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游记例文

游记例文

时间:2022-02-16 来源:乌哈旅游
【佳作欣赏】

古街遗韵 吴夏泠

在书堆里闷了几日,终于有闲暇外出。泛想起曾经游历过的古街区,总想不起确实的印象。但又找不到别的去处,便决定再次拜访。

这次是与外婆同去。再游古街区,虽扯不上老朋友间的亲密,却有一股莫名的亲切感。依着零碎的记忆走进民宅区,古街区的影象便清晰地浮现出来。黛色的瓦,雪白的墙,苍老的木板门,门前一片片泛着青色的矮松。站在湛蓝的景布下,仿佛身坠迷境走进另一个世界。是那古老温和的江南水乡吗?是那纸醉金迷的上海民巷吗?不是的,不是的。它比飘摇的水乡更安稳,比风华的民巷更淳朴。走在平整的石板上,一如走在沉淀的历史中。错落有致的复式楼下,沉寂的历史正在诉说往日的繁华。西式的碎花玻璃,一片片嵌在中式窗框里,窗外却又是西式的窗檐。这仅仅是古街区的开始,便已是中西的完美融合,后面又是怎样的容颜?几簇竹影后传来的人声断了我的思绪,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几位老人在屋前泡茶闲聊。这样的从容淡定,比那忸怩的江南闺秀,那脂抹的风尘女子,更多的是阅历沧桑。

在泡茶老人的指引下,我和外婆走进了一条不知名的老街。我无心查考它的历史,惟有街口那道写着“尚书”二字

1

锈迹斑斑却依然气宇轩昂的牌坊,和街心一座烟火缭绕古色古香的伽蓝庙,似乎告诉游人,这里也许颇有些渊源典故。 街两旁都是复式洋楼,底层的商铺又是闽南独具特色的“骑楼”。骑楼遮风避雨,又有楼前的一棵棵大树遮去刺目的阳光,因此大多街区的老人都聚集于此。每次走到这条街上,古街区的喧嚣吵闹仿佛一涌而来。细细看来,却又发现有的老人兀自发呆,有的老人闲适地晒太阳,有的在麻将桌上搓上两盘……老人们都各顾个的,在自己安静的世界里生活着。却不知哪来的繁华的嚣声,渲染着热闹的气氛。外婆看到这一切,不无感慨。她说,这里的商铺原来都经营着小吃,繁华至极,可现在这些商铺都已落没,只剩下这些老人了。唉,看到那些商铺的招牌已换成蒙灰的DISCO招牌,谁能想象当年店门口的人声鼎沸和一碗碗冒着热气的特色小吃呢?我想,也许只有这些洋楼才能唤起人们的回忆吧。 穿过那条街,我便开始寻找一条闻名的“面线巷”。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在巷口卖地瓜的老妇人指点下找到巷子。我原以为其中必然弥漫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说不定乾隆帝下江南就在这里吃过面线,却不料只是因为巷子又细又长而得名,不免有些失落。巷子里的石板坑坑洼洼,一不小心就会踩空,有时还会崴着脚。外婆在前引路,满脸的微笑,我只好无奈地跟随,暗地里庆幸这只是短短的路程,又对这名不符实的巷子颇有怨言。这样无尽地行走,渐渐地,我发现脚

2

底的路好像变得平坦了,青石之间的凹凸也比起平整的石板更真实,更亲切。在走出巷子后,才发觉这的的确确是面线巷。虽一眼望到底,仿佛望眼欲穿,其实却缠缠绵绵…… 一路走来,品味古街遗韵,感慨闽南旧事,不觉已是华灯初上,夜色阑珊。我无暇融入其中,赶紧与外婆踏上归途。只是途中不忘眷顾几眼,我想,当记忆渐渐泯灭的时候,至少我的心中还能默默念叨:古街哟,一切安好! 【点评】

作者再访古街,以“我”和外婆的游踪为线,从居民区、无名街到“面线巷”,移步换景,景随人移。既触目班驳的遗韵,又扣问沉淀的历史,真实感受古街的人文景观,字里行间透露出些许欣喜、些许忧伤、些许释然、些许眷恋。行文虚实相生,文采盎然,笔触细腻婉约,心机缜密敏感,令读者恍若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川藏高原上,那一簇簇……

孙宇宁

告别了拥有连绵青山、静谧湖泊、如同童话世界一般的九寨之后,我们乘坐旅游巴士驶向了四川省阿坝州境内又一仙境——黄龙。

旅游巴士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川藏高原上颠簸,时而在山脊上疾驰,大地平旷,满眼蔚蓝剔透的天空以及翠绿欲

3

滴的草地;时而又在山谷中盘旋,九曲蜿蜒,眼前只有裸露着褐色肌肤的峭壁和嶙峋怪异的乱石堆。巴士突然右侧、左转,车身内便伴随着一声声惊呼,同行的女子没有了往日的矜持与含蓄,男士们则失去了平日里温文儒雅的形象。时而整齐划一的向左倾斜,时而又忽地向右倾倒,车身内的驴友们没一会便东倒西歪了。只是那一声声惊呼,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我抬起被摇晃得头晕目眩的脑袋,向周围望去,呵,原来大家都一样。头晕目眩却笑意盎然。看来,“玩的就是心跳”这话,不谬也。

一路的颠簸之后,当正午的阳光冲破连绵的阴霾,雨点般洒落在褐黄的几乎寸草不生的大地上时,所有人的视觉焦点一下子对准了路边的一簇簇金黄的植物。 “那是什么呀?”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疑问。

“黄菊喽!”随行的导游先生立即用了一种极不职业的口吻回馈了我的好奇。

要知道,在这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寒带,年冰冻期长达8个月以上,除了苔藓等低等植物,其它植物难得一见。于是,这一簇簇连成一线,一线线缀成一片的山菊自然令人感到惊奇了。在驴友们不断的要求、请求、祈求之下,司机大叔在罗嗦了无数遍“高山缺氧,不宜久留”之后,终于踩下了刹车,泊车在一片野菊身边。我将脑袋伸出窗外,仔细端详起那既没有绿色叶片,也没有伸展枝茎,甚至几乎没有

4

花瓣的,只有三颗黄豆般大小的怪异品种。花朵成堆的盛开,紧贴大地,匍匐着直接绽放在大地上。我走下车,小心翼翼地拨开花堆,拔出一朵来,回到车上,望着托于掌心的有着纯粹金黄颜色的幼小植株,久久地思索着它长相如此怪异的奥秘。

在驴友们七嘴八舌的猜测及鸿篇大论之中,我似乎也从中理出了一条逐渐清晰的线索。植株矮小,没有茎干,于是,在川藏高原上有了很强的生存能力;没有叶片,花瓣稀少,于是,将所有养分供给了种子的成熟。生存和繁殖,渐渐成为了这些生存在恶劣自然环境之下的野菊花们惟一的追求——它们的生活因简单而美好!

从川藏高原回到四季如歌、繁花似锦的家乡已经快一年了,许多美景在记忆中渐渐泯灭,只有那一簇簇野菊,依然鲜明。偶尔,我会学学它们,给自己做做减法,让欲望少一点,让压力小一点,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界限,少一点喧闹,少一点严肃……在做减法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悟出了“简单”的人生真谛。

是啊,就因川藏高原上那一簇簇野菊,我不虚此行。 【点评】

川藏高原一行,不乏山水奇观,但作者标新立异,独爱黄龙野菊。文章先极力渲染高原之险,为“黄菊”蓄势,曲径通幽,再由一问一答言归正传,渐入佳境,而后客观描写

5

“黄菊”特色,触景生情,情理相生,在感悟“简单”之中收束全文。行文跌宕起伏,脉络清晰,主旨鲜明,构思独到。又宛若一曲高原民歌,感觉既粗犷,又清新,既辽远,又切近。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