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判断题(20分,每题5分)
1. 内稳态生物能控制体内环境的稳定,所以完全能摆脱环境条件的限制。( ) 答案:错误 解析:
2.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不协调所产生的。( ) 答案:正确
解析: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 初级生产是将无机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答案:正确
解析: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即无机营养性生物所进行的有机物的生产。在一般生态系统中,光合成生物(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所进行的有机物生产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因此,一般也多指光合成生物的有机物的生产。它是一个能量转化和物质的积累过程,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4. 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主要通过牧食食物链。( ) 答案:错误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主要是通过碎屑食物链。
2、名词解释(40分,每题5分)
1. 稳态
答案:稳态是指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生物体自由生存的条件。 解析:空
2. 生活史对策
答案:生活史对策(又称生态对策)是指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自然选择有
利于形成这样的生活史对策:其能量分配合理,各个生命过程协调最佳,并使物种的繁殖和存活效益或适合度达到最大。 解析:空
3. 生态系统服务[四川大学2017研]
答案: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解析:空 4. 有效积温
答案:有效积温是指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有效积温公式为K=N(T-T0);其中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它是个常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N为天数d。 解析:空 5. 顶极群落
答案:顶极群落是指当一个群落或一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的群落。其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群落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解析:空
6. 生物学的放大作用
答案:生物学的放大作用也称为食物链的浓集作用,是指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解析:空
7. Rescue effect挽救效应[山东大学2018研]
答案:挽救效应是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一种现象,是指一个迁移到某岛屿的物种可能早已存在于该岛屿上,因而具有降低该物种从该岛屿上灭绝机会的效应。距离大陆越近的岛屿,由于迁移率较大,拯救效应也越大。 解析:空 8. 趋异适应
答案:趋异适应是指同种类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如蓖麻在我国北方是一年生的高草本植物,而在南方却呈树状的多年生植物。 解析:空
3、填空题(30分,每题5分)
1. 大气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含量最高的有机温室气体是。 答案:二氧化碳|甲烷
解析: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大气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有机温室气体是甲烷。 2. 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可划分。 答案:植被亚型 解析:
3. 在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中,有3个含氮的库:、和。 答案:大气|土壤|水
解析:非生态环境是指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子的总称,由物理、化学因子和其他非生命物质组成。在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中,有3个含氮的库,分别是大气、土壤和水。
4. Raunkiaer陆生植物生活型分为:、、、和。[山东大学2018研] 答案: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解析:
5. 根据群落变化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3种类型:、和。[山东大学2018研]
答案: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偏途性波动
解析:根据群落变化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①不明显波动,群落各成员数量变化关系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不变;②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有短期波动,外貌变化不明显,与优
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③偏途性波动,气候和水条件长期偏离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变化,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可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6. 法瑞学派研究群丛内变异的3条途径是、和。 答案:土壤生态的|历史地理的|群落动态的 解析:
4、简答题(30分,每题5分)
1. 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案: (1)种群出生率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
①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②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③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的出生率。
④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
(2)种群死亡率
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 ①最低死亡率:是指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测得的死亡率。种群中的
个体都是由于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
②实际死亡率:是在某特定条件下的死亡率,它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亦称生态死亡率。 解析:空
2. 简述全球磷循环的基本过程。 答案: 全球磷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
(1)磷没有任何气体形式或蒸汽形式的化合物,是比较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磷有两种存在相:岩石相和溶盐相,其循环起自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
(2)岩石风化后,溶解在水中的盐便随着水流经土壤进入溪、河、湖、海并沉积在海底,部分长期留在海里,其他可形成新的地壳,风化后又再次进入循环圈。
(3)动植物从溶盐中或其他生物中获得这些物质,死后又通过分解和腐败过程而使这些物质重新回到水中和土壤中。 解析:空
3. 阐述地理隔离对于物种形成的重要性。[中山大学2018研] 答案: 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地理隔离状态下,各群体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彼此不能相遇。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阻碍了生物的自由迁移、交配、基因交流,最后就形成独立的种群。地理隔离对于物种形成的重要性:
(1)地理隔离导致不同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
(2)地理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最终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物种。 解析:空
4. 简述演替的两种哲学观。
答案: 演替的两种哲学观具体如下: (1)有机体论(整体论)
有机体论强调环境的作用(观察尺度大,对现象做解释),强调系统的整体特征、综合特征和超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生态学家E.P.Odum。整体论者认为,生态群落演替是有序的、定向的,是可预见的群落内部控制过程,终止于具有内控自调特征的稳定阶段(即顶极)。
(2)个体论(简化论)
个体论认为整体等于其组分之和,系统可以简化或分解到组分水平,最终可根据物理或化学原理加以解释。主要代表人物是
H.A.Gleason。简化论者认为,群落演替只不过是种群动态的总和,演替并不是有序的或可预见的。 解析:空
5. 顶极群落的特征。
答案: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比较,顶极生物群落具有以下特征: (1)生物量高。
(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约为1。 (3)总生产量生物量小。 (4)群落净生产量低。 (5)食物链(网)复杂多样。 (6)群落结构复杂。 (7)物种多样性最高。 (8)生化多样性最高。
(9)生物与环境物质交换速度慢。 (10)矿质养分循环封闭。
(11)生物的生活周期长而复杂,生物体积大。 (12)群落稳定性高、熵低、信息多。 解析:空
6. 捕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答案: 捕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影响或作用。 (1)负面的影响或作用
①会使被捕食物种数量下降,甚至物种灭绝。
②过渡的捕食还会影响同样以被捕食者为食的其他生物的食源,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 (2)正面的影响或作用
①捕食可淘汰被捕食种群中老、弱、病、残的个体,提高种群个体的质量,提高种群的适合度和竞争能力。
②抑制被捕食种群,防止种群过于扩大,对环境造成破坏。 ③给其他物种留下一些资源,使系统可保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解析:空
5、绘图题(5分,每题5分)
1. 根据理解绘出CO2循环的一般过程。 答案:CO2循环的一般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 CO2循环的一般过程 解析:空
6、论述题(15分,每题5分)
1. 写出非密度制约的种群连续增长的模型,并说明各种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答案: 非密度制约的种群连续增长种群即是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在无限环境中,因种群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如食物、空间等能充分满足,种群就能发挥其内禀增长能力,数量迅速增加,呈现指数式增长格局,这种增长规律,称为种群的指数增长规律。种群在无限环境中表现出的指数增长具体如下: (1)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 ①模型的假设
a.种群增长是无限的,即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没有受资源、空间等条件的限制。
b.世代不相重叠,增长是不连续的,或称离散的。 c.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 d.种群没有年龄结构。 ②模型公式
其数学模型通常是把世代t+1的种群Nt+1与世代t的种群N,联系起来的差分方程: Nt+1=λNt或NtN0=λt
式中,N为种群大小;t为时间;λ是种群周限增长率。 (2)世代重叠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 ①模型公式
多数种群的繁殖都要经过一段时间并且有世代重叠,在任何时候,种群中都存在不同年龄的个体。这种情况最好以一个连续型种群模型来描述,表示为种群在t时间的变化率: dNdt=rN
在曲线上任一点,种群增长与曲线切线的斜率相等。种群世代有重叠,种群数量以连续的方式改变,通常用微分方程来描述。 ②模型假设
种群以连续方式增长,其他各点和上述模型相同。对于在无限环境中瞬时增长率保持恒定的种群,种群增长率仍表现为指数增长过程,即
dNtdt=rN 其积分式为: Nt=N0ert
式中,N0、Nt的定义同前;e为自然对数的底;r是种群的瞬间增长率。以b和d分别表示种群的瞬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则瞬时增长率r=b-d(假定无迁出和迁入)。 解析:空
2. 论述水生演替系列。
答案: 水生演替系列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
由于湖水较深,湖底光照弱,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浮游生物不断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底,流水携带泥沙沉积,使湖底上升,为下一群落创造条件。 (2)沉水群落阶段
沉水群落的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入水底,水中泥沙不断沉积使湖底继续上升,湖水变浅,为浅水环境的生物创造了条件。 (3)浮叶根生群落阶段
湖水浅时,浮叶根生植物竞争处于优势并排挤了沉水植物,随着浮叶根生植物不断死亡形成的有机物和泥沙的沉积,湖水进一步变浅,导致浮叶根生植物的生长越来越不利。 (4)挺水植物群落阶段
挺水植物适应更浅的水环境,之后不断死亡,不断形成有机质,逐渐使湖底露出水面。 (5)湿生草本群落阶段
此阶段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向中生环境转化,并伴随着
中生草本的不断进入。 (6)森林群落阶段
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及土壤趋向于中生,木本植物不断进入,开始灌木为主,以后以乔木代替灌木,最终形成森林。 解析:空
3. “时间演替”和“空间演替”是群落演替的概念,也是研究群落演替的方法。如何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开展植物群落演替的研究工作?[中山大学2018研] 答案: (1)时间演替
时间演替是指地点相同,而时间不同的演替。 (2)空间演替
空间演替是指时间相同,而地点不同的演替,指植被类型的分布或生态系列。
(3)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开展研究工作
演替不光是生态系统在时间序列上的替代过程,而且也是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动态演变。演替的空间属性有演替系列的格局、范围、尺度、演替方向和速率、稳定的程度、多样性以及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的恢复等。
①研究同一个地点植被类型随着时间不断推移而出现的数量及种类的变化,了解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程度,从而推算出抗干扰能力。 ②将一个地点的植物演替与同一时间阶段的另一个地点植被演替变化进行对比,了解不同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程度,以及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得到影响演替的因素。
解析:空
7、选择题(23分,每题1分)
1. 形成次级生物量的生物类群是( )。 A. 化能合成细菌 B. 蕨类植物 C. 蓝绿藻 D. 真菌 答案:D
解析:次级生产量是除生产者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真菌为分解者或消费者,可以形成次级生物量。
2. 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 A. 玉米 B. 大豆 C. 水稻 D. 冬小麦 答案:D
解析:
3. 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 )。 A. 中生植物 B. 湿生植物 C. 旱生植物 D. 水生植物 答案:C 解析:
4. 从海南岛沿我国东部北上可能依次遇到的地带性森林分别是( )。
A. 雨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 B. 雨林、落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C. 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D. 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林和针叶林 答案:D 解析:
5. 由于地形条件起伏的变化,引起土壤水分、肥力、生境类型等生态因子的交替变化,而导致两个以上的植物群落有规律地重复的结构格局是( )。 A. 群落交替 B. 小群落 C. 镶嵌群落 D. 群落复合体 答案:D
解析:群落复合体又称群丛复合体,是指不同群落的一些小地段或斑块的相互间隔现象。群落复合体是由于地形条件起伏的变化,引起土壤水分、肥力、生境类型等生态因子的交替变化,而导致两个以上的植物群落有规律地重复的结构。群落复合体作为一种特殊分布的植被类型,其分布范围或面积有大有小,复合体直径从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或更大。这些群落由于小环境的变化,在不大的面积内,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因此答案选。
6. 下列说法支持“个体论”的是( )。 A. 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 B. 与生境都是连续的
C. 是间断的、可分的、独立存在的 D. 可以重复出现 答案:B
解析:“个体论”该学派认为群落在自然界中并非一个实体,而只是生态学家从一个呈连续地变化着的植被中收集来的一组生物而已。 7. 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 )。 A. 红光 B. 蓝紫光 C. 紫光 D. 绿光 答案:D
解析:绿光很少被植物吸收利用,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蓝紫光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所吸收,属于生理有效辐射。因此答案选。
8. 某种群个体间竞争激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是( )。 A. 群集分布 B. 成丛分布 C. 均匀分布 D. 随机分布 答案:C 解析:
9. 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 )。
A. 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B. 高位芽达90以上
C.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D. 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答案:D 解析:
10. 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 )。
A. 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 B. 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
C. 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鱼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产量减少 D. 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 答案:C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失衡,单一物种疯长,破坏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使整个水生态系统逐渐走向灭亡。
11. 土壤固氮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 A. 菌丝
B. 根瘤 C. 菌根 D. 子实体 答案:B
解析:植物与固氮菌之间的关系,如豆类(豌豆)和根瘤菌之间所发生的关系是兼性互利共生。在贫瘠的土壤中,豆类从在其根部形成结节(根瘤)的细菌的固氮活动中获得很大的收益。但是,当土壤中氮水平较高时,植物在没有该菌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生长。因此答案选。 12. 不利于高物种多样性的因素是( )。 A. 空间异质性 B. 断层的抽彩式竞争 C. 岛屿
D. 顶极食肉动物 答案:D
解析:物种多样性是以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它们的相对多度为衡量的指标,既包括群落中现存物种的数目,也包括物种的相对多度(即均度)。顶极食肉动物越多,物种多样性会相应下降。 13. 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 B. 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C.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流动
D. 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在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14. 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A. 替代因子 B. 综合因子 C. 一般生态因子 D. 限制因子 答案:D 解析:
15. 超顶极又称( )。 A. 后顶极 B. 亚顶极 C. 前顶极 D. 分顶极 答案:A
)。解析:
16. 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 A. 能量基本没有变化 B. 能量越来越多
C. 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 D. 能量越来越少 答案:D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②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17. (多选)基因频率世代保持不变的种群的是一个( )的种群。
A. 随机交配 B. 没有突变 C. 不受干扰 D. 个体数量巨大 答案:A|B|C|D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世代保持不变需要坚守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的条件:①交配是随机的;②没有产生新的突变体;③从一个种群到另一个种群没有基因流;④自然选择没有发生;⑤种群数量较大。因此答案选。
18. 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 )。 A. 蒙古栎 B. 红松 C. 长白落叶松 D. 兴安落叶松 答案:D
解析: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兴安落叶松。
19. 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 )。 A. 高温、高湿 B. 中温、中湿 C. 中温、高湿 D. 高温、中湿 答案:B
解析:
20. 法瑞学派的群丛门与我国的( )相当。 A. 植被型组 B. 群丛 C. 植被型 D. 群系 答案:C 解析:
21. 温室效应指的是( )。
A.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 B. 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
C. 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
D.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答案:D
解析: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22. ( )陈述了来自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相比,趋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 A. Hamilton定律 B. 阿伦规律 C. 贝格曼规律 D. 比尔定律 答案:B 解析:
23. (多选)种群的密度制约有( )几种形式。 A. 均衡补偿 B. 过度补偿 C. 补偿不足 D. 准确补偿 答案:A|B|C
解析: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分两类:①密度的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分过度补偿、补偿不足、均衡补偿三种。②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因此答案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