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煤矿通风阻力测定报告2010

煤矿通风阻力测定报告2010

时间:2023-02-20 来源:乌哈旅游


煤矿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同煤集团马脊梁矿 二零一零年九月

马脊梁矿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井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压能测定工作,以便及时掌握矿井的压能分布状况,从而进行分析压差分布与采掘状况的关系。开采区,采空区,进风侧,回风侧的压差关系。为合理配风,防止漏风提供可靠的技术资料。我矿定于2010年8月13日进行矿井压能测定工作,为确保压能测定工作安全、顺利完成,特制定如下安全技术组织措施。 一、矿井概况

马脊梁矿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分区混合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现共有三个进风井,进风量分别为:付斜井7900m3/min、进风斜井6435m3/min、高山主斜井4307m3/min,合计18642 m3/min;两个回风井,回风量分别为:西一风井9190m3/min、西二风井回风量527m3/min,总回风量为18717m3/min,矿井总排风量为19050m3/min。矿井计划风量17924 m3/min,实际风量18642m3/min,有效风量为16285m3/min,有效风量率为87.34%。 二、矿井压能测定内容

1、静压测定:即大气压的测定,包括绝对静压和相对静压。 2、动压测定:包括风速的测定(平均风速)、井巷断面的测定和气温的测定(包括干、湿度)。

3、位压测定:包括标高差和平均空气重率。 三、测定原理

这次测定使用JFY--2型矿井通风参数测定仪为主,用基点法对全矿井的通风系统的各个节点进行压能测定。 四、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1、测点的选定

①基点的选定:基点选在付井井口处。

②井下各测点的选定:共选取87个测点分布在全矿井下(节点位置详见通风立体示意图)。

2、所需仪器和工具 ①地面组:

JFY-2型精密气压计一台;干湿温度计各一套;计时器;记录纸。 ②井下组:

JFY-2型精密气压计5台;干湿温度计各5套;高、中、微速风表各5套;秒表5只;5米长皮尺5把; 记录纸5份; 测杆5根(标明尺寸);计时器5只。由组长负责将本组仪器仪表准备好,确保所用仪器完好。

五、测定行走 路线及测点位置(测点位置见通风立体示意图)

本次测定共分六组,其中:地面一组(基点组),在副斜井口;井下五组,即西部7#层一组、东部14#层305盘区一组、14#层406盘区一组、其它地点两组。

第一组(地面基点组): 李生云 王根元 测点布置: 101(副斜井口)

第二组(西部组) 韩广亮 李安 孙常青 李志清 测点布置及行走线路:

201(西二风井风硐)→202(7#层回交西二风井)→203(7#层轨道尾回风交7#层回风巷)→204(三暗斜上口)→205(西部14#层回风交西二风井)→206(变流室回风交西二风井)→207(1136大巷与西部变流室交)→208(1136大巷与305盘区轨道交)

第三组(14#层305盘区组)

高喜银 温辰 王喆 段鹏 刘建兵 王连虎 测点布置及行走线路:

301(回风暗斜井进风)→302(8503面进风)→303(8505面进风)→304(305盘区水仓进风)→305(305盘区变电所进风)→306(14-3#层5509巷进风)→307(14-3#层8511巷进风)→308(303盘区轨皮进风)→309(305盘区尾进风)→310(305盘区尾回风)→311(303盘区回风)→312(14-3#层8511面回风)→313(14-3#层5509巷回风)→314(305盘区变电所回风)→315(305盘区水仓回风)→316(8505面回风)→317(8503面回风)→318(回风暗斜井回风)→319(305盘区辅助回风巷与14#层回风相交处)

第四组(14#层406盘区组) 杨银锁 付利明 张存宝 高斌 李剑 测点布置及行走线路:

401(14-2#层406盘区8602面进风)→402(8604面进风)→403(406盘区变电所进风)→404(406盘区水仓进风)→405(14-3#

层8602面进风)→406(14-2层盘区尾进风)→407(14-3#层8604面进风)→408(14-3#层5606巷进风)→409(14-3#层2606巷进风)→410(14-3#层轨道巷进风)→411(14-3#层轨道巷回风)→412(14-3#层2606巷回风)→413(14-3#层5606巷回风)→414(14-3#层8604面回风)→415(14-2层盘区尾回风)→416(14-3#层8602面回风)→417(406盘区水仓回风)→418(406盘区变电所回风)→419(8604面回风)→420(14-2#层406盘区8602面回风)→421(406盘区总回)

第五组(其它地点一组) 张宏斌 王润生 姚开国 葛珍堂 测点布置及行走线路:

501(西一风井风峒)→502(回风井)→503(东部7#层回风交回风井)→504(11#层回风交辅助回风)→505(14#层皮带头回风暗斜井交11#层回风巷)→506(14#层皮带头回风暗斜井交14#层回风巷)→507(14#层皮带头进、回风)→508(延伸皮带进、回风)→509(猴车斜井与管子道交)→511(第一暗斜井与14#甩车场交)

第六组(其它地点二组) 崔贵龙 付杰 李平 靳素平 601(1136大巷与运输联巷交)→602(猴车斜井与运输联巷交)→603(猴车斜井与11#层进风交)→604(1136大巷与中部车场交)→605(1136大巷与中部变流室交)→606(材料暗斜井进、回风)→607(14-3#层404盘区5408巷进风、回风)→608(14#层303盘区变电所)。

六、测定步骤

1、所有参加测定的人员必须提前40 分钟到达通风区调度室做好下井前的准备工作,并且检查应佩戴的仪器、仪表工具等是否齐全,并统一对准时间。

2、上述工作做好后,由组长下达命令, 到井口集中检查仪器。 (1)各组必须提前对所有仪器进行检查、充电、测试等工作,并对仪器分别编号为1#、2#、3#、4#、5#、6#。基点组用1#仪器,西部组用2#仪器、14#层305盘区组用3#仪器、14#层406盘区组用4#仪器、其它地点一组用5#仪器、其它地点二组用6#仪器,各组仪器由组长负责安排。

(2)到达井口集合后,先打开电源10分钟,将仪器打在绝对静压档上,同时记录下测定数值。再将仪器打在差压档记录零点误差,之后打开记忆键,记时器然后记时,对每个测定时间取5分钟的整数倍。

(3)在每个交叉点各分支处都要测风速、断面。

(4)测定时必须将巷道的形状,断面标在测定的记录表格上,在交叉点处标明测定的地点和风流方向。

(5)出井后将仪器集中在井口,同时读取压差值并记录,以便校正。

(6)最后切断电源,关闭仪器,测定完毕。

(7)每组记录应清楚、详细保存完好,统一交马脊梁矿通风区技术组。

七、资料汇总、整理、计算等

1、通风阻力测定的计算公式:h1-2=h1-h2=(p1-p2)+(ρ1v12/2g-ρ

2

v22/2g)+(z1-z2)r1-2

式中:p1、p2——分别为矿井井下测量气压计在巷道测点读数与

基点校正气压读数的相对压差Pn

V1、V2——分别为巷道段两测点的风速m/s

ρ1、ρ2——分别测为井下巷道测点的空气密度kg/m3 z1、z2——分别为巷道和基点标高差

γ1-2——为测定段两测点的平均空气重率(N/m3) 2、风阻计算:h1-2=R1-2Q1-22

R1-2——为测定巷段两测点间的风阻(千缪) Q1-2——为测定段巷道的风量(m3/min) 3、各测点密度计算: ρn=3.458

P, kg/m3 T式中: P饱——饱和蒸气压力,kPa T——绝对温度 K T=273+t

p——为仪表所读绝对静压数值 t——为测点的温度

g——为重力加速度(N/kg)

4、测定段巷道空气柱平均密度计算: ρ1-2=

122 ;γ1-2=ρ1-2g

5、根据所计算结果绘制压能曲线图、网络图(标明风量、风阻)、立体示意图。

6、编制压能测定报告 八 、安全措施:

1、井下人员在测定地点测定时,必须密切配合,搞好自保与互保工作,同时注意顶板、片邦、零皮等不安全隐患及来往车辆,确认安全后方可工作,并放专人负责所有人员的安全工作。

2、在有有害气体区域测定时,必须由瓦斯员进行监护,其他作业人员必须佩戴有完好的压缩氧自救器,并会熟练使用。

3、主井井口基点组在进行测定工作前,必须与绞车房联系好,在测定时密切注意来往车辆,严禁人员随便走动。

4、其它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及矿的有关规定。 九、通风阻力测定结果及总结

1、从测定结果看出,矿井东部通风系统的总阻力为245.6 mmH20,即39号节点。而扇风机房的U型水柱计读数为241mmH20,测算得速压为4 mmH20,因有速压的影响,故四道沟风井的实际总阻力为

h总= 241.6 ,与实际总阻力相差4 mmH20,误差为1.6%(没有超过5%),这次测定比较成功。

2、结果分析

根据一些经验表明,矿井压能分布在主要进风巷、回风大巷和采掘面之间的比例大体保持3 :4 :3即认为合理。主要表现在:主要进风和主要回风的阻力尽可能小一些,采区工作面可大一些。这样对防火和通风系统的稳定是比较合理的。如果主要进风巷和主要回风巷压能消耗大会造成通风苦难。

从压能图上看,7#层总进消耗 85 mmH20,总回消耗 143.8 mmH20。总回风巷消耗的水柱见矿井总阻力是一个高阻力压(一般大于30%的矿井的总阻力为高阻力压);11#层总进消耗54.3 mmH20,总回消耗 99.4mmH20;14#层总进消耗69.9mmH20,总回消耗 108.2mmH20,基本符合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