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孟姓介绍

孟姓介绍

时间:2023-09-23 来源:乌哈旅游


孟姓介绍

孟姓来源

一、出自姬姓

据史书记载,黄帝姓公孙,是少典氏部落首领的儿子。他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后居轩辕之丘,因此号轩辕氏;再迁有熊(今河南新郑),也称有熊氏。

黄帝领导的部族是一个农业部族,发祥于姬水,生活于渭水流域,通过与炎帝、蚩尤部落的战争,势力不断壮大,最终黄帝取得了统治华夏的大权,因此,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原地带,属土,土呈黄色,被尊为黄帝。

相传,黄帝发明了衣帽,教人们建造房屋,制造车船、弓箭,他的妻子螺祖发明了养蚕技术,其史官仓颉造字,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容成作历,从而开始产生天文、历法等。他能“以玉为兵”,开采荆山(今河南灵宝)之铜炼鼎,以作为国家的象征。鼎炼成时,黄帝乘龙升天,群臣牵衣不舍,追至桥山而去。人们只得葬其衣冠、弓箭为墓,其地就在今天的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

据说,黄帝有子25人,其中有14人得姬、酉、祁、己、膝、蚜、任、荀、僖、姑、儇、衣共12姓。玄嚣是黄帝正妃嫘祖所生,与黄帝同为姬姓。玄嚣有子娇极,娇极有子高辛,他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喾。

随着黄帝部落的壮大,他的一些近亲部落开始向四方拓展,开辟新的天地,而姬姓的周族是留守在祖先发祥地的一支部落。传说,帝喾元妃有邰氏女姜螈,在野外踩了巨人足

迹而怀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她以为不祥,就把孩子丢弃了。但结果出现了许多怪异的现象,马、牛自觉地躲避而不去踩他,飞鸟用自己的翅膀温暖他。姜螈以为他有神灵保佑,便把他抱回抚养长大。因为当初曾经想抛弃他,就给他取名为“弃”。他就是周人传说中的第一位著名的祖先。

弃从小就喜欢玩种植麻、菽之类的游戏,长大后居然成为种庄稼的能手,善于“相地之宜”,知道什么样的土质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庄稼。当地的人们纷纷向他学习,促进了农业的进步。帝尧听说后,提拔他做了农师,管理农业,天下得其利。舜时,他被封于邰,号为“后稷”,别姓姬氏。

弃的后代子孙历代为夏朝的农官,其官职名称都称后稷。最后一任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帘立,时值夏代末年,政局不稳,不得不放弃了“后稷”的农官职位,跑到了“戎狄之间”。后来,经过数代的努力与迁徙,终于在岐山之下寻找到了适宜于周人发展的土地。在这里,他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建设起了一个有较大实力的邦国。

孟氏家族出于姬姓鲁国,而鲁国的始祖便是周初大名鼎鼎的周公:

在商末周初的社会剧烈变动中,周公是一位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周文王去世后,他辅佐武王,在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武王死后,他又辅佐成王,为稳定和巩固周朝的统治可谓呕心呖血。正由于他对西周王朝的卓越贡献,他得以受封,拥有今山东西部、南部乃至江苏北部的地区,建立了鲁国,以辅佐周室。鲁国成为当时诸侯国中的重要封国,备受列国尊重。在这片土地上,周公的后代繁衍生息,孟氏家庭就是其中的一支。

周公名旦,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早年的周公就以仁、孝闻名,后来,他随武

王伐纣,功勋卓著,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王朝又新建,政局不稳,面临严峻的考验,周公毅然摄政,成为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周公摄政之初,兢兢业业。在周朝新建、殷遗势力蠢蠢欲动、而周成王年龄较小、还不足以控制天下局面的特殊背景下,周公为稳定人心,安抚内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也引起了周王室贵族的疑惧,他们认为周公将对成王不利,有取代成王的企图。而以纣子武庚为核心的殷商残余势力则趁机连通反周力量商奄、薄姑以及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起兵叛乱。

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周公临危不乱,他做了一番“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耐心细致的解释和说服工作,以示自己对周王室的赤胆忠心,终于感动了成王和王室重臣,得到了他们的信任,稳定了内部团结。与此同时,周公还亲率大军讨伐叛乱,消灭了以武庚为首的殷商贵族的叛乱势力,诛灭了武庚和管、蔡叛乱集团以后,又继续向东征伐,经过三个年头的苦战,最后铲除了参与叛乱的东方部落。

孝公二十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洛邑(洛阳),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

鲁国实行典型的西周宗法制度,鲁君由嫡长子世袭继承,他的诸弟被分封为卿大夫,分别都有自己的土地、封邑和家族武装,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卿大夫在自己的采邑内,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长子为卿大夫,其余诸弟则为士。春秋时期,由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了鲁国内部各个家族的势力发展不平衡。公室和卿大夫、卿大夫和卿大夫之间争权夺利、谋取地位的矛盾日益尖锐。孝公以后,经惠公、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后,“三桓”长期把持鲁国的朝政。“三桓”是指庆父之后孟孙氏、叔牙之后叔孙氏和季友之后季孙氏,庆父、叔牙、季友都是桓公之子,庄公之弟,所以,三家后裔统称为“三桓”。

孟姓的始祖为鲁庄公的庶兄庆父共仲。鲁国为公元前11世纪周(姬姓)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建都曲阜(今山东境内)。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庆父派人杀死子般。闵公继位二年,庆父又派人谋杀闵公,欲自立,使鲁国大乱。故有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后庆父出走莒国(今山东莒县)。鲁季友(庆父之弟,此时为鲁相)用贿赂求莒国送归庆父。庆父在回国途中自缢。庆父死后,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禄位。古时兄弟姐妹中居长的称作“孟”。庆父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孙就称孟孙氏。`后孟孙氏的后代因避讳庆父弑君之罪,便称为孟氏。

庆父以后世系如下:

孟穆伯—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孟孝伯—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

其中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是春秋时孟氏家族中最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为孟氏家族的建立、巩固和振兴做出了很大贡献。孟文子 庆父之孙,他处事谨慎小心,《国语·鲁语》载,鲁文公曾想迁孟文子之宅,被孟文子婉言拒绝了,时人称其善守祖业。

孟文子时,庆父之后离开公开始受封得氏,别立一族,成为鲁国的世家大族——孟氏家族。孟献子历仕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在鲁国的内政、外交中都有出色表现,襄公初年还曾一度执掌鲁政;孟献子以俭朴闻名于当时,而且还知人善任,求贤若渴,开后世养士之先例。

由于孟文子、孟献子、孟庄子三代人的努力及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此时孟氏家族势力大振,鲁公赏赐成作为孟氏的世袭封邑。到孟武伯时,孟氏开始走向衰落。虽然孟武伯也以尚武著称,但却为人傲慢无礼, 他为相时,不能很好地处理鲁国与邻国的关系,与鲁公、以及孟氏家族内部的关系也都变得相当紧张。孟武伯之后,孟氏家族的有关记载便

逐渐从文献中消失。

公元前408年,齐国攻伐鲁国,取得了成地。孟氏由于失去了在鲁国的根据地,孟氏后人迫于形势,只得散居各地。邹国的孟轲即其后代。孟轲是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氏族人以其为本族的荣耀,遂尊奉孟轲为本姓始祖,是为山东孟姓。

二、亦出自姬姓

春秋时,卫国(周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因病不得继位,其孙驱,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以公孟为氏,或以孟为氏,是为河南孟氏。

孟姓不论发祥地是山东,还是河南,均出自周文王之后,因此说,所有孟氏族人从根源上讲都是同宗共祖,为周文王之后裔。

孟姓分布

大体分布:全球各地

山东、山西、河南居多,江西、河北、甘肃、山西、浙江、福建 海外等均有定居者。

孟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和繁衍。从东汉开始,孟氏出现于其他地区,如东汉孟光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附近)人,孟他为扶风人,孟尝为上虞(今属浙江)人;三国时的孟宗为江夏(治今湖北鄂城)人,孟获为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北凉有孟氏,为武威(今属甘肃)人;唐代孟浩然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孟郊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贞为华阴(今属陕西)人,孟涫为郴州(今

湖南郴县)人;五代后晋孟宾于为连州(今四川筠连县)人,后周孟贯为建安(今属福建)人。从以上可见,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国的分布已经相当广泛了。

五代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孟氏的居处又新增了许多地方。

相关名人:孟子

山东省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 孟子故里。孟庙,孟府,孟林所在地。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孟家村,该村人几乎全姓孟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单城镇—魏六村,该村80%以上姓孟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孟海镇—孟海村,该村人几乎全姓孟

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汶上镇—巩庄村,该村人几乎全姓孟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北孟村,该村人全姓孟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城关镇—孟家山头村,该村几乎全部姓孟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联城乡—高鲁庄村,%99姓孟(只有王、孔两家异姓,孔孟又同属一家)

山东省—巨野县—田庄镇—丁官屯

山东省—莱芜市—羊里镇-孟中荣村,几乎全都姓孟

山东省-莱芜市-羊里镇-孟家洼村,几乎全都姓孟

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前孙镇—楼子庄村一半姓孟

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十里望镇—孟楼村99%姓孟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潘店镇—孟庄村 99.5%姓孟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刘桥乡—小孟村 100%姓孟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刘桥乡—大孟村 70%姓孟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城角孟,该村人全姓孟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西孟楼,该村人全姓孟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牛角店镇--孟庄村,该村人全姓孟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阚家镇-东桥子村,多半姓孟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都昌街办—孟洼村,多半姓孟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乔官镇—孟家淳于村,99%姓孟(只有田、郝、李三家是异姓,但郝家的排辈是按照孟家排辈起名)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营丘镇—董孟村,多半姓孟

山西省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李家庄村一多半姓孟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阳白村,几乎全部姓孟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胡峪乡--胡峪村,一半多姓孟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北街村,几乎全都姓孟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南安镇--孟家庄村,几乎全都姓孟

湖南省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胜丰村,该村人全姓孟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大福镇-孟家村,石桥村,几乎全都姓孟

江苏省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栖山镇--后孟村,几乎全都姓孟

江苏省--邳州市--邹庄镇--孟庄村,几乎全都姓孟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欢墩镇--石沟埃村,几乎全都姓孟

安徽省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酒店乡-孟五楼 孟新庄孟暗楼 黄坝 几乎全部姓孟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新集镇-马杨村-前后孟 罗阳村-孟家圩孜 大半姓孟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白庙镇-孟楼 -孟小庄几乎全部姓孟

河南省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桐树王-大孟村 几乎全部姓孟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鲁河乡-前南孟村几乎全部姓孟

河南省 漯河市 郾城区 孟庙镇 孟庙村 始祖孟子52代孙孟大恭在此建村本村百分之九十五全姓孟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辛村镇-孟高利村 几乎全部户主姓孟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辛村镇-党高利村 约一半户主姓孟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上官镇-永兴营村,80%姓孟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上官镇-孟庄,全部姓孟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杨家集乡-大孟岗 几乎全部姓孟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裴村店乡-孟楼村 几乎全性孟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孟寨镇-孟寨村几乎全部姓孟

河北省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平阳镇-铁岭村几乎全部姓孟

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东卓宿镇-陈家庄村 几乎全部姓孟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孟托村 几乎全姓孟

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刘石岗乡-孟石岗村 几乎全部姓孟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祝村镇-南大树村 大都姓孟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皇庄镇-崔各庄几乎全部姓孟

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麻家坞-孟庄 几乎全部姓孟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大屯乡-二道营村 几乎全姓孟

河北省 衡水市 景县 杜桥镇 北孟庄 东孟庄 几乎全姓孟

河北省 秦皇岛市 青龙满族自治县 孟家窝棚村 几乎全部姓孟

江西省

江西省-丰城市-曲江镇-孟家村,全部姓孟。据家谱记载,其祖先是孟宾予。

孟姓迁徙史

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孟姓首先在中原北部兴起,并且两地孟姓很快融合,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境繁衍极昌。汉代,孟姓已成为河南、河北及山东等省境一带望族,并向西播迁于陕西咸阳,向南入迁浙江上虞、湖北鄂城、云南曲靖。魏晋南北朝时,孟姓族人因避战乱,大举南迁,其中河南一带的孟姓大多入迁今湖北、江西北部一带,山东一带的孟姓多迁至今江苏、浙江一带。而今四川成都一带大致在汉代已有孟姓,汉以后孟姓入迁逐渐增多,至五代得到迅速的繁衍。唐宋以后,孟姓广泛分布于中国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等地,明、清之际遍布全国各地。

自从战国时期孟孙氏在鲁国失去成邑这个根据地后,孟氏后人开始散居各地。此后,由于各种原因,外迁者不断。到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时,孟氏家族人口依然不多,北宋以后家族开始繁盛,人口增长加速。到新中国成立前,孟子嫡裔已经传至七十四代,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秦汉时期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儒学的发展受到限制。孔子以后的儒家八派中有“孟氏之儒”,而《孟子》一书本列为子书,免于被焚,但孟氏儒家所蒙受的打击是沉重的。

西汉时期,扬雄首先肯定了孟子对儒学的杰出贡献。东汉赵岐特别推崇孟子。自汉代至唐朝,要求尊崇孟子的呼声连续不断。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刻石十一经,开始增入《孟子》,自此《孟子》被列入经书;宋代正式将《孟子》刊刻为儒家的十三经之一。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仁宗时,孔道辅寻访到孟子的坟墓,在墓旁建立孟子庙。孟子开始有了宗庙祭祀。

随着《孟子》一书影响的扩大,孟子的地位也被越抬越高。元朝仁宗延(虫血儿)三年(1316年),诏封孟子父亲为“邾国公”,母亲为“邾国宣献夫人”。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从此,“亚圣”之称便与孟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达到了封建皇帝对孟子封赐的极顶。明清时期,除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曾被朱元璋“罢配享”,赶出孔庙,以及明朝世宗时直接称呼“亚圣”外,均沿袭旧制。

孟子后裔因此也受到人们的尊崇,得到封建朝廷的优渥祀奉。血脉相承 生生不息。

孟子四十四代公济时,正值五代之乱,公济率族人避乱于东山。北宋景蚍四年(1037年),孔中丞守兖州,访得孟子后裔孙公济之子孟宁,遂推荐于朝廷,授本县主簿,主持祭祀孟子。后来被孟氏族众尊奉为中兴祖,从此以后孟氏后裔嫡裔相承,脉络清晰,现今孟子故里邹城的孟氏族人皆为孟宁的后代。

孟氏族人在外地居住者很多,孟氏族人自失去所依托的成邑,就陆续迁徙。北宋时在孟子故里有奉祀孟子的专祠,但孟氏族人仍散居各地。明清时期,随着海禁的开放,孟氏家族开始有人漂洋过海,定居海外。

孟中厚子孙中的一支迁在南宋都城临安,中间传19代,到第六十一代孟治庵时,正当明朝末年,他东渡日本,成为现在日本广岛武林氏一支的始祖。

移居台湾及海外

孟治庵东渡,其原因,在日本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孟治庵是在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侵朝战争中被俘的;另一派认为孟治庵是漂流到日本的。孟治庵到日本后,其后裔成为今日广岛武林氏一支。

孟子嫡裔也迁居海外,散居各地,尤其在东南亚和美洲最多。

民国孟繁骥先生南下,定居宝岛台湾,其子女随行。

孟姓家谱介绍

作为圣人的后代,其传承过程一直严格地遵守着宗法制度,以嫡长为大宗奉祀远祖,其余为小宗, 内部管理也相对严格。孟子后裔修宗谱、制族训、立家法,以对族人进行约束和统理,使家族管理表现得谨严而且有序。

族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宗族或家族在其演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载籍。现在传世的孟氏家谱主要有:孟继告在道光年间主持纂修的《孟子世家谱》(简称道光谱)、孟广均在同治年间主持纂修的《孟子世家谱》(简称同治谱)及《三

迁志》。

孟氏族谱由来已久。六朝时期,随着谱学的繁盛,孟氏族谱得到编修,但由于战频繁,族谱屡遭破坏。传至孟子四十四代孟公济时,正当北宋景德初年,契丹大举入侵,山东地区动荡不安,孟公济就带妻子躲避到东山一带,走时将族谱藏到了房屋的墙壁中。后来,孟子四十五代孙孟宁被推荐给朝廷,得到官职,专主祭祀孟子。元丰六年 (1083年)孟宁重修故宅,在墙壁里得到公济所藏的家谱,但由于时间太久,加上虫咬鼠啃,家谱已经破败不堪。孟宁就博览群书,参照自己的见闻,把家谱重新加以编排,撰成一部完整的家谱。

此后,随着孟子地位的提高,族谱的续修从年限、纲目等方面逐渐形成了章法。

孟氏历次修谱情况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曾续修家谱。

泰定年间(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万历年间(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天启二年《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于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

康熙六十一年(172Z年)秋,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重校《三迁志》。

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山亠日)主持续修族谱。

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道光十五年(1835年) 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要将旧谱销毁,所以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经没有了,现在传世的只有《道光谱》、《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

《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孟继告为之作了新序。全谱共计六册、十四卷。

《同治谱》共计六册、十五卷,由孟广均作序,收录了五篇旧序,在内容与编排上,和《道光谱》大致相同,该谱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为志孟之书,书名取意于孟母三迁,既是孟氏族谱,又是地方志中的一种专志,以志为主,志牒相兼。创修《三迁志》的是明朝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

《三迁志》始修于明朝嘉靖年间,最后修于清朝光绪年间,主持纂修的大多是地方官吏及社会名流,前后共编修6次,多以三迁命名,如今能看到的只有雍正本和光绪本。

《三迁志》卷目如下:

雍正本分为十二卷

卷一:灵毓像图

卷二:祖德母教师授

卷三:年表

卷四:佚文赞注崇习

卷五:爵享弟子礼仪恩赉

卷六:宗系

卷七:闻达列女附

卷八:庙记奏疏附

卷九:墓记

卷十:祭谒志铭传题附

卷十一:题咏

卷十二:古迹杂志

光绪本分十卷加卷首:

卷首:御制文圣像诸图

卷一:世系年表

卷二:事实

卷三:经义

卷四:祀典

卷五:从祀

卷六:艺文一

卷七:艺文二

卷八:艺文三

卷九:艺文四

卷十:杂志现存的有关孟氏宗传方面的碑刻:

洪武六年(1373年)的碑刻,现立于孟庙东院启圣殿前东檐廊下。金大安三年(1211年)由孟子四十八代孙、宣武将军、邹县令孟润作序。

“亚圣四十五世孙孟宁之墓”碑,刻孟氏世系图,立于孟母林内孟氏中兴祖孟宁墓前。

元至元四年(1267年)立。

《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元延(虫血儿)元年(1314年)所立。

《孟氏宗派图》碑,存于孟庙寝殿院内。顺二年(1331年)立。

《孟氏宗支之记》碑,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立。

《宗派之图》碑,两块,现分别存于孟庙承圣门北道东、乾隆御碑亭前。明正德六年(1511年)立。

《孟氏大宗支派碑记》碑,现存于孟府五代祠。清代立。

孟姓字辈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明朝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除赐给祭田、免除徭役,还先后特赐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作为孔、孟后裔子孙的行辈字。皇帝恩赐行辈字,孟氏族众都严格遵从。

明太祖所赐行辈,从孟子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排,十字十辈,

后来因为避清朝高宗弘历讳,改“弘”为“宏”,避雍正帝讳,改“胤”为“衍”。崇祯年间,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同治年间,由皇上核准,再立“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十个字辈,并在同治四年(1865年)续修族谱时予以确认和记载。

民国初年,立“建、道、敦、安、定 、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一字一辈。

从孟子到“昌”字辈共一百零五代。

孟氏子孙的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辈份代数对照图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希言公产承 宏闻贞尚衍

兴育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纯友 钦绍念贤扬

建道敦安定 毓修肇兴常

裕文换景瑞 永赐世绪昌

西瑶俗盘记 佳会呈兰芳) 是孟氏河南一支的行辈字。孟子家族世系

孟子世系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长子孟存,次子孟坚,经过9代的繁衍,到五十五代“克”字辈,共计有42人,但只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支有传人。这十一支即划分为十一派,孟子后裔自“克”字辈传到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有33人,但其中只有希文、希渊、希源等2Z人有传人。其他11人失传。这二十二支就划分为二十户。按宗法制,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奉祖先祀,其余的为小宗。

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知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氏历史名人

孟轲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孟 姚

孟 姚(?—前301)战国时赵国人。吴广女。因出自舜裔,故称孟姚。赵武灵王梦处女鼓琴歌诗,乃数言其梦而想见其人。吴广闻之,乃献孟姚于王。有宠,是为惠后。生子何。

孟 达

孟 达(?—227年) 右扶风(今陕西关中地区)人。字子敬,后改字子度。东汉灵帝时拜凉州刺史。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冬,益州牧刘璋遣孟达协同法正迎接刘备,刘备平蜀后,为宜都郡(今湖北枝城市)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奉命攻打房陵(今湖北房县),夺取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同年八月,汉中王刘备遣关羽攻打樊城、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孟达不予增援,致使关羽兵败身死,遂于延康元年(220年)率部归曹魏,拜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

平阳亭侯。并合房陵、上庸、西城(治所均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三郡为新城郡,兼任郡守,委以西南方面重任。因欲图中原地区,密谋叛魏,事情败露,魏太和元年(227年)司马懿破上庸,擒斩之,传首京师洛阳。

孟 卿

孟 卿汉代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史籍上没有留下他的生卒年月。孟子九世孙。他的学生后苍汉武帝时立为博士,他的儿子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则孟卿的活动时代也当在汉武帝时代或稍前。他的名字也已无可考。“卿”字是称谓,好像称荀况为荀卿的“卿”字一样,并不是他的本来名字。他的老师是曾任淮阳太守的暇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萧奄,治《礼经》和《春秋》。按今文《礼经》创始于高堂生,经萧奄再传至孟卿。向孟卿学〈礼〉的亲传弟子有二人。一个是鲁(今山东曲阜)人闾丘卿,后无所闻。另一卓有成就的弟子是后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字道君,武帝时立为博士,著有《后氏曲台记》,“说礼数万言”。按“曲台”是汉代未央宫中一个殿堂的名字,取为书名。此书早巳散佚.后苍的学生即孟卿的再传弟子有戴德、戴圣、庆普、闻人通汊等。戴德字延君,梁郡(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伯都王刘嚣的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为了与他的兄子戴圣相区别,世称“大戴”。著有《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已残缺),开创了西汉今文《礼》学的“大戴学”。戴圣字次君,是戴德的侄子,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立为博士。世称“小戴”,著《小戴礼记》,开创了西汉今文《礼》学的“小戴学”。西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一年),在未央宫中的石渠阁“诏诸儒讲五经同异”。这次由皇帝主持的学术会议史称“石渠阁议”。戴圣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参加者。庆普字孝公,沛郡(今江苏沛县东)人,曾任东平王刘宇的太傅,也曾为博士,开创了今文礼学的“庆氏学”。闻人通汉字子方,也是沛郡人,以太子舍人参加过石渠阁议,官至中山中尉。孟卿的三传弟子中有徐良、桥仁、杨荣、夏侯敬、庆咸等。徐良字斿卿。琅琊(今山东诸城)人,受业于戴德,也曾为博士,家世传业,成为“徐氏学”。桥仁字季卿,梁人,受业于戴圣,曾任大鸿胪。家世传业,

成为“桥氏学”。杨荣字子孙,梁人,受业于戴圣,曾任琅琊太守,创“杨氏学”。夏侯敬是鲁(今山东曲阜)人。庆咸是庆普的族子。二人均受业于庆普。庆咸曾任豫章太守。从以上授受关系中,不难看出孟卿在今文《礼》学中所起的承先启后的作用。孟卿《春秋》之学传授东海兰陵人疏广,也成为大家,立为博士,宣帝时任太子太傅。

孟 光

孟 光(生卒年不详)东汉时人,字德跃,平陵(今陕西盛阳县西北)人。汉隐士梁鸿之妻,据传她容貌很丑,但品德高尚,安贫乐道,不慕利禄,与丈夫避仕霸陵山中,以耕耘织作为生。后移居于吴地会稽。尽管生活贫困,但夫妻俩志同道合,互敬互爱,孟光每给梁鸿进食,必举案高与眉齐。她的贤德受到时人称颂,后人便以“举案齐眉”喻夫妇和美。

孟康

孟康三国魏安平人,字公休。魏文帝黄初年间,以外戚拜散骑侍郎。齐王芳正始中,出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有善政。嘉平末,入为中书令,后转监。尝注《汉书》。

孟 获

孟 获三国蜀汉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当地豪强。为夷汉所服。刘备死后,他和建宁豪强雍阊起兵反蜀,数为诸葛亮所败。经七擒七纵,终于心服,不再反蜀。后任御史中丞。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孟子世家谱》及《三迁志》均把他列为孟氏三十三代后裔。他年青时应过进士试,没有考中,便在家乡的鹿门山隐居。为人任侠仗义,救人

患难。早年已擅诗名,为李白、张九龄、王维所赞赏,并先后建立起很好的友谊。李白那首著名的《赠孟浩然》诗,称他为“夫子”,对这位比李白年长十二岁的诗人表示了十分的尊重与景仰。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过着隐居生活,以布衣终老。其实,他并非真正甘心退隐,像许多被儒家思想熏陶的封建士大夫一样,也很想出来做一番事业。为了实现其用世的抱负,他在四十岁那年离开家乡到长安求官。张九龄和王维都曾向皇帝推荐过他。在一个意外的场合,他戏剧性地见到了唐玄宗。那时王维为翰林待诏,私自把他带进了内署,不料玄宗皇帝偶然来到了。浩然避匿在床下。王维不敢隐瞒,具以实告。皇帝表示:“朕早就闻此人的名字而没能见到,为什么藏起来呢?”命他出来,问他的诗作。于是浩然向皇帝再拜,背诵自己以前所作的诗篇绐皇帝听。背到《岁暮归南山》一诗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不料“不才明主弃”一句触了皇帝的忌讳,皇帝说:“是你自己不愿做官,为什么赖朕弃你呢?”竟因此而放还不用。他有一首《留别王维》可能就是这次临行时作的,诗最后两句说:“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达了因功名失意而产生的退隐的愿望。出仕和退隐两种思想倾向的矛盾一直纠缠和左右着他.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荆州刺史韩朝宗回京,愿偕孟浩然同行,就向朝廷推荐。可能他这时退隐的思想又占了上风。本来韩朝宗与他约定了行期,届期他却与友人相聚欢饮起来。有人提醒他与韩的约会,他说:“喝起酒来哪里还顾得上这些事!”竟没有去.事后也没有后悔。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不久又左迁荆州长史。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诗,大概作于此时。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格调和磅礴的气势,写出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接下去四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既然伏处草莽愧对明主,就是又想出仕了。张九龄果然把他召到府署里任为从事。又过了二、三年,张九龄回原籍展墓(实际是休致),府署撤销。不久张九龄病卒,孟浩然于同一年患背疽而死。浩然的诗,上承初唐,下启盛唐。其作品有《孟浩然集》传世。存诗歌二百六十多首,其中五言诗占多数。他的诗所反映的多是遁世隐居的幽居生活情趣,或描写山水景物、旅途风光、田园生活。诗风蕴藉含蓄,出语平易而情景交融、涵意隽永。最能表现他风格的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向来为人

传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还有一些含蓄清丽的小诗、如《宿建德江》也颇耐咀嚼:“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 郊

孟 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孟郊年青时隐居嵩山,四十六岁入都应试,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中进土,又过了四年,五十岁那年才得到个溧阳尉的官职(掌一县的军事,位在县令下)。这个县内有投金濑、平陵城等风景幽美的地方。他经常徘徊留连在这些地方,终日行吟,不管公务。县令便禀明府太守,另委任一人代理他的职务,分取他一半的官俸。在这情况下,孟郊便辞职回家了。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前宰相郑余庆为东都留守,因李翱的推荐,任命孟郊为水陆转运从事,还作过协律郎。在洛阳为官的这一段时间,与周围的人们关系不融洽,还受过一些攻击,处境很孤独。生活上也比较困窘、又因三个儿子都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夭殇,所以日子过得也很凄苦。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郑余庆出镇兴元,又表奏孟郊为参谋、试大理评事。他挈带着老妻从洛阳到兴元(今陕西汉中市)赴任。只走到阌乡(今河南灵宝)就得了暴病,结束了他凄凉悲苦的一生,年六十四岁。孟郊身后萧条,没有儿子。死后靠郑余庆、樊宗师、韩愈、张籍这些朋友的帮助买棺殡敛,运回洛阳安葬。剩余的一些钱接济他的家属生活。殡葬时依张籍提议,朋友们私谥他为“贞曜先生”。韩愈为他写了墓志铭。韩愈与孟郊是最知己的朋友,韩愈《答孟郊》一诗中说他“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对他穷愁困窘的生活深表同情。孟郊殇子,韩愈寄诗劝慰。在为他写的墓志铭及《送孟东野序》那篇著名的文章中,对他的诗给予很高的评价。《序》中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墓志铭》中说:“及其为诗,刿目鉥心,刃送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闲见层出。”确实道出了他的创作态度和风格特色。孟郊的诗长于古风、乐府,

内容多悲叹自己的穷愁孤苦。因为多发寒苦之音,因而后世把他与贾岛并提,有“郊寒岛瘦”之称。但他也有许多反映劳苦大众苦难和为他们诉不平的作品.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他的诗感情深挚,确实出自肺腑。不说那首人人尽知的《游子吟》,且看《归信吟》中写道:“汨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但是他的诗也有求险求奇致使比较晦涩的缺点。其作品传世的有《孟东野集》,存诗四百多首。雍正本《三迁志》说:《旧志》(按可能指万历时吕元善所修的《三迁志》,该本已佚,《四库全书》仅列存目,无从查证)把孟郊当作孟子第三十五代,“为世系,殊误”。但据韩愈为孟郊所作墓志铭最后提到孟简,孟郊与他“于世次为叔父”,所以按孟诜至孟简一支推算,可知孟郊虽非宗支嫡派,其为三十五代后裔是可以成立的。据《孟子世家谱》载,三十三代孟浩然生二子,长云卿,次庭玢,云卿生孟华,庭玢生孟郊。于世次均吻合,其间虽不无附会,但在没有新的根据前只得姑仍旧说。

滕国公孟善

孟善(?一1412)字百侯,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孝理村(今山东省无棣县海丰街道办事处大孟家村)人。

元朝末期

元朝时在山东枢密院任职。朱元璋起兵,他叛元归降,跟随朱家父兄南征北战,屡建功勋,是明朝开国的功臣。

末明初

朱元璋驾崩,燕王朱棣造反,他又随燕王起兵。在保卫河北保定一战中,他以几千人

马战胜了数万政府军,晋升左军都督。朱棣获全国胜利后,他被封为保定侯,食禄1200石,赐世袭铁券,世代免除死罪。

先代保定侯孟善自永乐元年起镇守辽东,七年召还时已经是须眉皓白,只因为这一条,在孟善去世之后,他对孟家可以说得上是恩宠有加。以庶子得封护卫指挥的,在一干侯爵子弟中,也只有孟贤(孟善庶长子)这么一个。

从明初朱元璋时起,被皇帝钦赐世袭铁券者,他是第七十七位。七年后,他须发皆白,朱棣怜其精忠保国,让他退养,嫡子孟瑛袭得爵位。又三年(1412年)后病逝,赠[滕国公],赐谥[忠勇]。

孟瑛年青时即随父征战,连续建功,升任指挥使。1414年,北征瓦剌,任左掖军副将。回京后,负责操练京师卫戍部队,还要他掌管五军都督府的印信,深受朱棣的信任和赏识。

孟善家族成员

曾祖考讳和兴(明赠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滕国公),曾祖妣马氏(赠滕国公夫人);

祖考讳克敬(明赠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滕国公),祖妣朱氏(赠滕国公夫人);

考讳焕文(明赠荣禄特进大夫柱国滕国公),妣魏氏(赠滕国公夫人);

滕国公孟善(封特进荣禄大夫),配苏氏(封滕国公夫人)、继配王氏;

孟善11子,仅知5子,嫡嫡子孟瑛(嫡长子)、孟瑄、孟琳、孟瑜等,庶子 孟贤(庶长子)等。

孟善嫡子孟瑛

但天有不测风云,孟瑛的庶兄弟常山护卫指挥孟贤,曾伙同他人拥赵王做皇帝。朱棣去世后,仁宗即位,遂打击报复。孟瑛无辜,但那时实行近亲连坐,他受到牵连。爵位被削,世袭铁券也被毁掉,发配云南戍边。

好在仁宗在位十个月就去世了,宣宗即位,将其诏回。因工作勤勉,又逐步晋升到了京卫指挥使的大官儿。英宗即位后,他病休,申请儿子孟俊袭任了京卫指挥使。

孟家光宗耀祖

孟俊在任时,又将原来世袭爵位的事提出来,皇帝照准,孟家就又光耀了起来,家里的几代夫人也都封赠了正三品的诰命夫人。孟俊去世,儿子孟昂继承了爵位。孟昂去世,儿子孟达又世袭了爵位。

孟达以后的孟家不知道有没有功名爵禄,但至少孟家享受了一百多年的富贵荣华。

孟善的子孙后代

孟善祖的曾祖父孟和兴,和兴祖(北迁孟氏始祖)是由湖北省随州市枣阳县迁棣州无棣县城南三里建的村,名为孝里村,是孟氏南支北迁的发源地。孟善子孙后代居住全国各地,居本县的后孟桥,前孟桥,闫家村,帝赐街,信阳大孟,邱家,逯家庙,小米河孟家,孟家邢王庄等,居外县及外地,河口,阳信,惠民,庆云,沾化,潍坊丁村孟家,龙口,河北,东北三省,河南,云南,天津等。

现代孟氏名人

孟建柱--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

孟宏伟--公安部副部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