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美学

美学

时间:2024-09-05 来源:乌哈旅游


(1) 美学的诞生:1750年鲍姆嘉出版研究感性认识的打丁文专著《美学》第一卷,

美学作为独立科学反映,“美学之父”。

(2) 发展史:1、1735年德鲍在《诗的哲学默想录》里,提出了诗的哲学研究对象

问题并正式将诗的哲学,命名为感性学。

2、康德美学使美学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框架,成为有充实内容明确对象以及一系列概念范畴的严谨的体系。

3、黑格尔着重探讨了诗以及艺术的历史,建立起一个庞大而严密的艺术哲学体系——它最大的贡献,是给了美学以逻辑与历史,把美学从重视心理研究引向了重视历史研究的方向。

(3) 审美发生理论

1、摹仿说:是人类早期有关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它坚持了美来源与客观现实的思想立场,却没有有效地区别审美发生与认识发生这两个不同的问题。

2、巫术与图腾崇拜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强调,一切审美活动都是巫术的直接表现,而美就起源于原始人的巫术与图腾活动。

3、性本能说: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人提出,人类审美源于对异性的关注与人性的本能。

4、游戏说:游戏说把人的游戏活动当作艺术与审美的起源,席勒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代表。

5、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指出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强调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同是也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4)美的社会存在类型,以及什么是美的社会存在。

1美的社会存在是指存在于社会事物、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美,它根源于人类生产劳动,最直接的体现着人类的情感、理想和意志,呈现着人类生命的社会意义。

2美的社会存在类型:人的美,人文环境的美,日常生活的美

1、 人的美:(1)人的美之内在心灵表现

人的美之内在心灵表现,主要体现在人的内在品质、人格、情感趣味和理想等人性因素方面,并首先反映为人对生命自由、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

(2)人的美之外在形象表现

人的美之外在形象表现,包括人的身体姿态、服饰、语言、风度等,并与人的内在心灵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人文环境的美:人文环境的美,主要体现在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时代、民族、群体的社会关系,以及由人的物质创造产品和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构成的生活环境两方面。

3、日常生活的美:日常生活的美存在于生活中显现了人的生命特征、体现出人的生命特征、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并且给人以审美感受和体验的事物、现象与活动之中。

(5)自然美的发生经历的阶段及特点

自然美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实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实用:最早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是那些与人的生产劳动过程密切相关的自然物和现象。原始时期自然美最初对象是动物,而进入农业时代后,人们开始对植物感兴趣。

比德:自然美脱离了实用的内涵,与人的生活内容、风俗习惯、精神追求、道德观念等联系起来,“以物比德”成为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审美价值特征。

畅神:人们把大自然当作独立的观赏对象,把自然美视做一种独立的美的存在形态。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寄情山水,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涌现了大量描写山水风光的诗歌、绘画。

特点:1、自然美以自然属性为存在基础。这是构成自然美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自然区别于其他种类美的根本特点

2、自然美侧重形式。它以鲜明、具体、丰富的外观形式,令人产生直接、清晰的审美感受和印象

3、自然美有着特定的内容。自然美的内容主要是同其自然属性联系在一起的,是自然物、自然现象内在的组成因素及其与人的关系。

4、自然美具有象征性、多面性和不确定性

(6)审美活动: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

的规律”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的特殊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特殊本质相对应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对象性关系

自然美: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形象的美:是以人主观想象所创造的形象为对象的美。

审美客体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在总体形态与空间形式方面所呈现的品质特征,其中包含着审美主体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形象美:是指审美活动中,作为形象美主要有着雄、奇、险、秀、幽等特征。

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7)审美主体:有着内在审美需要、审美心理机制并现实承担审美活动的人。

特征1、审美主体是在具有了社会属性的前提下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2、审美主体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3、审美主体的心理机制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审美客体:被审美主体所感受、体验、改造并具有审美属性的客观对象,是在生产劳动中人化的对象。

特征:1、审美客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的变化发展标志着人类生产劳动的历史进程。

2、审美客体的发展有着一个由生活形态到审美意象再到艺术形象的变化过程。3、人对自我的认识与体验也是审美客体的一种重要形式。

(8)如何理解美学的客观性

1、所谓客观性,包括科学研究成果的普遍有效性和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立场:它是一切理论研究活动的前提。

2、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简单地要求美学具有客观性或普遍有效性,只会忽视或抹杀美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特殊规定性。

3、美学的客观性,源于人的生存状态、价值追求、文化积淀和民族传统的共同性,以及人们对生活意义的内在普遍要求、审美活动中人的心理共通性,其主要依据是审美活动中超个人、超历史的普遍形式。

(9)审美起源于劳动说

1、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活动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人类活动重视首先围绕自身需要开始的。这种需要主要分为生存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早期的人类把生存需要放在首要位置,并在满足生存需要的过程中产生出精神的需要。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早期的人类不得不从事各种劳动,正是伴随劳动发展,人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得以不断完善、发达,伴随劳动产生人的语言,则进一步促进了人意识的发展。

这一发展加速了人对所从事活动的认识和把握,使人对生产过程以及结果的反应成为可能。

2、劳动为审美提供了素材:早期人类为了自身需要而从事各种实际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时,他们便在心里产生了对这些活动的再表现要求,并最终通过原始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原始人所作的绘画,并不是现代人严重的纯粹艺术,它除了具有某些精神性的内容意外,更有着明显的使用目的,起着传达劳动经验、凝聚群体、鼓舞士气的作用。例如:原始壁画,洞穴壁画,西班牙的亚勒泰米拉洞里的壁画《受伤的野牛》和嘉峪关黑山岩画《狩猎图》。

(10)为什么审美活动是美学的对象 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一、审美活动之为美学对象由其主体构成所决定

一切审美活动的主体,都是有生命、有实践能力的人,而人正是美学所关心的中心。把审美活动确定为美学的对象,就是从美学要研究人、人的生命活动意义和价值这一点上,肯定了美学在人文价值领域的作为。

二、审美活动之为美学对象由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特性所决定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在人类审美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并且只存在于人所进行的审美活动中。这是审美关系最基本的特性。

三、审美活动之为美学对象由美学研究目的所决定

美学研究就是要揭示这些审美现象背后的价值本质。而审美现象、什么价值的本质,从来都不是脱离人类审美活动而自在存在的。人类是在自己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在各种具体形式的审美活动中。才发现了美、创造了美的价值。

(11)什么是艺术美

艺术美:是以感性形式具体体现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性。艺术美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实践。

艺术美的特点:A. 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创造性成果 艺术美源于人的生活,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审美创造赋予现实生命以感性形式的过程和创造性成果。比如郑板桥总结自己画竹子的经验。

B. 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人同游秦淮河,并各自写了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却给人不同的感受。

C. 艺术美具有非物质实用性 艺术作品所创造的形象,对于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没有实际的物质性用途。如光、光波和声波

D. 艺术美具有永久性 它通过物质手段把现实生活和人的生命追求、情感、理想等精神性因素统一在作品之中,成为具有固定形式的艺术形象,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取得超时空的普遍的审美效果,比如李白的诗,曹雪芹的《红楼梦》。

(12)三大门类学科化分、差别(从此角度说明为什么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结合课本

例子)

学科划分:1、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规律的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结构、社会运动以及社会群体组织、纪律和现象的社会科学。研究人类价值和精神的人文学科。

差别:自然科学以独立存在的自然界为学科本体,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基础。社会科学以社会存在为学科本体,总结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社会结构及其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人文学科的特殊性则在于,它以人本身生命存在和活动为主体,要从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个性与传统矛盾中,通过历史具体的探讨人类群体和个人创造文化的过程,达到对人生整体意义和人类内心世界的理解与把握,进而探究人性所能达到的境界并开辟人类生活新的价值领域。

为什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一、 美学不是自然科学

1、 借鉴、吸收和融合自然科学方法与美学研究,并不意味着美学就此成了一种自然科学

2、 迄今为止,“科学”的美学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包括实验心理学在内的一些自然科学远未达到真正成熟,因此,从技术上说,它们都还不足以有效地证明美学的“自然科学”性质

3、 美学不是自然科学,但也不排斥自然科学

二、美学不能定位于社会科学

1、社会科学是从社会整体或群体角度研究人类关系和行为;美学却从个人的心理活动、文化承续关系、价值理想等方面,去发现美、审美之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

2、社会科学视野中,个人更多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者出现的;而在美学中,人却不仅是社会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特殊内在的生命本质。

3、仅仅用社会科学的眼光来理解、把握人类的审美和艺术活动,虽然可以强化美学的社会与历史观念,但终究只是对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社会学考察,而不是美学的全部。

三、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1、在研究方法、研究主旨上、美学不同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2、人类审美活动本身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决定了美学的归属。

3、追求与构建人类价值体系,是美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相一致的本性。

(13)美的存在的观点

分为三大基本派别:

(一)客观论

在客观论看来,美就在物,它存在于客体之中,是客官对象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客观论首先认定,对象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继而有强调美就是客观对象固有的各种属性之一。整个中国古代和洛克、笛卡尔以前的西方,很长时间里,

美学家们基本上都是客观论者。

客观论的合理之处,在于它重视审美对象,强调美的对象性,认识到没有对象就没有美,美总是与特定对象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客观论混淆了美的客观性与对象的客观性,忽视和否定美的主观性一面,因而又总是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理论困难。即如我们说一朵“花”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意味着同样也可以说一朵“花的美”是客观存在的。

(二)主观论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体的一种内在心理状态或心理构造物。明确提出主观论观点的,是17实际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主观论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他拒绝承认主体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单纯反映性和被动性,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认识到离开主体就不可能有美,美只有联系着特定主体才能存在。不过,主观论也有明显的片面性。当它把美完全归到主体一边,把美看成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从而否定美的对象性时,它实际上就把审美对象的存在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把审美活动当成了一种封闭的主体内心活动。

(三)主客统一论

美既不在心,也不在物,而在心物二者的统一之中。也就是说,美既不能归结为对象的一种属性,也不能完全归结为主体的内心状态,美是主客相遇彼此契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性质。

主客统一论克服了客观论和主观论 的片面性,是一种更符合审美现象实际情形的理论

倾向。因此,美学理所当然地应该把它作为解决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出路。只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以为,简单地抛弃客观论和主观论、采纳主客统一论,就回答了美的本质问题。主客统一论还只是一个大的理论方向,在它下面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具体看法。对于我们来说,在强调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上,还必须阐明这种“统一”的具体含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