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四)含答案

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四)含答案

时间:2020-06-07 来源:乌哈旅游


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四)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 、基础及运用。(34分)

1.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③ ,长河落日圆。(王维《 》) ④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几外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 《答谢中书书》) ⑧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2.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7分)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悠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táo)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 猴们称兄道弟!

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激人超越,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yì)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曲服!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①(táo) 汰 ②演(yì)

③甘之如饴 (A.tái B.yí) ④胆怯 (A.què B.qiè)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2分) ① 改为 ② 改为 (3)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1分) A.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B.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激人超越,令人振作,催人奋进。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她虽然衣着朴素,不施粉黛,但独特的气质让她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

B.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C.王老师讲课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让人感觉讲的知识是“活”的,讲的“内容”是美的。 ....D.黑势力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我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 ....4.名著阅读。(5分)

【材料一】在我看来,他说的话是真诚、老实的。我有机会核对他的许多话,结果往往发现这些话是对的。他对我进行了几次不太过分的政治宣传,但是同我在“非匪区”所受到的政治宣传比起来,却算不得什么。无论对我写的文章,或拍的照片,他从来不加任何检查,对这优待,我非常感激。他尽力使我弄到能够说明苏区生活的各方面的材料。 ——《红星照耀中国•在保安》

【材料二】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去前线的路上》

(1)这两则材料都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材料一】中的“他”是 (填人名)。(2分)

(2)【材料二】中的“这种精神”具体指什么精神?它有怎样的内涵?请根据原著内容概括回答。(3分) 5.立德中学开展“保护环境——从垃圾分类开始”主题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相关材料。(10分)

【材料一】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垃圾分类标准不够具体,分类回收的垃圾桶也不统一,“混装”“混运”现象严重,导致终端处理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垃圾终端处理多为就近填埋,这不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还会严重污染土地及水源。

【材料二】下图是初二(8)班同学绘制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流程图”。

【材料三】许多国家在垃圾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如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资源复原法》《固体废弃物处置法》等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日本在各个学段均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每年都会组织小学阶段的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英国每个家庭都有三个颜色不同的垃圾桶,环卫部门的垃圾车也相应分成三种颜色,回收垃圾时三辆车同时工作。

(1)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我国目前垃圾处理方式带来的弊端。(3分)

(2)请介绍材料二中的流程图,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4分)

(3)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谈谈国外在垃圾处理方面给予我们哪些启示。(3分)

二、阅读与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7分)

题大庾岭北驿① [唐]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

【注】①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驿:驿站。②阳月:农历十月。③殊:实。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⑤陇:此处指大庾(yǔ)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6.“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展开想象描述。(3分)

7.宋之问这首诗的尾联与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相与步于中庭。

10.填空。(4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2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2分)

11.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2分)

人生需要“顶住”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

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着书立说达1__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到达”。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⑦“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的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8月25日,有改动)

1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3.如果把下面的事例作为选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请简述理由。(2分)

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

14.文章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

15.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文中第⑤段的横线上补写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作为这一段的论点。(2分)

16.结合你的一次“顶住”的经历,谈谈你对“顶住”的认识。(3分)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12分)

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官亦鸣

①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②曾听一位哲人说,天边新出的一抹云,是天堂新进的灵魂。抬头看那天边的云,不,那分明是逝去不久的母亲。那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云层中,清晰地变幻着一个胖胖的身影,依旧是那样一如既往地来去匆匆,依旧是那样地摇晃着身躯——那是岁月无情,给你留下的永恒。

③母亲是那个一年中最冷的清晨离我们而去的。远处隐隐地响着零星的鞭炮声,空气中已是充满了年的气味了。而我们最最亲爱的母亲却悄然闭上她那永远是透着暖暖春意的双眼,胖乎乎的脸上依旧是那副似睡非睡,憨态可掬的神情。她是睡去了吗?可四周悲怆的哀乐声和透骨的恸哭声却庄重地提醒着我们,母亲是真的离我们而去了。懵懂中,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母亲怎就不等我们回来。她是知道她的子孙们是要回来陪她过年并庆贺她老人家八十七岁华诞的。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亲手做一锅红烧肉炖白菜豆腐粉条,看着里屋外间团团围坐在整整三张大圆桌旁的她的儿女们及儿女们的儿女们,她怎么就忍心去了呢?怎么说走就走了,仅仅差十一天啊!

④一位外国科学家曾做过实验,人在离世的瞬间,体重减少21克,这就是说,人的灵魂重21克。守着母亲的灵柩,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分明感到无形的沉重。从里到外的重,重得喘不过气来。是啊,母亲的双肩所承受的重,是我们几代人都承受不了的。望着似睡非睡的母亲的脸,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她终于可以放下.一切,扶摇直上九天,飘忽在天边云端……

⑤母亲是农家女,十六岁离娘亲,为人妻,为人母。她深深地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半个多世纪的辛劳操作,如今她是功德圆满,仓满斗盈。她可以放心地去了,去会见她相生相伴了七十余年的爱人——我们的父亲。去把她一生的喜忧恨爱之情,十七年的别夫相思之意,美美地相倾相诉。看那云层后面的影子,竟是大步连天,急不可待的了。是的,那云层深处,有着另一个灵魂在等她,那是离我们而去十七年的父亲。母亲是轻松的,快乐的,一如七十年前坐花轿上路般的轻松,快乐。

⑥英国一位超心理研究者曾说:“灵魂可呈现为实体的,栩栩如生的,有时可投下一片阴影或是遮住一盏灯……”我相信,母亲的灵魂是栩栩如生的。看那天边的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分明是半透明的,甚至真的投下了一片阴影。

⑦此时,我想,那天边云层里的母亲的心里,是喜悦的。那轻轻舞动着的身影,便是证明。因为她看见了子孙们个个鲜活如出水芙蓉,楼房前停放着私家小车,她可以告诉父亲,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再也

不用了;看着我们个个衣着时尚,皮鞋锃亮,天天像过大年一样,她可以告诉父亲,再也不用在腊月里的晚上,一个纳底,一个做帮,缝洗浆补,直忙到大年三十才能个个穿上新衣新鞋。此时的母亲,肯定笑得比那时更暖,更轻松。

⑧这样想着,看着,突然发现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变成了一抹淡淡的玫瑰红,并向大地投下了一片暖暖的光。噢,我明白了,母亲是知道灵魂有时能遮住一盏灯的。此时的她,唯恐遮住了那一片暖暖的阳光。她知道她的子孙们分散在五湖四海是多么需要阳光,于是她匆匆地走了。

⑨天边,那一抹若隐若现的云,幻化成一片玫瑰红,暖暖地…… 17.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我觉得母亲的灵魂绝不止21克,应该是21千克,210千克,不,是更多,更重。 .

(2)忽然又觉得母亲的灵魂是那样的轻…… .

18.文中母亲的平凡和伟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19.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20.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结合全文内容,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两句话。(2分)

母亲是幸福家庭的支柱,操劳一生,最后化为一抹云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21.(40分)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藤野先生的教诲,是一缕芬芳; 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 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选取真实生活片段,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 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 、(34分)1.(10分)①山山唯落晖(注意“晖”的书写) ②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 ④山随平野尽 ⑤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燕”的书写) ⑥老骥伏枥(注意“骥”的书写) ⑦沉鳞竞跃 陶弘景 ⑧经纶世务者

2. (7分)(1)(4分)①淘 ②绎 ③B ④B (2)(2分)“悠”改为“忧”;“曲”改为“屈” (3)(1分)B 3.(2分)D

4.(5分)(1)(2分)毛泽东 (2)(3分)长征精神 内涵示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5.(1)(3分)①是增加垃圾处理成本,②是占用大量土地,③是污染环境(或污染土地与水源) (2)(4分)生活垃圾分为4类,其中对餐厨垃圾可做资源化处理——用于“供热或发电”,或“堆肥回用”;大件垃圾与可回收垃圾回收后再利用; 其他垃圾通过转运站集中处理。

(3)(3分)①加强立法与监督,②及早进行环保教育并纳入课程,③注重分类投放和回收。

二、(46分)(一)(7分)6.(3分)描绘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江上潮水下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昏暗不明,瘴气弥漫,暮色渐浓。

7.(4分)宋之问这首诗的尾联通过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委婉而深切地抒发被贬痛苦以及思念家乡的忧伤。李白《渡荆门送别》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二)(15分)8.(4分) (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9.(4分)(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10.(4分)(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2)山川 月色(月夜) 11.(3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三)(12分)12.(2分)人生需要“顶住”。

13.(2分)事例放在第⑥段合适。因为这个事例可以论证(支撑)文章第⑥段的分论点“‘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

14.(3分)举例论证。举曹雪芹着《红楼梦》和钱穆着书立说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15.(2分)“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 点拨:根据本段列举的事实与道理论据,可知本段是围绕“毅力,坚忍不拔”来阐述的。

16.(3分)示例:学校举行长跑运动员选拔赛,一圈,两圈……跑了一半路程,我的呼吸变得困难,腿像

灌了铅似的,眼看后面的同学要追上来了,我用手按住胸口,全力以赴,坚持着跑完了全程,并成功入选校田径队。这次选拔赛让我体会到只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就能够取得成功。 (四)17.(4分)(1)母亲为家庭付出了太多;母亲离世,“我们”内心无比沉重。 (2)解脱操劳,放下一切;母亲可以快乐、轻松地离开。

18.(3分)①养育子女,付出所有;②与丈夫恩爱相伴几十年;③为家庭操劳,任劳任怨;④辛劳一生,轻松离去。

19.(3分)示例:手法上:运用比喻或象征,把母亲的灵魂比作天边一抹云,把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寄托在一抹云上;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形成首尾照应;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突然离世,心中伤痛和遗憾到自我安慰的过程。

20.(2分)示例:母亲是儿女心灵的港湾,倾尽爱护,最后变成一阵清风 母亲是父亲得力的臂膀,竭尽全力,最后幻为一团雾霭

三、(40分)21.(40分)建议切入分30分,按中考要求评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