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及答案
[最新]国开电大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三试题及答案
1.如何认识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的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实践者的行为。马克思对此形象地比喻道:虽然蜜蜂建造蜂房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能活动。相反,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建筑建成了。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2.实践的中介包括什么
答:实践的中介是实践的基本结构之一,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火车、计算机、雷达分别是对人的腿、脑、眼功能的延伸和放大。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语言符号是主体思维活动进行的现实形式,也是人们社会交往得以进行的中介。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3.如何科学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双向运动
答: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
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主体客体化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实际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例如,主体把物质工具如计算机、汽车等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把作为精神性客体的精神产品、先进理念和思想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都属于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4.正确理解认识的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
答:在人的认识活动中,认识的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反映和创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
第一,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创造过程是在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反映基础上实现的。
第二,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 第三,人的认识是反映特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只坚持认识的反映特性,看不到认识能动的创造性,就重复走上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之路;相反,只坚持认识能动的创造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5.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
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6.感性认识如何上升到理性认识
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是一个随意的主观愿望,而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投身实践,深人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因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
7.如何认识真理的绝对性
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了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
了真理的绝对性。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正确,因为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仍然是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达不到检验的目的。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理论,尽管对于人们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它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最终都依赖于实践。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在认识的客观对象的范围内也无法解决,因为客观事物作为认识的对象,其自身不会也不可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与它相符合的问题。因此,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能是作为主客观联系的桥梁、纽带或“交错点”的社会实践。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如果实践的结果与实践之前的认识和预想相符合,那么,之前的认识就得到了证实,成为真理性的认识。相反,就是谬误性的认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根据。
9.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对民族与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在我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行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方面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全面把握价值观的功能
答:价值观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贯穿于人们每个活动的始终,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导向功能。价值观在主体的活动中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一个社会,总是通过主导价值观或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方向,也引导个体的价值取向,从而制约个体的价值选择和活动方向。
第二,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社会通过价值规范告诉人们能够、应该、必须做什么,也会告诉人们不能做什么。
第三,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建立、维系和作用依赖于共同体成员价值观的相容和一致。
第四,激励功能。价值观能够激发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