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学期论文
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姓 名 院 系
袁梦媛 地理科学学院
专 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 级 学 号
1003 1055020120
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袁梦媛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临汾 041000)
内容摘要
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州,平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独特的地质环境,以及人口、经济的高密度和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给江苏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并进一步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大量的经济财产损失。通过对省内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分析研究,能够有利于灾害防治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江苏省 地质灾害 分布
The Analysis of Jiangsu Province’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Geological
Disasters Yuan Mengyua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Linfen city 041000)
Abstract
Jiangsu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beautiful and fertile Yangtze River Delta,Plain is vast,With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s and good economic foundation.The speci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high densit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and Large amount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ve brought tremendous pressure to the environment of Jiangsu Province,producing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s and further induce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losse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can be effectiv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Key Words】Jiangsu Province geological disasters distribution
目 录
1 地质环境基本特征.................................................................................................... 1 2 主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影响 ......................................................... 1
2.1 地面沉降 ....................................................................................................................... 1 2.2 地裂缝 ........................................................................................................................... 2 2.3 滑坡、崩塌 .................................................................................................................. 2 2.4 地面塌陷 ....................................................................................................................... 3 2.5 土壤盐渍化、盐碱化 ................................................................................................ 3 2.6 江、海岸坍塌 .............................................................................................................. 4
3 结论 ........................................................................................................................................ 4 参考文献 .................................................................................................................................. 4
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江苏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平原辽阔,江海岸线绵长,水、土、气等自然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历来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经济中心和通商口岸,也是近代工业、乡镇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有关资料统计,江苏以全国1%的土地,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9.6%的国内生产总值,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极为充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较为明显,但人口、经济的高密度以及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给江苏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并进一步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1 地质环境基本特征
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国家“T”型主轴线的结合带,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以平原为主,低山丘陵为辅的现代地质环境格局。
沿连云港—新沂—徐州—泗洪—盱眙—南京—苏州一带为低山丘陵区,地质环境具有地形地貌差异悬殊,基岩起伏大,岩性复杂,风化作用普遍并赋存有丰富的岩溶地下水等特点,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易发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灾害。
东部广大平原由长江、古淮河及海洋合力造就的冲海积平原,地质环境具有地势低平、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大、成因复杂、软土层发育,垂向上多层含水砂层相互叠置,基底构造复杂等方面的特征。因而,当地下水的开采不科学时,极易产生地面沉降、地面裂缝以及地面塌陷等灾害。 多次的地壳活动及强烈的地质构造,造就了江苏境内的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徐州地区的煤,南京等地的有色金属,至于水泥灰岩、建筑石材更为普遍。但是,过量开采矿产资源不仅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引发滑坡、崩塌等灾害,而且留下的地下采空区导致大面积的地面塌陷灾害。
江苏拥有1019km长的江岸线和954km长的海岸线,岸线物质主要由松散砂层构成,抗冲蚀性差,在水流作用下,易发生江、海岸坍塌灾害。
2 主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影响
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作用或人为活动造成地质环境变化,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损失的地质事件。
在江苏境内,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以及江、海岸坍塌,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也在十几亿元之巨,已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 地面沉降
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目前,苏锡常以及沿海地区,大多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灾害,以苏锡常地区灾情最为严重。
苏锡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含水层多、变化大,水资源比较丰富。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该区深层承压水水头仅在地面以下2m~3m。然而,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20世纪
1
80年代以后工农业迅猛增长,对地下水的开采量猛增、开采强度过大,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水位普遍距地表以下50m,局部地区在80m以下。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层释水压密、固结,造成地层压缩变形,从而使苏锡常地区地面逐渐下沉,并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区域性沉降洼地。截止2006年底,苏锡常地区累计最大沉降量已达3m,累计沉降量在200mm以上的面积约5770km2,约占苏锡常平原地区总面积的1/2,沉降量在1m以上的地区约440km2,而500mm等值线已连片圈合了3个中心城市,面积超过1500 km2。近年来,由于严格执行江苏省人大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采地下水的决定,地面沉降得到初步控制,大部地区沉降速率小于10mm/a,然而,由于地面沉降的滞后效应,地面沉降还会继续发展。
苏北沿海地区的地面沉降已普遍存在,虽然区域地面沉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局部地区地面沉降已呈加速发展态势,大丰、盐城城区及周边地区约360Km2范围内,累计地面沉降量已超过600mm,最大沉降量达1259mm。累计沉降量大于200mm的分布面积约4000Km2,大部分乡镇沉降量在50mm-100mm之间。由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紧依黄海,地面沉降灾情一旦严重,其所造成的后果比苏锡常地区还要严重,应高度重视。
地面沉降对于本来地势就低洼的苏锡常地区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也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农田涝渍、农作物减产,一大批城镇的地面标高逐渐低于河湖水位,洪涝灾害加剧,水利设施的标准降低或失效,桥梁净空减少,影响船舶通航;铁路、公路、工矿企业等与地面高程有关的工程设施均需不断维护修理、翻建,居民院落室内经常淹水,百姓群众生活苦不堪言;国家测绘水准网基准点失效,对于城市规划、工程施工、环境整治等方面带来了诸多的隐患。 2.2 地裂缝
就地质条件而言,苏锡常地区第四系地层结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基底起伏变化大,所产生的地面沉降既有整体、大面积沉降,也有不均匀、差异性沉降,由此进一步诱发地裂缝的发生、发展,这一点与上海、天津等地面沉降不同。
苏锡常地裂缝最先发现于1989年,尔后几乎年年都有发生,至今仍未停止,截至2002年底,全区共调查出地裂缝灾点25处。地裂缝展布以NE向为主,呈张性和同向跌落特征,具有规模大(地裂缝带长度一般100m~2000m、宽度30m~400m不等)危害严重的特点。2003年以来,苏锡常地区未发现新的地裂缝,已发现的地裂缝灾害点虽有个别点仍有持续发展动态表现,但程度明显趋缓,表明地裂缝高发期已结束。
地裂缝的危害较大,目前已发现的地裂缝灾害,大都通过村镇建筑群。地裂缝经过的地方,建筑物都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的损失怵目惊心,据统计,地裂缝损坏的房屋累计近3000间,动迁单位数十家,由此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2.3 滑坡、崩塌
江苏山体虽然不高,但滑坡体很多,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不合理的削坡、开挖、采矿、工程建设等活动,造成了滑坡、崩塌灾害频发。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镇江、南京、连云港、宜兴、盱眙、仪征等地,约800多处,滑坡规模不大,但由于多发生在居民区或公共设施附近,突发性强,危害很大。
1990年以前,南京近郊地区,栖霞山、幕府山先后发生滑坡,尤其是栖霞山南麓滑坡,曾多次危及沪宁铁路,使铁路被迫修筑隧道避开滑坡,耗资巨大。1991年以及2003年,南京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降雨,在南京地区引发了60多处滑坡,滑坡体物质主要由下蜀土或风化残坡积层组成,规模最大的滑坡体积达6.8万m3。由于政府高度重视,防范及时,未出现人员死亡事故。
镇江市是一座依山傍水、享有“山林城市”之美誉,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市区
2
有大小山体20余座。由于山体坡度较陡,下蜀土发育,在大气降雨的作用下,易在下蜀土土层裂隙面以及岩土交界面滞留,形成滑移面,造成边坡失稳,导致滑坡发生。历史上,镇江市曾多次发生滑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用地逐渐紧张,迫使人们进一步向坡地发展,但因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斜坡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增高。与南京类似,1991年以及2003年,镇江亦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在镇江市区发生了约300处滑坡、崩塌,其中1991年发生的地处市中心居民稠密区的云台山大滑坡,由于预报准确,300多户、1000多名居民及时紧急疏散、撤离,才未造成人员伤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连云港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山坡坡麓地带,1995年以前,共发生30多处,总体来讲,规模较小。 2.4 地面塌陷
分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浅埋的石灰岩岩溶发育地区。由于在抽排地下水时水位下降、或雨季降水的潜蚀作用,将溶洞或大溶隙中的充填物迁移、掏空,从而造成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以徐州市区及郊区最严重,自1986年以来,每年都有发生,仅1992年4月10 ~13日,徐州市中心云龙区民生街一次就发生7个塌陷坑。塌坑呈群状展布,大者直径10余米,小者直径1m~2m,20多户居民墙倒屋塌,一片凄惨景象。塌坑周围一般都发育同心环状地裂缝,并逐渐向外围扩大,塌坑也由小向大发展。由于徐州市多数岩溶塌陷区处于市中心人口密集、商业繁华的黄金地带,其危害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南京栖霞山公园大门至桃花亭一带岩溶塌陷灾情亦较严重,共发生13个塌陷坑,塌坑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3m~22.8 m,可见深度0.6m~7.6 m。1995年4月10日发生的一次岩溶塌陷,面积就有200m2,影响范围400多m2,导致明镜湖等风景顷刻消失,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除此之外,在南京浦口区、无锡、苏州、宜兴等地相继发生了数次岩溶塌陷。虽未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但潜在危害较大。
采空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塌陷主要是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因矿体被采出的采空效应,引起上覆松散土层陷落所造成。
采空地面塌陷集中分布在铜山县、沛县煤矿区,已形成的塌陷区面积20多万亩,并且每年新增塌陷土地面积5000亩。采空地面塌陷破坏了大量的农田,其中铜山县采空塌陷区已影响到99个自然村,其中11个村已全无耕地,20多个村人均耕地低于0.2亩,经济损失惨重。
开采铜、铁等有色金属地下矿产资源导致的地面塌陷零星分布在南京梅山铁矿、谷里铜矿、九华山铜矿、安基山铜矿、铜井金矿、冶山铁矿以及连云港锦屏磷矿、新浦磷矿和苏州潭山硫铁矿等矿采空区,塌陷点30多个,总体来讲,规模较小。梅山铁矿地面塌陷始于1979年,当时规模较小,面积仅0.79万m2,此后,塌陷基本以15000m2/a的速度在扩展,2003年,塌坑面积已达37.5万 m2,塌坑深度在130m之深。 2.5 土壤盐渍化、盐碱化
由于灌溉不合理、以及土层物质组成等原因,使土壤中含盐、含碱量聚集、增高。土壤盐渍化区,主要分布区在黄泛平原低洼地带、废黄河口以北至连云港板桥镇海岸一带,及南通地区。重渍化区(土壤含盐量≥0.6%)面积约37万亩(不含滩涂);轻、中度盐渍土分布面积较广,达100万亩。近年来,随着农业、水利改良措施的实施,加强了盐碱化的治理工作。目前,大部分轻度盐碱土已脱盐,中、重度盐碱土范围逐步小,总面积仅14万亩左右,土壤盐渍化、盐碱化已逐步减轻。
3
2.6 江、海岸坍塌
江岸坍塌:江苏省域内长江岸线总长1019km,主要由松散堆积物组成,冲蚀、崩塌现象严重。据遥感解译结果,坍塌江岸岸线长度占总长的30%左右,约为310 km,其中,宁镇扬河段、八卦洲洲头及两侧,和畅洲洲头、嘶马弯道为坍塌最强烈岸段,长度约80余km,六圩、嘶马岸段坍塌速率为55 m/a~125m/a。1984年7月,嘶马镇60小时坍塌面积达11.5万m2,致使县造船厂、县水泥厂及230万户民房化为乌有。六圩段自1931年至今,塌岸宽1.36 km~2.6km;龙潭段江岸累计最大坍塌宽度亦达2.0km。南通港1980年在新建港区南300m处,发生一起严重塌岸,塌岸长170m,160余亩滩面塌入江心。2003年5月14日南通市姚港河入江口东侧28丈江段外发生江岸坍塌,坍塌的江堤长约50米,最严重地段的江堤外侧护坡面完全坍塌,坍塌向江堤方向推进8m~10m。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境内江岸坍塌岸段约55处,塌岸线总长达387km,塌失农田50万亩以上,集镇40多个,损坏码头多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8亿元之多。
海岸坍塌:江苏省域海岸线长954km,除连云港附近为基岩海岸、赣榆为沙质海岸外,其余90%为粉砂淤泥质海岸。以射阳河口为界,北侧海岸侵蚀坍塌后退,南侧以淤涨为主。废黄河口两侧海岸线受自北向东的海流及波浪冲刷,年均蚀退速率大于30m,废黄河口1954年蚀退63 m,30年来损失滩涂资源12万亩以上。南通吕四港、长江口附近岸线局部存在坍塌现象。目前,海岸在护岸工程保护下,坍势趋缓。此外,风暴潮和台风对海岸的影响也不可忽视,1997年8月台风中,滨海县淤尖乡的岳堆、陶湾段海堤坍塌,塌岸最长达180m;东灶港西侧1200m长大堤洞槽遍布,护坡坍塌450m。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江苏省主要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如下: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苏锡常以及沿海一带平原区;地面塌陷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徐州、南京、宜兴等地;滑坡、崩塌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南京、镇江、连云港等地;不良土体则主要分布在连云港、盐城、南京等地。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会给人类带来生命及财产损失,还会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于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分析从一定程度上为灾害的预防提供了可利用的参考。本文着重分析了一下主要的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及带来的影响,通过一些数据的整理发现、分析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潘耀忠 , 史培军 . 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基本单元研究 —Ⅰ:理论部分 [J]. 自然灾害学 报,1997,6(4):1-9.
[2]严新明,童星.江苏省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5):26-31.
[3]方家华. 江苏地质灾害初探. 江苏地质, 1993, ( 2) .
[4]邵国平. 镇江市地质环境管理及其地质灾害防治. 江苏地质科技情报, 1996, ( 1) [5]周勤,韩艳红.江苏地理新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90. [6]黄家柱. 扬州港江岸崩塌及防治. 江苏地质科技情报, 1993, (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