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

成都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

时间:2020-09-13 来源:乌哈旅游
成都市2017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以前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有一个不同,那就是从“贵族一士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在宋代以前,虽然中国人经常抱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事实是确实贵族有种。高门 大户往往能传递几百年,底层百姓也永远安于被剥削的命运。除了起兵造反,或者疆场立功, 一个人很难突破玻璃天花板,从底层社会爬到上层社会。直至唐代,门阀观念的影响仍然十分 严重。而到了宋代,这一切变了。“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做\"(宋代谚语)。下层社会的人也 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在短时期内改变自己的命运,即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火箭式升 入最高层,“骤得富贵\"。

富家大族的传递因此变得极为困难,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富不过三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 家”。阶层之间不再有明显界限。郑樵说:“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通志-氏族略》)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开始融合,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境界。

这一切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从中唐到五代一百多年的战乱,使得整个社会天翻地覆,那 些从汉代传到唐代的相沿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在这个空前的乱世中,终于被毁灭了。特别是五 代的极度混乱,如同一个炒锅一样,将社会各个阶层颠簸出原来的轨道,上下颠倒,贫富易位。 无数个积累了几百年建起的藏书楼被一把火烧掉,相守了无数世代的大家族分崩离析,原来养 尊处优的士族们或死或逃或成为乞丐奴仆,士族阶层连同他们创造的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 灭了,社会成了一锅原子粥。

第二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制的成熟。虽然科举发明于隋,实行于唐,但科举在隋唐 两代都没能成为入仕的最主要途径。况且隋唐两代教育并不普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获得较 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中举者也都是士族,因此,唐代基本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而到了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入仕的最主要渠道。宋朝皇帝们的制度设计,是使全社会 通过文字而不是刀枪进行竞争。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其他功名利禄之途关闭,只留下科举 这一扇门。他们不仅废除了唐代由当朝显贵公荐举人的惯例,而且打破了唐代科举考试的门 第限制,让所有人都能走进考场。在宋代,只要不是残疾之人,皆可应举,甚至以屠牛为业者, 也能赴试。对于那些拿不起路费的穷人家孩子,国家还给他们应试补贴。

从上古到中古,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是由国家严格控制的,即使是最开明的唐代也是如此。然而有唐到宋,国家对民众生活的控制显著松弛,宋太祖于乾德三年颁布诏令废除夜 禁,里坊制也名存实亡。宋代城镇里面基本可以随处开设商铺,因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 街,小商贩也可在各处叫卖,城市景观较以前大变。

1 / 8

《清明上河图》就是里坊制消亡以后城市面貌的反映。

这些现象都显示,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进步:由等级森严、阶层固化的不自由的社会,向一个更自由、更平等因而也更合理的社会转变。

(选编自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平民的盛世:宋代》)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宋代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进入上层社会,只能选择起兵造反或是疆场立功的道路。 B. 从中唐开始的战乱最终导致传承多代的世家分崩离析,士族文化在整体上被毁灭。 C. 在宋代,社会上下阶层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 D. 宋代的平民社会比“贵族一士族”社会更自由和平等,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宋代成为平民社会的两个原因:长期战乱和科举制成熟。 B. 文章将唐宋两代科举进行了比较,突岀了宋代科举是入仕最主要的制度性渠道。 C. 文中引用宋代的谚语,是为了证明在宋代社会,门阀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D. 文中“原子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士族和士族文化整体毁灭后的社会混乱局面。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富不过三代”是说富贵家族传家不超过三代,其财富都转移到了平民手中。 B. 里坊制有利于国家对城市的管制,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平民生活的严格控制。 C. 宋代重视科举教育,不提倡武力,因此宋代的城市比唐代更自由、更繁荣。 D. 宋代以前包括唐朝都是属于世袭的贵族社会,宋以后才真正进入了平民社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 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 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 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 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 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 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 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 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 家公布施行《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 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 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 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2 / 8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 坚持公开透明地

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 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

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 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 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 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 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芟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 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 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 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 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 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 生产了 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 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 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 控?请结合材料概

括并分析。(6分)

3 / 8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丢失的脚步 王开岭

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 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

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拝、视自己为棋子了。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 哋”激起的那种。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 专挑熟悉的“片”跑。

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

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北京 人\"“上海人\"“广州人\"。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客。据说,法国学 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

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

由于“脚”和“历程”之间的逻辑驰散了,“人生脚步\"一词,正丧失其象征性。城市无法用脚 来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脚来记录。我的办公室同事,人均每日乘车3小时,那是一种天天出差 的感觉。一家伙恶狠狠道:“天天三小时!三小时!他妈的……\"

是的,我们最有效的生命时间,虚掷在了路上。

而且,这是纯物理、纯机械的“赶路”,绝无精神活动和审美可能:堵、挤、抢、操、刮擦、焦灼、 噪音、污染……整个一皱眉和不断骂娘的过程。

我一直深以为 ---

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

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统应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对行人的体恤,人行道应享有特殊的荣 誉和尊严。 那天,我要到马路对面去,一个外地来的朋友正拼命挥手,可附近既无天桥亦无路口,我想 了半天,也不知如何跨越几十米天堑,最后招了辆车,到一桥底再绕回来,跋涉了几公里,才和 朋友握上手,真可谓咫尺天涯。

丹尼贝尔说: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 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

柳永有过一篇《望海潮》,写宋朝杭州市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读罢,我真有股冲动,恨不得即刻动身,奔赴那座伟大的城池。那样的户外,你想不挪步都 难,会觉得呆屋里是犯罪,走得太急也是犯罪。

不可否认,长安街乃京城最伟大的街。但真正对漫步发出邀请的是胡同。其一砖一木都 有体温,元素鲜活、细节密集,最具酵母气息和微生物色彩,所遇之人也有趣……重要的是,你 能与它对话,一副门磯、春联,一棵槐树和一窝喜鹊,一丛墙头草或一只流浪猫,都是一个有趣 的信息体。而长安街,你就没法交流,它根本不打算和你平等。那些威风凛凛的建筑体,阴郁 僵冷,拒绝握手,拒绝攀谈,只接受瞻仰、服从。

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 “这样的城市非常乏味,它显示的是技术能量,没有灵魂。”皮埃尔-卡蓝默说。

4 / 8

给双足一块有力量的落点吧。

脚,是要用来走路的。否则,从肉体到精神皆有“失足''感。,

'

那年,崔永元拉一帮人去搞“新长征”,红旗飘飘,走了趟物非,人非的老路。央视栏目做了 期纪录片,讲这群好事者如何折磨自己,如何痛并快乐着。还发明了个词:“精神足疗在我 看来,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做了次“足底按摩”罢了。

据说疗效不错,很多脚激动得热泪盈眶。足底穴位那么多,通着那么多的经络和神经元, 不治百病才怪呢。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作者引用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中国城市后发岀的“忍不住发抖”的感慨,表达 了自己对城市不断扩建、无边无际的否定。

B. 作者从“同事的抱怨”“和朋友咫尺无法相聚”等生活琐事入手,反思城市发展带来的问 题,由表及里,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4

C. 文章善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如“巨石激起的涟漪”比喻了城市猛烈扩张的态势;“威风 凛凛”形容出长安街建筑的高大和傲慢。

D. 对所谓的“精神足疗”法,作者认为其精神价值实际上相当有限,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 萎靡不振的现代人为自己所做的“足底按摩\"。

8. 综合全文,作者认为“丢失的脚步”是怎样造成的?(6分)

9. 文中倒数第三段画线句中“失足”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 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完;吏民当见者,露索①去刀兵,两吏挟持。望 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 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 独不除用望之。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仲翁谓望之曰:“不肯录录, 反抱关为? ”望之曰:“各从其志。'‘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口陈灾异之意,以为: “今陛下思政求贤,然而善祥未臻,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与 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如是则奸邪塞,私权废矣。'‘天子拜望之为谒者。时上思进贤 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处奏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 欲详试其政事,以为车項塑。后为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 受遗诏辅政。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与车骑将军史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 等。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数荐名儒茂才以备谏官。恭、显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 将军状,欲以专擅权势。望之对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后数月,天子 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扱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潛诉者。 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拙辱,因令太常急发执金 吾车骑驰围其第。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都 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节选自《汉书-萧望之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注:①露索:露岀身体被人搜查。

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 者皆先露索挟持/恐

5 / 8

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B. 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 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C. 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 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D. 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 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 B. 射策是汉代选士之法,主试者将问题写在策上,受试人选取作答。中甲科者可为郎中。 C. 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管辖的政区名,汉代与京兆尹、右扶风一起合称为“三辅”。 D. 茂才在文中的含义与科举考试时的“秀才”相同,都指优秀人才,明清则用来称呼举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萧望之心直口快,反受霍光冷遇。他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不肯接受脱衣搜身的 规矩并批评霍光未能礼贤下士,故不为霍光看重。

B. 萧望之直言进谏,获得皇帝重用。趁有天灾异象,他向宣帝建议举用贤才参与政事,废 除一姓专权;宣帝多次听取他的意见并逐步重用他。

C. 萧望之受诏辅政,做事高瞻远瞩。他在宣帝病重时辅佐朝政,认为中书地位极为重要, 多次推荐人才做谏官,希望制约中书把政的局面。

D. 萧望之不善计谋,被逼自杀身亡。弘恭、石显诬告他专权揽政,后又诬陷他儿子对朝廷 不敬;他不愿受辱偷生,就喝毒酒自杀以示清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

(2) 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花犯-苔梅① 王沂孙②

古婵娟③,苍鬟素屬,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叹紺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 琅歼④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罗浮梦⑤、半蟾挂 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⑥归去,余香空翠被。

注:①范成大《梅谱》云:“古梅……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②王沂孙,宋末元 初词人。本词当作于德佑二年三月宋奉表降元、临安失守后。③婵娟:形态美好。④琅开:翠竹。⑤罗浮句: 罗浮梦,梅花梦。半蟾,弯月。幺凤,状如凤凰而小,故称幺凤。⑥玉奴:南朝齐东昏侯妃潘氏小字玉儿,齐亡 后义不受辱而死。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前三句描写苔梅苍古清奇的美好形态,苔须如发衬其素色雪容,流水清澈映其盈盈清姿。 B. 词人暮年遭家国丧乱,见苔须飘零更觉孤寂,不禁忆起寒浪孤舟,身披绿蓑寻梅的情景。

6 / 8

C. “云卧”表梅之高洁,“蓝衣”写苔丝的形状,“护春憔悴”的悲吟中透露出感伤的心境。 D. 词人从梦中醒来,残月挂空天色欲晓,一片清冷空寂;但花去香留,又觉得心里有所安慰。

15. 有人评价王沂孙的词“托物寄意,运意高远”,请赏析“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 委”这几

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离骚》中,屈原高唱\" , ”,以莲之高洁象征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不 改初心。

(2)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写自己听完弹奏后情不自禁,极度悲伤凄切的两句是: , (3)《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

然的喜爱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蜀绣又名“川绣”,诞生于民风 的巴蜀大地,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釆用蚕丝线绣出 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其用料

,针法严谨,线条流畅,与湘绣、粤绣、苏绣合称为中 国四大名绣。

蜀绣历史悠久,起源于商代,成熟于汉代,东晋以來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蜀 绣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仅在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就有八 九十家。蜀绣的这一时期,品种繁多,构图疏朗,色彩淡雅,针脚平齐,代表了历史上蜀绣制作 的最高工艺水平。

但是近年来,曾经

的蜀绣,其发展已严重滞后,与号称“百万绣工''的苏绣相距甚远。 蜀绣作为非

,

”两句,写出山间春夏两季不同的美景,抒发对 大自

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蜀绣?在理念上,既要 继承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要融入现代设计的元素,( ),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蜀绣 精品。在传承上,应创新蜀绣教育模式,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实用性的高素质、高技艺 专业人才。为此,蜀绣学院落户“蜀绣之乡\"——郸都区安靖街道。该学院将与高校、蜀绣技能 大师联合办学,让蜀绣事业 、兴旺发达。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纯朴 B.淳朴 C.淳朴 D.纯朴 讲究 讲究 考究 考究

盛极一时

盛极一时

风靡一时 风靡一时

青出于蓝 后继有人 后继有人 青出于蓝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这一时期的蜀绣,品种繁多,构图疏朗,色彩淡雅,针脚平齐,代表了历史上蜀绣制作的 最高工艺水平。 B. 蜀绣的这一时期,品种繁多,构图疏朗,色彩淡雅,针脚平齐,代表了历史上蜀绣制作工 艺的最高水平。 C. 蜀绣在这一时期,品种繁多,构图疏朗,色彩淡雅,针脚平齐,代表了历史上蜀绣制作的 最高工艺水平。 D. 这一时期的蜀绣,品种繁多,构图疏朗,色彩淡雅,针脚平齐,代表了历史上蜀绣制作工 艺的最高水平。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这种将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使绣工与时俱进的理念得以体现 B. 这种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方式使绣工与时俱进的理念得以体现 C. 这种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方式能体现绣工与时俱进的理念 D. 绣工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方式,影响他们理念的与时俱进

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

7 / 8

个字。(6分)

沙尘天气,是指大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且能见度低的一种灾害性天 气现象。 ①?首先沙尘源为沙尘天气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与气候密切相关:当气候干 燥,降水\"壤表层干燥疏松时,如果有大风刮过,就会将松散的土壤中的大量沙尘卷入空 中,形成沙尘天气。此外,②。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 荒破坏地面植被,导致沙花项房积不断扩大,沙尘天气多发。面对沙尘天气,③。日常 多吃一些清肺去火的食物,比如梨、银耳、百合等。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 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家中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胶条对门窗进 行密封,这些最基本的防护措施能减少沙尘天气对我们的侵害。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材料一

四川省政府18日发布通知,批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壤塘县、阿坝县,甘孜藏族 自治州雅江县、炉霍县、色达县等16个藏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加上此前已经退出贫困序列的 16个藏区县,至此,总人口 217万,藏族人口 160万左右的四川藏区实现全域脱贫摘帽。

四川藏区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包含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 州木里藏族自治县32个贫困县,2013年底有2063个贫困村、3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 20.1%。到2019年底,32个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2063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减少 到0. 2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 材料二

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受教育水平较低和思想观念落后 是导致四川藏区群众生活贫困的重要因素,要做好藏区的扶贫工作,关键是要做好藏区教育工 作。四川始终坚持把“发展藏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实现藏区治愚治穷的根本之策。为 阻断藏区贫困代际传递,四川实施“一村一幼\"计划,着力提高藏族幼儿普通话水平、夯实义务 教育基础。同时,创新推进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和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抓好“控辍保 学”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到校读书。

(1 请提取材料一的内容要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8个字。(3分)

(2 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其前句构成整句(2分)。 治贫先治

愚,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全国人民投入战斗。这场战“疫”中,医务工作者冲 锋在前,获

得了大家的支持与尊重。与此同时,无数普通人都在为战胜病毒而默默努力:快递 小哥坚守岗位,为保障物资供应四处奔忙;环卫工人清扫消毒,搭建起一道阻挡病毒的防护墙; 社区保安日夜值守,全心投入疫情防控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志愿者同样没有缺席,“逆行”奋 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各个角落……这些未在病房的普通劳动者也值得我们尊敬。

请从上述“普通劳动者”中选择一个对象,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给他们写一封慰问信,表达我 们的感激与敬意。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