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
【答案】D
【解析】本体考察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积累字词,注意读准字音。
本题中,各选项错误读音修改为:
A.确凿(záo) 狭隘(ài) 蹒跚(pán), 共三个; B.怂恿(sǒng)
C. 蝉蜕(tuì) 干涸(hé) 蜷伏(quán),共三个;
D.殉职(xùn) 坍塌(tān) 嗔怪(chēn) 莽莽榛榛(zhēn),共四个。 故本题选D。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词语积累和对形近字的辨析。要求学生平时学习中注意形近字辨析,注意其用法的不同。本题中用法错误的字修改为: A.琢磨 B.漠不关心 美不胜收 D.云霄 故本题选C。
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常见语病类型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常用句式,了解常见的 语病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本题中,B选项中,结构混乱,主语被淹没,应把“由于”或“使”去掉一个。 C选项中,成分赘余,把“造成的”去掉。 D选项中,语意不明,把“没有”去掉。A选项无语病,故选A。 4、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要求学生平时多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本题中,B选项《伊索寓言》,作者并非古罗马作家。《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故选B。 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语言逻辑思维能力,较难。解答此类题目注意上文直接语言的衔接,例如本段文字第一句是\"苏州地处水乡\",那么紧接着的一句必然要和苏州\"水\"有关,所以后面一句为②,②又提到\"因水就势造园\",后面接的也应当和\"造园\"有关,只有⑤符合,前两个顺序也就确定下来。 6、
2
【答案】
(1)山岛竦峙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险躁则不能冶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古诗词默写。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在背诵的基础上,还要理解其意思,本题中,3、4、5、6都考察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其次,在默写时应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漏字、添字等,本题需要注意“竦峙”、“霄”、“阑”等字。
二、阅读理解 (一)诗词鉴赏
【答案】“涨”字显示出生命的动态感,反映作者的心理。
涨--给人的感觉不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而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诗歌意境和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阅读诗歌时注意诗人精炼的语言和精妙的字词运用。
译文: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3
赏析: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8-12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4
8、【答案】 缀,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眈眈:(瞪着眼)注视的样子; 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意:神情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以及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缀:从文中可以判断出,是狼跟着人走了很远,所以缀的意思在这里是紧跟。 眈眈:可以联想到虎视眈眈一词,是瞪着眼注视的意思。 洞:通过上下文可知,此处是狼在打洞,所以是名词作动词。
意:从“仓皇”可以看出,此处是在描写神态,所以意在此处指神情。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以及通过文章逻辑关系判断虚词用法的能力。
在本题中:之:结构助词/代词;以:介词,用/凭借; 于:介词,表处所; 而:表转折/既而,表时间,不久后。故选C
10、【答案】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平时积累文言文阅读量,积累闻言词汇。这句话在翻译时要注意“黠”,是狡猾、含有内心险恶的意思,“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是反问句,“止”通“只”。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言文细节的理解。甲篇中,“其一犬坐于前”,把狼比喻为犬,乙篇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故D错误。
12、【答案】赞成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处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中故事的总理解,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5
【甲】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
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老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焦急万分)看样子相当仓皇。
一个牧童在树上又是扭小狼的脚,又是揪它的耳朵,让它哀号;老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着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欺负得小狼急促地哀号起来;老狼(听到了)停下(它的)嚎叫四周张望,才远远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奔跑嚎叫象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老狼已经死了。
(三)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3-17题
云南看云 沈从文
(1)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2)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
6
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3)云南的云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的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而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
(4)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象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作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脑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作讲演的,写不高明讽刺文的,习理工的,玩玩文学充文化人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壮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作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7
(5)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原载于1940年12月《大公报》(有删改)
13、请概括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 【答案】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素朴、单纯。
【解析】本题考察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要求学生做阅读理解时要有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本题根据第三段第一句话可以总结得出。
14.“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许多人看云之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严肃的样子;总括并领起全文。(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本题中,许多人看云之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庄肃的样子该句出现在第1段,内容上叙述了观察了一年半载云南云后收获无几,观看了卢先生摄影后的感受和认识有了变化,其中“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是答题的关键点。
1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二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为写云南的云给人的深刻教育意义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章表达技巧的赏析。本题中,需要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16、第六段中,作者希望“我们”也“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让云物的美丽景象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评价。据文章主旨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不大。考生首先据题干找到信息源在末段。前后勾连,据标志词“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中的“目的”一词,那既是艺术家的“目的”也是作者的“目的”。这个问题出现在第4段。找到“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这句话并对其进行提炼即可。
17、沈从文笔下的“云”象征了什么?你留意过天空中变化多端的云吗?你想给它们赋予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答案】象征意义:始终坚守着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一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与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第二问,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考生要有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通读全文的时候,把文章的写作对象及对象的特征,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的重点词语勾画出来,并对它们加以整合。云南的“云”的特点从文中描写云的相关语句中提炼即可。象征意义则需结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当时的抗战现实来归纳整合。第4段的最后几句话具有很明最的提示作用,不可忽视。 (四)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8-21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8
(1)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2)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
(3)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4)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5)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6)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
(7)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8)“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9)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10)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11)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12)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13)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14)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 (15)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16)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17)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了。
(18)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19)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
9
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20)“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21)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22)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23)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桔子?” (24)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25)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26)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
(27)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28)然后她走到妻子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
(29)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
(30)“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31)“我不吃。”她还是摇头:“你吃吧。”
(32)他犹豫了一会儿后,笨拙的咬了一口面包,然后向他妻子伸过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他的肩上,他搂住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的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18、请概括小说的情节。
【答案】街头小店老板林德顺目睹了一对年轻夫妻给病重的孩子去看病,却仍无法捥回爱子的生命的过程。
19、文章以“蹦蹦跳跳的游戏”为标题,请你谈谈它的好处。
【答案】(1)以“蹦蹦跳跳的游戏”为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2)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
(3)与结尾孩子这么快就无声无息地去世形成极大反差,增强文章的悲剧效果。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章故事的理解以及对基本写作技巧的了解。文章的标题一般是统领全文,吸引读者,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或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本
10
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母亲和孩子蹦蹦跳跳玩游戏的场景,并且这个故事最终有一个悲伤的结尾。学生需基于上述理解,总结归纳。 20、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六段的划线句子。
【答案】这段话是对孩子父亲的外貌描写,从“满是胡子茬”到“眼睛浮肿”,再到从衬衣领子变黑,可以看出这位沧桑父亲所背负的生活压力巨大,让读者联想到这位父亲工作辛苦忙碌,家庭并不富裕,以及孩子生病为家庭带来的负担。为结尾孩子去世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和对于人物描写的作用的理解。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联想人物性格职业和故事情节,是阅读记叙文必备的能力。第六段中父亲沧桑的外貌可以看出这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并不富裕的家庭和难以治愈的疾病使这位父亲变得苍老。综合上述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21、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有些多余,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第一种情况:我认为是多余的。
(1)小说的主人公是年轻夫妇一家,而非小店老板林德顺。
(2)到“孩子死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就已经结束,戛然而止,让人深思。再写上小店老板的经历,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 第二种情况:我认为可以保留。
(1)林德顺是小说的一个线索,也可以说是小说的主人公,结尾表明林德顺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正因为自己悲剧,他才更能理解年轻夫妇的痛苦,更增添了文章的悲剧性。
(2)也很符合生活常理,年轻夫妇的痛苦能自然而然地让他联想到自己曾经的悲惨遭遇。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察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本题中,学生需要先阐述观点,再陈述理由,如果认为多余,可以从年轻夫妇一家人是故事主人公入手,如果认为可以保留,可以从故事视角为林德顺这一点入手,说明林德顺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是要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三、名著阅读
【答案】
(1)《西游记》 明朝 吴承恩
(2)“裙钗”指的是罗刹女(铁扇公主);
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 他要借罗刹女的芭蕉扇去扇灭火焰山之火
11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常识的积累,需要学生平时学习中,对中国古典名著的作者、内容、经典故事情节有所了解。本题考察的《西游记》,作者明代《吴承恩》。
红孩儿出现在第四十回: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
三借芭蕉扇出现在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四、综合性学习
本学期,七年级(1)班开展了“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小组活动环节,有小组收集到下列三则材料,在课堂上同学们围绕材料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材料一: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较2014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俄罗斯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
(摘自“百度搜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人均阅读量较少的原因。(2分) 【答案】①工作生活劳累;②娱乐活动多;③缺乏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字的概括能力。原文是“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可以从工作、娱乐、阅读兴趣等方面取概括。 (2)材料中哪些现象属于“浅阅读”?(2分)
【答案】①刷微博,读微信;②读报看杂志只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解析】本题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浅阅读”的特点是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微博、杂志、八卦都属于浅阅读。 (3)结合材料,请你就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对国家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2分)
【答案】国家:①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②多提供免费图书;③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个人:①培养阅读兴趣;②减少娱乐,留出读书时间;③多读能引发思考的经典作品。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围绕如何更好地改善国民阅读现状,从国家层面,应思考如何给国民提供阅读环境,提供可读书籍,提倡读书,创造读书氛围;从个人层面,应思考如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五、写作
12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难度中等。
【审题立意】美好的时光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题目,在写作时尽量可以从特殊的人和事入手,写作的难度相对会降低。
【思路点拨】题目\"美好的时光\"可以和一件事相关,例如生活中偶然间发生的小事,也可以和某个特定的人物相关,例如\"妈妈\"。但是无论从哪方面入手,一定要凸显出\"美好\"在何处,这个“美好”可以是美好的品质,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故事,也可以是美好的愿景。
【表达方式】前面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后面以抒情方式结尾,升华主题,点明\"美好\"。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