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陈九文学语言对“北京味”的继承

谈陈九文学语言对“北京味”的继承

时间:2023-07-04 来源:乌哈旅游
文化天地

235

《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  总第323期

谈陈九文学语言对“北京味”的继承

郭凤娇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移民作家中,陈九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新作家。陈九属意于自由自在的书写方式,寻求原生态的人生姿态。陈九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在文学语言上继承了“北京味”的叙述语言,主要表现在北京方言的运用、日常化的口语、幽默与讽刺并存三个方面。

【关键词】陈九;文学语言;北京味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235-02

要探析一位作家的文学风格,首先要了解他的语言表达特征。文本创作对语言的准确性、灵活性有很高的要求,作家们都会挖空心思去寻找最合适、最优美的语言来呈现自己的文本内容。陈九本身就有着敏锐的语言感觉,从小酷爱中华传统文学,后来移居美国又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便形成了陈九文学语言的独特存在。陈九本身是北京人,从小耳濡目染北京文化,所以对北京地区的语言习惯十分熟悉,加上深受中国作家老舍、周作人、林语堂等的熏陶,陈九的叙述语言与中华传统的“北京味”语言是一脉相承的。用、不拘格套,用极自由的笔调抒写情怀,谈天说地,潇洒轻松,好似密友交谈。陈九深得中国文学“闲谈体”的精髓,叙事简洁明了,多用日常口语,没有故弄玄虚的高深,却又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比如《他们为何喜爱中文刺青》一文,用类似“欧麦嘎,彻底傻掉。”①这样随手拈来的俗白语言,阐释了纽约年轻人喜欢中文刺青的原因,实际上也是透露着一种民族的自豪感。陈九的语言通俗易懂且意味深长,并且常常将汉语口语、文言文和欧化语言杂糅,这显然是受到最早的旅美华文作家林语堂大师的影响。这些旅居他国的作家在国外生活久了,不免会受到国外语言的影响,所以文章中除了汉语的方言、文言文外,还会夹杂着欧化的语言。比如陈九的《中国特色的纽约热狗》一文取材本身就很日常化,贴近人们的生活,让人感到亲切。文中还用了许多类似的口语:“把一根香肠或烤或煮,反正整热了,香肠就是狗,估计看着像狗尾巴,整热了就是热狗尾巴,简称‘热狗’。”②这些用语都是文言文、口语和欧化语交融的典型代表。本身吃就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样的描写更给吃热狗这件事增添了几分乐趣,更是在无形中体现了博大的中华文化。一、北京方言的运用

陈九出生于北京的老胡同里,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多年的北京生活,使得北京文化深深地植根在他的生命里。即使后来移居美国,在他的文本语言里还是透着一股浓浓的北京味儿。陈九在语言的运用上可以说是受到前辈作家老舍“京味儿语言”的极大影响,他的文本语言带有一股北京人的贫劲儿,时常会夹杂着北京的方言,这些北京方言运用得恰到好处。在老舍的小说里,人物的对话基本都是北京的口语,场景的描述、事件的描写等也都带有北京市民日常口语中的词汇和一些北京语言独有的语法结构。陈九的作品也是如此,常常带有北京语言特有的韵味,却又多了一分美国大都市的味道。陈九的文章里北京方言词语的类别丰富多样,包括名词、动词、熟语、形容词等,形容词方言主要用在刻画人物、描写环境上,有“鸡贼”“局器”等;熟语通常用于渲染气氛,促进情节的发展,有“水大漫不过鸭子”等。作者虽身处异乡,但是与故乡的精神联系从未断过,用中国的“京味”语言叙写美国纽约的点点滴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旅居国外的作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书中有许多像这样的自说自话:“听着很牵强,一定是我自作多情。对漂泊者来说,自作多情也不坏。”(《中国特色的纽约热狗》)这些文字虽然书写着纽约的故事,却都散发着北京式的豪爽潇洒和贫劲儿,蕴含着中国的文化意味。表现出了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纽约经验,促进了北美华文文学的形态建构。三、幽默与讽刺并存

“自然的幽默表现形态是幽默中的基本形态,也是对现实生活最直观的展示。”③陈九文字的幽默是浑然天成的,他擅于从人物形象切入,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等来缔造出幽默的效果。陈九的幽默给人以平等、宽厚的感觉,情节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故事令人捧腹轩渠,却又发人深省。这些都是来源于陈九敏锐的生活洞察力、深厚的学识和不凡的修养,它是一种匠心独具的审美心态。陈九的文字幽默活泼,并且常常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其题材多是日常生活里作者经历过的、观察到的小事,幽默讽刺的背后,是以小见大的智慧,作者通过这种平易近人的方式来表达深刻的主题。他主要用比喻和夸张来彰显文章的幽默色彩。比喻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学辞格之一,陈九的比喻不是生搬硬套,他曾在文章《语言在语言之上》中说道:“左右着语言的形式与张力的是——情感,语言有了情感,当语言表达情感时,它就活了,有生命了,天马行空没边界了。”④陈九的文字是有情感的,是鲜活的,比如“我倒是觉得老公的屁特有阳刚气,特像条汉子,听不见他(下接第237页)

二、日常化的口语

陈九的写作就像和读者朋友一起漫步,走到哪说到哪,语言信口拈来,俗白凝练,没有精雕细琢的痕迹。这与周作人、汪曾祺等作家的“闲谈体”如出一辙,闲谈体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作家周作人所开创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各体并项目编号:KYCX18_2045

作者简介:郭凤娇,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化天地

237

《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  总第323期

与发展与19世纪城市的工业爆炸现象密切相关,因此,城市是他们考量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本批判必然涉及城市问题。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才是住宅问题的根源,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府都不可能成为解决住宅问题及一系列城市问题的承担者。许多人认为,单一的住房短缺问题的解决会导致社会问题的总体问题的缓解或解决。恩格斯给予这种看法比猛烈的抨击,恩格斯指出:社会问题的解决,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废除”[1]223,才能够使真正从根源上解决住宅问题。目前我国虽有住房短缺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在社会主义政府的指导下,必然能够正视问题并积极地提出解决方案。因为我们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不同,政府及我们的人民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自觉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2]且洞彻中国实际,立足本国实践,坚持理论创新,[3]断然不会像资产阶级那样对待住房及其他社会问题。承租人变成自己住房的所有者,”[1]201住房问题就迎刃而解。资产阶级作为房屋的拥有者,面对无住房的人们表示同情但同时无情地从他们身上榨取最高额的租金,享受着住房短缺带来的福利。从而,他们是住房短缺现状的维护者,只能将这种现状的根源说成是人的道德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原罪,”[1]216资本家说工人将挣来的钱用于酗酒和各种无聊的事情上,所以他们无力支付房租只能几家人合租或者搬进偏僻、阴暗、房租低的地方。大资产阶级占据着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可资本的食利本性决定,即使资产阶级有能力去解决,他们也不愿意去解决。解决住房短缺问题的承担者,就集中到了国家身上。国家如果想解决住房短缺问题,就像萨克斯所提倡的那样,首先国家应该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给予住房保障,其次应对紊乱住房市场的人给予制裁,政府运用一切措施来推进当前问题的解决。[1]239事实是,政府即使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保障了建筑业的自由、降低了建筑原材料成本、惩治了个别紊乱社会市场秩序的人、财政拨款建造住房,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住房短缺的社会现状。虽然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政府都对住房短缺问题积极献言献策,但是,他们并未触及到问题产生的核心,因而,无法真正解决住房短缺这一城市问题。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曹顺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三维化”诠释——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问题理论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6):80-86.[3]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新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04):78-82.三、结语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伟大的社会理论家的学说里,城市虽没有占据中心地位,但是我们知道,资本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批判的核心,而资本的积累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上接第235页)

的屁我连睡觉都不踏实。”(《丢妻》)⑤这里把两个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比喻,却没有佶屈聱口的感觉,而是很生活化,并且在不经意间生成幽默风趣的效果。写出了一段多年夫妻之间虽然有时会互相嫌弃,却彼此习惯依赖,经过“丢妻”事件更加珍惜相爱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温情和爱。作者将这些奇妙的比喻语句,刻上了人性和人情的印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感慨万端。夸张是陈九表现行文幽默的另一主要方式。夸张是为了营造出某种表达效果,而刻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情况。这种修辞方式可以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表现事物间的矛盾性。比如《与老外交谈不必太认真》一文,“对方热情,我们声音大些,手势多些,都没问题,酒逢知己千杯少,裤子都脱得,何况手势声音乎。”⑥这里把中国人对人交往的热情夸大,制造出一种幽默的效果,在不动声色中讽刺了西方一些人的傲慢无礼,流露出华人寻求人格平等和民族平等的渴求。陈九是北美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多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跟随时代的变化写出了一系列贴近社会实际和人生现实的作品,用敏锐的感触力时刻记录着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陈九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语言的“北京味”叙述,作品抛却尖锐辛辣的笔调,即便是批评时事的文章也是温和平淡的语调,把讽刺隐于轻松幽默的形式之下,反而增强了批判的力度。陈九的作品没有严肃的宏大叙事,也没有结构严谨的文体,只是“走到哪说到哪”,各自独立成篇却又紧紧相连为一个整体。即便如此,陈九的文章却也不流于花哨俗套和浮于表面,在通俗浅白的叙述中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和社会问题的本质。以陈九为代表的北美新华文作家以特殊的民族文化身份和更加宽阔的文化视角,为中国文学能够融入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平等沟通带来了范例,其意义和影响是深刻远大的。注释:

①陈九.纽约第三只眼[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16-117.②陈九.纽约第三只眼[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24.③田淑玲.探析老舍作品的叙事特色和语言风格[J].文学研究,2015(8).④陈九.语言在语言之上[J].文学自由谈,2017(3).⑤陈九.纽约有个田翠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8.⑥陈九.纽约第三只眼[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98.参考文献:

[1]杨匡汉,庄伟杰.海外华文文学知识谱系的诗学考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3]翟永明.陈九和他的诗歌[J].文学自由谈,2012(5).[4]黄桂元.性情陈九[J].文学自由谈,2010(3).[5]王金艳.老舍的语言特色与“京味儿”研究[J].语文学刊,2015(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