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简述
作者:吴远华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8期
摘 要:本文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上古至春秋的初步萌生期、秦汉至隋唐的多元并存期和宋元明清的交融发展期,并对各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特征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历史分期;主要特征
回望中国音乐的历史长河,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先民活动中就存在着早期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突出的例证是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吕氏春秋》《声无哀乐论》等音乐美学名篇的出现。相传由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撰的《乐记》中论及音乐的本源、特征、美感、社会功能以及乐与礼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古乐与新声的关系等;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吕氏春秋》留下了有关音乐起源、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社会政治等的关系等记载。魏晋名士嵇康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也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涉及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和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美学思想共同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音乐美学思想多元并存的局面;汉代出现了《淮南子》、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到魏晋、隋唐、宋代、明代直至清代,都出现了各自朝代立场鲜明的音乐审美意识及相关音乐美学言论。可以说,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古典音乐美学思想一样,派别林立,异常丰富。为了进一步理清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历程,本文从初步萌生期、多元并存期以及交融发展期三个时段对其基本特征加以分析,以求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上古至春秋的初步萌生期
上古至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社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期,原本处于至高无上的神明地位已经明显降低,相应的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地位)得到上升,而且以“阴阳”“五行”观念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也已形成。社会的变革促进了音乐实践的发展,也促使音乐审美经验的逐步提升,出现了虢文公、史伯等人思考音乐的记载,虽然他们并没有留下成篇的完整乐论,但已经提出了“和”“同”“中”“淫”“音”“心”“乐”“礼”“哀”“乐”“平和”“新声”“德音”等的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范畴,阴阳五行音乐思想、礼乐思想与“平和”审美观的萌芽状态就此形成。这些萌芽时期产生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正是后世各家学派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所在,对整个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秦汉至隋唐的多元并存期
秦汉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的一次大发展时期,知识分子的队伍空前壮大,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先后出现了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阴阳家、杂家等流派。各大思想流派相互进行学术切磋,互相辩难,在辩难过程中又相互有所交融,音乐的审美范畴得以延伸,如“美”“善”“雅乐”“郑声”“今乐”“古乐”“大音”“五音”“欲”“道”等,如孔子提出了“尽善尽美”、老子提出“大音希声”等审美准则。其中,发展最为系统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儒家的礼乐思想和道家的自然乐论。
汉初出现了以道家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融合各家思想的新道家,主要代表为刘安的《淮南子》。汉武帝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策,促进了儒家学派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融合了各家学派思想的《乐记》。当然,汉代发展起来,并对后世也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论著还有《论衡》《太平经》《韩诗外传》《琴操》等。但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儒家一门学说大发展的一个阶段,此时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开始出现多元交融的现象。
魏晋至隋唐时期,音乐美学思想极度活跃,许多在社会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文人志士都转入在精神领域上的宣泄,各门艺术及其审美思想则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同样,由于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深重苦痛的人民大众同样选择在精神上摆脱苦难,于是由外国流入的佛教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儒、道、释(佛教)三教鼎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儒家、道家思想产生了正面的撞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 三、宋元明清的交融发展期
宋元明清,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由盛转衰,宫廷音乐独霸一方的格局被打破,各类民间音乐竞相发展,产生了各种新的音乐表演形式,如戏曲、说唱音乐等。在音乐审美思想上,最重要的代表则是道学先驱周敦颐的“淡和说”,以儒学为主的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以道学为主的李贽提出以“童心说”为基础的主情思潮等。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在这个时期依然在相互斗争,但在对峙的同时也在进一步融合。
从整个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分期及其特征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关音乐美学的思想,经过时间的冲刷和洗礼,各家学术思想都在与儒道并存的过程中被儒道两家所吸收、融合,成就了我国最主要的两大音乐美学思想流派,却失去了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作为集各家之长的儒、道两大主要音乐美学思想的衍进,应该说是双方长期的互相论战、相互交融和相互发展的历史过程。 (指导教师:杨和平)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