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4 小学 四年级上册 语文教案 上册 人教版 全套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4 小学 四年级上册 语文教案 上册 人教版 全套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时间:2023-11-08 来源:乌哈旅游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本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该字列入要求认识的字为止;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时不再注音;选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均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多音字注音用方括号。课文中的生字,都是注的本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变调或读轻声,在教参中加以提示,供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参考。

二、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能力;了解童话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体会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培养学生对动物的感情;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感受人间真情的可贵,体会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别人成长的经历,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感受成长的快乐;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2、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1、识字、写字方面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以及他们自己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识字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用熟字代生字的现象日趋严重。

2、阅读方面

课内自主阅读能力不强,依赖性较强。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已形成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课堂中常常表现出喜欢等答案的状态。课外阅读的差异就更大了,有30%的孩子有每天阅读各类课外书籍的习惯;有55%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的种类单一,时间不定;更为糟糕的是还有15%的孩子基本不爱看课外书。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就无法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3、口语交际教学

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差,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不够。这学期要努力提高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努力创设轻松活跃的口语交际情境。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 4、习作教学

习作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因此习作是本班的软肋。只有30%的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书本中规定的习作,其余学生需要老师再三的指导,才能完成。经过三年级的努力,我深刻体会到,想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就得先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我发现学生当中喜欢阅读课外书的,他们的写作能力比那些不喜欢读课外书的孩子明显好一些。本学期要多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多阅读、多积累、多写作。

四、教学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

1

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所学的生字让学生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

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 (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疑问难。 (6)开展合作学习。 (7)组织好全班交流。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选读课文的教学。教材后附有8篇选读课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自己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

(三)口语交际的教学

1、明确教学要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3、全员参与。

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四)习作教学

1、培养学生习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

2、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3、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4、注重培养学生再现生活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时间 31/8--3/9 教学内容 学生报到、入学教育、1 观潮 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9--10/9 13/9--17/9 20/9—24/9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3 鸟的天堂 4 火烧云 语文园地一 5 古诗6 爬山虎的脚 中秋放假 两首 27/9—30/9 7 蟋蟀的住宅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语文园地二 4/10—7/10 11/10-15/10 18/10—22/10 25/10—29/10 1/11—5/11 8/11-12/11 15/11—19/11 22/11—26/11 29/11—3/12 6/12—10/12 13/12—17/12 20/12—24/12 27/12—31/12 3/1—7/1 10/1—14/1 17/1—21/1 24/1—28/1 “国庆“长假 9 巨人的花园 10 幸福是什么 11 去年的树 12 小木偶的故事 语文园地三 13 白鹅 14 白公鹅 15 猫 16 母鸡 语文园地四 中段知识整理期中考试 17 长城 18 颐和园 19 秦兵马俑 语文园地五 20 古诗两首 21 搭石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3 卡罗纳 24 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7乌塔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29呼风唤雨的世纪30电脑住宅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语文园地八 学期知识整理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考试 17 18 19 20 21 22

第一单元 自然奇观

教学内容:第1课——语文园地一 一、单元教材分析

3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其中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和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还安排了很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进行习作练习;“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便会油然而生。

二、教学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按照整组教学的思路来进行综合设计:用综合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把课文学习、语文园地和积累运用的教学有机地排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单元教学过程成为一次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于一体、语文学习与热爱大自然教育融为一体的系列化综合活动过程。以此调动学生对整体感知单元教材的兴趣,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把握单元学习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单元学习主题进行探究的欲望。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罩、屹”等27个生字,会写“潮、称”等27个生字。积累词语,要求会读会认27个词语,会写会运用2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描写自然景观的四副趣联及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整体感知、部分体验与主题实践、整体感悟”的方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在单元各篇课文和课外资料进行联系阅读,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整体回顾来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系统整理。

2.在体会课文所描写自然景观美好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寻找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在阅读、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美丽与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5、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6、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五、教学措施:

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的自然奇观。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

六、教学课时: 1、《观潮》 2课时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课时 3、《鸟的天堂》 2课时 4、《火烧云》 1课时 5、《语文园地一》 5课时

1.观潮

本课解读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宽阔、薄雾、笼罩、沸腾”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段落。 3.有边读这想象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祖国山河之美,热爱自然景观。 二、教学重点:

背诵第3、4段,想象潮来时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积累词句。 三、教学难点:

5

抓住重点句想象理解“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 四、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尝试抓中心句概括段意及联系上下文感悟段意,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学习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有好几千里。如果说我国的长城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呢?“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解释课题,让学生可以温故知新,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用教材学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读通顺,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2.(出示本课生字词)各种形式认读

3.联系课前收信的资料,引起学习兴趣。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我们一起来看同学们在课前收集的一些图片。(或课文插图)你看到什么了?

师:为什么钱塘江大潮会有这样壮观的景象呢?联系资料袋我们来了解了解。 (生读后再说说)

(三)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师:刚才图片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描写,在哪儿呀?(课文3、4自然段。) 2.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读)

1) 引导感悟下面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心情越来越来激动)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两丈有多高?教师亲自示范朗读,读出壮观的感觉)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让学生自己尝试,在小组内互相对比读,读出雄伟的气势)

6

2)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壮观画面。请学生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

3)齐读两个自然段。

(四)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1.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2.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生:(在练习纸上填写)(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汇报自己听到的词。

3.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4.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师生齐读这段话)

5.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1.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风和浪都很平静。 (风平浪静)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形容气势很大。 (浩浩荡荡)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2.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这些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六)谈话引出下节课学习内容

7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随堂检测

1.补充下列词语

山( )地( ) 人( )人( ) ( )天( )地

人( )鼎( ) 风( )浪( ) ( )头( )进 2. 选词填空。

宽阔 宽广

(1)( )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传来 传动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 )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屹立 耸立

(3)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天安门广场。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复习昨天的题解,测试学生复习程度,以便进行后续教学) 2.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

8

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八)(板书设计:

9

(九)随堂检测

排列下列句子顺序,用序号表示。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出了一条白线。 (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 )潮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水墙。 (十)布置作业

1.背会3、4自然段。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六、教学反思: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本课解读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文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低陷的峡谷形成了几千米的地形反差,因而产生了这样壮丽的景观。接着,课文列举确切的数字,与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大峡谷进行比较,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然后,课文从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

读罢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

2.感受大自然壮丽奇观,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教学重点:

读好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 三、教学难点:

能概括出大峡谷的景色特点

10

四、课前预习

1.搜集有关雅鲁藏布江的各种资料

2.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3.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4.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学习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听说过珠穆朗玛峰吗?谁来说说?(生答)与这座世界最高峰咫尺相邻的又是天下一大奇观——雅鲁藏布大峡谷。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略读课文。

(从珠峰导入,让学生感知峡谷的位置,从而对文章产生兴趣。) 2.师:齐读课前导语,了解这一课的学习要求。 (二)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提出自学要求,自主学习 小竞赛:A、读准、读熟课文。

B、认读生字词(师出示板书好的生词) C、我能理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能理解的新词) 2.思考并汇报每个自然段在写什么。 (三)深入朗读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之后请你用课文里最合适的词语完成这个填空: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一个 的地方。(景色壮丽、景观奇异) 2.组合作探究:A、为什么说雅鲁藏布江堪称世界第一壮丽景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B、从‘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大峡谷奇异景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C、根据上面思考的问题,补充下面板书: 壮丽景观:( ): 一个词来概括( ) ( ): ( ): ( ) 奇异景观: ( ): ( ) ( ) ( ) ( ): ( ) ( ) (四)汇报阶段。 1.集休汇报。

小小解说员:根据板书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你所知道的雅鲁藏布江。讲给你周围的同学听。

2.个别汇报 (五)随堂检测

指出句子各用了哪种说法。

A、列举数字 B、作比较 C、打比方 D、举实例

11

(1)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

(2)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一争高下。( )

(六)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完成本课练习册。 六、教学反思:

3、鸟的天堂

本课导读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近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会写“灿烂、白茫茫、竹竿、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三、课前预习:

12

1.查找巴金的相关资料。

2.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3.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4.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5.尝试抓中心句概括段意及联系上下文感悟段意,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学习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1.什么是天堂?(指名回答)

2.( 板书“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按照要求读书。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 2.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 2.谈自己读的感受。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 (四)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

巴金:本文是1933年作者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下来的。“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五)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

2.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用笔画下来。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学习生字 1.指名读词读字。

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桨(奖)耀、隙 3.抄写生字词语。 (七)随堂检测 选词填空。 陆续 继续

(1)我们( )跳上一只船。

(2)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 )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有鸟影。

光明 明亮

(3)那翠绿的颜色,( )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13

(4)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 )了。 颤动 移动

(5)船平静地在水面( )。

(6)……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 )。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 1.听写写过的生字。

2.出示幻灯,点名学生读生词。 (二)学习10——14自然段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看到了什么?

(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

师:鸟的天堂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读读第10——14段落想想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鸟的天堂的景象。

生自由读课文

2.12—13段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鸟多、活泼可爱,)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

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群鸟纷飞让人的眼睛看不过来。)

用“应接不暇”说一句话:小明把他收集的许多卡通图片都拿出来给我看,我眼睛真是应接不暇。

4.这两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5、师: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

师:假如你就是这里的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生各抒已见)

让我们回到课文的前一部分,将自己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聚集,就知道了。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7-8自然段的内容) 1.自由读7—8段落,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在7-8自然段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班级交流。(树大、美)

A、当学生讲到树大的特点时问:从哪些句子看出树大?出示句子:我有机会看清经的真面目……不可计数。(从“一株”、“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你体会到什么?)

B、当学生讲到树美时问:从哪些句子看出?(出示句子:“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在颤动。”)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和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从“新的生命在颤动”你体会到

14

了什么?

学生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原因可能是:①树叶多,小鸟扑翅膀时动;②“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③有风吹过。)

C、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说出来讨论讨论。 (生可能提出:大树为什么会卧在水面上?)

课后练习:五个“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用上了双引号,有的没用? D、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读出来呢?

指名读7-8自然段。评价: 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读得怎样?读第12-13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这个是难点,我配合柔和的音乐让学生跟读)

E、齐读。 (四)扩展训练(一)——学写广告语

1.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

现在,老师想让你以小鸟的身份,给大榕树写一句或几句广告词,让你的同伴知道这里很美。

2.学生写广告词。 3.互相交流。

(五)扩展训练(二)——设计板书

1.师同学们写的广告词真美,让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幸福感。但是,你们看,老师这节课黑板上忘记写什么了?

2.请大家根据上节课的板书为老师设计板书。 3.学生设计,组织交流。 板书:

3、鸟的天堂

远:大榕树 近:鸟的天堂

(六)这么美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呢? 1.学生自由发言。联系环保意识谈。 2.小结课文。 (七)随堂检测

阅读文段,然后答题。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 ),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按原文填空。

2.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画上“——”。

3.从括号里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八)作业

1.摘抄本课的好词佳句。

15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3.选作:根据课文描写画一画鸟的天堂。 五、教学反思:

4*火烧云

本课解读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

课文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重点写“上来”部分。先写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柔和明亮的霞光中,万物都改变了自己原有的颜色。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不仅展示了栩栩如生的美景,同时渲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一个“烧”字极其形象地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以“着火”作喻,言其鲜艳无比,光亮耀眼。

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在渲染了色彩之后,又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态,向我们勾勒出三幅动态的画面: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而且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下去时则恍恍惚惚,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景象,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描写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的,并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三、课前预习:

1.火烧云颜色的图片。

2.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学习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起兴趣。

1.师出示火烧云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出示课题的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火烧云\" 3.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

16

4.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2.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找出来读读看。 (三)精读,积累语言。 A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美在什么地方? 2.读第3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 3.你们想看这么多的颜色吗?

4.师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看像哪种颜色。

5.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

6.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7.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谁已经把它记住了吗?师出示幻灯片,课文填空。 B我们再来看4、5、6小节,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呢?(板书)。

1.分组自学4、5、6节,要求:a、你认为哪一节写得好,为什么?b、你能把它读好吗?

2.交流,小组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3.这么多的形状,你也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4.这三小节写得都好,因为作者把云想象成马、狗、狮等等,把云写活了,下面教师要让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想象,看谁想得好,看谁想得有趣。

5.学生看图想象。(先自己说,再小组说,最后比赛谁想得妙。) (四)熟读,理清脉络。

1.课文中除了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外,还写了什么? 2.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下来了……

3.想象,知识升华。把刚才的想象用一段话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色……

颜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4*火烧云 变化(快):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变化(多):马 狗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

变化(快):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六)随堂检测

照样子各写四个词语。

红通通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恍恍惚惚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半信半疑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17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文中好词好句。 五、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发现大自然的美。(如:阅读这类的文章,查找图片、影像资料,去游览一处自然景观,和家人一起通过图片、照片等回忆自己观看过的自然美景……)

教学时间:五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习作

第三课时:讲评、修改习作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第五课时:词语盘点 趣味语文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我们这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学生各自介绍自己课前是通过何途径认识大自然的奇妙。 (先小组交流,再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介绍。)

2.展望资料,并具体介绍一下自己了解到的大自然奇观。

(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可以结合图片资料,有顺序地描述奇妙之处,以及形成的原因等。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让学生先模仿《观潮》来写。)

3.课堂互动。(听了别人的介绍,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4.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18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学生把今天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回想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并查找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对这处景观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身边或亲身经历的景物入手,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写作。)

2)此处景观可以是名胜也可以是身边的景物。

3)想想这处景物的奇特之处,你是如何发现并细致观察它的奇特之处的? 4)你要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此处景观,重点写什么?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1.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2.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讲评、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重点指出学生不足,结合课文中相似的句子进行讲解,并且让修改的学生说出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怎么改,做到当场落实当场解决问题。)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9

1.学生自己阅读“我的发现”中几个人物的对话,理解人物的对话。 2.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你和小林、小东是否有同样的感受。 3.归纳发现的内容:

1)阅读文章,要学会边读边想象。

2)走入文章所描写的情景,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4.让学生从第一组课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边读边想象,对比看是否有和小林、小东所说的那种感觉。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也可以教师朗读一篇优秀文章,学生再次练习如何边听边看边想象。)

5.课后练习:用边阅读边想象的方法阅读文章,体会阅读带来的乐趣。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三、作业:完成练习册“园地一”。

第五课时(词语盘点 趣味语文)

一、趣味语文

1.自读“趣味语文”一,思考讨论:这副对联应该怎样读?意思是什么?(交流) 启发学生像这样有趣的对联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多积累。

2.试读“趣味语文”二中的五个字的各种读法,体会不同的意思。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强调学生的书写,指导个别学生进行错别字训练,做到不能有错字别字。) 三、作业:完成练习册“园地一”。 教学反思:

20

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教学内容:第5课——语文园地二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二、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会背的地方。

3、理解古诗两首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6、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7、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9、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 10、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1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12、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13、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重难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3、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21

6、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7、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五、教学措施: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六、课时安排: 5、《古诗两首》 2课时 6、《爬山虎的脚》 2课时 7、《蟋蟀的住宅》 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5课时

5古诗两首

本课解读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2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四、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字音。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先试着理解古诗意思,如果遇到疑难问题,请做好标记。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望庐山瀑布》,请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来学次另一首写庐山的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请你自读课文中第1、2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 生:是作者苏轼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你真会读书,你学会了运用注解。像这样写在墙壁上的诗,我们称为“题壁诗”。 出示:题壁诗

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师:这首题壁诗的作者是谁? 生:苏轼。 出示:苏轼

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专精诗、文、书、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经在杭州、密州、湖州、黄州、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师:这首诗写在哪里的墙壁上?

生:西林寺的墙壁上。

出示: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配背景音乐。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听清节奏,初步感知诗人当时的心情。 2.出示:

(1)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2)说说诗句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3

师:请全班起立,一起朗读。(配背景音乐)

师:读完诗歌,有哪里不理解吗?(……)让我们走进诗歌,解开答案。 (三)精读课文

出示: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请找出第1、2句诗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生:“横”、“侧”、“远”、“近”、“高”、“低”。 出示:“岭”、“峰”。

师:“岭”是什么意思?能组什么词? 出示:山脉 师:“峰”是什么意思?能组什么词? 出示:高而尖的山头

师:读完这两句诗,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庐山是多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谁能读好这两句?

师:前两句和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师:最后一句的“缘”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

师: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生:……

师: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用。 出示:

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的时候,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应该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出自己的个性。

师: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

师:其实,这两句话教我们…… 出示: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出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24

师: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联系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随堂检测 二、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看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悟理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田园给大家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生:……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笔下的田园,去感受那份清新与质朴。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tún 豚

师:齐读

出示:mò là hún yí 莫笑 腊酒 浑浊 疑问 师:谁能读准这些词? 2.认识诗人,解释诗题 师:谁来介绍诗人陆游? 生:……

出示: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师:看看诗歌的题目,谁能解释? 生:游览山西村。

25

出示:山西村是绍兴鉴湖附近的一个村庄。《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天作于山阴。

3.了解大意

师: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指生回答并解释词语意思。)

师:那后两句诗,诗人又会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指生回答并解释词语意思。)

生:诗人可能正在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三)精读课文

师:请大家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 师:句子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是对称的。 师: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

出示: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希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例如:解题得到点拨;困难得到解决…… 师:谁能用这两句诗造句? 出示:

a.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b.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在以后的习作中恰当运用这些诗句,作文会变得更加精彩。

师:古诗的学习,不光是字面意思的理解,因为那只是很肤浅的,应该要读懂诗句隐含的意思,就如同这两首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

(四)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

柳暗/ 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五)随堂检测 填空: 1.《游山西村》选自 ,作者是 ,字 ,自号 , 朝著名诗人,现存诗 多首。

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 ”;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

26

“ ”。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游山西村》 3.背诵《游山西村》 七、教学反思

6.爬山虎的脚

本课解读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四、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尝试抓中心句概括段意及联系上下文感悟段意,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7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师:孩子们,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这个谜。

(板书课题:6.爬山虎的脚,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师范读课文。

2.汇报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字。

(指名汇报,师点拨:铺、重叠、空隙)

3.出示本课认读字。

指名领读,生齐读,尝试组词,指名回答,师点拨:茎、蛟。 4.出示本课读记词语。(语文园地二“读读记记”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蛟龙。

5.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指名领读,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师点拨:叠、逐。 6.出示本课读写词语。(语文园地二“读读写写”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空隙、叶柄、逐渐。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指生评价。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师点拨: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四)细读课文 理清思路

1.生小组合作读,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爬山虎的?(课件出示) 2.指一组汇报,其他组适时补充,全班交流。

3.师点拨并板书:生长的地方、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 4.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或语段,小组交流。 5.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爬山虎生长在哪儿?(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7.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爬山虎生长在学校操场北边的墙上和“我”家小院的西墙。从而引发了作者的观察兴致。

(五)课堂小结

师:谁能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

28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 “我”家小院的西墙 叶子

脚的形状和特点

(七)随堂检测

1.加上偏旁组成你学过的字,再组词。

甫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占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艮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相当( ) 牢固( ) 休想( ) 新鲜( ) 舒服( ) 均匀( )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巩固旧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6.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6.爬山虎的脚) 2.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语,指名领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师点拨文章写作顺序并板书: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生自读第2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能看出来?(生自读课文,同桌交流,师巡视)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师: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板书:颜色好看 排列整齐)

(三)细读课文 学习语言 A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样子的句子。(生自读,同桌交流,师巡视)

2.汇报展示。(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3.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师点拨:注意)

B学习4、5自然段

1.生自由读,同桌互读。然后听录音。闭上眼睛,想像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2.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生独立完成在书上,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触→巴→拉→贴) 生尝试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29

4.师: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 (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5.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全班交流,师点拨:观察细致、耐心)

6.小组交流,思考: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7.汇报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作者善于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

(四)课堂小结 拓展升华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五)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

叶子:颜色好看 排列整齐 脚的 形状

特点:爬墙过程:触→巴→拉→贴

(六)随堂检测 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波纹,好看得很。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摘抄文中好词好句。 七教学反思

7.蟋蟀的住宅

本课解读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课文在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它大多数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作者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至此,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

30

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对它的劳动成果,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写出了蟋蟀的个性特点;“倾斜的隧道”,意味着住宅有排水功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在这平台上弹琴”,说明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之功能。这一切都写得那么传神。蟋蟀用它柔弱的工具完成了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以及修整、加深加阔等一系列工序,因此作者对蟋蟀的劳动成果表示了极大的赞赏。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四、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尝试抓中心句概括段意及联系上下文感悟段意,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蟋蟀图片)师:同学们认识它吗?(指名回答)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师: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指名回答,师点拨: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师: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师范读课文。

2.汇报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字。(指名汇报,师点拨:选择、扒土) 3.出示本课认读字。

指名领读,生齐读,尝试组词,指名回答,师点拨:穴、搜。 4.出示本课读记词语。(语文园地二“读读记记”中对应的词语)

31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慎重。

5.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指名领读,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师点拨:蔽、遇、搜。 6.出示本课读写词语。(语文园地二“读读写写”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随遇而安。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读后指生评价。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4.师点拨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四)细读课文 理清思路

1.生小组合作读,并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课件出示) 2.指一组汇报,其他组适时补充,全班交流。

3.师点拨并板书:总起——蟋蟀住宅的特点——蟋蟀住宅的建造。 4.学习第1自然段。

生自读,并思考:蟋蟀因什么而有名?(生独立思考)

5.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渗透用原文回答问题的阅读方法。

(五)课堂小结

师:谁能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六)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总起 住宅的特点 住宅的建造

(七)随堂检测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平坦— 干燥— 简单— 清洁— 简朴—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隐蔽— 搜索— 慎重— 安静— 宽敞—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巩固旧知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蟋蟀的住宅。(板书课题:7.蟋蟀的住宅) 2.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语,指名领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师点拨文章写作顺序并板书:总起——特点——建造)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32

1.生自读2-9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什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生自读,同桌交流,师巡视)

2.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这几个自然段叙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及如何制造的,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蟋蟀的大宅。

(三)细读课文 学习语言 A学习2-6自然段。

1.生小组合作读,思考:这几段主要介绍了蟋蟀大宅的什么?它们为什么不肯随遇而安?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说是“伟大的工程”?

(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2.汇报展示。 指小组分自然朗读,然后汇报,相互补充,师适时点拨。

师:这几段主要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首先选址慎重,其次外部、内部各具特色。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是希望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文中用比较的方法,把蟋蟀和别的昆虫进行比较,别的昆虫“临时”藏身,“不费工夫”,蟋蟀“慎重选址”,“自己挖掘”,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蟋蟀的住宅之所以可以称为“伟大的工程”是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板书:选址慎重 外部、内部特点)

3.指导朗读,带着赞赏的语气来读。生齐读2-6自然段,感受蟋蟀安全而舒适的大宅。 B学习7-9自然段

1.生自读7-9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 2.汇报展示。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然后汇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这几个自然段一是写动工时间(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二是写怎样挖掘(可以让学生找出表现蟋蟀挖掘动作的词语,用了哪些工具,体会挖掘的不易);三是不断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即使在冬天„„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板书:动工时间 如何挖掘 不断整修) (四)课堂小结 拓展升华

师: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师适时点拨) 师: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有三个。第一:“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第二句:“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第三句:“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师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让生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33

总起

住宅的特点:选址慎重

外部、内部特点 不随遇而安

住宅的建造:动工时间

如何挖掘 精心修建 不厌其烦 不断整修

(六)随堂检测 课内阅读。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 )的,( )、( ),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按原文填空。

2、这一段主要写了( )。 3、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册。

2.用以下几个小动物编个故事 蚂蚁 蜜蜂 蟋蟀 蝉 蝗虫 螳螂 七、教学反思: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本课解读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34

四、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师: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

(板书课题:8.世界地图引发的出现,生齐读课题) 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汇报多音字和易读错的字。

(指名汇报,师点拨:消磨、漂移) 3.出示本课认读字。

指名领读,生齐读,尝试组词,指名回答,师点拨:谧、召。 4.出示本课读记词语。(语文园地二“读读记记”中对应的词语)

指名领读,同桌互读,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静谧、考证、枉费心机、浩如烟海。

5.生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引出什么发现?

(生自主默读,同桌交流,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师点拨: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6.生同桌交流,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师巡视)

7.汇报展示。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板书:观察地图——引发奇想——验证推测——提出假说。

(三)细读课文 学习语言 1.生小组合作读课文,思考: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2)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3)把你最喜欢的语句画下来,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生小组合作,师巡视) 2.汇报展示。(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3.师点拨:观察地图——发现大陆板块相吻合;引发奇想——认真思考;验证推测—

35

—反复论证;提出假说——引起地质界的震动。(板书)我们要想验证一个推测,就要进行不断地论证。

(四)课堂小结 拓展升华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指名回答) 师总结: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板书) (五)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发的发现

观察地图——发现大陆板块相吻合 引发奇想——认真思考 善于发现 验证推测——反复论证 勇于探索 提出假说——引起地质界的震动。

(六)随堂检测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1、“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是一个( )句。 A、反问 B、设问 C、疑问 2、本文题为“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引出了什么“发现”。 3、魏格纳重大发现的成功依靠的是什么? (七)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我看到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4.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三、突破方法: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四、教学准备

课件、课文插图中的“少女和老妇”图与另一张课外搜集的“少女和老妇图”(见文后附1)各五张(每小组一张),小奖品。

36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酒杯与人像,同桌互助,探索观察方法。

1.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一、三、五、七小组同学闭眼,(师用大屏出示右边第一幅图片)其余同学用两秒时间观察图片,然后把观察结果告诉同桌。

生:学生观察图片后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尽可能清楚地告诉同桌。同桌可以就不清楚的问题发问。

2.师:刚才没有观察的同学谁愿意说一说自己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

指名转述从同桌那里听到的内容,其他同学评价是否表达得清楚流畅。同桌评价倾听是否准确。

①学生观察的结果可能发生分歧,有人认为是酒杯,有人认为是两个人的侧影。 师:大家同时看了同一幅图,怎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谁看到的是正确的呢?可以说说自己的理由。同学们可以猜测谁观察得准确。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由,据理力争,双方争辩。

②(如果观察的结果一致)师:你们确信自己的眼力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再出示图片)师:请大家一起仔细看看图,你一定会有令人惊奇的发现。请刚才观察过一遍的同学先告诉同桌刚才你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现在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说出观察的感受或启示。(将划线部分的要求展示在大屏上)

生: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再将新的观察结果和感受说给同桌听。 生:同桌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清楚,同桌互相交换意见。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指名在全班交流。

5.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仔细看 反复看 从多个角度看)

师小结:对,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要想练就一双慧眼,就必须得非常仔细地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要反复地看,不错过每一个新的发现;还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发现事物的另一个全新的面貌。

(二)观察图片──少女和老妇,小组合作,运用观察方法。

1.(师将准备好的少女与老妇图分发给每个小组)师:每个小组都有一幅奇妙的图画,大家能用所学的观察方法仔细寻找到图画的奥妙之处吗?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观察得最仔细,思维最敏捷,表达的意思最清楚,最有条理,小组成员合作得最好。

生:小组内成员积极观察、思考、发言,最后统一意见。

2.师:提示学生寻找与自己的小组不同图片的另一个小组,互相交流观察所得。 3.生:推荐一名组员在全班汇报观察的结果。 4.其他小组同学补充纠正,也可质疑。

5.师生对发言同学及所代表的小组成员的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星级评价。(最高五星级)

6.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给它取个题目吗? (三)观察图片──枯树老人头,考眼力,比口才。

1.师:通过刚才的锻炼,相信大家的观察能力一定得到了提高,(教师出示“枯树老人头”的图片,)现在到了“考眼力,比口才”的时间了,请观察这幅图,说一说自己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仔细看时看到了什么,再反复看,多角度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7

有什么感受。看谁发现得快,发现得多。看得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讲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有奖。单设:眼力奖,口才奖

2.学生先在小组里比赛,再推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全班的竞赛。 3.师颁发奖项,布置作业:将今天有趣的图片讲给家人听。 (四)板书设计: 我看到了…… 学会观察 仔细看 反复看 多角度看

附1:少女和老妇

正看倒看

第二、三课时教学内容:习作《观察日记》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

四、学具准备

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如水果、植物、玩具、动物等。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环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本组课文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它们都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同学们知道这些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有趣吗?

生:与作者的认真观察分不开。

生:与作者的长期、连续的观察分不开。 2.师小结后导入。

对,同学们说得很好。它们都与作者平时的认真、连续的观察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章才显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

38

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 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观察

1.让学生确定自己要观察的事物。

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观察的事物,水果、玩具…… 2.激发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

过渡:小朋友,你将怎样观察你手中的事物,能说说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师: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观察这一类事物的方法。

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探究观察方法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方法写在纸上。

师: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学习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把结果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4.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每步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

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三)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手中的事物,看它有哪些特征或是有趣的地方。

2.认真思考,看怎样才能清楚地把手中的事物写下来,并写得具体生动。 3.题目自拟,字数在300字以上。

(四)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五)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第三课时

(一)学生写作,师来回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指导。

(二)选出典型的习作(好的和差的)进行作中讲解,让学生评价好的好在哪里,差的有哪些不足,以指导自己的习作。

(三)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1.师提出修改的方法──朗读法。 2.师提出修改作文的要求: ①句子是否通顺;

②写作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 ③有无错别字;

④是否写出了手中事物的特点; ⑤文章是否写得生动、具体。

39

(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也可以自己修改。 (五)在修改的基础上,将习作写好。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二》之“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2.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1.前让学生从课文或其他阅读材料中搜集作者认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语句,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2.搜集各个季节所开花卉的图片及相关知识。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环节

(一)自读三个句子,谈谈自己的发现。

1.读一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简单谈谈理由。

教学预设:生:我发现这几句话都写得很具体,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师:你能找到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特仔细的词语来吗?谈谈理由(生找词)对,作者连那么细的爬山虎的细丝都数得那么清楚,细丝头上跟芝麻差不多大小的圆片都观察到了,确实是细致入微呀!

生:从这些句子中还可以看出作者观察时不怕吃苦,观察的时间很长。 师:谈谈你从哪儿看出来?]

2.同学们观察力还不错,下面我们看看小林和小东的发现和我们一样吗?读他们俩的对话,将重点词做上记号。(如:观察认真 仔细 长期观察)

3.拿出自己搜集的好句子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想象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要观察事物还应做到哪几点?

4.师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观察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还要有认真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师相机板书:敏锐的眼光 认真的态度 不懈的精神

(二)日积月累

1.师:一年四季,无数美丽娇艳的花儿装点着大好河川,你平时观察过各种花儿都在什么季节开放吗?把你自己曾经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搜集的图片与小组同学共同分享吧!

生在小组里交流,分享更多关于花的知识。

2.师:出示填空题,猜猜这些花儿可以和哪个季节搭配。 正月( )香又香, 七月( )头上戴, 二月( )盆里装, 八月( )满枝黄, 三月( )红十里, 九月( )初开放, 四月( )靠短墙, 十月( )正上妆, 五月( )红似火, 十一月( )供上案, 六月( )满池塘, 十二月( )雪里香。

梅花 兰花 桃花 蔷薇 石榴 荷花 栀子 丹桂 菊花 芙蓉 水仙 腊梅

40

(1)谁能填空?填好后说说理由。

(2)不会填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3.将填好的儿歌有感情地读一读,快速记忆一下。

4.现在合上书,你能记得其中的几句?背给同桌听,然后打开书,将背不熟的句子巩固一下。

5.你还能将其他的花也像这样编上一两句吗?可以和同桌共同合作。 (三)作业:

背诵儿歌,抄写儿歌。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语文园地二》之“成语故事”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二、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四、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①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41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①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②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③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①师举例: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②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中外童话

教学内容:第9课——语文园地三 一、单元分析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本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3、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意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42

6、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7、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8、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9、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本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意的事情。

3、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4、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四、课时安排

巨人的花园 2课时 幸福是什么 1课时 去年的树 2课时 小木偶的故事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5课时

9.巨人的花园

本课解读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教学目标

1.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教学重点

1.写10个生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43

1.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我们就将进入童话单元的学习。齐读课题,提问。

学情估计:学生会提到巨人的花园是怎样一座花园?这个问题,教师以此展开教学。 学习课文 一、粗读感知 1.读课文。

要求:采用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并作简单的批注。 2.谈读后的感受。 3.读生字

二、重点阅读,体会道理

1.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学情估计:学生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 2.哪里看出这个花园很美丽,很漂亮?

3.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花园的漂亮、迷人吗?

注: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方式要多样,如:赛读、品读。 4.什么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呢?

方法:学生再次读课文,并自己做简单的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1)第6自然段:春天到村子里时,巨人的花园还是隆冬。

A反复读3、4句,要读出村子和花园不同景色所蕴涵的不同情感。 B同是春天巨人的感受是什么?想象孩子们又在做什么?

学情估计:如果学生能说到孩子们想到他们的乐园——花园里去,教师可以点拨:巨人在里面日子过得并不好,孩子们也想进去玩,现在最好的是什么?

(2)第7自然段:孩子们在时,花园草翠花开;孩子们离开后,花园冰雪覆盖。 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B体会“与此同时”。 C朗读本段。

(3)第8、9自然段:小男孩用手摸了一下树枝,桃树开花了,巨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A巨人终于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44

B讨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是什么意思? 5.型训练,理解中心

(1)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唤来春天的, 。

(2)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注:要结合讨论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教师要引导。 (3)反复阅读这两句话,在读中深化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读要求学会的生字

2.板书左右结构的字:溢、墙、牌。。。。。。

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识字,再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需要重点讲解的字:溢:满;拆——折。 3.导书写

“酷”左右差不多,其他的是左窄右宽。 4.习剩下的生字“允、覆、” “允”和“充”可辨析,“覆”的上面部分同“西”辨析。 本课小结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在这里我衷心大家能人人都付出一点爱,让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四、随堂检测

照样子,把词语补充完整。 例:鲜花(盛开)

雪花( ) 鲜花( ) 绿树( ) 树叶( ) 瓜果( ) 狂风( ) 小鸟( ) 阳光( ) 例:(漂亮)的花园

( )的心 ( )的笑声 ( )的寒风 ( )的严冬 ( )的阳光 ( )的训斥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快乐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不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你所懂得的道理来说一说。明白了道理,那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学习新课

一、解决细节问题 1.读课文

要求:提出不懂的问题。 2.班交流

需要指导的有:

(1)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方法:洋溢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个词语?(荡漾)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5

(2)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方法:巨人为什么感到火辣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必要时要引导。

(3)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方法:第一次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3)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 2.流汇报

建议:学生说的时候,要进行语言规范性的指导,同时要引导学生尽量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3.刚才说的写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言积累

抄写喜欢的句子段落。 本课小结 童话读起来不仅有趣,而且还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以后可以多读读,在后面的活动课上我们要举行一次讲童话、演童话的比赛。推荐童话:《豪夫童话选》、《一千零一夜》等。

四、设计: 9.人的花园

分享

冬————————————春 ( 孩子 ) 五、随堂检测

A带点的词语换上一个意思想同的词。

1.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 ) 2.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的?( )

3.天早晨,巨人被喧闹声吵醒了。( ) 4.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 5.子们听到训斥,纷纷逃窜。( ) B句子,想象花园里的景象。

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欢乐的笑声。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46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 教学反思:

10* 幸福是什么

本课解读

这篇童话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讲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再讲智慧的女儿看见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并祝他们幸福。这时,三个牧童并不理解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接着讲十年以后三个牧童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有了泉水,树木茁壮成长,人畜可以随时饮用。他们为此感到快乐。回顾各自十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比较深刻也比较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她概括了他们的体会,揭示了幸福的含义。

故事情节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他们有了体会之后,揭示幸福的含义。她就像有着无穷智慧的导师,指引三个牧童去实践,去发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变得神秘而有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教学目标

1.识6个生字。

2.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3.把课文演一演。 教学重点

1.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2.课本剧。 教学难点

1.步形成幸福观。 2.解文章内容。 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教学时间 :1时 第一课时

47

谈话导入

1.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3.读生字。 学习新课

一、了解文章内容

1.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童们后来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

注:引导学生读13到22自然段。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4.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知道什么叫“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吗?(“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例如,作为学生,应尽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是孝顺父母。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女儿说的“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5.复读:智慧的女儿的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建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

6.谈你的幸福观,并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话。 注: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此环节上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在这里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争取出彩。

二、演课本剧 1分角色朗读。

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眼神、语气作指导,为演做好准备。 2学生排练,教师巡视。 3汇报演出。 三、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靠劳动 尽义务 有益的)

帮助别人 有用的 养活别人 幸福的

四、随堂检测 选字填空。

1. 代 戴

( )路 交( ) ( )替 ( )花 ( )表 2. 作

( )为 ( )好事 ( )业 工( ) ( )人 五、布置作业

48

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 教学反思:

11.去年的树

教材解读

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第一次是鸟与树的对话,它们约定明年春天相见时鸟再唱歌给树听;第二次是鸟与树根的对话,鸟向树根询问树到什么地方去了,树根告诉它,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第三次是鸟与门先生的对话,鸟向门先生打听树的去处,大门告诉它,树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到村子里去了;第四次是鸟与小姑娘的对话,鸟向小姑娘打听,小姑娘告诉它,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灯火。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

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读罢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

本文属拟人体童话。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这也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3.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9

4.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 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读、评议、正音。 4.知内容:(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 , 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 因为它—————————————— 。

三、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啊?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 他们还会说话呢!

1.出角色对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用“ ”画出 、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小鸟 大树

“好。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树根

“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他被机器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运到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火柴已经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

4.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 ——————————”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激:大树还在吗?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50

2.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示:“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

学生自读思考: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出示: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板书: 去年的树

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 五、随堂检测 填写合适的量词 一()树一()鸟儿一()煤油灯 一()灯一()大象一()电视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演一演

1、小组分角色表演故事,进行评价 ,评出最佳演员。 2、余念:鸟儿明年还会来吗?续编故事。 三、随堂检测

写一写

1、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请想一想,再写下来。 2、大家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12*.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 教学难点: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51

4.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 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a)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b)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c) 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d) 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 反馈 a) 同桌互读

b) 抽生读,检测读音

c) 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d) 谈体会: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四、熟悉故事情节 1.分角色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五.拓展训练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六、词语盘点 1.读读读记记 2.完成读读写写

3.把好词积累到词汇本。 七、板书设计

小木偶的故事

启示: 仅有一种本领是不行的,人应该多方面发展。 八、随堂检测

1.子,写词语。 ABB式:笑嘻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ABB式:蹦蹦跳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C式:可怜巴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神奇() 热闹()

52

灵活() 愤怒()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童话故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激发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的兴趣,并养成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3、会抓住童话的特点编、写童话;

4、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展示自己在童话故事方面的收获。 教学重点: 了解童话的特点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编写童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童话具有想象丰富、故事有趣、含有深刻的道理、事物拟人化,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2.结合自己读的童话故事谈对童话的认识和感受。 日积月累 1.读诗歌

2.谈诗歌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读。

第二课时

写童话

1.根据童话的特点和读过的童话故事,选择你喜欢的动植物或人物、事物展开想象写一个童话故事。

2.同桌互读互改

3.抽生上台读遍的故事,集体评改。 4.自评自改或互改。

第三课时

学生誊写作文。

学生将修改好的作文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四课时

教学口语交际

53

一、自己准备故事内容

二、小组内讲童话故事,选出最佳故事大王。

三、请每组的故事大王上台讲,集体评议,选出班级的故事大王和最佳自编童话。 四、自由组合,演优秀的童话。组内排练,上台表演,评出最佳演员。 五、制作小组的童话故事集,展示 六、作业

1.出自己所看过的童话故事书。 2.童话故事的墙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作家笔下的动物

教学内容:第13课——语文园地四 一、单元教材简析

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大家庭里。在作家的眼里,在作家的笔下,动物是什么样的?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作家的笔下分别描写了鹅、猫、母鸡等儿童常见的动物,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此外本单元还包含了一篇《词语盘点》,一篇《语文园地》,。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体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 2.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 3.通过词语、句子的积累

寻找描写动物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增加语言储存

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 5.培养学生探究语言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对信息分类整理概括的能力。

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

6.培养学生描写动物的能力 7.学会比较分析

提高学生发现语言特点的能力。

理解课文所描述动物形象的特点。 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8.通过阅读4篇课文 9.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

54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在阅

1、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

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使学生体会到

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

2、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

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引导

3、让学生继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四、课时安排

白鹅 2课时 白公鹅 1课时 猫 2课时 母鸡 1课时 语文园地四 四4时 共计 10课时

13白鹅

教材分析

《白鹅》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文章,在作者丰子恺眼里这白鹅俨然就是一位高傲而固执,忠诚而可爱的朋友,所以文本的字里行间每每渗透着那份欣赏和爱怜。《白鹅》一文,重点刻画白鹅的性格高傲,从一开始抱回家的印象“左顾右盼,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到“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过渡句统领全文,接着分别从“严肃郑重”的叫声、“大模大样”的步态、“从容不迫”的吃相具体细致刻画了鹅的高傲。从作者的描述中,不难让我们感觉到这种高傲不令人讨厌,而是可爱有趣,让人发笑的。另外,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丰子恺的行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文章结构严谨,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分别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写出特点,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总起句(过渡句),是学生学习篇章结构的典范。语言风格十分幽默有趣,善于采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来表现鹅的高傲,善于采用“看贬实褒”的表达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55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白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

2、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把课文读通读顺,并背会精彩的部分。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白鹅有什么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积累背诵。

诵读《咏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三、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 学习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 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 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 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 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侯......)

2. 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初识“高傲”

1. 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 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 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四、抄写、积累。

1. 写生字。

2. 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背下来。

56

五、课堂检测。

A、填字成词

左( )右( ) ( )( )郑重 厉声( )( )

( )( )大叫 局( )不 ( ) 从容( )( )

第二课时

一、积累背诵。

听写词语,比赛背诵描写白鹅高傲的句子。 二、细读重点句段。

◆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 出示两句话:

⑴鹅的叫声很高傲。 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 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 小练笔(填空)

⑴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⑵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 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如:⑴“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⑵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 ⑶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⑷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 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⑵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⑶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⑷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⑸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 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三、表达运用 ◆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 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 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四、交流汇报。

谈谈自己对白鹅的认识、感受。 五、拓展延伸。

57

在我们生活中肯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回家后请认真观察,看它主要有哪些特点。 六、板书设计

13 白鹅 姿态: 左顾右盼 叫声: 引吭大叫 步态: 从容不迫 吃相: 架子十足

七、课堂检测

请你试一试,看看你能不能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本文指鸭子的步态拘谨,很不自然。( ) 2. 指忍受不了某种麻烦。( )。 3. 是指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4. 大模大样,满不在乎地离开。( ) 教学反思:

14*白公鹅

教材分析

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描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课文是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两方面写的。写鹅走路的姿态,突出了“慢条斯理”的特点:不仅每一步都掂量着走,即使是遇到狗,也不举步奔跑;写鹅的活动,突出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特点:不仅声势大──翅膀有力、嗓门大,而且与人抢占水面、公然吞食鱼饵,真是率性而为,毫无顾忌。拟人和夸张的写法,风趣而幽默的语言,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这只白鹅的特点。

2.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3.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课前预习

1.会读本课的词语,勾划出文中的词语熟读。 2.把课文读通、读熟。

3.哪些词、句、段给你印象最深?勾一勾。 课时安排:1课时

58

教学过程 一、积累背诵

背诵上课描写白鹅优美的句子。 二、对比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认识了丰子恺笔下哪只“架子十足”的白鹅,它是那样可笑而可爱。今天,我们又要去认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鹅。(板书)

白公鹅在学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推测一下,这只鹅会有哪些特点?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根据学生交流随机板书: 高傲、好斗…… 三、初读感知

叶•诺索夫是怎样描写这只白公鹅的?两位作家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学们已经做出了很多猜想,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看看两只鹅到底有什么异同,作者的写法又与丰子恺有哪些异同呢?读书时有了新发现,可以在书上写一写。 1.生读书、批注。 2.交流初读:

⑴谁来说说这只白公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⑵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公鹅?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 (耀武扬威)的大公鹅 (威风凛凛)的大公鹅 (派头十足)的大公鹅

⑶好一只拥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样的呢?谁来概括一下? (高傲的)白鹅 四、对比阅读

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

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1.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⑴自由读文:

感受白公鹅的派头。

⑵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①每一步动作。 ②过路的结果。

③被狗追赶时的缓慢行走。

(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 、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⑶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2. 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⑴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

(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59

⑵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 (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⑶朗读感受鹅在河里的活动:

作者是怎样写白公鹅在水里的活动。 ①翅膀的扇动有力。 ②强占地盘。

③公然吞食鱼肉饵。

总的特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3.请喜欢的同学起来读一读。

五、领悟方法 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感受作者语言的能力。

2.写法:拟人、夸张。 3.具体的句子(见书)。 4.语言:幽默风趣。

5.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相同点:

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

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叫声、步态、吃相)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

我们写作文时,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

走路的姿势

白公鹅 海军上将的派头 可爱

水中主宰者

七、课堂检测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当白鹅在浅水滩里( )身子、( )起两只长长的有力的翅膀时, 水面上便泛起( ),岸边的芦苇也会( )。 2.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描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 头。

课文是从白公鹅走路的( )和平时的( )两个方面来写的。 教学反思:

15 猫

教材分析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它以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为四年级学生提供了绝好的读写范例。教学中我们应从课文本身的特点出发,学习本文具体

60

记叙和真实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品味语言的运用上多下功夫,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掌握“稿纸”等词。理解“古怪、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积累“生机勃勃”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猫的特点。 3.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课前预习

1. 自学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会组词,会听写。 2. 把课文读通、读熟。。

3. 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学生介绍认识的猫。 2. 教师予以归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3.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 明确自学要求。

⑴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 检查自学效果。

⑴教师随意地抽出下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任凭 无忧无虑 尽职 稿纸 抓痒 丰富多腔 遭殃 蹭 责打 折腾 枝折花落 ⑵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蹭、痒、凭、殃,注意“折”的多音。

⑶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耍”与“要”、“乖”与“乘”、“虑”与“虚”的区别。

61

⑷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⑸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做好本职工作。 遭殃:遭受灾殃。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无忧无意:没有忧虑。

4.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⑴自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⑵交流。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逗人爱。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逗人爱。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1.自学第四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的内容,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教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教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教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3.教师归纳:

⑴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真是一只 ⑵老舍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⑶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喜欢、喜爱) ⑷一起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三、课堂小结

教师:可爱的一只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四、课堂检测

1. 比一比,再组词。

性( ) 贪( ) 稿( ) 辟( ) 姓( ) 贫( ) 搞( ) 劈( )

62

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猫的性格古怪主要表现在它既( )又( ),既( )又( ); 它高兴时和( )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 ) 这三个方面。

第二课时

一、积累背诵

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细读重点句段

自学课文

1.提出要求。

⑴自由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⑵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里?找一找,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自学。 3.自学反馈。

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⑵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里?

(说它老实可是又贪玩 说它贪玩可是又尽职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它什么都怕,可是很勇猛) 研读品味

㈠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老实的猫、贪玩的猫、尽职的猫,哪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学生汇报。

3.教师过渡: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猫,才把猫的性格特点写得很具体。作者不但描写具体,写法也独到,请比较两组句子。

A句能换成B句吗?为什么? A.说它老实吧 B.它很老实。 A.说它贪玩吧 B.它很贪玩。 4.学生讨论。

(A句是通俗的说法,同时还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5.教师:你喜欢老实的猫、贪玩的猫、还是尽职的猫呢?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读,请同学们听听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或者还有哪些地方没注意到?

㈡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渎。

2.品味“蹭”字:“蹭”是什么意思?谁能表演“蹭”的动作?大花猫在“蹭”主人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蹭”的意思是摩擦。大花猫在“蹭”主人时,就像孩子在向大人撒娇。)

3.A句和B句哪句更好?为什么? A.……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B.……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黑点。

4.教师:那么,大花猫在主人写作时给主人“画”上几朵“小梅花”,它心里又是怎

63

么想的呢?请你用大花猫的口气说说。

5.学生模仿猫的各种叫声,理解“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等词语。

6.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

教师:这些都是大花猫高兴时的表现,它要是不高兴时就一声也不出。这只猫的性格可真是倔强呀。

㈢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大花猫什么都怕,可是它却非常勇猛,不要说对付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2.以“我们家的大花猫的确(实在)勇猛”为中心句说一段话。 3.学生说。

三、表达运用

1.默读全文,思考回答:作者为什么能抓住猫古怪的性格和淘气这两个特点? 2.追问:这篇文章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真实具体? 3.教师:学了这课后,你学到了哪些写作知识? 四、交流汇报 五、拓展延伸

大花猫小时候逗人爱,长大了也一样讨人喜欢。从老舍的真实具体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喜爱自己家的猫呀!我想,不仅是猫,只要是小动物,他都会爱它,因为他有一颗爱动物的心。那我们是否有一颗同样的心呢?那就让我们付诸行动吧! 六、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古怪 贪玩 尽职 可爱

温柔 冷漠 胆小 勇敢

七、课堂检测:(5分钟) 1. 我能用多音字组词。

bing( ) zhé ( ) jiào( ) 屏 折 觉

Ping ( ) shé ( ) jué( )

2. 用下面的词写句子。

任凭…..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

6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你动脑筋填一填。

这是一只( )的猫,( )的猫,( )的猫,( ) 的猫,( )的猫,真( )! 教学反思;

16* 母鸡

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通过与《猫》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二是通过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 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课前预习:

1. 认识本课的 7 个生字,熟读本课词语。 2. 读熟课文。

3. 结合工具书、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本课词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积累

诵读诗人罗隐的诗《蜂》。 二、导入新课

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片描写小动物的文章,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揭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篇文章,(板书课题)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什么态度?将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65

三、学习课文 1. 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a、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b、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为什么了变化?

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写喜欢母鸡的自然段是? 2. 反馈交流并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你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3. 学习1-3段

a、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b、读出母鸡以上的品行。 过渡: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你找到了秘密了吗? 4. 学习4-10自然段

a、 要求:自读用笔画一画,这些语句中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魅力与情怀? b、点拨并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 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抽学生上台模拟母鸡,小鸡的想法和做法来表演。 四、升华主题

a、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地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的赞叹道:读,第九段。

b、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带着对母爱的崇敬,读。 五、反复回味,拓展练写

1.同学们,看,老舍先生通过对母鸡态度的变化,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我们还学了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猫》,那么,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2.交流:(1)结构上都有一个过渡句。 (2)情感上《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猫》是一向喜欢。 (3)都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3.师:我觉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离不开敏锐细致的观察。在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爱,缺少的是发现“爱”的眼睛。(课件出示:“爱”的画面)同学们,请用你的笔,模仿5——8自然段的写法,以“爱”为话题写一段话。 六、最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几篇写母爱的文章:老舍《我的母亲》、郭沫若《芭蕉花》、屠格涅夫《麻雀》、王宗仁《藏羚羊的跪拜》。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多读多写,一定能够谱写出人世间美妙的爱的乐章的! 七、板书设计

66

16 母鸡 负责

讨厌 喜欢 敬佩 慈爱

勇敢

八、课堂检测: 1. 我会填。

母鸡它负责、( )、( )、( ),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 它( ),是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 )。

2. 我会用多音字组词。

Shì( ) wù ( ) chà ( ) 似 恶 差

sì ( ) e ( ) cha( )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 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 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 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教学重难点

1. 进行口语交际及写作的训练。 2. 通过实例把事物的特点介绍具体。 课前预习

1. 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2. 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全班交流

67

语文园地四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分组交流

1 :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 出示要求:

a) 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 表达真情实感; c) 认真听,进行评议。 3 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 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 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作文)

一、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二、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三、精彩回放

1. 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 .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 四、习作与评议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3. 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4 .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 五、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展示优秀习作,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 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 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 .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68

5 . 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 . 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二、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 2. 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 . 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 游戏:成语接龙

5 . 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 )一毛 对( )弹琴 如( )得水 ( )死狐悲 杯弓( )影 ( )毛蒜皮 ( )立鸡群 指( )为马 为( )作伥 车水( )龙 万( )更新 门可罗( ) ( ) ( )点水 顺手牵( ) 哀( )遍野 抱头( )窜 三、课外延伸

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四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课堂检测:

一、在下面成语中填动物名称。

()目寸光 九()一毛 ()口逃生 龙争()斗 画()添足 千军万() 尖嘴()腮 闻()起舞 ()急跳墙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我国的世界遗产

教学内容:第17课——语文园地五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引起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因此,训练的重点一是理解内容,增长见闻。二是品味语言领悟表达。三是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23个,会写24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69

3.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4.图文对照,展开想象,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5.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6.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7.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8.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图文对照,展开想象,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7 长城 2课时 18 颐和园 2课时 19 秦兵马俑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5课时 总计 10课时

第 17课 长城

本课解读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3、在学习中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70

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尝试概括段意及联系上下文感悟段意,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信息、资料共享

1、在我国,有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它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修筑,延续不断地持续了2000多年。它分布于我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它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工程。你们知道它是什麽吗?

学生 齐答。

2、不错,它就是万里长城。关于长城,你们还知道些什麽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展阅和简介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长城的资料和信息。

3、在全班范围内充分交流信息,对于去过长城的学生,鼓励他们谈谈经历和长城给他们的印象。

4、大家的课前准备工作令老师相当满意。对于长城,你们都有了简单的认识和了解。下面,我们来读一篇专门描写长城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板书课题)

二、充当游客,感知课文 1、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在不明白处做记号。 2、组织学生谈读后感。

3、看来大家的感触和老师一样,这篇〈长城〉真是景奇文美呀,稍作加工,便能成一篇绝佳的解说词。大家知道吗,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去游览这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作。谁愿意充当小导游,把长城介绍给打家?

4、请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练读课文,初步读出语言的灵魂感,然后在全班自由展读,互评提高。

三、观察远景,感受雄壮

1、投影长城远景图:请大家看这张图,试着用一句话来描述。

2、这张图是在飞机上拍摄的,从中可以看出长城的一个大概貌。同学们的描述各特色,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请大家齐读第1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长城从远处看的模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远看:蜿蜒盘旋 像一条长龙)并让学生对照图片体会“蜿蜒盘旋”的意思。

4、范读: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蜿蜒盘旋”通常被用来描写蛇的模样,作者在这里却说长城像条长龙,说明了什麽?

学生从“龙”字中体会对长城的敬重之情。

5、范读: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我们在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长城的资料,长城是不是只有一万三千多里长呢?

71

6、出示中国地图,在上面指出文中所说的山海关和嘉峪关,然后指出长城实际经过的路线,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秤杆方程的长,初步感受这项工程的浩大和艰巨。

四、近看长城,剖析结构

1、在飞机上鸟瞰了长城后,作者又来到了长城的脚下,对长城进行了一番近距离的考察。我们接着看课文,思考一下: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建筑?

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长城的高大坚固

城墙顶

外侧的垛子 城台

2、讨论:该段的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麽作用?是否显得多余?

3、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文中所介绍的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内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4、投影长城近景图,让学生走上讲台,对照着介绍课文第2段的内容。师生共评,归纳出长城各建筑的特点。

5、讨论: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长城的构造的?

6、让学生就这一段内容发表感想,体会长城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五、随堂检测 按要求填空。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从东头的__________到西头的__________有__________多里。

2、近看长城,它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____________。

3、站在长在上,不由地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长城是____________的智慧和创造。

4、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____________,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1、学生齐读第3段。 2、范读:站在长城上,谈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的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作者为什么会想起长城的修筑者?

引导学生围绕着“站、踏、扶、自然”等词语分析作者的心情。当我们为一件作品惊叹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他的创造者。长城是一件让人惊叹的作品。

3、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条石多、重,山岭陡峭,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全凭人力来搬运,这让长城的修筑十分不易。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人修筑长城的劳动场景,深入体会修筑长城的艰难。

4、小组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在讨论前提是学生:

72

(1)“血汗”儿子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一是修筑长城的历史背景,二是修筑长城的艰辛。学生可能对历史了解不多,可以从一些传说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中去体会。

(2)“智慧”二字可以从这方面去理解: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古人在条件如此落后的情况下建成了它,除了在人力和财力上要有充分保障外,必定还有智慧活动在内,劳动人民也许巧妙地运用甚至设计了一些省力的机械去搬运条石。另外,它构造科学、固若金汤,这也是智慧的体现。

5、全班交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来修筑长城的?

学生开动脑筋,对修筑长城的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有这方面资料的学生也将其展示出来大家分享。

6、引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学生跟读: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说明:以提问的方式给出知识点,让学生合作讨论解决,对课文进行深入探讨。在教学过程中,两次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和智慧。

二、品位长城,升华情感 1、指名朗读最后一段。

2、师: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人觉得自己比他读得更好? 学生自告奋勇的朗读。

3、师: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听出大家将“气魄雄伟”和“伟大”读得特别重。谁能告诉我,你们在读这句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说出自己是带着自豪的心情来读这句话的。

4、师:可是,我听不出来呀,也许是你们的自豪感不够强烈吧。瑞士有一家公司在2000年至2004年12月31日期间进行了一项网上评选活动,选出了新的世界七大奇迹。参加投票的网民有1700万,在新评选出来的世界七大奇迹中,中国万里长城的得票率占总投票人数的11.3%,名列榜首,而西藏的布达拉宫得票率为8.74%,名列第二,其他如古罗马斗兽场、埃及金字塔和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均排在了后面。这个消息会让你的的自豪感在增加些吗?请大家带着无比的自豪齐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

5、长城多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他甚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外国人一提起中国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城。由于古代的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外地的侵入,是长城被赋予了一种自强不息、抵御外辱的精神,有了护国安邦的使命。他被印上了人民币(出事一元纸币的长城图像),被写进了国歌,为无数文人墨客所歌颂。下面就让我们唱起国歌,去感受长城的豪迈,去体会中华儿女的气概吧!(播放国歌)

学生跟唱。

6、组织一个“长城歌曲演唱会”,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长城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三、拓展交流,学习资料袋

1、介绍有关“世界遗产”的知识。

2、师:我国目前有29处景观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1处,自然遗产4处,自然文化遗产4出。请大家看资料袋,看看这些景观都是什么。

学生读资料袋。

73

展示我国29处世界遗产的图片,并加以简短介绍,让学生看后谈感受。建议学生自主在课外搜集相关资料,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好准备。

三,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蜿蜒盘旋 像一条长龙

近看:长城的高大坚固: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

城墙顶:平整 宽阔

外侧的垛子:两米多高 有射口和瞭望口

城台:互相呼应 四、随堂检测 阅读。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形近字组词。

蜓( ) 祟( )

蜒( ) 祟( )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1)崇山峻岭: (2)蜿蜒盘旋: 教学反思:

第18课 颐和园

本课解读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材中配有3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阁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教学目标:

74

1.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尝试概括段意及联系上下文感悟段意,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颐和园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75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七、随堂检测

给下面的双胞胎组词,易于分辨。(12分)

廊( ) 栽( ) 堤( ) 眺( )

郎( ) 载( ) 提( ) 跳( ) 柱( ) 雕( ) 舫( ) 振( ) 住( ) 雏( ) 肪( ) 震( )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⑴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76

⑵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⑶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2.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3.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⑵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 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⑶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提问:“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 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随堂检测

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旬,是的打“√”,不是的打“×”。 1、它好像听懂了我的话。 ( ) 2、水泡闪亮闪亮的,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 ) 3、火焰般的红领巾随着秋风,在他胸前飘动。 ( ) 4、这船 很小,像是一条独木船。 ( ) 5、一个个小池犹如一颗颗钻石。 ( )

第三课时

77

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⑴ 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⑵ 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⑶ 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⑴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⑵学生模仿练习。 ⑶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

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六、随堂检测

读句子,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写得真好,它把昆明湖比作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写出了昆明湖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我也能写一个这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眺”字渎作__________,意思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表示“看”的字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第19课 秦兵马俑

78

本课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中配有三幅插图,一幅是一号坑的远景图,一幅是铠甲武士,另一幅是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图片,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激起学生搜集图片资料的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

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中的拓展阅读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网络资料探究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尝试概括段意及联系上下文感悟段意,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边放课件教师边导入:

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班就组成秦兵马俑考古学习小组,将一起出发,到这个神奇的地下王国去看一看。

学生欣赏完课件后教师提问:

师:看了以后,谁能讲讲秦兵马俑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及学生的感受)

出示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齐读。

(过渡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能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又能概括下文的主要内容,既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又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写作中要重视运用。)

79

(通过阅读、探究、体验、交流等学习活动,了解了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示自学的要求:

轻声读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反复朗读,从课文对兵马俑的外貌、动作神情的描写中,仔细揣摩体会,他们会是具有什么样个性特点的人呢?

2.生自主探究,同桌相互合作,浏览学习专题网站中的文字及图片,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兵马俑进行深入研究,说说它的特点,也可以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教师需协助学生)。

3.论交流:

⑴指名学生说出各种类型兵马俑的特点,并谈谈体会。 ⑵指名学生上台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可用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辅助讲解)这样,文章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通过逐段精读,列一张表格,就会明白。

三、品读课文

1.课件播放各种神态的兵马俑,教师配乐讲解。 2.生自由练习读第8自然段。 3.展读书比赛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作者在观察描写兵马俑神态的同时,还加上了自己的联想,把作者联想的句子划下来。 比较一下: 如果去掉文中联想的句子,好不好呢?

体会作者的联想,把兵马俑写活了,使他们富有了感情,有了摄人心魄的力量。合理的想象会使文章妙趣横生,并体验一下,当代作家汪曾祺笔下的兵马俑的个性。

4.识点练习:

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

在此基础上,再用心地读读第三至第九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学小结: 站在兵马俑前,和这些雕塑对视,我们可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来自千年传递的信息,从秦兵马俑考古回来,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如果读书光读不用那还是纸上谈兵。想不想把今天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去?秦兵马俑博物馆为了迎接暑假旅游高峰,正招聘小导游呢!想不想试一试?

出示秦兵马俑博物馆网站,创设情境:

为了使你的导游应聘成功,要做些准备才行,请你选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一小节做解说词,为了增加吸引力,提高成功的机会,你还可以改编解说词。

基本要求是:

能让你的家庭旅游团成员听懂。开始准备吧。老师是身份多变的主考官。

80

暑假到了,我们一家一起去西安旅游,来到秦兵马俑博物馆,瞧,一行行,一列列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就在眼前……

感谢各位导游的解说!一个个有学问、能说会道的小导游,真使我们这次西安之游令人难忘啊!

2、引导学生课后在拓展阅读中登陆秦始皇陵博物馆网站,作更深入的研究。 五、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六、随堂检测

A精彩回放,按要求填空。 1、兵马俑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模宏大从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可以看出。 2、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__________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将成语补充完整。

独( )无( ) ( )心( )意 ( )湖( )海 ( )上( )下 ( )全( )美 说( )道( ) ( )颜( )色 ( )中( )毛 ( )军( )马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五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生自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

2.师出示长城被破坏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要保护长城的爱心。 3.得出课题:不仅要保护长城,而且要保护其他的文物。 二、具体谈谈保护长城

1.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 2.全班交流。

3.分析总结出一系列保护长城的措施。 三、拓展

1.认识世界遗产标志,以及什么是世界遗产。 2.交流了解,中国有多少世界遗产!

3.我们为什么要申报这些风景名胜等为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对我们有什么好

81

处?中国世界遗产的现今状况如何?

4.怎样来保护世界遗产? 5.形成书面建议或倡议书。

第二课时 习作

写导游词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将景点风光也可以将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1.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学习写导游词。 审题

本次习作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机会。怎样写导游词呢?

1.首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2.这一处世界遗产最有特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著名风光、著名景点?这个景点有什么美丽的、动人的传说?

3.写的过程中不要走别人的老路,争取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佳作借鉴:

秦皇岛 海神庙导游词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秦皇岛、山海关沿海一带的航海业、捕捞业就非常发达。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船夫渔民出海作业,总是冒着很大的危险,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好把生命托付给神灵。为了乞求神灵的保护,乞求海上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掉了。现在的海神庙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综合了原有四座庙宇的特点,重新构思设计,延伸入海124

米,是旅游观光、临风休憩的好去处。这里是牌楼,南北两面各有两个大字:安澜、伏波,──让大海安静,海不扬波,点明了整个海神庙的主题。

往前走就是山门。海神庙和一般佛教庙宇的山门不同,它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应”两位大海中的神将。“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应”就是指叫地地灵,叫天天应。传说这二位原来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浑身的力气没处使,就专门兴风作浪,玩恶作剧。后来他们被天后娘娘──就是我们常说的妈祖收伏了,成了妈祖的得力助手。

现在我们来到了海神庙正殿前面的庭院。左右两侧有两个吉祥物。右边的叫做“乘黄”,

82

也叫“飞黄”。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说:白民之国有乘黄。长的样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骑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两千岁。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过这样的诗句: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后来,人们就用飞黄腾达来比喻一个人的官职地位上升得非常快。看来,乘黄的功能有两条,长寿和升官。可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乘黄大家千万不要骑,一是真要活到两千岁,那可就太麻烦了;二是您真要骑了上去,可就要准备罚款了。

左边的这一个叫做“龙马”。我国古代传说龙马是河水之精,说它是龙头,马身,还有两个可以张开的翅膀,叫的声音很好听,说它是“鸣声九音”──有些人很谦虚,用“五音不全”来说自己唱歌的声音不好听,但这龙马“鸣声九音”,简直就是一个交响乐团!还有的古书上说这龙马就是乘黄。在海神庙的前面设立龙马、乘黄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义。

现在请大家走进海神庙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两边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湾一带供奉的是北海之神。北海之神叫做禺京。他的“分工”有两条:让大海风平浪静,让陆地风调雨顺。为了让大海风平浪静,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儿的海浪过高,就射箭击碎它,这时,两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为了让陆地风调雨顺,他选拔了几位得力的干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位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顺风耳的大耳朵拉得长长的,专门负责收集各地旱涝信息。这两位是雷公和电母。雷公头似猕猴,嘴似鸡形,肩膀上长了一对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脚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来,就是天上响起了隆隆雷声。电母手拿两面镜子,只要她把镜子飞舞起来,天空里就会出现一道道闪电。左边的这二位是风婆和雨师。风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来,轻轻一抖是小风,重重一抖是大风,抡上一圈,就成台风了。雨师用柳条在他的宝葫芦里沾上一下,往人间洒一洒,就是一场雨。当然,他用的力度和时间就决定了这场雨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创造的。神明的功能,大都表达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今天,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已经由气象卫星和计算机承担起来了,──尽管还不那么准确,不那么全面,而雷公、电母、风婆、雨师的功能,我们最终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于有没有必要去取代,现在还都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我们该和海神说一声再见了,但愿他能保佑我们旅游顺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个好天气,天天有个好心情。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生自由读例句,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 2.分角色读小林域小东的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3.分析比较:自己的发现和小林小东的发现有什么不同?

4.再读句子,体会:文中句子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5.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的呢?

6.用熟知的事物来作比照,使人很容易想象出文中描绘的事物的具体形象。

7.找一找:在已学的课文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试着自己写一写。

二、日积月累 1.生自读对联。

83

2.指名学生读对联,师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

3.交流自己对这几幅对联的理解,之后,教师展示对联所描绘的相应的风景名胜的图片。

4.熟读背诵。

三、宽带网(提出要求,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展示资料。) 四、随堂检测 默写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爱

教学内容:第20课——语文园地六

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4.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5.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6.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7.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 二、教学重点、难点 A教学重点

1.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84

3.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4.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5.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6.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 B学难点目标3、5、7

1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 三、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课件 四、教学时数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要求:

1.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1.解诗意体会感情。

2.解李白生平

85

一、导入:

1.,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送别》,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2.题,简介背景、知作者。

出示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远行的图片,提问:

(1)你们猜猜站在江边的是谁?(对猜出来的学生进一步提问是否对李白有所了解,师再出示李白生平资料作为补充)

(2)他为什么伫立在江边呢?(送朋友)原来他刚刚送走了他的好朋友。 (3)他的好朋友是谁?(学生讲完后出示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资料) (4)出示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问“之”的意思并叫学生解释题目意思。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韵 1.古诗朗诵。

2.生自由读,并找出生字词(出示课件:全诗) 3.我们在读诗时,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课件)现在我们先把这只拦路虎消灭掉(学习生字词)

4.名朗读古诗,师生正音,读出古诗的节奏感。 三、布置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

1.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谁送谁?在哪送?何时送?送到哪?怎么送?为何送?(板书)

2.: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字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古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合作讨论讨论。

四、交流点拨,解诗意

1.件出示一二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示意图,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 黄鹤楼在上游扬州在下游,从江上走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下”这个字。

(2)读“烟花三月”

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美景?(花团锦簇、繁花似经、春色满园……)播放课件图片。 (3)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可是孟浩然却要远去了,好朋友要离去,怎么不令人惆怅呢?来,带着你的惆怅读一读这两句!

2.件出示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86

(3)谈谈你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伫立江边凝望孤帆的情景以及目送帆船远去的时间之长,对朋友的感情深)

(4)谈谈你对“唯见”的理解。(体会诗人将自己对老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于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愿江水能捎去自己对挚友的深情)(板书:依依惜别、情深意长)

3.影已经消失了••诗人还在翘首相望,似乎要把自己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此时此刻,李白会默念些什么呢?

4.黑板上的六个问题连起来说说诗意。 五、再读古诗,悟诗情

我们的诗人就要和好朋友分别了,我们也和诗人一起去送一送孟浩然吧,希望他能一路顺风。(播放古筝曲《秋思》)

(1)带着对老朋友的不舍与祝福,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吧; (2)男同学也来送送孟浩然吧; (3)我们一起来送送孟浩然吧。

师小结:是呀,故人孟浩然虽已乘着帆船远去,可是他与诗人李白之间的友谊却永远留在彼此心间,也祝愿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

六、巩固拓展

1.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2.开想象,说一说。 板书设计

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谁送谁?在哪送?何时送?送到哪?怎么送?为何送? (送) (之)

李白 孟浩然 广陵(今:扬州) (依依惜别) (情深意长) 七、课堂检测:

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描写的是 送别 的情景,送别的时间是 ,送别的地点是 。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 ,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送别过亲人或朋友吗?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

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朋友元二去安西上任时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余味无穷。

教学要求:

1.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87

3.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重难点:

1.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前预习:

1.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 3.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4.生交流:安西在哪儿呢?(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读: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读生字词卡片:

渭城:讲解词义。 (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3.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4.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里的词和每句诗的意思你明白吗? 2.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 3.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 2〕查工具书; 3〕向他人求助。

4.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朝雨;轻尘;客舍;更尽;阳关(古今义比较,“阳关大道”); 6.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朋友安排的一样。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

88

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得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

3.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生自由练读。

4.名读,师生评议。再指名读。

5.导: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6.:1)请一位同学试着用他的朗诵把我们带到渭城去。 2)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很多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咱们一会来个书法及诵读比赛,好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学生上台展示书法,朗诵古诗。

3.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树 故人

七、当堂测验

1、我会这课生字,再背诵这首古诗

Guǎng líng gào cí kè shè jūn zǐ ( ) ( ) ( ) ( ) 2、默写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古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这首古诗描绘的是 在 送 的情景。诗中 , 。表达了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反思:

21搭石

教材解析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选编本课的

89

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主学生字。

2.括课文主要内容。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也在农村。那里有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有绿意葱茏的树林,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可是每每他回忆起家乡,还是觉得家乡的搭石最美。那就让我们随着刘章爷爷一起走进这平凡而美丽的(板书课题)——《搭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馈字词:

谴责 懒惰 俩人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溪水猛涨 脱鞋绾裤 理所当然

(1)理解“谴责”的意思。 (2)通过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理解搭石对于家乡人的重要性。 (3)理解“人影绰绰”中“绰”的意思。

3.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课文思路)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验:

1.读第一段,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是搭石呢?

2.石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平凡,但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么美,他觉得,搭石——(引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你觉得搭石这处风景美在哪儿呢?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想象着那是怎样的画面,批注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90

4.

交流汇报: (1)第二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想象:这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会怎么想? ②追问:你不是急着赶路吗? 句子训练,感受搭石的重要。

同学们,如果没有搭石,村中的人们会怎样过小溪的? 句子训练: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 ,就必须 。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 ,就必须 。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 ,就必须 。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 ,就必须 。 想一想还有谁要做什么,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烦) ③小结:原来家乡人心里想的是别人啊!(有感情的朗读) (2)第三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吧!

②协调有序:我们合作读文,体会“协调有序”(配乐朗读)

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同学们,刚才走搭石的时候,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④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这么美妙的画卷中吗?(配乐齐读)

四、总结:

是呀,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

那么,搭石上还有哪些美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看拼音些词语

hóng bào měng zhǎng lǎn duò sú yǔ píng héng 山( )发 ( ) ( ) ( ) ( ) xié tiáo yǒu xù píng wěn kù zi fú xià ( ) ( ) ( ) ( )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紧扣“风景”,谈话,激疑:

是的,搭石,就是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行走的石头。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应该是美的,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深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去,找找那片独特的风景。

(二)、学习重点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

91

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朗读重点词语: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注意读正确读整齐) (2)理解“协调有序”,感受动作美

协调有序”是一种怎样的动作呀?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生合作朗读,师相继加快速度体会“协调有序”。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的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他们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2.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理解生字:“绰”是生字,大家查字典。 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在“人影绰绰”中的“绰”是哪一种意思呢?(姿态柔美)

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指生朗读,全班齐读,想像画面。 3)叠词读来给人一种韵律感。像这样的词语你收集了几个呢?全班读写在上面的词语。最后再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3.结:多有韵味呀!“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起),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生活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每天走上62次搭石,每走一次,他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年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继续学习课文4自然段。 (一)、学习第4自然段。 1.名学生读第四自然段。 2.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导回答。

4.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四、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板书: 景 人 奉献美

搭石 和谐美

谦让美

92

美 美 敬老美

五、当堂检测: 1.会给多音字组词

涨:zhǎng( ) 间:jiān( ) zhàng( ) jiàn( )

2.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这不起眼的搭石中看见了美的画面。让我们一起寻找身边的美吧。

读读句子: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美就在身边,———————————————。

(选择你所说的句子,将它作为开头第一句,然后围绕它写一段话。请大家用这种句式)

3.文通过描绘 、 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情景,赞颂了搭石 ,同时也赞美了

。 教学反思: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目标

1.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移植、间隔、袭击、空旷、暂停、血脉亲情”等词语。

93

2.懂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重难点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悟作者分两个不同地点交代故事内容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

1.读三至六自然段,勾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把这些语句好好读一读,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2、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事引入,调动情感: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大家知道姚明吗?他是国际大球星,身价上亿。在去年9月4日,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骨髓捐献志愿者,当时与记者有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问:姚明,你是真捐呢,还是作秀呢? 姚 明答:一旦需要,马上就捐。

记者又问:如果正在举行一个重要的比赛呢? 姚 明反问: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吗? 学生听后,畅谈感受。(生命高于一切;比赛可以重来,而生命却只有一次;生命是金钱不能估量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感人文章,出示并板书课题。

2.解课题:课题中的海峡指哪儿?(台湾海峡)你是怎么理解生命桥的? 二、自主学习

1.查预习:生字 词语

2.海峡两岸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杭州 小钱 白血病 台湾 青年 余震中 捐献 骨髓 3.示关于白血病的资料 三、细读课文,品文悟情。

(一)走进杭州,感受小钱对生命的渴望。

小钱患了白血病,生命之花刚要绽放,就面临着凋谢,然而他有多么渴望活下去呀。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觉得特别打动自己的语句反复多读几遍。

反馈:

1.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94

理解“即将”的意思;(将要;马上要;马上就要) 理解“凋零”的意思;(花儿枯萎;花儿凋谢) 理解“即将凋零”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小钱快要死了;小钱像花儿一样随时都可能凋谢)

我们以前学过成语“含苞未放”“含苞欲放”,指花儿还没有开放,理解“含苞”在文中的意思(小钱很年轻;小钱还没有成年,他只有18岁呢。)

师:18岁应该是最浪漫、最美好的年龄;18岁,应该是编织梦想,放飞希望的年龄。可小钱呢……,当你读到这里,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身同感受,对即将消逝的美好生命油然而生痛惜怜悯之情。 反馈:2、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联系上下文理解“几经辗转”,感受找到合适配对的骨髓费了很多周折以及小钱经受了多次绝望的打击,才迎来这生的希望。 (二)走进台湾,危急中感受人间真情。

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拯救行动, 然而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重摇晃。骨髓能不能顺利到达呢?手术能不能保证成功呢?让我们走进台湾那一头,看看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在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3、4、5小节。

1.学生回答中进行梳理。(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捐献骨髓。)

2.州的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无奈,是等待。在这样的危险的情况下,台湾青年却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捐献骨髓。是什么力量让他这么做呢?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会想到哪些亲人,会想些什么?

3.啊,此时此刻,他只希望自己的骨髓能尽快地流淌到那个等待挽救的生命,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4.导朗读, 读出台湾青年的善良,无私。 四、当堂检测:

1.文中第一个静静地体现的是 ,第二个静静地体现的是 。

2.文讲述了大陆青年患了 ,台湾同胞冒着

,用 挽救了小钱的 ,架起了 ,表达了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台湾青年,还有一个人也在为搭建这座生命桥默默地努力着,他是谁呢?

二、自主学习

自由再读3至6自然段,找找李博士为搭建这座生命桥默默地努力的句子,说说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95

三、交流点拨:

1.岸奔波,感受高尚医德。 研读李博士的动作词语:“步履匆匆”、“沉着”、“奔波”,感受人物品质。

(1)其间,有个了不起的人一直在默默地工作着,他就是李博士。请同学们划出描写李博士的句子,自己读好。

(2)理解步履匆匆:“履”在古时候就是鞋子,那么“步履匆匆”呢? (快速行走;急匆匆地走) (3) “奔波”在文中的意思

(就是来回奔走;忙忙碌碌地在大陆和台湾不停地奔走。)

(4)从这三个词语“步履匆匆、沉着、奔波”上,你读出了什么?

(当时时间紧迫,李博士在和时间在赛跑;我觉得李博士是一心为病人着想;李博士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2.示骨髓时间移植表,感受争分夺秒

这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李博士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政道博士。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帮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吧!

四、融情朗读,感受生命的喜悦

同学们,当医院手术室的门禁闭的时候,大家都在焦虑地等待着,殷切地期盼着。这时手术室的门忽然打开了,告诉了大家一个好消息:小钱得救了!你听到这个消息心情怎么样?请同学们融入你们的那份感情,自己试着读最后一自然段,用心感受文中语言流露出的那份真情。

如果你就是小钱的同学,和他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同学。你听到消息后的心情怎样呢?不用说,让你的朗读告诉我。

如果你就是小钱的父母,为他担惊受怕、操碎了心的父母。你听到消息后的心情这样呢?不用说,让你的朗读告诉我。

五、创造生命桥

正是由于这么多人的努力和爱心,架起了这座生命桥。同学们,这些词语就像这段生命旅程中的一个个里程碑,它们见证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在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有感人的一幕,请你任意选择下面的一个词语为题,写一段话,写出词语背后感人的情节:

静静 余震 步履匆匆 沉着 奔波

板书设计: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同胞 骨髓

爱心

台湾同胞 血脉亲情

六、当堂检测: 1.拼音写词语。

xiá yí zhí kuà yuè guì

96

海( ) ( ) ( ) ( )树

kuàng wān huái bào yú 空( ) 台( ) ( ) 剩( ) 2.反义词

苍白( )绽放( ) 教学反思

23* 卡罗纳

教材分析:

《卡罗纳》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尔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的关心他,热情的安慰他,默默的帮助他。课文抓住卡罗尔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成熟的巨大悲痛和身边的人对他无线的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漏出对卡罗尔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目标:

1.识文章中的“遭、悯、咛、咐、啕”5个生字。

2.扣动作和神情描写的词句,感受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 ,领悟表达的丰富性、准确性,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美化自己善良的心灵。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歌曲《爱的奉献》、《世上只有妈妈好》 课前预习:

1.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 2.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是最无私的,她给了我们无尽的爱。母爱是那潺潺的流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母爱是那熊熊的火炬,点燃了生命的希望。我们为拥有伟大的母爱而感到无比幸福!可是,有一位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外国小朋友却永远地失去了母亲,失去了珍贵的母爱!他就是卡罗纳。(板书课题)让我们轻轻地呼唤他…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读读导语,看看导语提示,打算自己怎样去学习这篇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A、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卡罗纳的不幸?C、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用横线标出有关的句子;D、你从大家的言行中

97

受到什么启发?在旁边写上批注(用一个词或简短的话表达)

这节课我们就按这几个步骤去读懂课文,去感受另一种关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不幸。

1.下面让我们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卡罗纳的不幸?

2.正确下列的词语:

遭到 怜悯 俯下 千叮咛万嘱咐 哟 庄重严肃屏息凝神默默地 端详 目不转睛 恍然大悟号啕大哭(目标指向:读正确即可,个别字形提醒一下)

3.出写卡罗纳不幸的句子,感受不幸。 A.指名读。

B.自由读,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他是一个-----的孩子。(板书:可怜,不幸)

C.师小结:卡罗纳失去了母亲,遭到了巨大的不幸,心里承受着无尽的悲哀,他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呀!

三.深入课文,感受关爱。

他失去母亲的痛苦是巨大的,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关爱幸福)当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周围的人又是如何去关心他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围绕自学要求C,划出句子,并抓住重点词去体会,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1.讨论,师巡视,点拨引导。

2.流,随学生的反馈,出示相关课文段落。 (一)老师: ①出示(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

②点拨: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什么?(不许庄重严肃热情 拉 ! 暗示……体会到老师很关心卡罗纳。)

③老师怕我们哪怕是有丝毫的不当之举都会触伤卡罗纳,所以提前跟我们说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可见老师是多么地关心他。---齐读

④(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个拉字,给了你丰富的想象。这个感叹号给我们传送的是老师的安慰和鼓励。)----再读,你还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连续用了两个“你要坚强!””和三次使用“她”,充分表达了老师对卡罗纳德关爱!)

指导朗读。

老师就像母亲一样爱他,安慰他,鼓励他.假如你是老师,你该怎样对卡罗纳说这些话呢?

老师就是这样怀着对卡罗纳的无限同情,把他拉到胸前,用低沉的声音安慰他说----(低沉又有力,多热情的鼓励啊!)

老师就是这样怀着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把他拉到胸前,用轻柔的声音鼓励他说--(轻柔又坚定的声音,多真诚的鼓励)

老师就是这样怀着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把他拉到胸前,用满含爱意的声音热情地鼓励他说----齐读

⑤老师会怎样暗示呢?(自由做动作)

98

是啊,老师把对卡罗纳真切的关心淡化在一句语重心长的话语里,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眼神里,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中。她时时刻刻都记着不要伤害到卡罗纳,她的良苦用心真让我们感动!

(二)母亲:

①出示(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生抓重点词谈体会(推开 目不转睛)

②点拨:“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母亲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我”读懂了吗?哪里看出来?

一个和卡罗纳毫不相干的人却为他付出了母亲般的爱,真让我们感动啊! (三)同学们、“我” ①出示(我心里不由地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但不知说什么……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的手……)

②生抓重点词谈感受 (屏息凝神地望着 默默地看着 ) 点拨:怎么样叫“屏息凝神”?(理解词语)

“屏息凝神地望着 默默地看着”这目光里有什么?(同情、关爱、鼓励) 我是怎么做的,“我为什么这样做?”引导联系前文。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默默地注视,更是默默地关怀,默默地疼爱。在他们的眼里、在他们的心里正流淌着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生活中难免会遭到不幸,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对于我们周围那些遭到不幸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爱)

四、升华情感。

1.罗纳是不幸的,因为他失去了母亲。卡罗纳又是幸福的,因为他身边有这么多疼他爱他的人给了他无私的爱。我们相信这些爱会使他忘却伤痛,会使他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

2.因为这世界上有了爱,我们才有了幸福和快乐。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此时你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卡罗纳说,让我们也加入这关爱的行列,拿起手中的笔,把鼓励的话把祝福的话送给卡罗纳。请写在练习本上。(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3.流。生:“别伤心,你要坚强。”“卡罗纳,我们大家都是你的亲人。”

4.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包围、滋润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老师相信,此时你的心中也一定埋下了一颗爱的种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五、展延伸。

《卡罗纳》这篇文章选自于《爱的教育》这本书,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资料袋,了解了解这本书吧。

六、结全课。

爱是一句温馨的话语,爱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爱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伸出你的手,献出你的爱,让世界充满爱吧!

板书设计:

23 卡罗纳

99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不幸)得到 同学的爱 (幸福) 长辈的爱 七、课堂检测

1.罗纳是不幸的,因为( ),可卡罗纳又是幸运的,因为( )。 2.下列生字注上音节并组词。

遭( ) 悯( ) 咛( ) 咐( ) 啕( ) 教学反思:

24* 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分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以“人间真情”为主题这组课文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饶有兴趣”、“宽裕”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

3.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

1.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

课前预习:

1.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 2.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初读解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

2.小结:是的,我们得到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往往很快乐。但有一种快乐不是来自于物质的获得,而是人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我想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一定会获得另一种快乐。

3.揭题,指名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jǐyǔ 理解词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给予为什么会快乐呢?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努力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了别人什么?(学生自

100

由读课文)

2.检查反馈

(1)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难读的段落?(交流,抽读,正 音。相机理解:饶有兴趣、宽裕)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都给予别人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哥哥 → 保罗 ↓

男孩 → 弟弟 三、精读课文,感受快乐 (一)感受获得的快乐 1.(指着板书)保罗、男孩、弟弟都得到了别人所给予的东西,

他们快乐吗?

再一次读读课文,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划出相关语句。 2.交流讨论、体味语言文字,教师于交流中指导学生朗读。(根据学生需要,随机出示学习内容)

(二)感受给予的快乐

1.文中有没有写弟弟的快乐?但他的快乐你感觉到了吗?(感受到了) 2.他的快乐又是是谁给予的?(小男孩和保罗)

师:获得时是那样的快乐,给予时他们快乐吗?让我们再仔细地来研读文本:(小组合作,集体交流。并根据学生需要,随机出示学习内容)

(1)男孩快乐(重点研读以下三个句子) 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 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2)保罗快乐 (三)分角色朗读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目睹这感人的一幕,为小弟弟高兴,为小男孩、为保罗感动。(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指导读出小男孩的自信、自强及对弟弟的关爱之情,读出保罗的情感变化。) 四、合理想象,感悟主题

1.圣诞夜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的男孩、弟弟、保罗会想些什么呢?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交流)

2.是啊,分享是快乐的。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乐于奉献,人生才会美好充实。──(出示、齐读)“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点题)

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轻声读读《给,永远比拿快乐》(见课文中的阅读链接),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

101

“给,永远比拿快乐”,读了短文后你对高尔基的这句话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是啊,给,永远比拿快乐,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然后交流)

给予是快乐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了这样难忘的一课。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我们也不时地体会到这种给予的快乐,它就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只搀扶的手臂,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份慷慨的爱心。

六、作业自选厅

1.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同学们,你会为自己留什么作业?(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类、引导)

常规性作业: 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到小组长那儿过关。同桌之间互相背诵课文。

拓展阅读:

每个同学到课外找相同主题的文章阅读。举行读书展示活动,把课外找到的相同主题的文章进行交流。课外搜集“给予是快乐的”名人名言。

实践作业:

今后,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把一切好的东西都给予他们。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

2.最好的作业就是永远记住这世间最美好的语言“给予是快乐的”,向文中的小男孩、保罗学习,共同播撒爱心,赢得真正的幸福。

板书设计:

24 给予是快乐的

(索取) (给于)

保罗 ———— 小男孩 ———— 小弟弟 希望有一个送给 希望成为一个 他汽车的哥哥 这样的哥哥

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七、当堂检测

1保罗以为男孩“希望” ,男孩心中真正的“希望”是 。

2男孩的“惊叹”,惊的是 ,保罗的“吃惊”,惊的是 。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第一课时

102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围绕“感谢和安慰”展开对话,进行口语交际,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师: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生:在思考基础上,分角色模拟对话。

2.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方法同上)

3.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

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温暖人心呀! 二、模拟生活情境,引导交际 (1)想一想

生活中我们有时得到别人的帮助, 有时我们也会去帮助别人。 想一想我们怎

样向帮助我们的人表示感谢, 怎样向安慰需要安慰的人。 想一想待会我们根据同

学们说的案例进行情境扮演。

(情景1):放学了,天气突变,狂风骤雨,我站在校门内的大厅里,冷得瑟瑟发 抖,焦急地望着天。这时,爸爸顶着风,冒着雨为我送来了雨伞和外套......

(情景2):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只有莉莉坐在位子上,趴在书桌上,闷闷不乐。原来这次语文单元测试,她考得极不理想,正难过呢!

(情景3):我和同学约好一起去踢足球,兴高采烈走在路上,住同一条街的张婆 婆双手提着菜呀、肉、鱼,远远走来,走一步,歇一步,十分艰难...... (2)演一演.

四人小组合作:两个同学配合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口语交际,

另外两个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3)议一议在表达感谢和安慰的时候要注意的事项。 4.结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我们的亲人, 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板书设计: 感谢和安慰

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第二课时写作文

103

课时目标:

1.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能力;

2.作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事情的经过,表达出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1.示挂图,引导观察:

图上画着谁和谁?她们在干什么?她们也许是什么关系? 2.提示,理解题目的含义。

\"胜\"是什么意思? \"胜似亲人\"说明了什么? 二、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1.象老奶奶与小姑娘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导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推想。(木盆子、脸盆、衣服、被单) 3.导进一步思考:她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物? 4.奶奶的亲人呢?

小姑娘平时是怎么做的?

5.象画面上的人物会讲些什么,想些什么,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三、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1.导观察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 想想这反映了什么?(苗汉亲如一家)

2.导仔细观察图上老奶奶、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她们的内心活动。 3.生起草初稿,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总结看图作文的写作步骤 五、指导学生写身边的事 1.确要求,口头交流 ①读作文要求,审好题 ②小组讨论 ③代表发言

师评议要点:是否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是否把重点部分说具体;是否能表 达自己的感受,或对这件事的看法。 作业:

(板书)

根据习作要求,看图作或写生活中真实的故事。

要求:看图作文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生活中的事,要写清事情的经过和 自己的感受。字数400。题目自拟。

第三课时

评改作文 课时目标: 修改自己的文章

104

教学过程:

1.体评价学生的作文情况,适当鼓励

2.师推荐几个写得比较好的精彩习作供学生欣赏。

(生:上来朗读自己的例文。或点评文章段落的优缺点)

(片段):我望着阿姨,明亮的眼睛,白皙的面庞,这是一张善良的面孔。我 又一次望了望窗外,白皑皑的雪仍铺天盖地地下着,凛冽的西北风仍呼呼地 刮着,而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冷。我想,这苹果可能是阿姨给自己的孩子买的。

我感到这苹果虽很常见,这时却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冬天是寒冷的,而我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师:引导学生赏析,初步理解表达感受的多种手法:直接抒发,借景色描写 抒发,对比衬托.....

3.示学生的典型病例。

4.导学生诊因,并进行修改。 如:图画描写方面评议要点 ①图意是否抓准

②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③小女孩心理活动与她的所作所为是否吻合 5.人自诊或互诊:

引导学生自诊、互诊自己的文章,并进行修改。 6.结

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同学们课后要自己读读自己的文章再进行合理的修改。 作业:

修改自己的文章

第四课时 积累运用

教学目标:

1.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并学会运用 2.累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小林和小东的发现。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a、学生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b.他们的读书方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善于使用工具书;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体会。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 2.读“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 3.别读“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

105

4.:朗读《过故人庄》

师讲解,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这幅悠闲的农家乐园图。 三、成语故事

1.生自读了解故事内容

2.导交流,体会“杏林春满”的寓意。 3.系生活谈谈启发。 4.展延伸

①摘抄、背诵颂扬高尚情操的其他名言。

②读更多的成语故事,井把读过的成语摘抄下来。 四、小结: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多读好书,勤积累。 当堂检测:

背诵《田园四时杂兴》 作业设计: 摘抄好词好句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成长的故事

教学内容:第25课——语文园地七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

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 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 的意识。

106

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 他人。

7. 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 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 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 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措施:

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在成长中的收获,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名人的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的自然奇观。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或别人成长中的故事。如何写信和回信的教学。

五、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乌塔》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4课时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本课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

107

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尝试抓概括段意及联系上下文感悟段意,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积累背诵(交流课外阅读或诵读经典)

1.天下作伪是最苦恼的事情,老老实实是最快乐的事情。 —— 周恩来语录 2.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语录

3.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 —— 周恩来语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三)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08

4.课文可分为几段? 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随堂检测 1.补充成语。

( )( )不解 ( )和( )丽 灯( )酒( ) 热闹( )( ) ( )武( )威 左顾( )( )

2.写近文词:

繁华——( ) 驱使——( ) 踊跃——( ) 清晰——( ) 欺凌——( ) 惩处——( ) 得意洋洋——( ) 左顾右盼——( ) (五)布置作业

书写本课较难的几个字。

第二课时

(一)积累背诵

分角色背诵课文10——16自然段。 (二)细读重点句段

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109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表达运用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交流汇报(突出教师的引导、点拨、小结、提升) 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延伸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5.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六)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疑惑——目睹——立志 博大的胸怀 远大的志向

110

(七)随堂检测 小练笔:

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八)布置作业 1.抄写好词好句。 2.完成本课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本课解读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4.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点

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来理解,使他们懂得不下苦功夫,不认真是写不好作文的;同时启发学生联系到其他事情,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

111

下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四、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尝试抓概括段意及联系上下文感悟段意,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积累背诵

童年的回忆(儿童诗歌) 童年像一汪泉水――清澈透明,纯洁无暇。童年像一挂瀑布――高山流水,源源不断。童年好像一阵清风,不经意间从你身边飞过。童年好像一条小溪,缓缓地从你的脚下流过。童年像遥不可及的太阳,又像触手可得的月亮。在童年成为记忆时,你

才感觉到童年的珍贵,童年的时光就是快乐的时光。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先生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三)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自渎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明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型。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教师板演)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讲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的作文,还请肖复兴到他家做客。)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四)随堂检测 1.我能组词。

洽( ) 存( ) 历( ) 糊( ) 篇( ) 蜂( ) 恰( ) 荐( ) 厉( ) 蝴( ) 翩( ) 峰(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悲伤( ) 成功( ) 延长( ) 严寒( ) 镇定( ) 勤劳( )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词,抄写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

112

第二课时

(一)积累背诵(课文重点句段朗读指导、背诵) 自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细读重点句段: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2.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些学生读读画出的句子,教师选择特别重要的,提醒大家都做上记号。)

3.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4.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

(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5.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6.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

(作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7.贴出用大字抄写的部分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

①“可却”用词重复,所以删去“却”字。 ②“口里还不住地呐喊”,不真实。因为画面上是不会呐喊出声音来的,改为“从口里还吐出几个字”来就和画面一致了。

③“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不大符合上课时的实际情况。将“不停地”改为“悄悄地”就准确了。

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表达不准确,因为王老师不可能单单拿那张画,拿的只能是那本画着画的课本,所以把“画”改为“几何课本”

⑤删去重复?嗦的词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8.看了叶老先生修改,我们很受启发。肖复兴也很受启发。比较一下,是我们的感受深,还是肖复兴的感受深?(是肖复兴的感受深)这是什么原因呢?能找得到吗?(找出“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读一读。)这句话你们懂吗?

(教师析书“受益非浅”,受到教育非常深刻。“隔岸观火”,比喻看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身临其境”是亲自经历那个事情的意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别人的文章,正是“我”自己的文章,所以受到的教育特别深刻。)

(三)表达运用

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13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见面后,叶老先生给作者又是什么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平易近人,从叶老让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要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在门口等候、握手、亲切的交谈可以看出。)

(2)勾画出课文中几次与叶老的谈话和谈话的内容。 (共三次。第一次说:“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理科的书”第二次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第三次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3)请同学们谈谈对叶老的三次说话的内容的理解。 第一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知识渊博。 第二次,告诉作者爱好文学的人要学好历史。 第三次,告诉作者写作要真实、要能反映现实的生活。)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②“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是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里。)

(5)摘抄含义深刻的语句。 (6)试背诵喜欢的部分。 (四)交流汇报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五)拓展延伸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失败时他们回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时他们回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并用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把文章送给他(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六)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作品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一丝不苟 人品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 平易近人

(七)随堂检测

我会填(按课文内容填空)

1.刚进里院,一墙的( )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 )仿佛( ),阳光( ),像( ),闪烁着( )。

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 ),如同( )。

3.在我的眼前,

114

( )。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

27*乌 塔

本课解读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写作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这个14岁的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能在旅馆里“睡得正香”,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一是和作者对比。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二是和中国孩子对比。文中写了中国孩子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三、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四、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尝试抓概括段意及联系上下文感悟段意,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15

(一)积累背诵

回忆背诵曾经学过的描写童年的古诗有哪些?《古朗月行》、《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所见》、《村居》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7课。(板书课题)

(三)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主要内容。 3.不好认得生字词多读几遍。 细读重点句段:

再读感悟,发表见解。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四)交流汇报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外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的资料,谈一谈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外国孩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中国孩子的哪些优点是外国孩子所缺少的?

(六)板书设计

乌 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己

(七)随堂检测

读句子,给句子中带括号的词语找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1 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于是匆匆洗漱完毕,也躺下了( ) 2这时,小姑娘正(惬意)地趴在床垫上。( ) 3我只好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足)。( )

116

(八)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完成练习册。 七、教学反思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本课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张国强在信中提到的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很有可能遇到的,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问题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并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学习书信的格式和书写。 四、课前预习

1.反复读课文,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字音正确、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富有感情。 2.自学生字,努力做到:方法好,会正确书写、会组词。 3.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觉利用工具书查阅词语。

4.尝试抓概括段意及联系上下文感悟段意,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需讨论交流解决。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积累背诵 谚语积累:

117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故事导入:

师:森林里,一群鸟儿正在争论,争论什么呢?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鼠目寸光。同学们,听了它们的争论你有什么看法呢?

(全班交流) 师:(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一对这句成语的理解?

过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又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赶快打开课本看一看吧! (三)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我会读:指名认读生字词 3.我会填:指名填空;选词造句 (四)细读重点句段: 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

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2.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

2.交流:写信好友那些好处呢?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 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 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 d……

(三)表达运用

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

118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 (1)称呼。(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四)交流汇报(突出教师的引导、点拨、小结、提升) 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五)拓展延伸 作业:写信 温馨提示: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六)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正视自己 善于沟通

书信的格式:称呼 正文 结尾 署名 日期

(五)随堂检测

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6分)

味( ) 析( ) 匹( ) 炉( ) 昧( ) 折( ) 匪( ) 妒( ) 戒( ) 愉( ) 寞( ) 优( ) 诫( ) 逾( ) 慕( ) 忧( ) (六)布置作业 写一封信。 七、教学反思

119

语文园地七

一、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二、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全班交流。 ⑥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120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②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1.我的发现

①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2.日积月累

121

①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背诵名言。

⑤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3.展示台

①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4.随堂检测

试默写“日积月累” 三、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科技成就

教学内容:第29课——语文园地八 单元分析

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重视课前资料的搜集工作。因为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均是科技性文章,涉及到一些科技术语和科学知识,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尽自己所能去搜集相关资料,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对现代科技资料的搜集过程也能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如填表格、绘流程或示意图、角色等。

3、语言的准确生动是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用删减法和比较朗读法等来对部分词句作详细分析,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其他语句准确生动的特

122

点。

《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课文内容本身并不复杂,学生也容易懂,课堂上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结合上下文了解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教材中提示学生注意体会“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再查阅工具书,区分两个词语字面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具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体会用词的准确。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写得好的句子,在细细品味中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本文的小练笔可放到课外完成,课堂交流修改,可以要求学生模仿本文的结构来写。

《飞向蓝天的恐龙》中语言的准确也值得在课堂上注意。可以采用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又如,“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

理清本文重点段落,可以设计表格当堂练习。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材解读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

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

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

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课前预习:

搜集、阅读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12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释题导入新课

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高科技?

2.引入课题;正如大家所找的这些资料所说明的,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能运用高科技来呼风唤雨的世纪.

板书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3.解题释题:

什么叫世纪?(一百年为一个世纪,2005年属于2l世纪)

什么叫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土运用法力唤来风雨,这里是比喻人们能够比较自由地控制自然、支配自然)

4.过渡引入:让我们一起学习看看人们怎么利用科学来控制、支配自然吧. 二、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找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轮读生字. (1)纠正不良读音 (2)强调读音;后鼻韵——“程”“耕”“幻”“控”;翘舌音——“程”•哲”:第二声“潜”. ①汇报预习:哪些字容易写错?“鞍”右边不是反文.“幻”不能多一擞. ②字词意思质疑——通过预习,哪些宇词你不理解? 3.引导解疑—全班讨论解答,教师相机点拨。

A.难点词释义:奇迹、出乎意料、依赖、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寄托、洞察,归根到底,回顾,改善.

B.易混词区别:发明——发现.(“发现”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指本来不存在的,是新创造.如电脑电视是人类的发明,而恐龙曾生活在地球上是后人的发现.)

三、初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 2.说说读后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A:科技发展太迅猛,

生B;人类原先生活的环境太差,没有电灯没有电视……

生C,人类能登上月球、能潜入探海、能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等是科学创造的奇迹。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难解字词,知道了20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 五、随堂检测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当:dānɡ dànɡ 当()时 当()真 当()然 当()铺 2.系:xì jì

124

关系() 系()紧 联系() 系()红领巾 六、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小结: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师小结: 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 二、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设问: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三、畅谈收获总结提高

总结: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板书设计: 20世纪

登上月球 电视

潜入深海 电话 洞察天体 因特网 …… 飞机 火车 远洋船

五、课堂检测:

1.用“发明、发现”分别说一句话。

2.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在未来,人类还将会有哪些新的发明创造?

125

科技改变生活

六、布置作业:(选做) 1.练笔:未来的 2.绘画:科幻画

3.办小报:科技之光 教学反思:

30.电脑住宅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

全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的。第1自然段先总体说明了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住宅里安装了一百多台电脑,一切都由电脑指挥”。第2至7自然段从住宅的周边设施(风向标)、进入住宅的程序,以及会客室的布置、厨房装备、卧室“休息系统”的使用、浴室的装置等几方面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这一部分是详写,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隐蔽、各负其责、相互合作的特点。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

课文条理清楚,讲述具体,语言亲切,浅显易懂。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3.和同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4.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我们通过电

126

脑学习、工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节课,我们要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再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功能吗?(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5.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课外拓展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五)教学板书:

总起 住宅装置及使用情况 科 周边设施 技成分述 进入程序 就生 住宅布局

活总结 装置隐蔽,各司其职 (六)课堂检测 :

1.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这栋电脑住宅的?具体介绍了住宅的哪些便捷功能? 2.如果由你来设计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 教学反思: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127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喜若狂、描绘、

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1.弄懂课文内容,感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预习:查找、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做好知识储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

128

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不仅……而且结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进一层)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非常的欢喜快乐。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鸟翼:鸟类的飞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有不同意见可站起说出你的理解。 六、读全文

七、随堂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连线。 漫长的 羽毛 轻灵的 生活 美丽的 演化 崭新的 鸽子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

129

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一)读P151第2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二)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三)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给一定读书时间)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要求:逐句讨论,每句意思。每人都说,不同的可根据课文内容讲出理由。达成共识。)教师巡视引导。

5.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孔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a、引读; b、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和信息。

130

六、回家搜集动植物或古猿演化成人的过程。 七、教学板书:题目

大小似狗,形态如鸵鸟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猎食性恐龙 八、课堂检测: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 教学反思: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经选育之后果实的实用、药用及他用。题目《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这篇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知识性、趣味性很强。全文共6个自然段,段落之间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教学目标

123

认识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起热爱科学的情感。 了解太空蔬菜的变化和作用,初步学习课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了解植物种子经过太空旅行后所发生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变化后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欲望。

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变化的原因,领悟“魔力”一词的深层含义。 课前预习:

收集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2003年的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航天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在“神舟五号”飞船上,除了我们伟大的飞行员——杨利伟叔叔,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们到底是谁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谁? 三、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

131

2. 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蔬菜有什么不同? A:外形:更大、更长、颜色的变化 B:味道:更鲜美

C: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D:其他价值:药用、美化、绿化 (5)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和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开眼界吧!(出示课件,师生相互交流)

3.小小的植物的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伟大的魔法师呢?

4.总结

科学的领域无边无际,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在这片领域进行着不断的开发、创新、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四、板书设计: 题目 点明身份 植物种子

太空育种神奇多

变化功用 变化神奇 用途广泛 五、课堂检测:

1.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特殊乘客”的变化很神奇? 2.“特殊乘客”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 围绕21世纪科技发展使自己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

2.观察并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字,认识其危害,积极改正。

3.学习、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4.初步认识对联,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布置家庭(或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访:长辈谈一谈小时候的梦想)

2.搜集反映社会生活、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资料图片。

132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一个世纪是多少年吗?

2.在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这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的许多幻想已成为现实。课前,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能简洁地向大家汇报你调查到的情况吗?

a.学生依据调查情况汇报。]

(可以是家庭生活的内容;可以是社会或生产建设巨大变化的内容;可以是有关自然的;可以是有关医学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

b.教师相机展示资料图片。 指导学生交流

1.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美梦成真的事情,真让人激动!你们有梦想吗?谁来当众介绍你的“奇思妙想”?

a.出示文字屏幕:

愿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说说未来的衣服、食品、住宅、交通等,也可介绍个人的制作。

b.指名读以上学习提示。 2.讨论采取哪种交流形式。

边画边说,边演示边说,补充说明,提出问题或多或少就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相互交谈,准备发言内容。 4.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师带动学生及时并积极的针对情况从“说”和“听”两个方面积极评价与指导。) 5. 师生相机评价。

说的方面:内容、表述质量、礼貌、体态语言、应对能力等。 听的方面:神态(举止、态度)、质量(接收信息容量)、信息反馈(语言及思维机智)等。

总结感悟

1. 在口语交际中,你的内心一定有许多感受,也会从伙伴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

2.学生谈个人收获。 (无论是知识方面的、交流技巧方面、内心独特感受方面的都可以。)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谈话导入

1.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还记得哪些同学的发言最让你难忘吗?

2.认真回忆,交谈看法。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你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或受别人启发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吗?

133

揭题讨论

1.师生共同商讨习作内容和要求。

2.综合归纳:写清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什么产生这奇思妙想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奇思妙想如能实现,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3.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动手习作

1.学生起草习作内容。

2.草稿完成之后,伙伴交流,相互帮助。 3.根据同学意见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教师评议 1.整体评价。 a. 习作态度。

b. 习作内容、角度等。 c. 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等。 2、 习作内容、质量的评价。

a. 宣讲、展示优秀习作。师生评议。 b. 宣讲、展示优秀语段。师生评议。 c. 宣讲、展示优秀语句。(主要针对后进学生,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小组交流评价,互相提高。

1.组内数人朗读交流各自的习作,互评互议。 2.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3.互评互议,选出优秀习作若干份,在“展才华天地”里展览。

第四、五课时

一、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符合词义,说说带点的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广告乱改成语。 5.小结:注意区分同音字。

二、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科学名言

2.交流:你从科学名言中了解了什么?

3.小结:这些名言,告诉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应怎样,同时,教育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信息?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134

4.举办《科学在身边》手抄报。 教学反思:

1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