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案《离骚》(节选) 人教版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案《离骚》(节选) 人教版

时间:2023-02-15 来源:乌哈旅游
.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案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体会骚体诗的节奏。了解《离骚》所表达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2.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

掌握楚辞特点,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

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 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专业.

.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三、感知、理解课文 1.范读——让学生耳顺

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2.诵读——让学生口顺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3.解难、疏通

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4.整体理解课文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44句为前11节,最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后人添加的。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到“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第二部分〔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昔三后〞到“而改路〞〕。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诗人赞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他希望楚专业.

.

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齐读课文。 二、鉴赏课文

引导学生欣赏:一是艺术手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

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假设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三、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四、引申、拓展

1.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专业.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2.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赞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努力向屈原学习,所以他说:“穷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从古至今,在我国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写下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现在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

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次解放。在文学创作上,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些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极大。如张衡《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还有屈原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像李白就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辞的精神,因此在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所受屈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3.研究性学习选题设计——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要全面地了解屈原、有独创性地认知屈原,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要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探求人所未见、人所未识的东西,当然,这不能凭空设想,一定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参读书目: 〔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五、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屈原《涉江》、《国殇》等诗篇。 专业.

.

※资料库

一 参考译文(袁梅)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苗裔子孙,我先父的尊名叫做伯庸。 正当夏历寅年的孟春正月,又在庚寅之日我便降生。 生父观察我初生的器宇容度,始将美名赐予儿身。 我的美名叫做正那么,我的表字称为灵均。 我既有华盛的内在美质,又有清秀的外貌丰姿。

披佩那连接缉续的江离、白芷,又将秋兰联缀成串作为佩饰。 我勤勉修行,匆匆假设将不及,唯恐时不我待,人生易老。

我在清晨攀折山冈上的木兰花枝,薄暮又去采摘江洲中的紫苏香草。 日月匆迫而不久留,春去秋来而依次更代。 感念草木的飘零陨落,只恐美人又年迈色衰。

何不趁此少壮而抛弃邪秽,何不改变这不善的态度? 驾着骐骥而自由驰骋吧,请来啊,我在前面为你引路! 古昔的三王德行纯粹,当时原有众芳荟萃一堂。

交杂地佩用申椒与菌桂,难道只将香蕙、白芷缀饰身上? 那尧、舜何其光明正大,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 那桀、纣何其狂悖不羁,只贪走便道而寸步难行。

那结党营私之辈,但知苟且偷安,使其所导之路幽暗而险隘。 难道我畏惮己身获罪遭殃吗?我只担心君王之车倾覆败坏。 我匆遽黾勉地在前后效劳奔走,但愿能追及先王的步武。

君王不谅察我内心的一片赤情,反而轻信谗言而对我勃然暴怒。 我本知忠直谏诤会招来祸患,却宁受苦难也不舍弃正途。 我指苍天起誓,让天作证,我的忠忱只是为了君王之故。

(袁本“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译文空缺。此译诗与课文注释可能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选自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

二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专业.

.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三 关于作者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那么自称名正那么,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那么〞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那么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辞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专业.

.

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假设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同上)

四 《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那么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那么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专业.

.

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法。大致说来,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说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像,最后那么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同上)

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