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备考】高考地理核心素养提升训练(27)

【高考备考】高考地理核心素养提升训练(27)

时间:2021-02-16 来源:乌哈旅游
【⾼考备考】⾼考地理核⼼素养提升训练(27)

⼀、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个选项符合题⽬要求。

在区域综合发展的⼤背景下,粮劳变化耦合模式(图2⽰意)及其所表征的乡村发展类型,对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全球⾦融危机,对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影响也很⼤。图1⽰意2000~2016年东北地区粮⾷产量与农业劳动⼒的演变。据此完成1~2题。

1.2000~2008年东北地区粮劳耦合模式主要为A.种养结合型 B.⽣态优先型 C.外延扩张型 D.农业现代化型

2.2008年以后,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劳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国家政策调整 B.全球⽓候变暖 C.粮⾷危机加重 D.⽣态条件改善

图3⽰意我国东部某特⼤城市中⼼城区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演变发展先后阶段依次是A.I→II→III B.I→III→II C.III→II→I D.II→I→III

4.关于该城市在图3II阶段特点的判读正确的是A.西北部位于上风地带,环境最优 B.6所在区地价最⾼

C.住房市场化促进了住宅的分异 D.⼯业产值⼤幅降低

海风从海⾯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空⽓层⽽形成的锋⾯称之为“海风锋”。当海风锋与较弱的冷锋相遇时易形成强对流雷暴天⽓。图4⽰意渤海湾地区夏季某⽇⼀次典型雷暴天⽓系统。据此完成5~6题。

5.最易形成海风锋的时间是A.傍晚 B.上午 C.正午 D.午后

6.海风锋对该次渤海湾地区雷暴天⽓起到的作⽤主要有①提⾼地⾯温度 ②带来丰沛⽔汽 ③维持风向稳定 ④加剧⽓流抬升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热喀斯特湖是指由⾃然或⼈为因素引起季节融化深度加⼤,导致地下冰或多年冻⼟层局部发⽣融化,地表⼟层随之热融深陷、积⽔后形成的湖塘。图5⽰意某地热喀斯特湖湖底、湖岸温度场变化曲线,图中字母a~f为测温孔,温度单位为℃。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热喀斯特湖及其热量要素的判断正确的有①温度垂直变化最明显的是测孔f ②湖岸区越靠近地⾯,地温越低③0℃等温线将湖区与湖岸分开 ④热喀斯特湖可能导致冻⼟层被融化切穿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8.道路建设尽量绕开或远离热喀斯特湖,主要是为了A.减少⼯程量降低建设成本 B.避免⼯程建设加剧热融灾害演化C.⽅便乘客远眺热喀斯特湖 D.连接更多居民点,提⾼运营效率

对于⼭地⽽⾔,地形作为影响植被分布的最基本的⽣境因⼦,通过外部形态(如坡度、坡向等)影响⽓温、降⾬等⽓候要素的空间分布,并在⼀定程度上影响⼈类活动,从⽽影响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图6⽰意秦岭不同植被变化类型在不同坡度坡向的⾯积占⽐。据此完成9~11题。

9.与北坡相⽐,南坡

A.稳定区⾯积占⽐较⼤ B.各坡向增长区⾯积占⽐均较⼤

C.减⼩区坡度⼩于2°区域的⾯积占⽐较⼩ D.稳定区⾯积占⽐较⼩且随坡度增加⽽递减

10.植被覆盖度减⼩区在南坡主要分布在阳坡,⽽在北坡主要分布在阴坡,其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 B.坡度坡向 C.天⽓状况 D.太阳辐射

11.随坡度增加,秦岭植被覆盖度由减⼩转为增长再转为稳定,主要是由于A.⼈类活动减弱 B.⽇照时数变⼤ C.⽔热条件变化 D.⼟壤肥⼒增强

某研究⼩组对黄⼟⾼原的黄⼟峁坡地进⾏⼤台⽥、隔坡梯⽥、⼤鱼鳞坑三种模式的改造试验。图7⽰意同⼀黄⼟峁坡地治理⼯程完成后第10天,不同模式表层⼟壤含⽔率的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7所⽰⼤台⽥治理模式表层⼟壤含⽔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层厚度⼩,储⽔空间有限 B.植被覆盖⾯积⼴,⽔分吸收多 C.⼟层开挖⾯积⼤,⽔分蒸发快 D.地形垂直坡⾯⼤,⽔分流失快

13.⼀次降⾬过后,不同模式表层⼟壤含⽔率最⾼的可能是A.原始黄⼟坡 B.⼤台⽥ C.⼤鱼鳞坑 D.隔坡梯⽥

C.⼤鱼鳞坑 D.隔坡梯⽥

北京植物园建有“北纬40°地理标志纪念碑”,纪念碑主体建筑以北纬40°为基本构图元素,上⾯有镂空的半圆形造型,半圆直径与地轴平⾏。图8为某⽇某时摄影爱好者⼩李逆光拍摄的该纪念碑照⽚。据此完成14~15题。

14.⼩李拍摄图8照⽚时⼤致位于纪念碑的A.东侧 B.西侧 C.南侧 D.北侧15.照⽚拍摄时间最接近A.3⽉21⽇6时 B.7⽉25⽇5时 C.5⽉20⽇17时30分 D.12⽉20⽇18时20分

⼆、⾮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阅读图⽂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黄河宁蒙段(图9⽰意)始于宁夏中卫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主要流经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该区黄⼟沉积深厚,河道横向摆动幅度较⼤,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

(1)描述图9中沙坝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形成的原因。(4分)(2)简要说明黄河在过磴⼝后折向东流的原因。(4分)(3)分析黄河宁蒙段河道横向摆动幅度较⼤的原因。(3分)17.阅读图⽂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陆冰川在向海洋运动的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冰川退却后,海⽔侵⼊槽⾕,形成峡湾。图10所⽰区域是典型的峡湾分布区之⼀,其陆地部分在末次冰盛期被巨厚的冰川覆盖,⽬前仍分布有⾯积较⼤的现代冰川。该区域的东南部沿海地区森林茂密,为世界上分布⾯积最⼴、最典型的“温带⾬林”之⼀,峡湾风光和冰川地貌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地理学者前往。

(1)描述图⽰区域现代冰川的分布特征。(6分)(2)分析图⽰沿海地区森林茂密的⾃然条件。(6分)

(3)例举其他⼤洲可以观赏到峡湾景观的⼀个国家,指出最佳观赏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18.阅读图⽂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陷⽳是在地表流⽔、地下浸⽔产⽣的机械侵蚀和化学溶蚀作⽤下,地表局部湿陷⽽形成的出露于地⾯的洞⽳。⾦沙江⼲热河⾕某些⼟层湿陷性强,陷⽳地貌是造成⽔⼟流失的重要原因,是长江泥沙的主要来源,附近居民在沟⾕部分地段栽培了灌丛以防治⽔⼟流失。⼲热河⾕⾥⽣长的热带⽔果品质优良,畅销全国,于是当地⼈⼤量开挖⼟地,“平沟建园”栽培葡萄、芒果、蔬菜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图11⽰意云南元谋地区⾦沙江某沟⾕纵剖⾯,图12⽰意“平沟建园”前后景观。

(1)从⽔循环的⾓度说明图12所⽰沟⾕底部的地质地貌特点对陷⽳发育的影响。(6分)(2)指出栽培的灌丛对陷⽳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3)简述“平沟建园”⼯程对耕地的有利影响。(4分)19.阅读图⽂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丹麦(图13⽰意)是⼀个地势低、遍布冰碛平原的国家,早期农民选择发展养⽺业。到19世纪中叶,丹麦⼈把沼泽的⽔排⼲,⼤量施⽤肥料,转向以种⼩麦为主的种植业。19世纪末,欧洲市场.上充斥着⼤量北美廉价的粮⾷,丹麦的麦农丢失了欧洲市场,由粮⾷种植为主转为以饲料产业、畜牧经济为主导,乳畜产品很快占领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欧洲市场。

(1)说明丹麦农民早期从事养⽺业的原因。(6分)

(2)分析19世纪中叶,丹麦由养⽺业转向⼩麦种植业的条件。(4分)(3)分析19世纪末丹麦由⼩麦种植转向发展乳⾁畜牧业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

素材:⽹络 编发:地理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