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1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资料1

时间:2021-03-18 来源:乌哈旅游
八年级文言复习资料

第一篇:马说(托物寓意)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一、译文:(略) 二、主题探究:

本文借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 三、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谥号文公,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四、文章结构:

提出问题 世上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观点) 无限痛惜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反推结论)

食不饱

食马者不知 力不足

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 (原因)

才美不外见 安求其能千里也(证据一)

马分析问题

愤怒谴责 说

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食马者不知 食之:不能尽材

鸣之:不通其意

天下无马(证据二)

五、重点字词:

1、祗辱于奴隶人 祗:只是 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3、一食:吃一顿 4、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6、 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道: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 7、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六、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可译为“喂,喂养”)

1

结 论

——不知马也(主旨)

深刻嘲讽

八年级文言复习资料

2、才美不外见(见 通“现”,可译为显示)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译为 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七、一词多义:

1. 食 食不饱: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顿

2.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不译,后置定语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3. 策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

4. 其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其实

5.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八、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使……尽,竭尽。 九、古今异义:

1.故虽有名马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

八年级文言复习资料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仆役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3.是马也 古义:这,这样 今义:判断词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能 今义:安全,平安 划分句子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十、内容分析:

全文共三段 (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3段)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补充: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伯乐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哪些特点?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7)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

八年级文言复习资料

(8)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9)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

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10)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1)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补充: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13)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 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 (1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5)“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4

八年级文言复习资料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1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连下四个“不”字的作用?

——此句连下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如此层层蓄势,然后以反诘 作结,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何等淋漓尽致! (17)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1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19)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 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 喻人才。

(20)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小结: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但无一字直接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第二篇:《送东阳马生序》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宋濂,明代文学家,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朱元璋称之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题目含意:送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片赠序。 3、重点字词解释: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喜欢,爱好.。 (2)致书:得到书。 致,取得,得到. 。 (3)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

八年级文言复习资料

(4)弗之怠:怠,懈怠,不放松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5)走送之:走,跑 。

(6)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9)执经叩问:叩问,求教。叩,问.。 (10)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11)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12)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15)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16)礼愈至:至,周到。

(17)不敢出一言以复:复,这里指辩解.。 (18)俟其欣悦:俟等待,等。

(19)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0)穷冬:严冬。

(21)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2)至舍:舍,学舍,书舍。 (23)僵劲:僵硬.。

(24)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25)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26)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27)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2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

(29)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30)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31)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6

八年级文言复习资料

(32)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33)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34)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3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二、内容理解题集粹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

2、选文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扣问之难,路途之艰,生活之苦。(符合大意即可)

3、“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你认为这种态度对吗?谈谈你的观点。

开放题,言之成理,表达流畅,观点明确即可。

4、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5、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 (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6、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7、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8、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意合即可) 9、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三、课后题提示:

1、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7

八年级文言复习资料

(1)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

家贫,但自己却“嗜学”,学习上“无书”和“无师”。求学艰难,穷冬时节,穿行深山雪谷,“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一日粗茶淡饭只有两顿.。 概括为: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意合即可) (2)克服的方法::

①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观群书.。 ②苦无名师引导,长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3)用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从未动摇求学的意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 。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慕,仰慕 。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患,害怕。 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遇老师叱咄则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因为宋濂从小就“嗜学”,成年以后,“益幕圣贤之道”,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标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宋濂“以中有乐为足者”故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们要乐中学,学中乐,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但是,宋濂的尊师方式,我有些不同意。他尊重老师固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而我个人认为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师错,学生也错,学生没有反驳的机会。所以,我们当遇到老师有错误的时候,应该大胆、有理、有礼地向老师提出,这样,我们才可以和老师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关系。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