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农业现状与发达国家农业对比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与发达国家农业对比分析

时间:2020-07-21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农业现状与发达国家农业对比分析

作者:朱悰轶

来源:《商情》2010年第22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在过去的3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样的作为决定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景象。本文通过中国农业现状与发达国家农业的现状的对比分析,总结中国农业的优点和劣势,同时从几个方面讨论对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农业 发达国家农业 现状 对比启示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农业文明时代,曾经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进入近现代以来,在工业文明的发展中,中国落伍了,这不仅表现在工业上,而且在曾经创造灿烂文明的农业也大大落伍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积极的农业改革下,中国农业进步飞快,但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的农业,引出中国农业要解决的实质问题及相关对策。 一、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的优劣势比较 1.农业机械化水平比较

全国农业机械原值达到3362亿元,乡村农户平均拥有农业机械原值1300多元,占农村住户年末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2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04亿千瓦,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31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l494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97.26万台。联合收获机36.22万台。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拖拉机数量0.77台,配套农机具1.18部;每百户拥有拖拉机数量6.1台。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3%,其中机耕水平47%,机播水平27%,机收水平19%。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个农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达1.5万美元,比制造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装备高达22%。法国和德国的每个农业工人拥有的固定资本也在2000美元以上,日本每个农业工人也拥有1500多美元的农业固定资产。这些国家的农业固定资本主要是机械装备。 2.农业科技化水平比较

截至2004年下半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45%,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贡献率分别为42.4%、31.4%、42%和45%,使我国成为世界粮棉油生产和畜禽、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提升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贡献。美国的农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科技贡献率已近70%,其中政府对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教育和农业推广的投入也起了很大作用。在美国,新农牧场主、青年农民和农业雇工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为了提高他们的生存竞争能力,政府在教育和推广服务中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3.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是为了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以及农户经营规模偏小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矛盾而产生的。截至2004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共带动农户8454万户,平均每户从中曾收1202元。

荷兰,丹麦都是国土面积很小的国家,耕地面积只相当于我国的2%却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强国和农产品出口大国。其原因就在于两国的农业产业化程度高。 二、通过比较对中国农业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从经营模式上讲,有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大农制,即地广人稀,劳力不足,工业比较发达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美国、加拿大等属于此类,其发展农业是以节约劳动力为主的农业机械技术模式;二是小农制,即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较好的国家,如日本。其发展农业偏重于生物化学技术,旨在提高土地的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三是中小农制,即土地和劳力都感到不足,如工业基础较好的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农业现代化是以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同时发展模式。这些国家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而要发展我国的农业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吸收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式方法。 1.国外发展农业的有益借鉴 (1)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至关重要

日韩等国家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过由于过分剥夺而导致农业萎缩的情况,但都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分别于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实行了对农业的反哺政策,从而使农业迅速强大起来。在这中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的政策。两国政府都采取了提高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装备水平、加速农村公共物品建设,进行结构调整扩大经营模式等。

(2)加快产业化进行

农业产业化最早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从这些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农业产业化确实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叫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各不相同,如“农业一体化”,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其标志是: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和集约化。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0年中,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促进农产品产量增长了40%。农业的集约化与专业化往往相伴而生,在发达国家,伴随农场数目的减少出现的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是农业生产集约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农业服务体系高度社会化。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和农业发挥作用最大的当属日本。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充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农协制度,即农业产业化。其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农村金融、农村保险等各方面,甚至发展成为代表农民政治利益的准政治集团,并且自上而下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体系。 (3)建立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可以使农业获得累进的和加速度的发展。邓小平“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体现于农业发展中便是“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美国之所以拥有现代化的农业就是因为其发达的农业技术和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政府对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传播的主导作用。农学院每年根据经济发展和实业界要求主动改变课程设置,求得学以致用。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确保先进科技快捷有效地应用于生产,推动了美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2.我国农业发展的途径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总体上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既有传统农业的成分,又表现出现代农业的部分特征。同时,因为我国各地资源条件差异,各地迈向现代农业的途径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农业转变没有固定的模型,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与策略,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1)发展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中国农地的超小分散的经营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二不得已采用的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安排迎合了农民对土地平分的要求,却给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极端不利的影响。邓小平对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他在改革初期就明确提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低水平的集约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约化”,并指出:“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对于一个市场农业主体来说,一搞市场经济,必然要遇到农业的规模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所以适度规模经营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2)继续发展乡镇企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乡镇企业是继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后,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又一伟大创造,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重要一环。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注重规模带动、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提升素质、加快改善服务、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动荡、国内自然灾害、人民币升值、用工成本和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虽然比上年放缓,但仍然维持两位数增长。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借助乡镇企业的大力推动才能完成。应该把乡镇企业纳入全国工业发展体系中去,大力提高其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在提高服务能力上有新突破。乡镇企业应该利用与农业的关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大显身手。从事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销售等优势在农村,这是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争取在推进乡镇企业转型提升和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建设上有新突破。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调整农业结构要放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一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是农林牧渔副业全面发展,把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中草药、棉花和水产品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名优特产品生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商品基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利于解决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家庭经营的分散经营,农民投入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陆世宏.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齐城.迈向现代农业的路径探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王学真,高峰.农业国际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刘冠生,王学真.农业标准化推广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6]刘运梓.比较农业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