所能汲取的经验的地方。有人说:?博物馆肯定是文化部门,他所举办的当然是‘文化上的事’?。的确,这也是文化。在不久前的某一个星期三,我和同学去了一趟大连现代博物馆,在那里,我收获很多,可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之旅。

博物馆里在二三楼展列了以名人名枪为主题的一系列新中国成

立前后老一代用品,展览分为?峥嵘岁月的见证?、?国际友谊的象征?、?枪械演进的经典?三个专题。分别介绍了开国元勋南征北战的贴身武器、中外军事交往中的精美礼品、还有枪械大师的成名之作与世界兵器发展史上的经典品牌。对于兵器,我的兴趣不是很大,最令感兴趣的是老一代日常生活用品,一件件小小用品,比如缝纫机在现在虽然已经落伍,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奢侈品,人们用它生产出一件件美丽的衣服······虽然说我们现在是生活得好一些了,但是对于在农村土生土长的我来说,还是感觉出来,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有多大,更加的能够体会那个年代的艰苦生活,也体现出了我们的先人们不畏艰苦,保卫祖国的强烈决心,这让我对他们的敬仰之情无形中又加深了很多,这一件件物品都见证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先辈奉献与牺牲的感人故事。

四楼展列的是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由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和大连市财政局联合主办、大连线代博物馆承办的《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文物展,其分为?丝路萌芽?、?丝路开启?、?丝路交通?、?丝路繁荣?、?丝路余晖?、和?丝路佛道?六个部分,展品很多,其中包括各种精美绚丽的丝织、印染和毛织品;端庄祥和的佛造像、佛教壁画和敦煌写经;造型别致的金银玻璃器皿、珍稀的宝石、金银币和胡人俑;形神兼备的说唱俑、仕女俑、舞马俑、打马球俑、三彩骆驼以及线条流畅、典雅富丽的绢画、纸画等等,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丝路文明的丰富内涵。

丝绸之路,在初中时期的历史课本里就已经出现过了,所以它之于我并不是很陌生的词组,丝路的开启是在两汉时期,张骞出使到西域,为中西双方带来了历史性的改变,从此丝绸之路便开启了。在参观四楼的物品时,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彩釉青花瓷和敦煌的壁画,我很佩服先人的智慧,能够为我们留下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能够在继承过去的好的方面的前提下,继续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属于我们这一时代的好的东西,这样一代传一代,创造出灿烂的华夏文化。

数千年的黄沙滔滔,数千年的钟鼓暮晨。当历史的车轨在世人面前压过一道又一道的轨迹,累累的风尘也给历史增添了不少的薄纱,原有是光辉色彩也随着记忆慢慢的老去,变得黯淡了。然而,那种历史所拥有的内涵,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记忆的老化变得黯然失色······

总的一句话,在参观完博物馆之后,我的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不得不佩服先人,他们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拥有创新的精神,拥有探险的精神······这些都是生活在优渥的现在的我们所需要学习的,这也是我最大的感受。 王夏秋

运输102班 25号

篇三:山东济宁峰山导游词400字作文 太白楼

太白楼在济宁旧城墙上,两层飞檐,歇山,高20余米,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据《山东通志》记载:太白楼原名贺兰氏酒楼,并非李白的旧居,因当年李白常在此宴饮,后人敬重李白,称之为太白楼。今天的太白楼虽然不再是可以饮酒的场所,但楼的周围仍多酒馆、酒庄,参观了大自楼中的文物展览,就近择地饮酒,正可以体会“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情。 太白楼坐落在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北岸。太白楼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其居在酒楼前”,每天至此饮酒消遣,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自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贺兰氏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而闻名于世。宋、金、元时期均对酒楼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楼”时,以“谪仙”寓意,依原楼样式,移迁于南城墙上,并将“酒”字去掉,名为“太白楼”,后于明、清、民国间进行了数十次较大的重修。 今太白楼是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的。重建后的太白楼连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样,砖木结构,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阴刻匾额。楼上正厅北壁上方镶有明代诗人所书“诗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着李白、杜甫、贺知章全身阴刻“三公画像石”,游廊和院内有《李白任城厅壁记》、

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的赞词、诗赋,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楼》等碑碣60余块。有罕见的李白手书“壮观”斗字方碑。1987年,济宁市在太白楼建立李白纪念馆。 历史考辩 一、 太白楼的起源:

1、太白楼又称李白酒楼或太白酒楼,它是当年李白在东鲁的家。 李白有《寄东鲁二稚子》诗,诗云: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通读全诗,不难发现,李白的家不但确在东鲁,而且还明显看出,他东鲁的家是以酒楼为特殊标记。据此,则可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东鲁的李白酒楼,就是李白的家。

2、济宁隶属东鲁

东鲁:不是个真实的地名,各种地名词书上都查不到。按曲阜现存唐乾封元年,唐高宗《赠孔宣尼碑》:“东鲁陪臣,奄成麟鳖”句,“东鲁陪臣”指孔子。此东鲁似指曲阜;按李白《任城厅壁记》:“当成周乃东鲁之邦”句,此东鲁似指济宁;按《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诗,此东鲁似指汶水流域;按《鲁郡陀罗尼幢赞》:“明明李君牧东鲁”句,此东鲁似指鲁郡11个县;按《单父送族弟沈》:“身骑土牛滞东鲁”句,此东鲁似指单县。从以上唐高宗和李白诗文来看,东鲁不是指的某一个县。查曲阜现存有宋真宗赵恒《文宣王赞》石碑一块,碑文

中有如下一段话,云:“宜乎大公刘(周朝姬姓始祖)之业,克至于隆周,启伯禽之封,遂成东鲁者也”。按他如此之说,东鲁就是西周初期的鲁国。既然东鲁是鲁国,济宁自然隶属于东鲁范围了。

3、济宁的李白酒楼,就是当年李白的家

西周初期鲁国的范围很大,按《诗经·鲁颂谱》注说:鲁国方七百里,以曲阜为中心,北至泰沂,南至徐淮,东至大海,西至菏泽(大野泽),约近百个县。李白酒楼究竟在哪个县呢? 查《全唐文》卷802有咸通二年正月吴兴沈光《任城李白酒楼记》一篇。此则证明当年济宁有李白酒楼。《记》中又有如下一段话:“至于齐、鲁,结构凌云者无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椽蠹,虽樵儿牧竖过亦指之曰:李白尝醉于此矣”。从这段文字

中明显看出,济宁不但有李白酒楼,而且还是齐、鲁间唯一的一座李白酒楼。此则完全可以断定,沈光所记的济宁的这座李白酒楼,就是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中的酒楼无疑了。据此,则又可作出一个明确的判断,济宁李白酒楼就是当年李白的家。所以太白楼起源于李白济宁之家,是李白寄家济宁的物证等的判断,无疑都是正确的了。 济宁太白楼对联 (一)

宴客亦寻常,贺监何人应让风流归太守 能诗最奇特,青莲如我不须星宿托长庚

[作者]李益三,字汝谦,清末廪生,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泰安县长。著有《海外楼文集》。

[说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春日,李益三赴日本留学,济宁知州王鹿泉在太白楼上为李益三设宴饯行,李益三在宴会上即席题写了这副对联,是书法家张骞所书,字体气势浑厚,苍劲有力,别具一格,与联语内容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注释]贺监--指唐代诗人贺知章,曾官到秘书监,故称“贺监”。作者对贺知章来过济宁一事表示怀疑。据考证贺知章未到济宁,故提出“贺监何人‘的问语。太守:指作者饯行的济宁知州王鹿泉。作者对王鹿泉表示尊崇,所以写出“应让风流归太守”的语句。[青莲]--李白自号青莲居士。长庚,星宿名,传说李白是长庚星转世,作者不相信这一事。

(二)

把酒临风,看带郭千家,何处青山留谢眺 登高望远,指布帆一片,当年春水别汪伦

[说明]这幅楹联镶嵌在太白楼墙的东面,济宁知州王鹿泉编撰,罗振 玉篆书。

王鹿泉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太白楼胜迹,落成撰联悬楼中。十四年后,王鹿泉逝世,济宁各界人士感念王鹿泉政绩,由罗振玉篆书,刻石永存。 [注释]谢眺--字玄晖,南齐著名诗人,曾任宣城(在今安徽)太守,他以善于写作风景诗见长,风格自然秀逸。在这里王鹿泉以谢眺自比。 当年句-是指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曾以美酒给李白送行,表示对李白崇敬和惜别之情,李白很感激作《赠汪伦》诗相赠。其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作者用此典故也有自比李白之意。 (三)

青天骑白龙,我欲因之梦吴越 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说明]本副楹联镶嵌在太白楼北墙的东面,是武陵人王以敏集太白诗句的楹联。下款属名是:祁阳陈琪属番禹姚诗志书以刻石。本联用楷体,略带行书意味,笔力挺拔,气势雄健。

[注释]“青天骑白龙”是李白的[送扬山人归嵩山]诗的结句。“我

欲因之梦吴越”,是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的诗句。两句集合,贴切自然,表达了作者同诗人的同一意境。“长风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是选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的三、四两句。原诗句是“长风万里送秋雁”,这里省去了“万里”二字。王以敏借此两句也表达了酣饮高楼的雅兴。 (四)

谪仙乃已往,诗人偶尔濡毫,遂传作千秋韵事 在我亦将来,过客侧身怀古,冀保存一线文波

[作者]杨毓泗,济宁人,清光绪甲辰(1904)科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读。

[说明]据[济宁县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邑绅杨毓泗、高为汉等重修太白楼,九月九日耆老(指六十岁以上老人)于此结九老会,极一时诗酒之盛。”这副对联便是杨毓泗在耆老会上撰写的。此联镶嵌在浣笔泉殿堂楹柱上。

[注释]谪仙--旧指才学优异的人,谓如谪降人世的神仙。[新唐书李白传]李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也!’”后因用以专指李白。

过客--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感叹光阴迅速,人生短暂,发出了人生“过客”的慨叹。作者与李白有同感。

侧身怀古--选自杜甫[将归草堂途中有作]第五首:“侧身天地更怀古”的诗句。这句话杜甫是说侧着身子在天地之间,志气不得

舒展,发怀古之情。作者也有同感,并且有自比杜甫之意。 文波--作者这里指李白浣笔泉。浣笔泉胜迹即是纵贯古今的一线文波,希望受到保护,历久长存。 (五)

太白是天宝时宇内群才弁冕,际风流歇绝,焕然见此楼,顿使游人共欣赏;重阳开盛燕,悲歌慷慨,常留诗酒英豪顾盼之姿; 斯城乃山东省坤维半壁屏藩,自唐宋以还,蔚然大都会,遂为形胜所必争;我辈并登临,凭吊兴亡,不禁古今世变沧桑之感。 [作者]潘守廉,字洁泉,别号对凫居士,济宁人,清光绪已丑年(1889)科赐进士出身,曾在河南省邓州知州,辛亥革命后引退。曾主修[济宁县志]和[济宁直隶州续志]。

[说明]这副楹联是在民国八年(1919)九月九日耆老会上,由邑绅潘守廉撰写的。是一副九十六字的长联,可作为咏史诗和叙事诗来读。上下联均分为两个层次。本副楹联作者借史抒怀,因景生情,歌颂了太白楼胜迹和济宁的地理形胜。在艺术上虽无显著特点,但作为咏史抒怀的长联还是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 [注释]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24--756)的年号。

弁冕--弁,古代贵族的一种帽子。冕,古代帝王所戴之礼帽。弁冕是用来比喻李白在文坛居首位、第一。

坤维半壁屏藩--坤,为地。维,系物之大绳。半壁,半边。屏藩,屏风和藩篱。这里是说济宁是山东大地西南部的屏障、重镇。篇二:济宁曲阜孔庙导游词

济宁曲阜孔庙导游词

2011-07-18 13:37:19|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济宁曲阜孔庙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孔子的家乡曲阜参观游览,同时也感谢您选择我,为您的本次旅行提供导游服务。我是曲阜国际旅行社的专职导游员小牛。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希望我们的合作愉快!说道孔庙,我就先简单介绍一下曲阜。曲阜位于山东省西

南部,面积约890平方公里。曲阜二字始见于《尔雅》一书,东汉应邵解释说: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时,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县,金又复名曲阜,沿用至今。曲阜虽是一个小城,却是一座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城。中国有句古话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圣人,实际上,江北的圣人几乎全出自曲阜。在中国封建时代,受到皇帝赐封的圣人一共有6位,他们分别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元圣周公,他们都与曲阜有着不解之缘。 孔庙呢,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一生艰辛探索的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当时社会,逐步创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

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每年按时祭祀。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建,如今的孔庙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wu)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第三是个体建筑的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

说了这么多,大家随我到庙院中细细体味了解吧!孔庙前的这座门楼建于明代,是当时曲阜城的正南门,叫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万仞宫墙四个大字系清乾隆皇帝御笔。前面看到的就是金声玉振坊啦!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 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借此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到绝顶。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棂星门。大家抬头看!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如祀天。另外,孔庙有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进入棂星门就是孔庙的第一院落。园中有两座石坊,前为

太和元气坊,后为至圣庙坊。踏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古木参天,芳草如茵,东西对称各有一腰门,对面三架拱桥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的点缀,使人心旷神怡,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 弘道门为孔庙第三道大门。踏进弘道门,再穿过大中门,过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内有十三座碑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十三碑亭内碑文的内容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祭庙、告庙之类的记录。

大成门里东侧有一石栏,栏内有一棵桧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如今植桧高大劲拨,二人合抱,枝冠似伞,树身似铜,高达十五、六米。先师手植树历来受到重视,都将它和孔氏子孙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前面这个风格独特的建筑——杏坛,就是为纪念孔子当年杏坛设教而建。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始建于宋,现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时期重建的。大成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高24.8米、阔45.69米、深24.85米,重檐九脊,

黄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四周有回廊,顶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远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使人无不感到惊讶万分。大成殿两侧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为八棱八面柱,上有浅雕云龙戏珠,每一面为九龙戏珠,每根柱上就有72条龙。大露台是

祭祀孔子时舞蹈奏乐的地方。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规模宏大,群龙竞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里宋天贶(kuang)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 殿内有9座大型神龛(kan),17座塑像。中间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孔子两侧神龛内为四配,分别是东颜回、孔伋(ji),西曾参、孟轲。其后还有十二哲塑像。大成殿后是寝殿。寝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周围石柱上雕刻凤凰牡丹。

各位,走过孔庙的最后一座大殿——圣迹殿,我们今天的孔庙游览也接近尾声啦!感谢各位对我的支持,工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欢迎大家再次光临孔庙!相信恢宏灿烂的儒家文化一定带给您更多震撼!朋友,有缘再会!一路顺风!再见!!篇三:炉峰山景区导游词 炉峰山景区导游词 炉峰山景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来到炉峰山景区参观游览。利用途中时间,我把炉峰山的情况介绍一下:炉峰山,是磁县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1088米,因为它的形状从南面观望似同香炉,又有烟云围绕,远看真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所以叫炉峰山,又叫金鼎山、香炉山。因山顶上供奉有老爷神像,故当地又称老爷山。传说此山为太上老君酒后醉踢炼丹炉落地而成。

炉峰山就要到了。前方的村庄就是炉峰山脚下的北王庄,穿过北王庄村,再往上就是通往炉峰山的盘山路了。山高路陡、曲折迂回,当我们上到一定高度时,回头俯视走过的路,一盘一盘的山路宛如蛟龙盘升,非常壮观。号称九九十八盘。在这里提醒各位注意安全。(石龟林) 大家看,这些垒黑色 的石头像什么?

对,就像一只缓缓挪动的石龟,那么有生机,那么可爱,它们好像勇往上攀,不达山顶不罢休呢?加上这里葱郁的树木,石龟林便由此而来。 (流泉)

这一眼泉,当地人称流泉。流泉常年溢水,从未干涸。于是人们设法蓄水,巧妙取水,享受着浑然天成的恩赐。可想三五月明之夜,流淌不息的泉水汩然有声,当是一番美妙境界吧! (流泉寺)

俯视空旷幽谷,背倚苍翠青山,山中再难寻找的一块极平坦的土地,这就是流泉寺的所在。

应该说,这是一处具有完整结构的民间寺庙。虽是残垣断壁,蓬蒿丛生,但是那威严的庙堂,寂静的禅房,以及知客室、休息室等仍能够清晰分辨。功德碑上的字迹,经风吹雨打、烈日曝晒,已模糊不清,但从那残存的舍利塔及片片柏林,我们已不难想像出流泉寺昔日的繁荣,想象出善男信女、八方游客对流泉寺的神

圣向住。

面对空旷山谷,倾听阵阵松涛,环视绵延群山,尘世喧嚣暂置脑后,顿有忘我入室门之感,真不愧为清静养生之地。据传,流泉寺在很早以前住过一百多个和尚。据传说古榆树每枯死一枝就会有一个和尚病死,灵验的很。这是不是真的,无从考究。但每逢盛夏酷暑,闷热难当之时,常有人看到古榆树上的一条条白蛇缠绕,早晨和傍晚时分,雾气聚拢。古榆树下就会滴滴哒哒下起小雨。然后,水滴汇流到古树之前的石水池中,于是石水池中经常是清汪汪的一泓碧水。 (天书岩)

天书岩,又名白条岩。明初天下大乱之时,南王庄村民王天亮在此牧牛,进入此岩。他发现一条玉带和一双绣鞋腾空而起。而王天亮顺手拿到一本无字天书,不解其意。当天晚上,在灯下又取出此书观看,便顺口念了起来,少时听到门外人唤马叫。当王天亮出门看时,尽是大片人马,高呼叫我们来干什么,王天亮想这么多人要干活,怎么办?吹哨往南树被一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