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项目建议书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项目建议书

时间:2020-06-24 来源:乌哈旅游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工程

项目期限:2003年7月-2017年

建设地点: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和蒋村乡,东至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南至蒋村乡拆复建用地,北面为留祥路,西面为绕城公路,总用地面积5500亩。具体位置见附图。

执行单位:浙江大学

编制日期:2003年6月

一、项目建设目标

2003 年初,李岚清同志在视察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时明确提出:现阶段我国有实力在硬件方面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希望浙江大学在不放松软件建设的同时,在硬件 上也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在省、市和教育部及各方面的支持下,通过浙江大学主校区建设,为我国高校面向21世纪进行校园规划建设创造新的模式。

在 基本完成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功能和空间布局,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我校拟从今年开始进行紫金港校区西区的规划建设。 紫金港校区西区将成为未来浙江大学主校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以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园为目标,在宗旨上秉承东区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网络化的 建设理念,力求实现高水平科研、高层次教学以及强大的社会服务和辐射功能,在风格上追求共性和个性的和

谐,全面体现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要求。同时,与杭州 市西溪风景区融为一体,成为杭州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城市布局的战略组成部分。这一目标也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依据

四 校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任务的重大步骤,是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按照这一要求,我校的目标是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步,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知 识创新、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国际文化学术交流的基地和中心之一,以及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稳定地居于国内大学前列,具有显著办学特点和世界先进水平 的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一流大学。

从 2000年起,为打破原有校区格局,促进实质性融合,浙江大学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校园布局调整。到2003年3月,浙江大学在杭州市西湖区塘北地块已经基本 完成了占地3200亩的紫金港校区东区的规划建设,并已安排一、二年级的本科生近13000余人入住。为了使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全体教师、职工尽快在 一个主校区实现融合,紫金港校区西区的项目建设已迫在眉睫。在最终完成浙江大学的空间布局调整后,紫金港校区的总占地面积将达到8700亩,全日制在校生 规模将达到4.8万人。因此,尽快规划建成西区具有以下重大的必要性:

1、是建设硬件一流的世界知名大学的需要。

在 当今时代中,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而先进的大学

正是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 势日益加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对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在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的软、硬件要求,其中软件要求包括:有一批一流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出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以及研究型的办学模式、一流的管理服务、充足的办学经费等。同时,对于校舍建筑、校园环境、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也应力争一流,取 得优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浙江大学原有的教学科研空间十分拥挤,办学资源比较紧张,合并后多校区的办学更加剧了管理、交流的不便。目前各学院教学科研用房使用面积合计仅23万米2,人均5.74米2/生,详见附表1。

在紫金港校区东区建成以前的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进行各校办学条件评估时,浙江大学的空间条件名列全国重点高校的倒数第八位,校舍总建筑面积114.45万平方米,人均校舍建筑面积为28.6米2/生,详见附表2。而清华大学的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26.8万米2,在校生总数2.4万人,人均达52.8m2/生;美国斯坦福大学校舍总建筑面积达117万米2,在校总人数9900人,人均达118 m2/生,详见附表3。这是一个十分显著的差距。这种状态如不加以及时改善,将严重制约浙江大学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2002年紫金港校区东区一期工程完成后,浙江大学校舍建筑面积增加了59.2万米2,校园环境的品位也同步得到了极大提升,学生的教学、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均校舍建筑面积达43.4米2/生,使浙江大学的办学条件在重点高校中的排名上升到第6位。二期工程完工后,东区还将增加24.3万米2。详见附表4。但随着各校条件的改善,浙江大学的办学条件仍然很难保持国内一流水平,更无法与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较。

现在,在中央和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兴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西区,为浙江大学走向世界一流大学指出了一条重要途径,更是对浙江大学全校师生提出了一项新的重大任务,

2、是整合浙江大学空间布局,发挥学科齐全优势,培养研究型、综合型人才,促进学科建设与交叉渗透,提高学术水平的需要。

四校合并给浙江大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是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实践,大大提高了浙江大学的办学实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效益。

从学科组织看,浙江大学现已拥有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11 个学科门类,是我国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层次大学。合并后新组建23个学院(含竺可桢学院)、70个系、108个本科专业,拥有225个硕士学位学科、 138个博士学位学科、30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00余个各类研究机构。

从人才培养效益来看,办学的规模适度扩大,层次得到提升。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从1998 年的24278人增加到2002年的26349人,在校研究生从1998年的5420人(其中博士生1792人),增加到2002年的13826人(其中 博士生4233人),另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548人。全年接纳留学生人数从1998年的406人增长到2002年的1654人。

从科研规模和学术成果上看,合并以来科学研究总经费每年增长1亿元,2002年达到8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总额增长速度比合并前的4年高出1倍,浙江大学师生发表的科研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以往。期间,我

校还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项目17项,获授权专利295项。上述成绩均列全国高校前茅。

新 的浙江大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科门类齐全,有利于从事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交叉;有利于寻找各学科交叉点,培育与建设交叉学科,形成自身特色;有利于组织学科 间的合作研究和联合攻关,以重大课题研究为纽带组建学科群和研究中心,建设若干个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有利于培养出大批知识、素质、能力并重,既有踏实的 求是作风,又有活跃的创新精神,能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重要带头作用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新浙江大学的活力就在于多学科交叉综合,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原5 个校区仍基本保持原有的学科分布格局,新建的紫金港校区东区也主要以一、二年级的基础教学为主,学科间、师生间、学生间还没有完全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这种 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科交叉和培养研究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拟建中的紫金港校区西区与主要以教学功能为主的东区有所不同,它将以高水平科研、高层次教育、国 际交流与合作、学术与行政管理等研究型功能为主,将具有相似背景的学科交叉组合在一起,并建立共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实质性的融合和跨越式的发 展。

3、是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国际影响的需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各国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经济全球化、全球社会信息化使得传统教育和教育手段正在经历几千年未有的变革,我国高等教育融入国际已刻不容缓。

高等教育要走向世界,就须把握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加强国际高等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其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国际化,在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通 过主校区的建设和各校区师生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扩大浙江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通过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 和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科研与教学的国际竞争力,增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可以构筑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平 台,为学校寻找跨越发展新的增长点提供宽广空间;可以为浙江省和杭州市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窗口,推动浙江高等教育不断走向 世界,在广泛的交流中提升水平。

4、是科技兴国,建设教育强省,打响“学在杭州”、把杭州建成世界知名的大学城的需要。

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杭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多次提出,浙大要力争建成中国的斯坦福大学,为“天堂硅谷”建设作更大的贡献。正是按照这一理念,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在杭州西部为浙江大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8700亩土地,并大力支持了紫金港校区东区的建设。该校区已成为一个初具现代化、网络化、生态化、园林化等特点的花园式大学,集中体现了“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特征,并由此提升了杭州市城市西部的功能和品位,优化了杭州市城市的形态和结构。

浙 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的建设将进一步密切与学校所在城市杭州的战略伙伴关系,更好地在科技、经济、文化、国际交流等许多方面开展联合活动,共建名城名校。 学校通过发挥自身的高技术密集优势,积极配合杭州市建设“信息港”、“新药港”,将努力建设若干个国家级、乃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实验基地;兴办高水 平的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吸引世界著名高技术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杭州,为

城市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文化品位提供实实在在的技 术支撑。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如开发新产品、担任技术顾问、咨询服务、创办高新企业,从而从学科、人才、活动、文化几个方面为城市和区域 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未 来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连同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将在杭州城西构成空间上的“概念浙大”,全力打造杭州城市“金名片”。浙江大学科技 园以杭州为核心区,将辐射到周边一些省市,与它们开展全面的科技合作,共建技术开发基地。另外,在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将建设面向浙江省高等教育和 科研院所的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已与杭州市共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与宁波市共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既为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贡献,又保持了浙江 大学自身办学层次的高水平。每年5000余名毕业研究生主要满足浙江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高校师资的迫切需求,实现了高水平与大众化的协调统一。

5、建设依据

根据学校的规划设想,紫金港校区将分成东、西两大区块,东区(已基本建成)以本科教学为主,西区以研究生教学与科学研究、实验为主,将安排8 个学科组群(含15个学院),1个文化、体育和行政中心组群,1个医疗服务中心组群,1个国家实验室、国防科研中心、农业推广中心、测试中心、高级培训中 心组群以及若干个生活公共服务组群。学校中长期发展的总规模按48000人控制,其中本科生25000人、研究生15000人、留学生8000人。依照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年版)中的有关规定,我校按5000人以上综合大学规模套用相关指标(根据当前大学发展的新趋势和世界一流大 学的标准适当增加部分面积指标)计算建筑面积。先按照整个紫金港校区综合计算,再减去东区已建面积,得出西区规划建筑面积。

浙江省和杭州市两级地方政府对浙江大学的融合、建设与发展均极为重视,决定在已建东区的西部再划拨5500亩土地供紫金港校区建设。因此,紫金港校区总占地面积按8700亩控制。

三、建设内容

1、规划用地指标:西区新征土地约5500亩,按规划用地指标计算,各项建设内容占地面积详见附表5。其中实习场地包括实习农场、牧场、渔塘、实验苗圃、实验林场及生物系实习园等用地。

2、建设内容:西区共规划校舍建筑面积156.5万米2,主要建设内容如下(详细内容见附表6):

(1)研究生教学及院系行政用房22万m2;

(2)科研实验用房31万m2;

(3)校行政楼、图书馆、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体育健身中心、医疗中心、国家实验室、国防科研中心、农业推广中心、测试中心、高级培训中心、中西学园等建筑面积45.8万m2;

(4)学生服务设施等各类附属用房、博士后及教师公寓以及学生公寓、食堂等建筑面积40.5万m2;

(5)另预留建筑面积17.2万m2。

3、一期建设内容:西区一期工程是指至2007年前建成并交付使用的建设内容,包括48.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和相关附属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教学和院系行政用房及科研用房合计约20万m2;

(2)校行政楼、图书分馆、测试中心等合计7.8万m2;

(3)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和附属用房等合计21万m2;

(4)校园内主要道路、给水、排水、通讯、网络、锅炉、空调、供电、监控、有线电视、消防、绿化、河道清淤和驳坎等工程。

四、项目规划与设计

1、指导思想:将紫金港校区建成浙江大学的主校区。项目建成后,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全部迁至紫金港校区。

2、设计理念:突破以往校园规划的模式,以学科群为特征形成组团式的建筑群,并以共享资源平台连接各个学院。

3、规划设计:拟采用一次完成总体规划,分期实施的办法。邀请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进行紫金港校区西区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竞赛,并由国内外知名建筑大师组成的评委会从中评选出若干优秀方案,经深化修改后最终确定最佳方案。由入选设计单位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

4、建筑单体与环境景观设计

按照东区建筑单体与环境景观的设计方式,邀请国内外名家大师领衔设计,使各单体既有各自的风格,又有机地统一协调。

五、建设进度计划

1、征地与拆迁:2003年8月前完成土地划拨审批手续;2003年12月前完成工厂与村民拆迁与安置补偿;2004年8月前完成拆迁户搬迁并进场开展“七通一平”等道路与水电管网工程。

2、可行性研究:2003年9月前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

3、规划与设计:2003年11月前完成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2004年5月前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设计及景观环境规划方案设计;2004年6月起根据学校实际需要陆续展开校园市政工程及各单体建筑的方案与施工图设计。

4、工程施工:整个工程施工计划按以下三个阶段安排:

(1) 第一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2007年结束。需要完成项目立项、可行性论证、征地、确定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和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校园单体建筑的设 计方案和扩初设计审批、一期工程的施工图纸设计和施工图纸审查、一期工程单体建筑的施工和校园内配套基础设施的施工任务等内容。工作计划基本确定 为:2003年8月份前完成规划项目的前期工程立项并划出征地红线,2004年6月份前征地赔偿及地面附着物拆除工作基本完成,2004年8月份“四通一 平”等前期工程开始进场施工,2004年10月起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工;2004年11月份前完成一期工程建筑工程的施工图纸设计工作,2005年3月 起一期工程48.8万m2单体建筑陆续开工,2006年3月份绿化及其它相关

配套管线等工程进场施工,2007年9月份前完成西区一期建设工程内容。

(2)第二阶段,从2008年开始至2012年结束。需要完成约86.5万m2建筑及建筑周围的室外工程与绿化工程的施工任务,主要包括:除一期建筑外的剩余学科群建筑(33万m2)、学科群建筑图书分馆(3万m2)、文化中心(5万m2)、体育中心(3万m2)、医疗中心(10万m2)、国际交流中心(4万m2)、国家重点实验室(2万m2)、国防科研中心(2万m2)、农业推广中心(1万m2)、成人教育及高级培训中心(3万m2)、中西学园(3万m2)、学生公寓(9.5万m2)、附属用房(8万m2)等。

(3)第三阶段。从2012年开始,需完成第一、第二阶段建设预留的建设内容和发展用房等合计约21万m2建筑的建设任务。

六、建设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1、建设总投资

在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的情况下,按2002年静态价格水平计算,紫金港校区西区共需投资人民币74.02亿元,其中一期工程共需投资28.54亿元。建设总投资估算及一期建设项目和工程投资估算的具体内容详见附表9和附表10。

2、资金来源

(1) 土地与拆迁安置补偿费用以及各学科群大楼、校行政楼、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中心、国家实验室、国防科研中心、农业推广中心、测试中心、培训中心、基 础设施、绿化与室外工程、实验仪器设备、设计费、管理费等建设费用共约46.02亿元,均

通过国家拨款、社会捐助、银行贷款及老校区的土地置换来实现。其 中一期工程安排了24.29亿元。

(2)学生公寓、食堂以及各类附属用房的建设费用约8.4亿元,由新宇集团和后勤集团公司分别筹资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安排了5.3亿元。

(3)体育健身中心各场馆的建设费用约2.8亿元,由学校向社会各方招募资金投资建设,建成后可与社会各方共用。其中一期工程安排了8000万元资金。

(4)医疗中心和中西学园的建设费用共约5.9亿元,由学校向国际社会或政府募集资金,并与其合作管理和使用。

(5)预留今后建设发展用房的资金以及其它不可预见费用共10.9亿元。

七、产出与预期效益

1、产出

西区工程完成后,将与东区一起构成浙江大学的主校区,占地总面积为87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达266万米2,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环境最美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科研教育基地,每年在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4万多人,其它学历教育4万人,留学生8000人,各类高级培训上万人,提供科研成果及与地方企业合作数千项。

2、预期效益

(1)项目完成后浙江大学的所有院系的行政机关、本科生、研究生和大部分科研机构都将集中到主校区,从而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实质性融合,使四校合并更趋稳定并涌现丰硕成果。

(2) 有利于科学合理地使用教育资源,提高投资效益,发挥学科齐全的优势,推动学科交叉渗透,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培养研究型、综合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 才,使浙江大学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层次人才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及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3) 本项目将与相邻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杭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及西溪文化旅游区连接成片,为浙江省和杭州市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开发科技旅游和文化旅游、举办大 型文娱体育活动创造极好的条件,极大地提升杭州的城市品味、人口素质和整体竞争力,有力地带动杭州市西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

(4)本项目的建设将为浙江大学老校区的置换创造条件,学校将在主校区建设到适当程度时,置换湖滨等老校区,从而盘活土地资源,促进杭州的城市发展。(各个校区用地情况一览表、东区、西区具体规划各表详见附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