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然地理是⾼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然地理规律,以及⼈类与⾃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起来看看吧。
⾼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1):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物、⼟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循环、⼤⽓循环、⽣物循环和岩⽯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物循环:⽣物通过光合作⽤将⼆氧化碳和⽔及⽆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合成的有机物⼜成为动物的⾷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物分解后,⼜以⽆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物循环。
⽣物循环促使⾃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把⾃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机界联系起来。
3、⽣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
⽣物既是⾃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组成,是⽣物⽣命活动参与的结果。⼤⽓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中的氮也有⼀部分来⾃⽣物的作⽤。
(2)⽣物⽣命活动在⼀定程度上制约陆地⽔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的风化,促成了⼟壤的形成。
(4)⽣物多次对⾃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加⼯。使地球⾯貌发⽣了根本的变化,从⽽形成了适宜⼈类⽣存的⾃然地理环境。
⾼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2):⾃然带的划分
热带⾬林⽓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陆中西部) 热带季⾬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中⾃然地理知识点总结(3):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地幔(莫霍⾯—古登堡⾯)、地核(古登堡⾯以下) 2、岩⽯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
①内⼒作⽤(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 ②外⼒作⽤(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向斜成⼭的原因:外⼒侵蚀(在外⼒侵蚀作⽤之前背斜成⼭、向斜成⾕)
背斜顶部受张⼒,容易被侵蚀成⾕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成为⼭岭。 8、地垒--庐⼭、泰⼭;地堑--东⾮⼤裂⾕、河平原和汾河⾕地。
9、地质构造对⼈类⽣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型⼯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作⽤与常见地貌:
①流⽔侵蚀——沟⾕、峡⾕、瀑布、黄⼟⾼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宜建在凹岸)
②流⽔沉积——⼭麓冲积扇、河⼝三⾓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侵蚀——风蚀沟⾕、风蚀洼地、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堆、黄⼟⾼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