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0年)
为提高我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水平,更好地培养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职类国际经贸人才,为广东地区外向型经济建设服务,现根据广东外贸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状况,立足于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规划。
一、行业背景
(一)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随着WTO的加入,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进一步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蓬勃发展态势。从2001年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增速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2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再加上我国将在今年举办奥运会,2010年举办世博会,国际贸易行业无疑将有一个更加广阔、光明的发展前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和外向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对外贸易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高达4279.8亿美元,占全国的30.1%,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2006年广东对外贸易再上新台阶,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5272.1亿美元。2003年广东外贸依存度达到174.6%,外贸进出口对广东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商埠,拥有2000多年的开放贸易历史,享有“海上丝
绸之路”起点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目前人均GDP达到8000多美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三位。广州与世界的交往更加频繁,贸易伙伴已经遍及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外资企业落户,在广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60个,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3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广州港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是珠江三角洲以及华南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最大的国际贸易中枢港,现已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7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3.4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920.36万标箱,同比增长38.3%。广州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34.6亿美元,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美元,2007年广州外贸进出口总值734.94亿美元,同比增长15.2%。外向型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广州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外贸行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随着国际贸易业务的大幅增长,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出现快速增长之势。据有关专家估计,未来5年内,我国具有外贸进出口权企业的数量将突破50万家。如果以平均每家需要10名专业人才的比例测算,我国外贸人才的需求高达几百万人之多。再加上现有企业的扩张与人员更新,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更大。
外贸是广州经济的“中流砥柱”,现在广州外贸企业已达到13000多家。随着新外贸法的实施,广州外贸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行业对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根据广州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发布的广州市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显示,2000年以来十大最热门专业,即求职人数与招聘需求比例居第六位的就是贸易经济类。网上人才市场显示明显紧缺的专业中第三位的也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现在外贸行业薪水普遍较其他行业高,像跟单员、单证员等基础职业的薪水在3000元左右;报关、报检的薪水在4000-8000元;外贸业务等外销人员的薪水通常和业绩挂钩,有经验有客户资源的此类人员薪水通常
高过报关员。然而,外贸专业人才紧缺却导致企业高薪招不到人的情况屡屡发生。由于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都是必须持证上岗的工种,而目前广州拥有报关、报检证书的人员却不足2000人。据不完全统计,仅广东地区单证员、跟单员缺口就高达10万,外贸业务员近5万,报关员需求超过6万人。外贸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由此可见一斑。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2%,到2010年达到9500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850亿美元。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广州经济自主发展动力、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要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采取有效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势企业在广州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采购中心,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增加急需的能源和原材料进口,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装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开拓中东、俄罗斯、南美以及非洲地区的新兴市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国际性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要实现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广州外经贸发展势必在广度和深度上将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与此同时,广州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必将水涨船高。
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和造就能胜任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报关与商检、外销业务等工作,能面向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外运公司、商检等单位从事对外贸易与管理工作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独
立处理组织货源、签订合同、制单跟单、办理货运和处理纠纷等外贸业务的综合能力,有较强的商务洽谈、外贸函电的业务处理能力,能够胜任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与保险、报关与商检、外销业务等工作,面向外贸公司、外资企业、外运公司、报关和商检等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对外贸易与管理工作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人才是非常适应市场需求的,本专业的合格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二、本专业发展现状概况
(一)本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经济贸易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科研实力较为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精诚合作,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教学队伍学缘广泛,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受到校内外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1、学历和职称结构:本专业共有7位专任教师,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3名,各占43%。博士1名,硕士5名,硕士以上学位占86%。
2、年龄结构:教学团队主要由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其中:40—50岁之间的2名,占28%,30—40岁之间的4名,占57%,20—30岁之间的1名,占14%,年龄构成比较合理,教学梯队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3、学缘构成:有5名教师的学科专业都是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占71%,毕业院校主要有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多所
国内名牌大学,学缘广泛,知识结构比较合理;教师队伍中有一名老师来自于外贸企业,师资队伍的“工学结合”特点比较突出。
4、中青年教师培养:2006年12月22日,国际贸易教研室教师参加了由广州市外经贸局、广州外经贸企业协会等组织的“广州市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研讨会”;2006年3月,周会青、印晓南两位老师参加了由广东省外经贸企业协会主办的“国际商务单证员第二期师资培训班”,了解国际商务单证员国内考试的最新情况,并获得培训证书;2007年4月,肖利秋老师参加了在厦门举办“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ISBP)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最新解释高级培训班”培训;2007年12月侯伟强老师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贸易欺诈防范、争议仲裁与涉外诉讼及案例分析高级讲座”培训。这些学习培训和研讨,使教师及时掌握国内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专业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2006年12月,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全部教师参加了由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5月,学院组织商学部部分教师赴香港沙田职业学院进行高职教育教学课程培训,本专业的周会青和郑霞二位老师参加了此次培训。这些培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教研成绩:本专业教学团队累计公开发表论文55 篇,其中核心期刊22篇;出版教材或著作6 部,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共38 项。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教研教改科研课题主要如下:
(1)2007年5月肖利秋主持、周会青和李坪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创新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题获得2007年学院教改课题立项;
(2)2007年5月肖利秋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以课程为依托的教学研究
与实践》课题获得2007年学院教改课题立项;
(3)2008年3月肖利秋参与的《广州高职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课题获得2007年学院教改课题立项;
(4)2006年9月肖利秋参与的《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验室建设》课题获得2006年学院教改课题立项;
(5)2006年11月周会青参与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具有高职特色的整合型课程新形态》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立项,负责《现代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整合》子课题;
(6)2007年4月周会青、肖利秋、候伟强参与的广州市教育局《关于高职教育产学结合办学模式的经济学研究》课题获得立项,并获市财政资助;
(7)2006年11月李坪、肖利秋、周会青参与的《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的对策》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立项;
(8)2007年8月李坪主持、肖利秋和周会青参与的《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获得广州市社科规划办立项,并获市财政资助;
(9)2007年10月郑霞参与的《职业教育在”和谐广州”的作用》获得广州市教育局2007年课题立项,并获市财政资助;
(10)2008年3月周会青主持院级课题《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影响及我国的对策》;
(11)2008年3月肖利秋主持院级课题《广东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证研究》。
以上教改教研课题大部分还是在研项目,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必然会大量应用于本专业建设和改革实践当中,无论是对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创新,还是对学院长远发展乃至广州高职教育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独立处理组织货源、签订合同、制单跟单、办理货运和处理纠纷等外贸业务的综合能力,有较强的商务洽谈、外贸函电的业务处理能力,能够胜任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与保险、报关与商检、外销业务等工作,面向外贸公司、外资企业、外运公司、报关和商检等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对外贸易与管理工作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要求逐步推进,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方面,通过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分解,构建适合职业岗位人才要求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有以下要点:
1、构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的高职教育体系。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确立,从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所有这些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学生将要从事的具体职业的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来进行设计和展开教学。本专业创设性地开设了《专业与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全新课程,并在07
级新生中全面推行“导师制”,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规划的系列跟踪指导,从而彰显“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 的高职教育特色,有效提高适合个人职业规划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相结合,按照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代理等本专业毕业生具体从事的岗位,将教学模块设置成“国际商务单证操作”、“报关与报检”、“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若干课程模块,以适应学生就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
3、体现“能力本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实习(训)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接近教学总量。
4、工学结合,积极与企业合作,同企业生产一线专业人士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广泛吸收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员参与,以此扩大工学合作、产学合作的渠道。
(三)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目前,经贸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拥有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室一间,实验室配有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习软件一套,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性较高的业务模拟实训平台。但目前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教学所需软件,比如国际商务单证操作软件、报关软件等,尚需与院内商务英语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实现资源共享,未能成为本专业实训室有机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本专业实训室的规模化发展和经营。
实训基地建设是加强和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的重要因素。我系目前正积极通过多
种渠道与企业接触,寻找合作机会,努力为每个学员在实训期间到企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诸多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国际贸易活动形成较强的实操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立足于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总结国内外同类及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提高本专业办学质量和突出本办学特色,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专业特色的研究、探索和建设,以示范性专业的各项指标要求为纲,科学定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培养特色,争取把本专业办成本市一流、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一)总体目标
构建以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师资队伍;建成国际贸易实务校内实训基地;开发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料库。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打造成为学院示范建设专业基地,广州市国际商务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基地。
(二)建设项目
1、构建以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目标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 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项目载体”的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2)建设内容
① 围绕岗位(群)核心能力,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之间的联系规律,形成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
② 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集中实践教学分为2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实习;第二阶段在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岗位进行的生产实习。
③ 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教学模式。
a.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课程指导书”等“学习推动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就业前景,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b.采用“渐进式实训教学法”,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之达到娴熟水平。
c.采用“模拟企业活动、项目主题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
能力。
④ 深入开展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情感-双赢”机制。与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共同建设实训室和共享资源库,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
2、造就一支“教学高手、技术能手、创新强手”组成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
(1)建设目标
到2010年使专业教师总人数达到15人,其中专任教师9人,兼职教师6人;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术结构更加合理;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能力有显著提高;造就一批学生喜欢、行业认可的教学高手,教学评估达到优秀的教师占80%;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操作水平高、具备国家职业资格高级证书的技术能手,具有国际商务师、报关员、外销员等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最终形成一支在国内外同行中有声誉、有成果、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建设内容
① 制订本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规定教师每年下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30天,至少取得1项相关职业资格高级证书。对联系实际、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奖励。
② 针对专业师资队伍目前的薄弱环节,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在3年内力争引进具有外贸行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2名。
③ “培优、促新”,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知识更新。重点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每年安排1~2名教师进修或合作研究;安排2~3名教师参加国内培训;制订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和实训室工作制度;另外,通过教师互相听课、优秀教师公开课、教学研讨等途径进行示范,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④ 聘请6名外贸行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工作。
⑤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社会工作,担任相关学会、协会、研究会要职,兼任政府、企业或团体的专家、顾问。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锻炼和提高教师能力,扩大专业影响力。
3、以“院级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基地”为依托,建成再现外贸流程的实训基地
(1)建设目标
建成再现外贸流程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充分满足校内实习的要求。同时,完善校外参观实训点、顶岗实训点,建立多层面的校外实训基地。
(2)建设内容
1、在学院有关部门支持和配合下,整合现有院内有关国贸专业的教学软件资源,搭建除国贸专业外,涵盖商务英语、涉外文秘、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归口本专业的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本专业实训室的规模化经营运作,提高本实训室的综合
利用效率。
2、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实验室、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进一步规划现有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实验实习大纲,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成分,并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和软件,以保障专业校内实训正常进行。
3、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能与外贸公司、外贸生产型企业、报关行、货运代理公司等分别签订校外合作协议,以此保证我们的教学始终以实践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实习要求。
4、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保障基地的正常和高效运作。
4、开发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1)建设目标
构建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货运代理三大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建成一个共享型、教学互动的专业资源库;出版具有教学互动性、实践标准性、内容科学性为一体的专业系列特色教材;使《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和《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操》等专业核心课程成为市、校级精品课程。
(2)建设内容
① 以就业为导向,从广度和深度上动态地对食品行业尤其是广州市食品行业进行调研,由企业管理者、岗位从业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行业特点和岗位(群)的人才定位。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其应具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分解为能力和素质模块,最终形成食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营养食品加工等3个核心模块化课程群。
② 改革课程内容,与“双证制”有效衔接。
a.将国家或行业标准、企业规范分别内化于课程,形成标准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b.完善课程内容的整合。
③ 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紧跟国内外贸行业的发展,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专业教材、实训教材、多媒体教材,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及时修改。
重点抓好《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操》等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结构的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突出实训环节,适应高职教育需要。
④ 按照核心课程和平台课程优先的原则,制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确定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及丰富职教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为精品课程负责人,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与校外基地共建精品课程。
⑤ 通过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信息化部门支持,从辅助教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资源、
进行教学互动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开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5、建设科研实训平台,成为国际商务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
(1)建设目标
加强科研,形成科研团队。建设成为国际商务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年培训人数达到100余人次。
(2)建设内容
①争取省、市科研项目,承接企业委托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承接各类课题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10篇。
②加快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获得单证员培训资格,培养一批认可的授证培训教师;与行业专家共编针对性强的实用培训教材;深化现有专业培训工作,健全培训机制,规范培训流程。完善现有报检员技能鉴定中心功能,增加新的技能鉴定考核点。
四、专业特色建设说明
(一)围绕“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筑”来展开所有教学工作。
具体而言,就是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课程模块的设置、项目课程的开发、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教研工作的展开等诸多方面,无一例外地都要以“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宗旨,通过密切
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此提升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二)以就业为导向,继续实行“双证书”制度。
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模块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改革都直接与相关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相对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本专业在校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考试的通过率,而且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就业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就业率。
(三)根据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办学目标和服务面向要求,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重点突出“报关与国际货运”方向。
在本专业1-3年的建设期内,努力争取在上述方面创造出一批教学和科研成果,形成自己独创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争创地区专业品牌。完成本专业方向内的项目课程开发以及相关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写,重点提出二个以上的院级教学改革立项,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争取获得院级教学成果奖。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团队
2008年2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