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教改、课改的不断深人,信息技术逐渐走进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为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恰当而有用的使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教学;整合;反思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突现出来,它以特有的声像同步、三维动画演示以及集图形、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功能于一体的特点,直观展示着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视、听、说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但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也存在着盲目性,暴露出诸多问题。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究。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重要意义
对于初中数学来说,其中的全等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函数的图像,以及点、线、面、体的动感关系等等,都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动态再现其过程。而信息技术为其提供有效的途径,能很好的再现其变化过程,把数学问题直观的再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发展学生思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如:学生对“轨迹”的概念较难理解,如果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与轨迹内容密切相关的规律运动的生活情境,则可以帮助理解“轨迹”的概念。 2.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2.1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头换面实质不变
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时效,充实了内容。然而,观其实质是把原有的板书搬上“荧屏”,把教案搬上“荧屏”,粗制滥造。数学教师仅仅掌握使用POWERPOINT来制作幻灯片课件,大部分是用来制作文本,没有掌握诸如“几何画板”“FLASH”等软件来制作课件,因此,制作的课件单调,没有生趣,不能充分发挥集动画、文本、声音、超文本于一体的优势。
2.2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上,五彩缤纷不重实效
在课件的制作上,把过多的着力点放在了“标新立异”上,出现了“新而不实”;素材的选择上,不是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转向应对听课、评课的上级领导;不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片面追求华丽的外表,影响教学目的的实施。 2.3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本末倒置思维停滞
课堂上学生被“新”的事物所吸引,过多的注意其华丽的外表,而对教学的重、难点顾及不足,思维随着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走马观花。一个知识点还未来得及思考,仅有一个表象,已被教师点过,下一个知识点又呈现在眼前。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与学生交流对话,而是在展示自己的“艺术品”,看似学生激情高涨,自我感觉良好,实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4在师生互动方式上,形式多样华而不实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引入淡化了这一环节,取而代之的是“人机”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少了随机应变,师生互动停留在表面上,教学活动时断时续,一切必须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一步一步操控完成。教师是“电影放映师”,学生是在“看电影”。 3.如何恰当而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 3.1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前提。
虽然现阶段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历提高等,与评先晋级挂钩,开展的有声有色,实质收效不
大。教师虽处于教改的最前沿,是教改的实施者,但缺乏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新思路。在基层的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只有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最远,让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才能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3.2找准切入点适可而止是原则。
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非每一节课都要用到。应根据教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应把信息技术的使用目的放在辅助学生学习上,而非辅助教师上课。辅之有方,恰倒好处地使用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现代数学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3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根本出发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离开学生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及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目的在于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活动的探索中。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3.4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应该有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把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作为评价一节数学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评价一节数学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有利于揭示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课堂交流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技能的训练。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教师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数学课件;调动教师使用的积极性;避免只讲形式,不求实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下,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随着人类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信息技术有了根本性的革新。21世纪,信息技术相对成熟,信息时代名副其实,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数学教学的新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指出数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途径
信息技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包含这样一些内容: (一)、计算机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的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定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严谨、精确的科学。初中数学中有许多计算、定理、公理,它们是枯燥、抽象的。运用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使用一些常用
CAI的软件可以把教师头脑中的数学实验变成现实,精深的数学概念、过程得以模拟,一些较难的计算、较复杂的方程,只要给出算理就可以简单化。 (二)、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象、动画、视频、音乐、音效等数字资源,通过编程方法整合在一个交互式的整体中,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播讲变成互动的双向交流。多媒体技术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展示各种资料的有利平台,并能随机抽取,随时播放,利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还可以创设、模拟教学所需的情景,远比单调的教学手段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互联网在数与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包含有大量的信息,也为师生提供了探索的广阔空间,老师可以通过网站收集学习素材,应用于备课;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主动学习,互相交流,查找学习资料,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研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方式。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使用信息技术的重点内容。阅读材料介绍了一些数学史和数学知识,如初二就有生活离不开圆、测算面积的近似方法、勾股定理、无理数的发现、一元二次方程发展小记等。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它也充斥到教育的每个角落。老师们都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那么它如何应用到教学上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适当的教学情景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景的创设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融其情。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材第一章第四节《从不同的角度看图形》,洪恩软件在制作这套多媒体课件时,展现了云雾缭绕的庐山,而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同时打出了两行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配以抑扬顿挫的朗诵,非常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引入了新课。 (二)、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事实、现象,学生不能亲自实验、感知,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若能利用CAI课件具有较强的表现时间、空间、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技术特征,将不易观察到的事实、现象、知识发生的过程展现到学生面前,帮助学生通过感知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将有利于突破难点,启迪思维,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在讲《平面几何序言》“面动成体”的结论时,利用《几何画板》中的作图功能可制作出圆柱、圆锥、圆台等几何图形,从中截取出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并涂以鲜艳的色彩,然后隐藏原图形,再利用电脑的动画功能,让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沿着规定好的路线进行旋转运动,引导学生观察运动的结果,此时,因为画面上清晰地映出矩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运动结果是圆柱、圆锥、圆台,学生一下就理解并接纳了“面动成体”的结论,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站在世纪之交,展望世界,国际竞争,实质是国民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教育就是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包括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规律,得出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和增强自信心,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克服困难,探求知识的毅力。而运用数学实验能做到
纵横变通,拓展思维,展现动态的过程,发展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手段。信息技术为数学实验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平台。比如:不论四边形如何变化,四边形四边中点顺次连结所成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使用常规工具作图容易掩盖几何规律,而用“几何画板”,绘制出动态四边形,随着顶点的拖动,中点不改变,产生的新四边形始终是平行四边形。形象生动,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实验在许多数学教学中都可用到,如函数、三角形的重心等。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除教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这样,学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教材上有许多知识在有关网站上都有更详尽、更深刻的介绍,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主动学习,包括了解数学史,获得解题思路和方法,网上答题,通过BBS、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且可以把自己学得的知识输入电脑,让更多的学生共享,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 (五)、 运用信息技术,便于实现个别化教学
知识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而得到的。金字塔型的信息传播结构只能使知识被高度垄断,在大工业模式下的教育很难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出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的能力,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即可以被用来在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间切换和选择,也可以用来在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结构侧面的切换和选择,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解法思路的切换和选择。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种快速切换和灵活选择的功能,设计出多种授课方式,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改变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为实现这个目标,达到教学最优化,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下师生关系的重要转变。教学中,教师的教、课件的制作、媒体的使用,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关心教学价值,遵循教学原则,体现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制作的数学课件,背景画面复杂,几何图形变幻莫测,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些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当然,把互联网运用于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现阶段真正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还不多。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替代传统的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遵循必要性原则
一堂数学课,没必要使用信息技术就不要强行使用,有人初用时,仅只用Powerpoint代替板书,起不到实质性作用,最多只是节约时间,增大容量。几何题的证明过程最好边给学生讲解边书写证明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养成严谨、慎密的习惯,如使用媒体直接呈现,反而无益。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体现了开放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改革了数学课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对培养创新人才,推动课堂现代化有重大贡献。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观念、手段、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在它们的结合上努力探索,逐步深入,以实现教育信息化,手段先进化,方法科学化,取得数学教学的新成就。
3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整合
3.1 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个方面: 3.1.1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抽象的用形象的展现出来,把变化快的过程变慢下来,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达到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我们多数数学教师都会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等几个常用软件,就是这些简单的技术、知识基础,如会“适时、适当、适度”地应用,在数学教学时也会使教学手段产生飞跃。不过在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软件的特点编制不同的教学课件。Word、PowerPoint简单易学,大多数老师教学时经常使用,我认为代数概念课和数学复习课运用Word、PowerPoint简洁易行,直观快捷;Authorware、Flash课件直观形象,在几何教学中应大量使用,如在不同的图形上设置不同的色块,设置好某些条件后先隐藏起来,待使用时点出设置好的色块将产生图形的翻折、旋转、平移的动感过程,在上代数计算课时,利用Authorware创设问题情景,学生根据推测,尝试在电脑上输入数字,错了、电脑会自动给予提示,然后学生可以重新输入,再试,学生就在这样不断的探究中寻找到计算的正确方法;有时把Powerpoint 和Authorware结合起来上复习课,制作一些课件,在有限时间内增大课堂复习的容量;而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函数一章的教学中大量运用,如函数中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随△的正负而上下移动,这些都能利用几何画板动画的功能十分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而且可以反复再现,逐步分解其变化过程,使其变化规律凸现出来,比单纯的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业练习课时使用Authorware比较方便,在练习的时候,让学生以填写或拖拽的方式将答案填入正确的位置,填对则出现对勾和祝贺音;填错则出现一哭脸,提示“请再仔细想想,这样让学生乐于参与,还可供其拷贝回家练习使用,收效良好。
但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定要适度。课件应主要针对某个教学难点或重点来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切忌为追求视听效果而使课件内容华而不实。外观精美的课件固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若界面色彩过于艳丽、界面过于花哨,则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件本身上来,对其内容却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以教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将完美的外在形式与实用的内容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教学。(2)、运用多媒体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不能让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量大这一优点成为“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遵循“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3)课件的选择与使用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可能“非怎么样不可”。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灵活掌握,不是凡多媒体就好,传统教学中也有其可取的一面,两者应有机结合、交*使用。否则,就会出现“为了时髦而使用”的华而不实的现象。 3.1.2多媒体与因材施教的整合
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极大,多媒体技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载体。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将问题设计成A、B、C
三级,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级别的问题,而教师也可以根据现场反馈的情况重新确定难点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显示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3.1.3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氛围的整合
数学教学相当讲究氛围。专心致志、积极思考的课堂气氛是教师所深切希望达到的,教师都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既思维活跃又严肃沉稳,既富于创造又认真踏实。而多媒体的优点就是能使教学环境美化、丰富、形象。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意:(1)在教学设计时就考虑因素与媒体信息的介入与有机结合;(2)创设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情景引入问题宣饰氛围,使学生把注意力投向其中;(3)制造一种错误紧张氛围,以使学生保持适度的警惕。 3.1.4多媒体与学生学习实际的整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好的多媒体,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也是功败垂成的,所以再设计多媒体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现有知识的程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计算能力等多方面考虑,这样才有效果。
3.2 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步骤:
3.2.1 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照传统方式准备好教案; 3.2.2 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形式选择不同的制作软件,比如需要交互的可用Authorware制作,以展示为主的概念课可用PowerPoint来完成,而几何中有关动点问题、旋转问题、翻折问题等则可用动画极强的FlashMX来完成效果更佳。
3.2.3上网查询与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文字、数据、图片等),并将有关内容下载下来;或在自己的资料库中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为课件的制作做好准备。
3.2.4、经过比较、筛选,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再将这些资料按类放入几个文件夹中,以备在制作时便于调用。
3.2.5、按照备课的顺序设计框架,根据选定的软件对框架进行充实,制出课件。
3.2.6、运用Internet网辅助教学,一般由教师根据本课内容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查阅、课堂讨论交流、学后置疑、再上网查阅、归纳构建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等过程。 前面5个步骤主要是教师根据内容自已制作课件,让课堂变得生动,而第6步可以独立存在,一堂课就让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上网查阅资料,交互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这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学生有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前提下才适用。
3.3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几个环节: 3.3.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有趣 --- 乐趣 --- 志趣逐级发展。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象、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3.3.2人机互动优化探索新知的形成过程
多媒体计算机的最大优点是它可以跨时空跨地域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人机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例如几何中的旋转问题:一个正方形的一个顶点绕着和它全等的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旋转,重叠部分的面积和原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用flash制作好课件,让学生在课件中亲手旋转操作得出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这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演示出来,不仅降低知识的难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乐于接受。
3.3.3练习形式多样化,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多媒体的交互性能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多媒体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初中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如在练习中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用Authorware编制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3.3.4启迪思维,提供创新空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生活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科学。一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本课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的教学时,用几何画板制课件,让学生操作看a的正负性的变化引起图象开口的变化;│a│的大小的变化引起开口大小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4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克服目前的困难,大胆地参与整合实践。教师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学校的现有条件,选择性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实践。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整合方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联系将更加密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的几个方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将抽象的用形象的展现出来,把变化快的过程变慢下来,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达到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我们多数数学教师都会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
几何画板等几个常用软件,就是这些简单的技术、知识基础,如会“适时、适当、适度”地应用,在数学教学时也会使教学手段产生飞跃。不过在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整合时,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结合软件的特点编制不同的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
(2)信息技术与因材施教的整合
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极大,多媒体技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载体。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将问题设计成A、B、C、D四级,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级别的问题,而教师也可以根据现场反馈的情况重新确定难点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显示出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氛围的整合
数学教学相当讲究氛围。专心致志、积极思考的课堂气氛是教师所深切希望达到的,教师都要求学生在上课时既思维活跃又严肃沉稳,既富于创造又认真踏实。而多媒体的优点就是能使教学环境美化、丰富、形象。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意:1)在教学设计时就考虑因素与媒体信息的介入与有机结合;2)创设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情景引入问题宣饰氛围,使学生把注意力投向其中;3)制造一种错误紧张氛围,以使学生保持适度的警惕。
(4)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实际的整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好的多媒体,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也是功败垂成的,所以再设计多媒体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现有知识的程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计算能力等多方面考虑,这样才有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优势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有趣 --- 乐趣 --- 志趣逐级发展。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象、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
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很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来得高效,很受学生的欢迎。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实现了个体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让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最终把新知同化后纳入原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构建合理、清晰的认知结构。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自我构建过程。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提供学生创新空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生活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科学。一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本课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发思维,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启迪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函数中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用几何画板制课件,让学生操作看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随△的正负而上下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直接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5)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够扩大师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如今,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海量素材,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教师运用网络课件和专题网站等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和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优势和网络的交互特性,进行以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合理地看待信息技术给数学学科课程带来的前景,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数学知识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
1.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形状,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说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学生就很难想象了。现在利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一切都迎刃而解。通过演示,学生能真切感受截割的过程。如果人手一机的话,学生就可以亲自动手,改变平面的位置,从不同的方位感受截面的形状了。又如利用“Z+Z\"进行\"24点游戏”,在游戏中,计算机自动出示4张牌,你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各张牌并添加和括号进行运算,计算机除了给你作出评判外,还会告诉你所有的解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再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这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动态图象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人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3.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要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并且有时作图本身对达到该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意义并不大。如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棱柱、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一个菜单命令就成了。再如制作七巧板,然后利用七巧板移动变换后拼各种美丽的图案,以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剪七巧板,然后粘贴,现在利用“Z十Z”制作起来就十分方便。又如:“图形的平移”,先告诉计算机平移方向及平移距离(一个向量即可),再选中平移对象即可完成平移,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整合的定位
1.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并大量使用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领悟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整合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在每个学期初,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召开研讨会,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筛选,确定哪些教学单元或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化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开展“数学实验”,把概念教学情景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然后具体分工,谁负责哪部分内容,组织教学资源(上网查找、自制课件等),哪些工作可以交给学生去完成等。教学时,老师把各自组织的课件或教学资源存放到校园网上供全体数学老师参考、使用。整合中,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课程本身。
2.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
整合应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辅教为辅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乐学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在所开展的整合研究中,我们反对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3.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用句通俗的话来说:“麦当劳来了,大米饭还要吃”一讲到整合,我们老师就以为每节课都要用电脑来教和学,其实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或多媒体演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自由活动。“一节课过
去了,学生敲了半天计算机,却收获不大。”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究实效。整合,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们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我们一定用传统方式来教。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等,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以及许多几何问题等,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教,直观、形象,能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其效果与传统教学很相比难同日而语。
4.应不过多加重教师的负担为原则
整合能否成功,关键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自觉运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不可否认,运用信息技术加重了教师的许多负担,但如果付出与收获的比值不能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那么就会严重挫伤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得整合成为一句空话,这就是有些地方整合热闹了一阵之后又沉寂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开展整合时,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主要策略是: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和“Z+Z”智能教学平台等数学教学软件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尽量即插即用、即时互动,尽量不做大型的、整节课播放的课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拿来、修改、整理;科组资源做到共享,各教师所用过的、整理过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校园网上,供大家选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一些资源的搜集工作交给部分学生去做,既帮助了老师,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等。这样,我们的整合实验进程比较顺利,大部分教师尝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甜头,积极投人到整合的实践工作中。
四、整合中常见的课型
根据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功能,我们认为整合常见的课型包括:演示型、实验型和网络型。
1.演示型课。它在整合的初级阶段被广泛地采用,主要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声、动画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我就做了一个演示课件,从网上和一些教学光盘搜寻到许多精彩、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欣赏:有卡通、建筑、商标、道路、风景名胜;有体育器材、球类、服装、家庭用品;还有七巧板、几何体、优美的数学曲线等,琳琅满目,把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给点燃了起来。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设计展翅飞翔的蝴蝶动画,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形象生动,学生较容易理解轴对称图形这一个概念。
2.实验型课。它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进行数学实验,亲身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数学软件“几何画板”和“Z+Z教育平台”的深人开发和广泛使用,使这种课型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例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很感性的认识;通
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教学来得高效,很受学生的欢迎。
又如:在讲《可能性》一章做“转盘游戏”时,学生一般制作的转盘做得比较粗糙,转动不灵活,这样就影响了游戏的公平性,而且我们有时候可能需要转动50次、100次、甚至更多,才能估计出结果,这样会带来很多不便。但是使用“Z十Z”智能教育平台,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在\"Z+Z”智能教育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用它制作一个转盘,模拟转盘的转动,并随机停止,在编辑框中显示转盘转动的次数,当电脑完成这些操作时,它会将在不同区域内的数据统计成表格,让学生真实感受转盘游戏的真实性,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3.网络型课。它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逐渐深人到中学教学领域,是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它体现教师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教师运用网络课件和专题网站等资源进行情境创设和提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的优势和网络的交互特性,进行以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工具和研发探究工具。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某一专题将相关教学资源整合、归纳并做成专题网页。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资源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这样既集中利用了网络所提供的学习环境的资源优势,又有效规避了学生在网络资源的海洋里胡冲乱撞,避免课堂失控和低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网络型课例特别适合进行专题学习和专题复习以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例如:我在教完七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一章后就做了一个专题复习网页,我把首页设计为: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能力训练基地、在线测试、第二课堂等八个部分。在“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上设置超链接,往下链接六个网页:知识要点提示、经典例题剖析、方法规律归纳、中考名题例释、误区警示、生活应用小乐园;在“图形的全等”上往下链接:知识要点提示、图案欣赏、图案创新设计三个网页;在“能力训练基地”上往下链接三套能力层次不同的强化训练题,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标;在“在线测试”也相应设置三个超链接:三套不同能力要求的达标测试题;在“第二课堂上”链接网页;有关三角形的数学史、数学趣话。我把这个专题复习网页放在校园网上,用了三个课时让学生在网络课室里进行自主巩固复习。我给每节课定下学习任务:第一节课,主要进行知识方面的复习巩固;第二节课,主要进行技能训练;第三节课,主要进行达标测试。教师主要进行课堂管理和在线答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学习进度和内容顺序调节,课后反馈,这样做的确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
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
工具,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就谈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点做法与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⒈教师要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验。 ⒉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同时要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的使用,如《几何画板》、Authorware等。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⒈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每当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电脑中优美的画面、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巧妙引入新课。如九年级《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这一课的引入,我用一组动画:滚动的汽车轮胎,转动的水车还有快速旋转的风车等,展示现实生活场景,用来说明圆的中心对称性和特有的旋转不变性,进而用这个性质导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⒉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我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同样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⒊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或Authorware将解析式和图象的联系用动画演示,由点动到线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内在关系,从而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加深对他们的认识与理解和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
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用多媒体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如抛物线的平移、旋转,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CAI的演示,学生易于
接受和理解。
⒋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问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并引导学生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来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⒌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自主精神
辅助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由坐标描点,若学生点击的位置不对,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三、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一些问题:教师不能够充当放映员,让学生在多彩的多媒体世界里读“电子读物”;教师能够自制教学软件(课件)当然好,不过要提倡合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 《新标准》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及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索
内容摘要: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本文就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谈了笔者的几点思索,敬请各位专家、同行给予提出宝贵意见。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数学教学、整合
我们正面临深刻的变革。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施展它的魔力,如此迅速而广泛地改变着世界。我们越来越清楚的听到信息社会发展的脚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开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是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法的一次革新,代表了现代科技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方向,是当前教育深刻变革的突破口。以下是我们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思索:
一、 关于几种关系的处理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教学观念的现代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手段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变传统的“人灌”为时髦的“机灌”的现象我们时常见到,这是违背教育
教学改革的初衷的,是资源的浪费!因此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根据中国国情,从教学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让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索知识,品尝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作为教师我们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计算机多媒体与教师、传统媒体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计算机和教师的作用,如何评价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有两种极端的意见:一种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有人提出信息时代的教学应该与粉笔、黑板说“再见”了!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传统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教学是成功的,为什么要否定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呢?特别是数学教学是训练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他们担心信息技术的引入会带来负面影响。
其实以上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一方面教育需要技术,信息时代的数学教学需要计算机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我们认为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优势互补。所以需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时常看到不同的教师使用同样的软件,产生不同的效果,这里教师的数学修养、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创意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和教师的素质比较起来,后者显然是更关键的因素。同时,在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所不能取代的。我们也曾看到有的教师上课时不用粉笔,所有的知识点都展示在大屏幕上,翻页后学生就看不见了,试想:对一位初学者来说,只能得到一个临时的、局部的印象,怎能有利于对知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而优秀的板书能科学地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具有概括、完整、合理、持久、易操作等特点,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我们说传统媒体有着计算机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低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它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与课本和数学词典不同,计算机不是简单的表述数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而且表述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的呈现,如果说使用印刷技术呈现的信息是线性的,那么利用超文本技术就能够以网络状结构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呈现信息。这些特别适合于表达数学。与录音机录象机不同,计算机可以提供可交互的实验环境,于是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或许能引发数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教师不是被计算机替代,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把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2、处理好学生思考、探索与计算机辅助展示的关系
计算机速度快、容量大,有独特的动画特技,能全过程地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但是我们应当牢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机器的演示过程不能取代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计算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其量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对此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1)当学生思维受阻或反思的时候,利用计算机可以模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展示知识的结构,变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特别是在学生“顿悟”的一刹那对思维的发展最有效。
(2)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平台,供其实践操作、探索、发现。例如在几何
的教学中,我们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全等三角形”,过去只能拿两纸片作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告诉学生“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现在我们可以方便地表现通过“平移”、“旋转”、“翻折”的手段使两个三角形重合。
(3)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学生积极参与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学生面对计算机通过键盘或鼠标控制学习节奏,选择学习内容,还能自由探试自己发现的规律,验证猜想,自由讨论,自由发问,计算机能及时向每一位学生作出反馈,实现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听”数学,变为现在的学数学,“做”数学。 二、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1、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引入信息技术后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有显著的不同。它要突出学生的活动,要面对每一位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有限,教师的表达方式有限,备课时要处理的是课本、学生、教师三者的关系。有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有效的方式表达,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计算机之间信息交流的机会增多了。在课堂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教师、课本、学生、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定。关于教学设计我们认为有以下内容:教学目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活动(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活动安排,节目的编排);技术手段(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媒体)。具体设计时应具体课型具体对待,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我们采取积极和谨慎的态度。 2、关于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应用
(1)创设情境,引发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学生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需要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例如:在上走进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这一节时,我利用多媒体把事先拍摄好的各种各样的实物场景配上音乐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实际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再如:我在上轨迹这一课时,利用几何画板虚拟实验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寻找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收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2)关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是静止的,但又是动态的。教师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知识反映的内涵是无限的。而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A、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往往难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使学生领会、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能够且只能作一个圆”时,我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轨迹跟踪的手段发现过一点的圆和过两点的圆有无穷多个,并观察到三个点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位置逐渐变到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过三点的圆是怎样消失的。此时此刻该知识点的内涵是不言而喻了。
B、把静止的知识动态化:在同一屏幕上,文本、图象、动画、声音齐头并进,可以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引发强烈的有意注意。相比较黑板上静止的粉笔字,其优越性是可想而知的。与此同时我利用计算机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去发现事实和规律。例如我在讲到点动成线这个问题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让每一位同学缓慢移动屏幕上的一个点,计算机保留了这个点移动留下的痕迹,并清晰地展现了点动成线的过程,使学生一“做”了然。
C、拓展时空,发展能力: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发展余地。善加利用,一定会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例如:我在上图标的收集和探讨这节课时,就放手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搜索、下载图标,进行观察、分类、总结。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来到网上,方知世界之大、之绚丽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时,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综上所述不难看到,信息技术能给数学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它正在以下一些方面改变数学教学的现状(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帮助(3)扫清繁杂计算的障碍(4)可以创设更具吸引力的数学问题情境(5)提供理想的探究问题的环境及实验平台(6)把教师群体的智慧和经验转化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教学资源,开展更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将勇往直前
计算机与数学教学整合中课件的选择与运用
———巫志伟 (连平中学,广东 连平 517100 )
--------------------------------------------------------------------------------
摘要:在计算机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以现代理念和建构主义教学策略为指导,对课件进行科学的选择,教学中适时、适量、适度地使用课件,真正发挥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辅助作用。
关健词:计算机;教学;整合;课件;选择
计算机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众多的CAI课件中科学地选择、合理地运用好课件,是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笔者浅谈一下在参与广东省“十五”课研项目<<计算机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的子课题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对课件选择和运用的一些体会。
一、正确理解教学手段与整合理论是科学选择课件的基本前提
计算机课件集文本、图形、图象、动画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动态等特点,并能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信息。但计算机课件必须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它只能起辅助作用。所以教师首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关系,明确教学手段如何实施,教学思想如何体现。同时,教师要正确理解教学与计算机整合理论依据(如建构主义理论等),明确CAI课件在本节课中起到什么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CAI课件来辅助教学,怎样才能将教学手段和整合理论完美地结合起来。只有正确理解教学手段与整合理论,才能科学选择课件,做到凡是黑板教学效果更好的,决不滥用CAI课件,使计算机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深入了解计算机课件的主要功能和特点是课件选择的必然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或自发研制等多种途径获得。无论那种途径获得的,每一个CAI课件都有它的主要功能和特点,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例如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课件,有容易制作、图文并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JZA02010)
茂、直观明瞭等特点,但它的动画效果比较差,较难产生交互功能;几何画板课件容易制作,动画效果好,但在文字处理方
面不如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课件,且背景较单调,对声音的处理效果较难; Flash制作的课件与Author ware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交互能力强,但开发课件要比较多的时间和准备比较多的组件。
所以,各种课件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我们要了解它们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侧重点,选择能有利于辅助教学的课件。
三、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使用课件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我们很常看到或是整节课内容自始至终都使用同一个类型的课件的;或是用的课件界面很美,色彩十分艳丽的;或是课件中无关的插图(漫画)、动画或音乐过多,有点喧宾夺主的等等,这都是不利于教学的现象。我们认为,课件的使用宜少不宜多,宜直观不宜繁杂,宜简洁不宜花哨,宜多样有机结合不宜模式单一。教师要把握好放映时间,研究在哪个教学环节切入并放映课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
1、适时使用课件。
计算机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是教师要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寻找整合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计算机课件的作用。
在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形成、知识的归纳的教学过程中,切入以图文效果为主课件,教学目的明确,直观明暸,缩小了学生视觉与听觉间的差距,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上去。例如,在<<对数函数>>的教学中,用PowerPoint课件直接提出问题: 的反函数是什么?你能否象研究 的性质一样研究它的反函数的性质?后面,也用PowerPoint课件以表格的形式归纳知识,展示 与 的性质、图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也显得严谨、科学、有条理。
在知识的探讨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课件,描述图形动态形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用新的时空观念展现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减少学生抽象思维的难度,使知识的探究可持续地开展下去。例如,在异面直线的概念和所成的角的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都仍停留在平面几何的认识中,而教师的黑板也是平面的,学生往往会把空间图形理解为平面图形。通过切入有动画效果的课件,化静为动,化空间为平面,能很好地体现什么叫异面,如何寻找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从而引导学生借助教学课件的“直观性”在头脑中想象出立体图形,认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间差别,感悟出空间概念,形成空间思维能力。
在知识的应用、延伸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交互性较强的课件,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事实上,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进行延伸,一直是教学的一个“瓶颈”,学生大多数都是模仿典型例题,不能了解问题的实质,形成狭隘的模拟思维。教学是通过切入交互性的课件,创设适当情境,化大为小,划分与变形,升维与降维,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知识的内涵和本质。例如,在高三复习课<<数列的通项公式>>中,通过切入有交互功能的课件,形成“已知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 变形 “已知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 变形 “已知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 变形 “已知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变形 “已知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等的变式系列,揭示了知识的内涵和联系。
2、适量使用课件。
计算机课件有可以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获得知识,增强理解和记忆等很多优点。但过分依赖CAI课件,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转移到问题的提出,或图形的变化等感性认识中去,这样将使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下降,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情况是,无论是 ,还是 、 、 等,教师都只是分别设置参数A、 、 ,让学生自己花较多的时间去尝试参数在不同数值下图象的变化情况,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参数A、 、 的变化对图象所产生的影响,这样多次使用课件的教学,如果教师的驾驭能力不够,常常会走进纯粹的实验课模式的误区,学生的理性思维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另一方面,过分依赖CAI课件,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会减弱。
3、适度使用课件。
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者从旧知识的复习、问题的引入、问题的探究、知识的归纳、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小结等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使用课件。从教学的结构形式上看,不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从学生的生理特点上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使用课件辅助教学。例如,在<<集合的概念>>的教学中,课件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并不大。
同时,有一些知识内容用CAI课件的效果不如直接利用教学模具或用生活上的实例。例如三棱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立体几何中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圆锥曲线的概念等,利用教学模型的直观性,更能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积极思维,然后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或研究性质等,这样产生的教学效果比CAI课件效果更好。又如用生活中放鞭炮时,鞭炮能持续燃放下去需要具备的条件来反映数学归纳法中递推的观点。或用并排停放的自行车,当一辆倒下时其他的也可能会连续倒下的实例来体现数学归纳法的思想,产生的教学效果比CAI课件效果更好。
四、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课件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通过CAI课件的整合,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是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课件,使学生将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学习,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行学习。学生通过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在动手、动脑、动口等过程中去体会数学,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例如,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
总之,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要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计算机的优势为原则,用现代观念、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科学地选择、合理地运用好课件,避开教学误区,客观、高效、真正发挥CAI课件的辅助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