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的目标定位及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 《财务管理原理》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但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课程内容设置重复,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文章在定位《财务管理原理》的目标和内容安排的基础上提出对应的教学方法,并对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原理; 目标定位; 教学方法 一、《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目标定位 《财务管理原理》是财务管理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大部分高校都设有此课程,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财务管理的知识体系,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二是为了区别于会计学专业,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基本是从会计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课程设置上与会计学专业相似度很高,因此,将原会计学专业设置的《财务管理》课程分解为《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两门课程以区别于会计学专业。在实践中更多的是为了第二个目的,直接导致了这两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分工不明确、内容经常重复等问题。
由于我国高校教师对《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和困惑,胡爱荣等(2009)认为《财务管理原理》的教学实践中存在教材选择难、课程内容安排难、课程中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笔者在该教学实践中所遭遇的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难以选择到合适的教材,目前市场上的相关教材一般命名为《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基础》或《初级财务管理》等,但就其内容覆盖面上看与《中级财务管理》和一般的财务管理课程并无二致;二是教师在选择施教内部选择的困惑,如何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施教,将压缩中级财务管理任课教师的空间。为解决这一矛盾,在实际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将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给同一老师,由其按照财务管理的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产生的实际后果就是将财务管理课程分成两学期讲授,导致《财务管理原理》课程只有其名,而无其实。
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前提是需要对该课程在整个财务专业培养计划中的目标和地位准确定位。笔者认为《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的课程目标可以设定为三个方面,并辅之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一)《财务管理原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 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主要是指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该部分内容应该成为本课程重要的讲解内容之一。以笔者管见,财务管理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观念在财务中的地位类似于借贷记账法在会计中的地位,其基础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将这部分内容讲深讲透,并向学生介绍其在后续课程中的运用情况,如在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二)《财务管理原理》的第二个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框架的基本内容
财务理论的框架以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为逻辑起点,融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等始终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的。所有财务理论研究的目标函数也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如资本结构理论权衡的是权益融资的高成本、低风险和负债融资的低成本、高风险;投资组合理论权衡的是投资收益和风险;利润分配理论权衡的是管理层和投资者的利益。所有理论的目标都是为了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三)《财务管理原理》的第三个目标是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有一
些感性认识
主要包括对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评价等财务管理各环节的工作有所认识。
二、《财务管理原理》的教学方法探索 《财务管理原理》的课程目标特点是覆盖面广,强调实现财务知识的结构化,与此对应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财务基本概念、财务基础理论和财务管理实务三大模块,教学任务重,教学要求高,显然单凭教师的课堂讲解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需要多种方法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采取的主要方法包括:任课教师讲解法、案例讨论法和研究性教学方法等。
三种教学方法对应的是三类财务管理原理的内容。首先,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是由任课教师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框架;其次,为使学生能够对财务管理实践有所了解,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介绍财务管理的实务;最后,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财务管理概念和实践过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性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财务理论,以解释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这三部分的内容是循序渐进、依次深入的。
(一)财务管理基本概念:任课教师讲解法
由于学生通过《财务管理原理》这门课程才开始接触到财务管理的内容,教师对于基本概念的讲解是本门课程的重要任务。学生准确掌握财务概念、术语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财务管理的基础,教师必须将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清晰而深入地灌输给学生,即在每一章的开头由任课教师讲解财务基本概念,如在概论部分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的联系和区别、财务目标;风险衡量和价值观念部分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时间价值等概念。以“财务风险”为例,教科书的标准定义是“企业负债导致的不能清偿的风险”,而在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大部分著作和文献中,财务风险的定义被放大,包含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因此,在概念讲解时,需要全面介绍各种不同的定义,为学生进一步研究提供最初的概念规范。
(二)财务管理实践认知:案例讨论法 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后,具备了解和分析财务实践的能力,从课程设置上也需要进行专业实践教育。案例分析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方法,这里所说的案例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通常具体企业的案例,还包括广义的所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如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现状等。从这些案例讲解和讨论过程中,既要达到使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实践有感性的认识,又要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出问题,只有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才说明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了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三)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研究性教学 学生经过上述两个过程后,对财务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会产生一些疑问,如何解释这些问题和疑问?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成为课程的必要内容,而通过研究性教学方法则是教授财务理论的最好办法。李亚峰(2010)在回顾研究性教学起源和发展过程后提出,这种教育理念要求变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基础的教育为以知识探索为基础的教育,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者,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由“继承型”向“创新型”转变。所以,研究性教学的要义在于,一是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二是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学习掌握沟通和表达能力,在团队学习中不仅探索知识,而且能够提高综合素质。任课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需要做的具体工作是确定研究性主题,并指定基本的参考资料。笔者根据对《财务管理原理》目标的定位,在实践中坚持对财务管理原理课程研究性教学进
行不断的探索,在财务理论模块采用研究性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任课教师拟定若干个理论专题,对应本课程的具体章节,每一章设定一个理论专题,具体的理论专题及其内容如表1所示。
第二,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承担专题的研究和讲解工作,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参考书和文献,按照具体内容将每个理论专题进行文献综述,并与任课教师反复沟通确定最终该理论专题的内容,做成课件,在班级相互交流,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由教师承担学生讲解中的点评工作。
三、实施效果、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实施效果小结
笔者在《财务管理原理》教学实践中,将上述安排付诸于教学实践,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了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积极性;第二,学生的财务管理知识面比较宽泛,对财务管理的框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第三,强化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教学改革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理论上宽度有了,但在理论深度的了解上有所欠缺;二是由于教学内容安排上显得过于充实,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三是这些内容的安排与后面的财务理论专题和高级财务管理的内容可能存在重复,需要积极与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沟通协调。
(三)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一是加大对学生理论专题学习的指导力度,尤其指导学生加强对外文文献的阅读,除掌握基本的结论外,还应该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的方法,以加强理论掌握的深度。
二是加强对财务管理理论历史发展的梳理。任课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将每个理论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跳出来让学生阅读,直到学生梳理理论发展的脉络,并能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对本科生而言可能难度很大,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三是在实践性环节还需加大力度。目前所谓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多的是依赖案例教学和到企业参观,到企业见习往往是走马观花,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实践环节,采用问题式的实践教学,在实践之前首先让学生提出财务管理的课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具体的问题,带着问题到企业去。
【参考文献】
[1] 胡爱荣,关雪梅,尹■.财务管理原理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8-29.
[2] 李亚峰.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