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课标高中历史专题史体系的弊端及其应对措施

新课标高中历史专题史体系的弊端及其应对措施

时间:2022-01-30 来源:乌哈旅游


新课标高中历史专题史体系的弊端及其应对措施

高明方 江苏省吴江市吴江中学

摘要: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新课标四个不同版本教科书在编写上都采用专题史体系结构。与传统通史体结构相比较,专题史体系有其相对的优越性。但是专题史体系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与初中阶段的通史体教学衔接起来。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很值得深入探讨的。

关键词:专题史体系 弊端 应对措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新课标四个不同版本教科书在编写上都采用了专题史体系结构。与传统通史体结构相比较,专题史体系有其相对的优越性。专题史体系避免了高中历史学习与初中阶段的简单重复,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等等。但就如同所有的新事物都无法尽善尽美一样,专题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同样不容忽视。总结起来,专题史体系结构的弊端主要在有下几方面:

(一)课程结构的跳跃性大,弱化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难以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中学历史课程虽然不能等同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本身,但它毕竟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不成为历史课程。采取专题史体系构建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本意上是使教学内容精练、主题重点突出,但却客观上导致了课程结构跳跃性过大,强调发展与变化的历史学科的根本特质被弱化,知识系统破碎。例如,必修Ⅰ中

1

从《八国联军侵华》内容之后一下就跳跃到《抗日战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则编排在其后一个单元。这很容易使学生误以为《抗日战争》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又如,美国革命中两个紧密相连的事件,即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被放在不同模块的不同专题下分别讲述,况且联邦宪法的制定是在必修模块,而独立战争是在选修模块,因为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学生都会选取这一选修模块学习,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缺失独立战争的内弄。这样显然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联邦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再如,必修Ⅰ中西欧封建专制制度内容的缺失,使学生无法理解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的历史的进步性,对这一斗争的反复性、复杂性和残酷性的认识更无从谈起。

(二)孤立地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分列,失去了三者内在的关联,使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并相互联系的。看似杂乱无章的历史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由历史发展线索构成的经线,以及与政治相关的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编织成的纬线。经济是政治、思想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思想文化又反过来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看似不同的历史现象,实际内在是相互关联的。新课标高中历史分设《必修Ⅰ·政治史》、《必修Ⅱ·经济史》、《必修Ⅲ·思想文化史》的形式,显然打破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内在联系。比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有着怎样的经济、思想文化背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和完善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有何联系?这些内容本来是有着紧密的因果联系而交织在一起的,现在完全孤立地将这些内容分散到不同模块中,学生在没有丰富历史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去学习,显然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和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三)初高中教材差异性大,衔接性差,与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背离,使得高中阶段历史学习困难增加,这是教学实践中最大的问题。

2

高中课程的实施,是在初中课程的基础上展开的。新课程采用古今贯穿、中外合编的专题体系,就更加凸显了初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得比较薄弱,不甚理想。初中历史新课程在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取得了成就,但是也造成了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学生们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了专题体系,这就造成初中的知识基础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就需要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在初中本已“低幼化”的前提下,高中历史课程却出现专业化倾向。例如历史必修Ⅰ中的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法国1875年宪法、德意志第一帝国宪法、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与发展,这些都是相当专业的问题,即使大学本科的通史教学中,也未必讲得如此专业、如此细化。选修Ⅰ中索伦改革、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大津巴布韦与非洲文明等,不但专业性强,而且由于初中对亚非历史的过于忽略,使基础过于薄弱的高中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这样以来,尽管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的“主动学习”理念,但学生基于知识经验的欠缺,还是“被动”的参与到所谓的“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不足,难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主体”作用,从而容易造成常规教学中的新误区。

由此可见,专题史体系的不足,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上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呢?为此,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个人看法。有的专家、学者甚至认为还是回归通史体系比较好。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既然新课程已经定位了专题史体系,那么再退回到通史体系是绝对不可取的,毕竟专题史体系有通史体系无法替代的诸多优越性。对于专题史体系的弊端,我们要尽力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应该“因噎废食”。笔者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了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首先,可以从加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着手,强化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为高中阶段专

3

题史体系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鉴于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学习和储备薄弱,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的现实,苏州地区从2008年中考开始在中考科目中增加了历史学科考试,周边无锡等地区预计09年也开始实行。笔者认为这是弥补和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的有益探索。苏州地区具体做法是:中考历史部分考核义务教育八年级和九年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考试形式是闭卷,分值为50分,计入中考总分。通过这一方案,初中阶段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在很大程度得以加强了,学生对于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和线索有了粗线条地把握,进入高中阶段再接受专题史的学习就不会感觉很突兀。当然,这一方案的实施是否真正能够奏效,是否会增加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负担,则还需要实践进一步证明。

其次,可以从完善教材编写着手,适当加强三大模块的联系与渗透。

与传统的通史体例相比较,专题史显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内在联系上相对处于劣势,因为它们被分散在三册必修课本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可以在不改变专题史体系的前提下,适当加强三大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与相互渗透。在这方面,人教07版教材作了尝试,设置了《模块链接》栏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该栏目是用以提示某课内容与其它必修模块某课内容之间内在联系。以必修Ⅰ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例,本课讲述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三项内容,在本课的《模块链接》栏目中作了如下提示:“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1课;必修3第19、20、21课”。通过该提示信息,我们就了解与本课相关的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内容在哪里,从而能够更深刻理解本课内容。

再次,要加强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胜任专题史体系的能力。

4

专业的历史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是适应专题体系的基础。教师教学是分专业的,没有人可以胜任所有学科,历史教师也不例外。教师必须对所教专业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达到深且精,并且能够在教学实践中随时调整和补充新的专业知识。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开发智力、能力等各种素质,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只有专业知识丰富,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深入浅出。教师也不能将自己的知识素养局限于专业,而应该开阔视野,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不仅是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更是教学的需要。高中历史新课程以专题为体系,无疑是对教师的知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题体系要求教师首先要对历史有全面、系统、专业的了解和认识,这是无法在短时期内掌握的,所以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积累,在平常时学习。其次,除了专业知识外,历史教师还应涉猎军事、文化、艺术、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系统。历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所发生过的一切活动,专题体系则尤为突出了历史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因此,历史教师广博的相关知识显得更为重要。

以上是笔者对专题史体系弊端及应对措施的几点思考。高中专题史体系结构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中学历史教材,在内容组织和选取、教育教学理念上都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实践中逐步适应专题史教学体系,是很值得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作者简介:

高明方 吴江市中学历史组 中学一级教师 西南大学07级教育硕士

邮编:215200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