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能环保 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它在美国称为“环境产业”,在日本称为“生态产业”或“生态商务”。 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因此,有专家提出应列为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 环保产业在国际上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对环保产业的狭义理解是终端控制,即在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广义的理解则包括生产中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产品的回收、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是对产品从“生”到“死”的绿色全程呵护。
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去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
中国环保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成为全球环保市场的主要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从2007年开始,环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政府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对策,受益于此,中国环保行业继续高速增长,且增速进一步提高。
2007年,中国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吨,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
硫排放量2468.1万吨,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了“拐点”,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2008年国家要求关停1300万千瓦小火电,淘汰600万吨炼钢、5000万吨水泥、1400万吨炼铁等一大批落后产能,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60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0万吨。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一步扩大。2008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74.2万吨,同比下降2.4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13.3万吨,同比下降3.96%,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78万吨/日。2008年下半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为扩大内需,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环保产业的投资也进一步加大。
中国环保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体规模相对还很小,其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延伸和丰富。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将由小变大,逐渐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洁净技术、洁净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中国环保产业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环境产业”或“绿色产业”。 “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建设以及环境能力建设。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10000亿元左右,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境治理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等。其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阔。 节能环保产业前景
近年来,极端天气、海啸、地震、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最终依赖于政策的强行推动。从当前全球局势来看,这种政策推动力已变得越来越强,这将使得节能环保产业步入新的纪元。
一、政策发力,节能环保将步入新纪元
近年来,极端天气、海啸、地震、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也渐渐成为大众话题,\"环保\"一词也因此变得很时髦。尽管如此,直接明显受益于节能环保的公司仍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节能环保具有公益的特性,经济可行性并不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如果过多考虑节能环保问题,往往会丧失对发达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
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节能环保这一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即将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将敦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战胜分歧,以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协定。本栏认为,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举行的背后,一方面是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的确变得越来越严峻;另一方面则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希望借环保问题,向发展中国家施压,以增强自身的相对竞争力。
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最终依赖于政策的强行推动。从当前全球局势来看,这种政策推动力已变得越来越强。举个例子,早几年我国制订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当时来看要实现的难度是较大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达到的可能性是较大的。这里面意味着,政府这方面下了较大的力气。
作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近日我国也对全球作了一些承诺。例如在最近举行的G20峰会上,胡锦涛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综合而言,在政策发力的背景下,我国的节能环保将步入新纪元。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的环保投入曲线(即环保投入占GDP 的比重)目前刚刚经过第一个拐点进入加速上升期。\"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仍将快速增长,占GDP 比重将提升0.31 个百分点至1.53%;中长期来看,该比率的高点应在2.5%至3%之间,因此保守预计中国环保投入曲线的上升期将至少持续10 年以上,对应复合年增速应在15%以上。
二、如何挖掘节能环保的机会
那么,投资者应如何挖节能环保的机会呢。根据国家规划,环保装备产业在2010 年将达到1200 亿元,在环保投入占GDP 比重持续提高的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链的相关设备、施工将迎来较大的投资机会。
具体来看,节能环保涉及的领域包括有工业设备领域的节能减排改造、建筑节能、节油及石油替代、节能照明、污水处理等。其中,工业设备中常见的如锅炉;建筑节能方面,目前该领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行业的快速发展仍然欠缺有力的推动因素。节油及石油替代领域,可以关注受益于国三排放标准的相关公司,以及煤制甲醇、二甲醚的公司。照明节能方面,投资者可以关注传统的节能灯公司,以及LED相关产业链公司。 部分节能环保业有提价空间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依赖于政策推动的节能环保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高峰。而除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享受系列支持政策外,支持节能减排的其他有关政策,以及以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都将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机会。
1、更多扶持政策正在制定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此次节能环保行业被国务院确定为战略新兴产业,将获得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政府还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这些领域。据有关部门此前预测,节能环保产业到2012年的总产值将达2.8万亿元,到2020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可能超过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据节能服务行业协会人士透露,目前国家还有更多的扶持节能环保行业的政策正在制定中,今年底到明年将陆续推出。据了解,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三轮征求意见程序已全部结束,该项规划有望年内出台,出台后将明确环保行业的发展目标、优惠政策、重点发展产业等,从而成为推动中国环保产业高速发展的政策基石。
节能环保实际上囊括了节能和环保两个领域。在节能环保产业的各子行业中,申银万国分析师认为,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将受益国家政策强力推动,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并看好工业节能设备的前景,包括变频器、余热利用、节能型变压
器以及高效节能电机。
在环保领域,国海证券认为,废水处理行业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成熟期特质,而固废处理行业发展加速。其分析报告指出,污水处理行业高速的增长或将放缓,而由于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日益突出,固废处理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垃圾处理费可夯实行业的利润基础,因此在垃圾处理技术线路逐步明确,垃圾处理市场竞争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固废处理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 2、市场手段助价格提高节能环保行业不仅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部委还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节能减排,其中,以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这意味着与节能环保相关的各项服务价格还有上升的空间。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表示,此前中国重视以提升技术来推动节能减排,而下一步除了技术革命和淘汰落后产能外,政策着力点是如何启动相关的市场机制,提高资源价格,提高资源税费,提高排污费,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下游的企业感受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分析人士认为,经过了近期水价集中上涨,水务行业的涨价预期短期内将减弱,而固废处理行业价格上涨潜力较大。
除了价格机制外,污染物排放权交易也将启动。环保部于2009年启动了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延续“十一五”总量控制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水中的氨氮和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两项约束性指标。
工信部节能司副司长高东升此前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政策覆盖面将有所扩大,同时还将创新投融资方式,扩大市场融资,在资本市场上形成节能减排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技术多、应用范围广,与传统行业结合的空间大,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将远远超出本行业的范畴。“应广泛调动民间资本力量,特别关注其与传统行业相结合的机会,加大投资。”
“新一代信息产业”将聚焦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范畴。而物联网、三网融合等都并非单一产业,而是包含多个产业及核心技术在内的产业集群,这意味着其中某项核心技术一旦取得突破,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国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主要突出三大重点。一是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加强新兴通讯业务的创新,三是继续推进行业信息化。这将启动规模巨大的相关投资需求。
新一代信息网络设施的重点是3G无线通讯网络。2009年是3G元年,投资力度很大,但截至2010年6月30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3G用户数分别为1046万、718万与756万,总体数目约为2520万,3G用户渗透率仅为3%左右,这造成了运营商对于3G设备的投资放缓,运营商更多精力放在用户补贴上。但随着国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今后相关投资将扩大。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也会促使光网络需求逐步旺盛。宽带用户也是电信运营商的发展重点,无论是有线宽带还是无线宽带都离不开新型的升级的光网络的建设,目前的技术正在从10G速率向40G的速率升级,对于光器件和子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新换代的要求,对于下游的电信设备商也是新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三网融合政策的放开,广电系统对于光网络的需求也是大增。
总的来说今年上半年运营商对3G的投资不尽理想,但是3G的投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还面临一个3G向4G升级的过程,预计信息技术行业景气度将持续。
以物联网为例,就其本身来说,代表了下一代信息发展技术,但是就它的某些应用领域和应用方式来说,中国公众也不算太生疏。如一些重要商品上的条形码、电子标签和互联网连接后,就可以使我们能够控制这些商品的流向。比如现在查询邮递快件转到了何地,就不是像过去一样要根据人工搜索跟踪,而是通过射频技术,以及在传递物体上植入芯片等技术手段,取得物品的相关具体信息。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主任、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表示,物联网的产业链条很长,涉及的行业包括传感器、芯片业、设备制造业及软件应用等;而物联网带来的全球第三次信息化浪潮,将拉动集成电路市场需求的增长,也将推动芯片与传感器、芯片与系统的融合,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
在物联网发展方面我国拥有五大优势:首先,我国早在1999年便启动传感网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其次,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与美国和德国同为标准主导国之一,拥有国际话语权。与此同时,我国已是世界上少数能实现物联网产业化的国家之一,拥有较为完整产业链。此外,我国无线网络和宽带覆盖率
较高,为物联网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最后,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能够为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看到发展物联网所具备的优势的同时,曾智泽强调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在传感器网络芯片研发方面与世界领先国家差距较大,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传感器80%以上需要进口,一定程度制约了物联网规模发展。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研究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传感网与物联网已经被纳入其中。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相关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银行信贷向新兴产业倾斜,支持更多的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努力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
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也是如此。9月3日,总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合肥6代线正式进入试生产;与此同时,京东方北京8代线、TCL的8.5代线项目也在进行中。尽管如此,我国的平板显示产业链仍不完整,包括玻璃基板在内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专用设备国产化程度较低甚至缺乏。南京平板显示协会人士表示,几大液晶面板线的投产也将带动上下游配套的发展,形成高产值的新型显示集群,并且随着国内外技术合作的加强,有望逐渐填补国内相关核心技术的空白。 三、生物(制药)
生物制药就是利用生物活体来生产药物的方法。有时特指利用转基因动植物活体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如利用转基因玉米生产人源抗体、转基因牛乳腺表达人α1抗胰蛋白酶等。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药物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包括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目的人工制得的生物原料成为当前生物制药原料的主要来源。如用免疫法制得的动物原料、改变基因结构制得的微生物或其它细胞原料等。生物药物的特点是药理活性高、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生物药物主要有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这些物质的组成单元为氨基酸、核苷酸、单糖、脂肪酸等,对人体不仅无害而且还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生物制药现状
生物药物的阵营很庞大,发展也很快。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别是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它不仅比化学合成法简便,而且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微生物制药工业生产的特点是利用某种微生物以“纯种状态”,也就是不仅“种子”要优而且只能是一种,如其它菌种进来即为杂菌。对固定产品来说,一定按工艺有它最合适的“饭”—培养基,来供它生长。培养基的成分不能随意更改,一个菌种在同样的发酵培养基中,因为只少了或多了某个成分,发酵的成品就完全不同。如金色链霉菌在含氯的培养基中可形成金霉素,而在没有氯化物或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生成氯化的物质,就产生四环素。药物生产菌投入发酵罐生产,必须经过种子的扩大制备。从保存的菌种斜面移接到摇瓶培养,长好的摇瓶种子接入培养量大的种子罐中,生长好后可接入发酵罐中培养。不同的发酵规模亦有不同的发酵罐,如10吨、30吨、50吨、100吨,甚至更大的罐。这如同我们作饭时用的大小不同的锅。 生物制药技术
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是70年代初伴随着DNA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诞生的。三十多年来,生物制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医疗业、制药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生物制药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兴产业。 生物制药产业前景
1、创投机构看好中国生物制药领域
全球金融危机加剧,让创投机构在中国的脚步变得格外谨慎。但于北京举行的“2008ChinaVenture中国投资年会”上,以生物制药为代表的医疗领域,却被参会的创投精英一致看好。 2、眼光盯准生物医疗领域
虽然政府一直在鼓励创新研究,但是国内新药非常少,大部分都是舶来品。“主要还是企业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这一点就是我们双方最重要的契合点。”百奥维达中国基金的合作人李毅在会场上这样表示。
据了解,晨兴创投和礼来亚洲2000万美元投资上海某医药研发外包(CRO)企业
后,随后中国CRO企业药明康德就在纽交所IPO,并受到美国资本市场认可。 “基于成本考虑,发达国家企业将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外包其非核心医药研发业务,实际上也给中国制药领域发展起到很大机会。”李毅称,礼来公司、GSA,葛兰素在内的跨国公司都在近期纷纷宣布将在上海投资建造专业研发中心。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医药行业成为医疗健康细分行业的重点投资领域。其投资案例数量为4起,占医疗健康行业总投资案例数量50.0%,投资金额为4963万美元,占医疗健康行业总投资金额78.8%。 3、创投机构也将面临高风险
与以往投资仅仅关注成长型企业不同,在生物制药领域内,创投把目光放到了一些有非常技术平台的早期企业上。“除了需要拥有优质团队外,我们只有在非常明确市场前景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投资这样的高科技技术公司。”礼来亚洲董事总经理施毅表示。
“今年我们估计投了四个生物制药项目,整体感觉都还可以,但是风险也很大。”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章苏阳说,“实际上,在医药健康投资成功的比例比其他行业低,从我的经验来看,投十个中大概有一到两个是非常成功的,大概两到三个扯平,接下去都是死掉。”
“从国际经验来看,投资生物制药领域成功可以获得几百甚至上千倍的利润,但同时也面临巨大风险,包括资金、开发人员稳定性、管理方面的问题,”章苏阳表示,“国内市场失败的原因1/3是市场,管理占2/3。” 4、更倾向于海外上市
德勤的合伙人费达在接受采访时说,“考虑到市盈率、时间和再融资问题,我们更倾向于在香港、美国或新加坡上市。”他表示,公司一般都会根据行业不同选择不同的上市地点。对生物制药这种比较高技术的企业来讲,去美国上市关注度将更高,而对于做中成药的企业来讲,则会选择在中国大陆市场、香港或者新加坡上市。
已经在海外成功上市的先声药业集团,其首席财务官赵志刚也谈到,应选择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大的区域上市。“不过市场在国内的企业,选择亚太地区上市会更好一点。”他说。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王一敏表示,整体来说,药品在美国上市需要保持好几年的
稳定成长才会被认可和认购,因此如果药品在国内能够持续保持相对好的估值,也可以选择在国内上市。 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是指对生物有机体在分子、细胞或个体水平上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设计操作,为达到目的和需要,以改良物种质量和生命大分子特性或生产特殊用途的生命大分子物质等。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由于生物技术将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广阔的前景,它与计算器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 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制药被投资者认为是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大医药企业瞄准目标,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发生物药品,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空前激烈竞争。
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传统生物技术、近代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是酿造技术,近代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是微生物发酵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技术特征就是以基因工程为首要标志。本文所说的生物技术,是指现代生物技术,也可称之为生物工程。现代生物技术在70年代开始异军突起,近一、二十年来发展极为神速。它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列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被认为是21世纪世界知识经济的核心。
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医药卫生、食品轻工、农牧渔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其中医药卫生领域是现代生物技术最先登上的舞台,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发展最迅速、潜力也最大的一个领域。 四、高端装备制造
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处于支柱和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为整个制造业的现代化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保障。因此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社会的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莫玮在参加第六届中国工业论坛时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应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
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点。中国机械工业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表示,高端装备制造应是国家重点建设急需、突破了国内制造能力的高参数、高性能设备。这样的话,大型核电设备、高效燃气轮机、交直流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大型风电机组等都应在列。
业界据此分析认为,高端装备制造起码具备这样的特征:技术先进、成熟,国内已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市场空间大,对装备制造业和国民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对能源、资源的供给体系提供足够保障。 装备制造业的形势与任务
拥有竞争力强的高端制造产业群,是世界工业强国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 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和科技竞争的焦点。
国家已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制高点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选择。
温总理在论述此问题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高端制造产业是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
1、技术上高端,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集成;
2、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特征;
3、产业链的核心部位,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高端制造产业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兴产业的高端部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必然成为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把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是走上创新驱动、内在增长轨道的必然选择,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点举措。 我国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和高级人才短缺等挑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保障。 制造业的作用与影响
工业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突出的带动作用。 “一五”时期的156工程 六十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发展形成了若干个具有特色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经济带 长江三角洲经济带 环渤海经济圈
近年来实施的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等区域发展战略,都与振兴装备制造业联系在一起。
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围绕成套装备与主机,可形成专业化的供应链。特别是产业链的高端部分,技术含量高,价值量高,不但适合广大的中小企业发展的选项,也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对区域经济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装备制造业的成就和问题
经过最近十年的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产品产量、产品技术水平、关键技术的掌握和创新,以及产业集中度、技改后的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国际竞争力等都获得长足进步。
特别是在国内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初具规模。
当前,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突破口,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务之急。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1、解决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经济效率不高的问题。依赖资源和资金的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发展方式,是导致一般产品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形成某些领域的恶性竞争,这样下去不仅是效率问题,而且是扰乱市场秩序、严重阻碍高端产品发展的关键问题。
由于要素大量投入,也导致了区域结构趋同化,盲目追求GDP和地方财政增长,加剧区域内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甚至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大企业集团不强,缺乏专特精的小巨人企业为之配套。
制造能力强、研发能力弱;依赖引进技术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 生产产值高、工业增加值低;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
因此,必须通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改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来解决大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
3、技术创新体系亟待改善,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成:
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化 由此可见,只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后段是不够的。
从上述的构造表明基础共性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我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使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削弱甚至缺位,已产生明显的不利于整体创新的影响。目前,利用转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已刻不容缓,否则会影响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整个战略进程。
4、政府各部门要将国务院颁布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合力执行。对于振兴装备制造业及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政府已颁布的政策可以说是给予了足够的支持,目前的问题是按照统一的目标大家合力执行。
这些政策文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2009-2011年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调整强调的是发展质量,振兴突出的是提升水平,要加深理解。 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途径 1、坚持创新领先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作为主要的创新模式;
重大、高端装备的技术来源于国外,必须要在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上下功夫。同时,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处理好制造企业和用户的关系,防止重复引进。 2、夯实强大的基础
产业共性技术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基础,共性技术缺位会妨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共性技术属“竞争前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需要政府支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给予财政上的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重产品轻工艺、重整机轻配件、重生产轻基础、重硬件轻软件的
现象严重。经过六十年工业化的实践和发展,我国的工业基础仍然很薄弱,难以支持工业快速发展,不得不受制于人,如再不引起重视,将会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
要把通用基础件(液、气、密)、大型铸锻件、关键特种材料(高档绝缘材料)、控制系统的元器件(包括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的功能部件等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期望通过“十二五”的努力有所突破。
要努力推广标准化战略,这是提升行业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技术标准已成为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保障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法规手段。当前要组织大型骨干企业参与并成为标准制定的主体,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参与国际标准活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促进自主创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3、推广绿色制造和再制造
绿色制造是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最佳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即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及排放。
由于制造业是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绿色制造业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装备制造业不单是推广高效、节能产品,还要对铸、锻、焊、热、表面处理五大基础工艺采用绿色制造的理念实现清洁生产。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推行绿色制造的重要内容。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为原则(4R原则),以低耗低排高效为特点的发展模式。如在生态制造业园区内,把有条件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付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企业的废气、废热、废物成为其他企业的原料和能源。 重视末端治理,开发各类废物回收利用技术,促进回收产业的发展,不但能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扩大了就业面。
4、重视服务增值,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上世纪80年代,国外的大型制造企业就开始实施由制造商向提供产品也提供服务的服务商转变,目前许多大公司服务收入已占据总收入的50%以上。我国的一些先行企业也正在实施这种蜕变。
对不同的产业,现代制造服务业内容不尽相同,装备制造业包括以下10项内容: ① 产品设计、技术服务;
②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 ③ 供应备品备件; ④设备(产品)升级改造;
⑤对系统设备的远程监测、故障诊断与维护; ⑥产品报废回收及再制造; ⑦现代物流服务;
⑧设备租赁及其他金融服务; ⑨人员培训、咨询及信息服务; ⑩现场测试、维修服务。
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调整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施低耗低排高增值发展的必由之路。5、加强培养、定向输送各类人才;
制造业的人才是金字塔型,注重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制造过程的管理与操作者。 对装备工业的展望—装备高端制造成必然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形势就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电工产品分会秘书长孙广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分析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人们认识到发展最终要回归实体经济;而中国等东亚国家生产、美国等欧美国家消费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也到了开始改变的时刻。
当然,改变不是指完全颠倒过来,即中国消费、美国生产,而是随着欧美国家重新认识实体经济,中国企业若想生存,就必须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就必须发展高端装备制造。
工信部的莫玮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高端制造产业是突破口。”莫玮强调,尽管我国已是一个装备制造业大国,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一些高端制造装备依然依赖进口。中国高端制造产业发展,一定要发展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可以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是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重新分工时,我国必然采取的应对策略。
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表示,美国总统奥巴马明确表示,美国要重新回
到“制造业时代”。这无非是告诉大家,过去片面强调金融资本和虚拟经济的作用过了火,未来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上。
“奥巴马的警示给了亚洲很好的参考。金融危机推动全球产业重新布局之机,中国也应抓住机会,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为下一轮经济起飞布局。”罗军说。
高端装备制造业:从高端突破 向创造跨越 1、从低到高的突破
日前,财政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科技重大专项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从今年7月15日起,对承担《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民用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的单位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零部件、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这项政策旨在扶持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研究开发,将有力地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业指的是现代制造业的高端部分,是为国民经济各大行业提供先进技术设备的产业,是各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类新兴技术的集成载体,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各个行业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所以说,向高端延伸,从高端突破,抢占高端领域,是选择,是决策,更是战略。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振兴鼓励政策措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大幅提高,从低端到高端的突破在许多领域展开。 7月8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四川向家坝至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在电压等级、输送容量、送电距离、技术水平等方面创下世界之最,国产化率为67%。去年初,晋东南—河南南阳—湖北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建成,国产化率达90%,2009年实际送电84亿千瓦时。这两项工程的建设,让我国占据了国际高压输电技术装备的制高点。
1000兆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自控系统通过国产化验收,当今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三峡工程70万千瓦水电机组实现自主研制,我国自行研制的世界最长72米臂架混凝土输送泵车、最大直径11.22米盾构机、超重型双立柱数控落地镗铣床、超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1000兆瓦超超临界风冷汽轮机、3兆瓦海洋风电设备等
一大批产品达到或领先世界水平…… 2、从“首台套”到“首批次”的提升
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描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低端走向高端时频繁出现这样一个关键词:首台套。
毋庸置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强大的技术壁垒面前,中国装备制造领域里的产学研携手,合力攻关,历尽艰辛,多次实现了“首台套”的突破。“首台套”的诞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实现高端突破的标志。
然而,“首台套”隐含的意义同样值得挖掘和思考。“‘首台套’现象,说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呈现的是单点开花、局部突破的态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说,这说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尚未形成较强的制造能力,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依然很大。
蔡惟慈说,能做出“首台套”不一定能做出“首批次”,如第三代核电用的大型锻件,能做出第一件,并不意味着能做出第二件、第三件;能做出单机不一定能够成套生产。又如百万吨乙烯装置,由于其设计在外,工艺路线复杂,我们只能“点菜”制造,单机突破。因此说,“首台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端装备制造“零”的突破,如果不能变成“首批次”,国产高端装备“少”的局面仍无法根本改变。蔡惟慈强调,装备制造产业链条特别长,炼钢、浇铸、锻造、热处理、冷加工……还涉及设计、工艺、管理等诸多方面,只有掌握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内在规律,才能实现从“首台套”到“首批次”的提升。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年的开发经历和制造经验积淀,非一日之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崛起的速度之快、增幅之大、势头之强举世瞩目。目前,中国制造已占全球制造业的14%,位居世界第二位;在22个工业大类中,7个大类的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210多个工业产品总量居世界首位;工业产品出口占全球贸易额的12.7%,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但中低端是我国在全球制造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机床产业最为典型。“好东西还太少”,中国数控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吴柏林感叹,在连续8年成为世界机床第一大消费国和第一大进口国之时,去年我国机床产业产值也跃居世界第一,但高档数控机床仍要依赖进口,中高档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主要来自境外。 “首台套”难以变成“首批次”还有一个原因,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机床制造
厂家,但缺少著名的跨国机床集团和世界级的“精、特、专”小巨人企业。缺少这样的企业,整个产业的核心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就薄弱。 这些事实和现象都说明,加快中国制造向高端调整和升级,努力夯实高端产品竞争力迫在眉睫。
3、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而言,要突破高端、站稳高端,根本路径是快步向中国创造跨越。这里讲的“创造”,是“创新”与“制造”的集合。
大力实施再创新工程,是一条现实的创新路径。我们知道,整机依赖进口、关键功能件和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原始创新要搞,但难度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陆燕荪说,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可以比较快捷地掌握核心技术,制造出高端装备产品。 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是提升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吴柏林说,现在一些重大装备研制讲求结成产学研联盟,这是件好事,但一定要突出企业在联盟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可行性报告”就可能偏离市场、偏离需求、偏离产业,成为“可批性报告”。
注重提升制造能力和竞争力,也是破解“首台套”窘境的关键之一。“就高档数控机床而言,要以需求为导向,以主机为牵引,以数控系统和功能件为支撑,全面提高制造竞争力。”吴柏林强调,重视和鼓励零部件和功能件的研制,只有弄清藏在机器内部的“技术奥妙”,才有可能造出完美整机。
扩大实验条件投入,夯实高端装备制造业基础。蔡惟慈说,现在国家花在装备制造业上的投资并不少,但相当一部分都投在了厂房、加工设备,往研究实验装置投得不多。要重视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的装备建设。这些投入虽然不像加工设备投入那样能迅速转化为产能,但这种慢功夫是在打地基,夯基础,能够厚积薄发。他同时强调,要重视培养高水平的开发队伍,重视积累研发和制造经验。 大力开展示范工程。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成长取决于用户支持与否。“首台套”肯定不成熟,有差距,但必须在应用中持续改进。示范工程是“首台套”推广应用的良好途径。现在,国家已推出了不少示范工程,还要扩大范围,把重点放在汽车制造核心零部件上。同时,业内专家建议设立用户风险金,鼓励“首台套”尽快应用。
如果说以上都是在面上的尝试,那更应该重视深层的探讨,才是治本之策。比如,必须转变观念,把着眼点从对规模总量速度的追逐,转变为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这种转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再比如,重新思考我国的制造产业体系,重视基础能力的提高和制造经验的积累。这就像解数学题,如果没有真正掌握原理,也可能会解一两道题,但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就不行了。
“中国装备,装备中国”,是我们的梦想。眼下我们能做的是,立足我国制造业基础,瞄准全球生产体系高端,大力调整结构,升级产业,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高端产品国产化、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 五、新能源
新能源就是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分类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伸出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
据世界断言,石油,煤矿等资源将加速减少。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分为以下三大类:大中型水电;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Small-hydro)、太阳能(Solar)、风能(Wind)、现代生物质能(Modern biomass)、地热能(Geothermal)、海洋能(Ocean)(潮汐能);传统生物质能(Traditional biomass)。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
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此,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都被看作常规能源,而把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作为新能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过去一直被视作垃圾的工业与生活有机废弃物被重新认识,作为一种能源资源化利用的物质而受到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因此,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也可看作是新能源技术的一种形式。
新近才被人类开发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
按类别可分为:太阳能 风力发电 生物质能 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 氢能 垃圾发电建筑节能 地热能 潮汐能 二甲醚 可燃冰等。 新能源概况
据估算,每年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为17.8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500~1000亿度。但因其分布很分散,目前能利用的甚微。地热能资源指陆地下5000米深度内的岩石和水体的总含热量。其中全球陆地部分3公里深度内、150℃以上的高温地热能资源为140万吨标准煤,目前一些国家已着手商业开发利用。世界风能的潜力约3500亿千瓦,因风力断续分散,难以经济地利用,今后输能储能技术如有重大改进,风力利用将会增加。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理论储量十分可观。限于技术水平,现尚处于小规模研究阶段。当前由于新能源的利用技术尚不成熟,故只占世界所需总能量的很小部分,今后有很大发展前途。 太阳能
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主要方式。
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由太阳能导致或转化成的能量形式。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主要有:太阳电能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等。现在很多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利用太阳能,例如青岛凌鼎新能源有限公司就利用太阳能研发了太阳灶、太阳能烤箱、太阳灶反光膜、太阳
能开水器等系列产品。太阳能清洁环保,无任何污染,利用价值高,太阳能更没有能源短缺这一说法,其种种优点决定了其在能源更替中的不可取代的地位。 太阳能U盘
矽谷学人是首家研发太阳能U盘的专家。矽谷学人是世界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矽谷学人是由归国留学的高科技团队共同组成,团队创建于2000年,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从事silicom矽谷闪存盘研发、加工、生产及销售的专业厂商。 1、太阳能光伏
光伏板组件是一种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由几乎全部以半导体物料(例如硅)制成的薄身固体光伏电池组成。由于没有活动的部分,故可以长时间操作而不会导致任何损耗。简单的光伏电池可为手表及计算机提供能源,较复杂的光伏系统可为房屋照明,并为电网供电。 光伏板组件可以制成不同形状,而组件又可连接,以产生更多电力。近年,天台及建筑物表面均会使用光伏板组件,甚至被用作窗户、天窗或遮蔽装置的一部分,这些光伏设施通常被称为附设于建筑物的光伏系统。 2、太阳热能
现代的太阳热能科技将阳光聚合,并运用其能量产生热水、蒸气和电力。除了运用适当的科技来收集太阳能外,建筑物亦可利用太阳的光和热能,方法是在设计时加入合适的装备,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户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释放太阳热力的建筑材料。
国内主要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正遭遇少有的“阴雨天”。 由于95%以上的产能出口,且过于倚重欧洲市场,国内太阳能电池企业近几个月来连续受到多个利空因素干扰:欧洲债务危机、欧元急跌、欧洲削减太阳能补贴等。 这一连串不利因素表明国内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既有近忧,还有远虑。不过,善于应变的国内企业正在试图从成本和需求两端控制经营风险。 国内太阳能电池制造业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以“国内速度”高速发展,全球占有率由2003年的1%飙升至2009年的30%,涌现出尚德、英利、天合光能等电池制造商。 二是过于依赖欧洲市场。2009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能约为240万千瓦,但国内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仅为12万千瓦,95%的产能出口,其中欧洲是最重要的市场。 过去数年,欧洲一
直是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重心。2009年,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捷克的新增装机容量超过420万千瓦,占全球60%上。 从年初开始,希腊、西班牙等欧元区国家暴发债务危机,欧元汇率急转直下,欧元兑美元汇率下跌超过12%,国内太阳能电池厂商损失严重。 3、太阳光合能
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可以人为模拟植物光合作用,大量合成人类需要的有机物,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 核能
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核能的释放主要有三种形式: A.核裂变能
所谓核裂变能是通过一些重原子核(如铀-235、铀-238、钚-239等)的裂变释放出的能量 B.核聚变能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同时发生质量亏损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叫做核聚变反应,其释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聚变能。 C.核衰变
核衰变是一种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因其能量释放缓慢而难以加以利用。 核能的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利用率低
(2)反应后产生的核废料成为危害生物圈的潜在因素,其最终处理技术尚未完全解决
(3)反应堆的安全问题尚需不断监控及改进
(4)核不扩散要求的约束,即核电站反应堆中生成的钚-239受控制 (5)核电建设投资费用仍然比常规能源发电高,投资风险较大 海洋能
海洋能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度差能等。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
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新能源。 波浪发电
据科学家推算,地球上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0万亿度。目前,海上导航浮标和灯塔已经用上了波浪发电机发出的电来照明。大型波浪发电机组也已问世。我国在也对波浪发电进行研究和试验,并制成了供航标灯使用的发电装置。将来的世界,每一个海洋里都会有属于我们中国的波能发电厂。波能将会为我国的电业作出很大贡献。 潮汐发电
据世界动力会议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潮汐发电量将达到1000-3000亿千瓦。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是法国北部英吉利海峡上的朗斯河口电站,发电能力24万千瓦,已经工作了30多年。中国在浙江省建造了江厦潮汐电站,总容量达到3000千瓦。 风能
风能是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风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蕴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广泛,永不枯竭,对交通不便、远离主干电网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尤为重要。目前风能最常见的利用形式为风力发电。风力发电目前有两种思路,水平轴风机和垂直轴风机。水平轴风机目前应用广泛,为风力发电的主流机型。 风力发电
是当代人利用风能最常见的形式,自19世纪末,丹麦研制成风力发电机以来,人们认识到石油等能源会枯竭,才重视风能的发展,利用风来做其它的事情。 1977年,联邦德国在著名的风谷--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布隆坡特尔建造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电风车。该风车高150米,每个浆叶长40米,重18吨,用玻璃钢制成。
截止2009年底,全球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了1.59亿千瓦,2009年全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3千万千瓦,涨幅31.9%。从累计装机容量看,美国已累计装机3516万千瓦,稳居榜首;我国为2610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二。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来源于生物质,也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于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
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质能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燃料。地球上的生物质能资源较为丰富,而且是一种无害的能源。地球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有1730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 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2006年底全国已经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870万口,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4万处,畜禽养殖场和工业废水沼气工程2,000多处,年产沼气约90亿立方米,为近8000万农村人口提供了优质生活燃料。
中国已经开发出多种固定床和流化床气化炉,以秸秆、木屑、稻壳、树枝为原料生产燃气。2006年用于木材和农副产品烘干的有800多台,村镇级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近600处,年生产生物质燃气2,000万立方米。 地热能
地球内部热源可来自重力分异、潮汐摩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放射性热能是地球主要热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有5500处地热点,地热田45个,地热资源总量约320万兆瓦。 氢能
安全环保:氢气分子量为2, 仅为空气轻1/14, 因此,氢气泄漏于空气中会自动逃离地面,不会形成聚集。而其他燃油燃气均会聚集地面而构成易燃易爆危险。无味无毒,不会造成人体中毒,燃烧产物仅为水,不污染环境。
高温高能:1kg氢气的热值为34000Kcal, 是汽油的三倍。氢氧焰温度高达2800度,高于常规液气。
热能集中:氢氧焰火焰挺直,热损失小,利用效率高。 自动再生:氢能来源于水,燃烧后又还原成水。
催化特性: 氢气是活性气体催化剂,可以与空气混合方式加入催化燃烧所有固体,液体、气体燃料。加速反应过程,促进完全燃烧,达到提高焰温、节能减排之功效。
还原特性:各种原料加氢精炼.
变温特性:可根据加热物体的熔点实现焰温的调节。
来源广泛:氢气可由水电解制取,水取之不尽,而且每kg水可制备1860升氢氧燃气。
即产即用:利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由氢氧机按照用户设定的按需供气,不贮存气体。
应用范围广:适合于一切需要燃气的地方 氢能的缺点:(1)制取成本高,需要大量的电力
(2)生产、存储难:氢气密度小,很难液化,高压存储不安全、 海洋渗透能
如果有两种盐溶液,一种溶液中盐的浓度高,一种溶液的浓度低,那么把两种溶液放在一起并用一种渗透膜隔离后,会产生渗透压,水会从浓度低的溶液流向浓度高的溶液。江河里流动的是淡水,而海洋中存在的是咸水,两者也存在一定的浓度差。在江河的入海口,淡水的水压比海水的水压高,如果在入海口放置一个涡轮发电机,淡水和海水之间的渗透压就可以推动涡轮机来发电。
海洋渗透能是一种十分环保的绿色能源,它既不产生垃圾,也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更不依赖天气的状况,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在盐分浓度更大的水域里,渗透发电厂的发电效能会更好,比如地中海、死海、我国盐城市的大盐湖、美国的大盐湖。当然发电厂附近必须有淡水的供给。据挪威能源集团的负责人巴德·米克尔森估计,利用海洋渗透能发电,全球范围内年度发电量可以达到16000亿度。 水能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是常规能源,一次能源。水不仅可以直接被人类利用,它还是能量的载体。太阳能驱动地球上水循环,使之持续进行。地表水的流动是重要的一环,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丰富。随着矿物燃料的日渐减少,水能是非常重要且前景广阔的替代资源。目前世界上水力发电还处于起步阶段。河流、潮汐、波浪以及涌浪等水运动均可以用来发电。
可以利用电解水分子和光以及化学分解水分子的方式,来分解到可燃烧的氢气,它可作为新的,多用途的能源来替代现有的矿物质能源。水分子的分解过程
简而易行,投资少见效快。这给水能的综合利用带来了广泛的前景,在地球上,水是一种到处可见的液态物质。通过水的分解装置,制备出氢燃料,可用于汽车,航天航空,热力发电等工业和民用方面,在较大的程度上,缓解了人类对矿物质资源的过分依赖。 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部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以及水力发电、地热能等的利用技术已经得到了应用。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其中生物质能将占其中的80%。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总体上偏低,一方面是与不同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偏高有关,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据IEA的预测研究,在未来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从而增加它的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成本与多种因素有关,因而成本预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这些预测结果表明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成本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国家经贸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十五”规划,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和地热能的利用。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在风力发电、海洋能潮汐发电以及太阳能利用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新能源(或称可再生能源更贴切)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生物质能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后,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表示这种能源方式不能大力发展,它不但会抢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更将会导致社会不健康发展;地热能的开发和空调的使用具有同样特性,如大规模开发必将导致区域地面表层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必将引起再一次生态环境变化;而风能和太阳能对于地球来
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康能源,他们必将成为今后替代能源主流。 太阳能发电具有布置简便以及维护方便等特点,应用面较广,现在全球装机总容量已经开始追赶传统风力发电,在德国甚至接近全国发电总量的5%-8%,随之而来的问题令我们意想不到,太阳能发电的时间局限性导致了对电网的冲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能源界的一大困惑。
风力发电在19世纪末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是新能源领域的独孤求败,由于它造价相对低廉,成了各个国家争相发展的新能源首选,然而,随着大型风电场的不断增多,占用的土地也日益扩大,产生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我们又一困惑。
早在2001年,MUCE就为了开拓稳定的海岛通信电源而开展一项研究,经过六年多研究和实践,终于将一种成熟的新型应用方式MUCE风光互补系统向社会推广,这种系统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H型)和太阳能发电进行10:3地结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电力输出。在建筑上、野外、通信基站、路灯、海岛均进行了实际应用,获得了大量可靠的使用数据。这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新型垂直轴风力发电机(H型)突破了传统的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启动风速高、噪音大、抗风能力差、受风向影响等缺点,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设计理论,采用了新型结构和材料,达到微风启动、无噪音、抗12级以上台风、不受风向影响等性能,可大量用于别墅、多层及高层建筑、路灯等中小型应用场合。以它为主建立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具有电力输出稳定、经济性高、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也解决了太阳能发展中对电网冲击等影响。
随着能源危机日益临近,新能源已经成为今后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其中太阳能已经逐渐走入我们寻常的生活,风力发电偶尔可以看到或听到,可是它们作为新能源如何在实际中去应用?新能源的发展究竟会是怎样的格局?这些问题将是我们在今后很长时间里需要探索的。 新能源的开发策略
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型的能源,矽谷学人太阳能的开发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领域,而对于IT产品来说,也逐渐受惠于太阳能的开发。最新的消息显示,目前一种神奇的多功能太阳能数码产品已经面市,该产品命名SUN Drive,其本身能够通
过吸引进行能源的存储,并通过内置的USB接口多媒体播放器产品提供电能。 矽谷学人技术人员透露,Sun Drive能够为手机提供100分钟左右的通话时间或者为多媒体播放器提供35个小时的音乐播放时间,对于用户应急来说还是不错的。
新能源的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
我国能源需求的急剧增长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格局,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使得我国接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由于我国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的相对不足,未来我国能源供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
国际贸易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国际能源价格有可能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改善而趋于稳定,但也有可能随着国际局势的动荡而波动。今后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以及油价波动都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石油供给,对经济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相对减少我国能源需求中化石能源的比例和对进口能源的以来程度,提高我国能源、经济安全。
此外,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相比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其环境污染少。 未来的几种新能源
波能:即海洋波浪能。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据推测,地球上海洋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104TW。近年来,在各国的新能源开发计划中,波能的利用已占有一席之地。尽管波能发电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目前的进展已表明了这种新能源潜在的商业价值。日本的一座海洋波能发电厂已运行8年,电厂的发电成本虽高于其它发电方式,但对于边远岛屿来说,可节省电力传输等投资费用。目前,美、英、印度等国家已建成几十座波能发电站,且均运行良好。
可燃冰:这是一种甲烷与水结合在一起的固体化合物,它的外型与冰相似,故称“可燃冰”。可燃冰在低温高压下呈稳定状态,冰融化所释放的可燃气体相当于原来固体化合物体积的100倍。据测算,可燃冰的蕴藏量比地球上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总和还多。
煤层气: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温度及压力增加,在产生变质作用的同时也释
放出可燃性气体。从泥炭到褐煤,每吨煤产生68m3气;从泥炭到肥煤,每吨煤产生130m3气;从泥炭到无烟煤每吨煤产生400m3气。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煤层气可达2000Tm3。
微生物: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盛产甘蔗、甜菜、木薯等,利用微生物发酵,可制成酒精,酒精具有燃烧完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用其稀释汽油可得到“乙醇汽油”,而且制作酒精的原料丰富,成本低廉。据报道,巴西已改装“乙醇汽油”或酒精为燃料的汽车达几十万辆,减轻了大气污染。此外,利用微生物可制取氢气,以开辟能源的新途径。
第四代核能源:当今,世界科学家已研制出利用正反物质的核聚变,来制造出无任何污染的新型核能源。正反物质的原子在相遇的瞬间,灰飞烟灭,此时,会产生高当量的冲击波以及光辐射能。这种强大的光辐射能可转化为热能,如果能够控制正反物质的核反应强度,来作为人类的新型能源,那将是人类能源史上的一场伟大的能源革命。 六、新材料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新材料技术则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 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 应用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传统材料一样,新材料可以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和嵌套,目前,一般按应用领域和当今的研究热点把新材料分为以下的主要领域: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含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 新材料用途向多种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用纺织品新材料不断地呈现发展趋势,用途也不断向
多种领域扩展。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纤维如芳纶、聚苯硫醚、碳纤维等,虽然价格较贵,但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阻燃耐高温等领域仍被市场看好。 1、阻燃:助建筑材料一臂之力
建筑与纺织的联姻是最近几年才有的。将纤维放入混凝土中,起到增强建筑强力、抗老化的效果,已经取得了成效,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中,这样的实例不少。但是,作为建筑行业使用的防火、阻燃材料纺织品,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009年2月9日央视配楼的火灾,过去已1年时间了,但人们仍然记忆犹新。这场大火,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最近,媒体披露了失火原因系大楼外墙易燃材料——挤塑板遇燃放的烟花引燃起火。挤塑板虽然环保,但是具有易燃性,过火极快。使用这种易燃材料,一旦遇到火星,造成的损失就不可避免。在建筑工程领域,为了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世界各国对阻燃材料的研究格外重视。一些高性能及高阻燃性的聚合物,包括聚醚醚酮(PEEK)、聚醚酰亚胺(PEI)、聚苯硫醚(PPS)、聚苯砜(PPSU)、聚醚砜(PES)、聚偏氟乙烯(PVDF)和改性聚苯醚(PPO)等浮出水面。
目前我国生产和使用最多的是阻燃剂整理织物,包括纯棉、纯涤纶、纯毛、涤棉和各种混纺的耐久性阻燃织物和纯棉、粘胶、纯涤纶非耐久性洗涤阻燃织物,有识人士指出,随着人民生活与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阻燃纺织品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应投入人力和资金,加大开发尺寸稳定性、耐化学品性和耐磨性的阻燃纤维产品,扩大应用范围。近年来,我国在研制阻燃材料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其中产业用纺织品中阻燃、耐高温材料受到格外关注,并成为阻燃纤维发展的方向和趋势。2009年,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芳纶1313与耐高温绝缘纸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此项成果还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这项由上海东华大学、圣欧(苏州)安全防护材料有限公司和广东彩艳股份公司共同开发研究的技术和装备,开启了芳纶1313产业化的进程。圣欧开发部工程师颜言告诉记者,芳纶1313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高科技纤维,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芳纶产品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耐高温纤维中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他说,在目前年产间位芳纶2000吨的基础上,公司决定扩建产能,二期工程计划达到年产7000吨芳纶1313和3000吨绝缘复合材料的规模。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芳纶产量在3.1万吨,其中美国杜邦公司产量最大,为2.5万吨,其次是日本帝人公司,年产2500吨左右。我国生产芳纶1313的企业主要有烟台氨纶、圣欧集团和广东彩艳股份公司等,年产总量在5000吨~6000吨之间,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高级工程师张艳博士介绍说,国家出台的建材下乡政策,产业用纺织品可以助一臂之力。一些高性能纤维用于建筑材料,可以起到增强、防火、阻燃的功效。如果可以把这些高性能纤维纳入建材下乡的范围,就可以扩大产业用纺织品用途,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市场。
2、低碳:促产业提速快速发展
环保低碳是当今世界主流,减少碳排放是国家长期目标。由于聚苯硫醚(PPS)纤维具有耐磨损、高熔点(200度不熔化)和稳定性的特征,为工业除尘首选材料,在我国煤炭、电力、水泥行业被广泛使用,充当减排的“尖兵”。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燃煤电力、燃煤锅炉袋式除尘设备占到除尘设备总量不到10%。随着国家环保力度加大,对袋式除尘技术优势的认识也逐步提高,PPS纤维的年需求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另外,PPS纤维在城市垃圾焚烧、汽车尾气除尘、保温材料、绝缘材料、化工过滤材料等其它方面的应用也十分广阔,需求量也逐年加大。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PPS纤维产业化进程。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参与工艺路线的研制,四川得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级高新产品研发项目——聚苯硫醚纤维产业化生产,于2008年1月投料开车成功,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产品销售的垄断。目前,得阳股份的聚苯硫醚生产能力已经接近3万吨/年。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该公司已经规划实施了新的扩产项目,预计在2010年,聚苯硫醚的生产能力将稳居世界首位,产品的性能也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今年1月,江苏瑞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高性能PPS纤维的新厂在江苏张家港落成并顺利投产,使我国PPS纤维生产初步实现了产业化。这将为国家电力行业袋式除尘的推广解决原料的瓶颈。此举符合国家节能环保和“低碳经济”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我国PPS纤维生产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
开发出新材料。新材料按组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 料性能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 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 以实现某种功能,如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敏材料、热敏材料、隐身材料和制造原子弹、氢弹的核材料等 。新材料在国防建设上作用重大。例如,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使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十万次提高到现在的每秒百亿次以上;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工作温度每提高100℃,推力可增大24%;隐身材料能吸收电磁波或降低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等等。
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性质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