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
www.jyb.cn 2010年02月03日 作者:李东明 刘家竹 来源:光明日报
多元价值观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当今的中国文化具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交织并存的时代特色,文化的多元性渗透,进而推动了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单一的、可以超越个人主体意识的道德价值已经在许多人的思想观念中淡化甚至消失。如果我们还用封闭的、单一的传统价值观念去衡量开放发展、各种多样性并存的社会中个体的道德行为显然是行不通的。
我们用道德模范的力量去唤醒良知,用重塑核心价值观来指引迷失的方向,用先进文化稳固失衡的思想大厦,用诚实守信呼唤社会正义的回归,用人文关怀重建失落的精神家园。种种努力,绝不是在重新构建一元化理想的价值观体系,因为在全球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核心”已不是“唯一”,而是在尊重创造、鼓励个性与时代特色的前提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多元化价值观由“无序”走向“有序”,由“盲目”走向“成熟”。
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对社会变化最为敏锐,他们的一举一动,其情感、情绪、动机、需要、价值观念的变化无不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具体表现为主体性、现实性与多元性的特点,他们崇尚并张扬个性,注重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实现,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激情、关注国计民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是活力与激情迸发的一代。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他们可以为个人目标的实现去拼搏、去奋斗。
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一样,当代大学生由于过分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过分强调成功的重要性,当个人愿望不能实现时、当奋斗过程中遇到挫折和面临取舍选择时,很容易丧失是非判断力,陷入价值的相对主义、实用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怪圈之中,难以自拔。
在我们的大学生群体中,价值取舍问题尖锐,表现出较强的个人本位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普遍的。表现为讲求实惠而轻视理想;注意实际而忽视理论;追逐功利而忽视贡献。当然,这种极端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并不普遍,但毕竟还是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思想,而且产生的思想危害也是很严重的。 大学生容易冲动,思想容易受干扰,以至于“漂浮不定式”生活方式随处可见。所以,加强信念引导,是迫切需要的。我们必须通过教育的创新途径与渠道,
教育、引导和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 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
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其立足点,应建立在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应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问题,教育大学生将自我和社会融为一体,把向社会奉献内化为自己价值行为的取向。
面对如今这样信息活跃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就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出及时、有效地调整,进行必要的创新与探索。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是人,大学生又是思想活跃,价值观即将形成却尚未定型的高智商群体,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活动,深入研究影响他们价值观形成的因素,进行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是我们现代教育面临的一项课题。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国情及民情教育,运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电教、社会实践手段,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搭起理解和认识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当今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选择矛盾化的显著时代特征,这是我们无法回避与必须面对的现实状况。这些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理论、理想、精神和道德内涵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在差异中寻求共同,采取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方法,引导其走向正确和有利的一面,切不可采取简单的“是”与“非”,非此即彼的方式,突出疏导作用,而不是封堵。因为价值取向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市场经济承认与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肯定、自我奋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观念增强,择业方面更加务实,这是市场经济客观的引领所致,我们必须承认其存在的条件和现状。我们要正视社会价值内容和学校教育内容部分脱节的现实,正视社会存在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学校价值观念教育的一元化矛盾与冲突之现状,把简单的理论灌输,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肯定前提下实现自我的否定,即实现融于宏观一体化之中的多元化,融于社会基础上的自我化,在理想与信念指引下的现实化,最终实现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协调与统一。 加强社会引导,注重人文关怀
人之价值观的形成是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物质系统和精神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重塑价值观念、加强确立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配合与努力。特别是媒体宣传要多一些选择,多一层思考,多一份责任。今天媒体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和对青少年的影响力是空前的,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娱乐节目。舆论就是导向,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媒体中少一份猎奇,多一份朴实;少一份炒作,多一份诚信;少一些“网络红人”,多
一些创业明星。要大力宣传各种典型事迹,为大学生树立楷模,讴歌无私奉献的孔繁森、吴天祥、李素丽等社会主义时代英雄,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否则,错误和片面地加大某一方面的宣传,会扩大负面影响,冲击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堤坝。
人文精神的缺乏,折射出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严重问题。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点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很大程度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只看分数,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没有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因而价值观出现偏颇。 探索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渗透教育面临着很多难题与困难,我们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目的就是要寻求出解决这些问题与困难的途径与方法,而不是畏难不前。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尽管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现实,但我们民族的性格与特性是相对恒定的,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去激发和挖掘。所以,我们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育才、育德,还要引领他们走上适于他们施展才华、体现价值、实现自我存在价值的平台,因此,教育的责任需要延伸。鼓励大学生参加社
会实践,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与方法,应该不断地扩大实践领域和范围,创造更多的实践课时和机会。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决定着祖国的命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中新旧价值观念变迁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冲突本身也正是价值澄清和价值重建过程中暂时“阵痛”,它孕育着一种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历史的潮流的价值观的诞生。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为我们的教育创新提供了动力,客观而正确地对价值观对多元化进行利弊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因势利导符合当代青年的行为特征,思想指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脉搏,从日常细节规范入手引导大家的行为,有的放矢地组织各种社会实际活动,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与时代同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就会顺利向前推进。(李东明 刘家竹)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