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版概论
第1节 出版活动
一、出版的概念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在我国最早使用“出版”,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1906年清政府《大清印刷物专律》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
编辑、复制、发行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
作品:文字作品、口述、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美术、建筑作品、摄影、电影、设计图、地图、模型、计算机软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
1. 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 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
3. 意识形态属性
4. 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一)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 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
2.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 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 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 形成舆论导向
2)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 促进社会和谐
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 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3.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4.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 增进文化积累
2) 推进文化创新
3) 促进文化交流
第2节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 指导思想
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 方针原则
1.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4. 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5. 坚持质量第一:选题对路、内容正确充实,有尽可能高的思想性、科学性或艺术性,对出版
物的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物质生产质量严格要求,精益求精。
三、 主要任务
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3. 弘扬中华文化
4.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5. 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3节 出版物
一、 出版物的要素
1) 具备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像、图形、声音或者其他符号的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
可供欣赏、阅读。
2) 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3) 有一定量的复本,从而有可能向公众发行传播。
二、 出版物的种类
(一) 根据出版物总体特征的分类
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
(二) 根据出版物内容所属学科的分类
(三) 从其他角度所作的分类
三、 出版物的特殊性
(一) 即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
(二) 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
(三)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上的特殊性
第4节 出版资源
一、 出版资源的概念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
1) 物质资源——与其他企业的物质资源没有根本区别
2) 人才资源——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同时还包括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
3) 信息资源——内容广泛,可扩大、增值,是再生型资源。
二、 出版资源的特点
(一) 人才资源的特点
(二) 信息资源的特点
三、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
(一) 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 紧跟社会的发展
2. 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
3. 及时更新已有成果
4. 着力打造品牌并扩大其影响
5. 开发国外资源
6. 组合运用多种媒体
(二)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 着力于深度开发
2. 重视调查研究
3. 强化创新意识
4. 提高信息把握能力
5. 注重信息质量并提高其使用价值
(三) 信息资源的维护
1) 不断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2) 不断更新、优化信息资源
3) 实现专业化管理
4) 建立信息资源预警和应急机制
第5节 我国出版业
一、 我国出版业的特点与构成
(一) 我国出版业的特点
1. 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2. 具有产业经济属性
3. 富有文化创意价值
4. 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
5. 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
(二) 我国出版业的构成
二、 我国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 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 推进公益性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2. 推动经营性出版单位转制,重塑市场主体
3. 推进联合重组,加快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4. 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
5. 加快推进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建设
6. 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 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 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业态
2. 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业态
3. 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业态
4. 发展印刷复制业
5. 发展出版流通业
三、 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出版业
(一) 台湾地区出版业
(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业
(三) 澳门特别行政区出版业
第6节 主要发达国家出版业概况
一、 美国出版业
二、 英国出版业
三、 法国出版业
四、 德国出版业
五、 日本出版业
第7节 出版学概述
一、 出版学的学科性质
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为出版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出版学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其学科性质属于应用科学,不是基础科学。
二、 出版学的研究对象
出版学是关于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就是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出版
活动本身的规律性。
三、 出版学的学科内容
(一) 出版与社会的关系
(二) 出版物
1. 出版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 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
(三) 出版业
1. 出版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
2. 出版业的机制体制
3. 出版业的机构和发展方式
(四) 出版物市场
(五) 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1. 编辑类:编审、副编审(高),编辑(中),助理编辑(初)
副编审职责:
1) 搜集研究有关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或方案。
2) 制定选题规划,指导有关编辑人员组织实施。
3) 担任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
4) 复审或终审稿件,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5) 对有关图书进行评论。
6) 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撰写编辑学方面的论着或教材,指导和培养专业人才。
编辑职责
1) 搜集研究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编辑出版信息,提出选题设想并进行组稿。
2) 独立审读、加工整理稿件,检查图书成品
3) 做好图书的宣传工作,撰写书讯、书评
4) 总结编辑工作经验,指导、培养助理编辑
助理编辑职责:
1) 协助编辑进行工作
2) 在编辑指导下,搜集整理有关学科的情报、信息,练习组稿
3) 在编辑指导下,初审和加工稿件,协助发稿
4) 检查样书,练习撰写书讯、书评
5) 分担编辑室内其他工作
2. 技术编辑类:技术副编审(高),技术编辑(中),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初)
技术编辑职责:
承担书稿、尤其是重要或复杂的书稿的技术设计工作
研究选择特殊书稿的设计方案
解决有关疑难问题,指导助理技术编辑、技术设计员进行工作
技术设计员职责:
1) 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助理技术编辑职责:
1) 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3. 校对类:高级校对(高),一级校对(中),二、三级校对(初)
一级校对职责:
承担各种书稿的校对工作
承担各种书稿校样的文字技术处理和付印样通读工作
检查各校次的校对质量,解决校样中的疑难问题
指导二级校对和三级校对进行工作
三级校对职责: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初校、二校工作。
二级校对职责:在一级校对的指导下,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校对工作。
(六) 出版管理体制、出版法规及宏观管理
(七) 中外出版历史
四、 出版学的相关学科
出版学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属于应用科学,不是基础科学。
五、 中外出版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概述
(一) 中国的出版研究和学科建设
(二) 外国的出版研究与学科建设
六、 开展出版学研究的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数字出版与数字出版产品
第一节 数字出版概述
一、 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概念
(一) 电子出版
(二) 互联网出版
(三) 手机出版
二、 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一) 数字出版的概念
(二) 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
1. 内容生产数字化
2. 管理过程数字化
3. 产品形态数字化
4. 传播渠道网络化
三、 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
(一) 数字出版的兴起
(二) 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特点
1. 数字出版发展势头强劲
2. 国家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3. 数字出版投入和产出矛盾冲突
第二节 一、 信息处理技术
元数据
数字出版相关技术
二、 互联网技术
第三节 数字出版产品
一、 数字出版产品的特点
第一, 物理空间利用率高
第二, 复制成本低廉,有利于环保。
第三, 版本更新和发行都能做到快速便捷。
第四, 方便消费者全面把握知识信息。
第五, 互动性强,收集反馈信息便捷。
二、 数字出版产品的种类
(一) 数字图书
(二) 数字报纸
(三) 数字期刊
(四) 数据库出版物
(五) 手机书
(六) 手机报
(七) 手机刊
(八) 手机音乐
(九) 电子书
1. 内容构成
2. 阅读设备
3. 阅读软件
(十) 按需印刷
(十一) 动漫和网络游戏产品一、 ‘编辑’的概念
第三章 编辑概论
第一节 编辑与编辑工作
编辑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
二、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一,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第三,编辑工作对出版单位的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三、 编辑工作的特点
(一) 政治性
(二) 思想性
(三) 科学性
(四) 创造性
(五) 选择性
(六) 及共性
(七) 中介性
四、 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
(一) 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
(二) 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引导功能
(三) 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一、 编辑人员的能力
(一) 政治认知能力
(二) 策划能力
(三) 语言文字能力
1. 规范能力
2. 加工能力
3. 写作能力
(四) 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节 编辑人员
(五) 判断能力
(六) 信息感知能力
(七) 审美能力
二、 编辑人员的责任
(一) 政治责任
(二) 社会责任
(三) 把关责任
(四) 宣传引导责任
三、 编辑的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
(一) 编辑的作者工作
1. 发现作者
2. 选择作者
3. 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
4. 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
5. 为作者服务
6. 维护作者权益
(二) 编辑的读者工作
1. 进行读者调查
2. 为读者服务
3. 处理读者来信
第三节 编辑学研究
一、 编辑学的学科建设
1949年,李次民《编辑学》,是世界上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着。
二、 编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 编辑学的研究对象
(一) 研究编辑活动的性质
(二) 研究编辑活动的任务及其实现手段
(三) 研究编辑活动的作用
(四) 研究编辑活动的规律
四、 编辑学的学科内容 104
(一) 编辑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二) 编辑过程
1) 信息采集
2) 选题策划
3) 组稿
4) 审稿
5) 签订出版合同 (期刊编辑不需要)
6) 加工整理
7) 整体设计
8) 审定发稿
9) 校样处理
10) 样品检查
11) 出版物宣传
12) 反馈信息收集
(三) 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四) 编辑活动的创造性及其特点
(五) 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六) 编辑历史
第四章 中国近代出版历史知识
第一节 近代印刷业的发展
一、 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
1.近代造字技术
2.近代印刷技术
1815年,澳门东印度公司印刷所成立,为了印刷《华英字典》,传教士汤姆斯专门刻制了一套中文铅合金活字,10枚,这是中国最早的中文铅合金活字。
1838年,传教士米怜发明用钢冲压制作中文字模的方法,这些方法很快传入中国。
1858年,姜别利发明了电解法铸造汉字字模的新方法,制成了大小铅字7种,分为1-7号,称为“美华字”。美华字在中国通用几十年的字模和铅字。
19世纪初,传教士首先在中国引进用铅活字排版的机械印刷。
第一部用机械印刷汉字的图书,是《华英字典》。
(二)石印技术的兴衰
石板印刷时最早的平板印制术。1821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雅加达建立印刷所,1828年用石印印刷出版《中文课本》。
1832年,广州出现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印刷所。
1833年,广州出版了石印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874年,石印技术进入上海,首先出现在土山湾印书馆中。但真正光大门庭的是英国人美査办
的点石斋书局。
点石斋书局全盛时期有10多部印机,并在北京、浙江等地开设20多个分店。
1881年,中国人自办的石印局——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
1891年,同文书局受清政府委托,印刷《古今图书集成》。
从清末到民初,全国常用石印技术印书达上百家之众,明显多于铅印业。
(三) 铅印技术主导地位的形成
二、 近代印刷业的发展
三、 新技术对图书形态的影响
第二节 近代出版机构
一、 早期传教士创办的出版机构
中国近代的外资出版机构主要由外国传教士创办。
1) 墨海书馆
二、 晚清政府办的出版机构
(一)地方官书局
(二)洋务派创办的出版机构
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官办洋务学堂。
三、 民营出版机构
(一)民营出版机构的崛起
(二)民营出版机构云集的上海成为中国出版中心
(三)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
1.商务印书馆
2.中华书局
3.世界书局
4.其他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
(四)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运营模式
1.机构组织
2.人员构成
3.资本构成
4.选题开发
5.发行方式
四、 文化团体办的出版机构
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六、 国民党办的出版机构
一、 近代报纸
二、 近代期刊
三、 近代图书
(一)教科书与教育类图书
(二)翻译作品
第三节近代出版物
(三)古籍
(四)工具书
(五)丛书
第四节 近代着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实践
一、 近代着作权法的颁布与实施
(一)近代着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大清着作权律》的颁布
(二)《中华民国着作权法》的颁布、修订与实施
二、 出版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
第五章 出版行政管理
第一节 出版行政管理概述
一、 出版行政管理的概念
二、 依法实施出版行政管理
我国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
(一)出版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
(二)出版行政管理的重要法规
(三)出版行政管理的重要规章、规范性文件
第二节 国家对出版单位的管理
一、 出版单位设立的审批制度
二、 出版单位变更登记事项审批和注销登记制度
(一)出版单位的变更审批
(二)出版单位中止出版活动的备案
(三)出版单位的注销登记
三、 出版单位年度核验制度
期刊出版单位——1年一次
图书、音像、电子——2年一次
四、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
(一)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的要求
(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取得
(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报考条件
(四)对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获得者的管理
1.接受继续教育
2.职业资格登记
3.责任编辑注册
(1)首次注册
(2)续展注册
(3)变更注册
(4)申请续展注册的资格保留期
4.违规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五、 领导岗位持证上岗制度
第三节 国家对出版业务活动的管理
一、 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制度
(一)评估指标体系
(二)评估等级及有关政策
二、 年度出版计划备案制度
三、 重大选题备案制度
四、 书号、刊号管理
五、 出版物质量管理
(一)图书质量监督检查
(二)对图书质量的奖惩措施
1.奖励措施
2.处罚措施
(1)对内容不合格图书的处罚措施
(2)对编校质量、印刷质量不合格图书的处罚措施
(3)对不合格图书直接责任者的处罚措施
六、 出版物样本送交制度
第四节 国家对出版物印刷复制活动的管理
一、 关于书刊委托印刷的规定
(一)对书刊出版单位的规定
(二)对印刷企业的规定
二、 关于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复制的规定
(一)对出版单位的规定
(二)对复制单位的规定
三、 光盘类出版物的SID码
第五节 国家对出版物市场的管理
一、 关于出版物市场管理的一般规定
二、 关于出版物总发行的规定
三、 关于出版物分销的规定
(一)对出版物分销的共同性规定
(二)对出版物批发的规定
(三)对出版物零售的规定
(四)对出版物连锁经营的规定
第六节 国家对出版活动的扶持政策
一、 实行优惠的经济政策
二、 扶持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一)从制度上确保教科书出版发行秩序
(二)在政策和物质上支持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三、 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与盲文出版
(一)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活动的扶持
(二)对盲文出版活动的扶持
四、 扶持在农村和特殊地区发行出版物
五、 组织和扶持重大出版工程
六、 设立专项基金
第七节 国家对出版活动的奖惩措施
一、 对优秀者的褒奖
(一)对优秀出版物的鼓励
(二)对优秀者的奖励
二、 对违法者的惩戒
(一)对擅自从事出版物经营活动者的惩戒
(二)对违反关于出版物禁载内容规定的违法者的惩戒
(三)对非法出版中小学教科书者的惩戒
(四)对买卖书号、刊号者的惩戒
(五)对违规委托印刷或复制行为的惩戒
(六)对实施其他违法行为者的惩戒
(七)对出版行政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惩戒
第六章 出版社经营管理
第一节 出版社经营管理概述
一、 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含义
二、 出版社经营的目标和决策
(一)出版社经营目标
1.社会效益
2.出书定位
3.合理的出书规模和结构
4.市场占有率与品牌地位
5.赢利能力
6.发展速度
7.人力资源开发
(二)出版社经营决策及其步骤
三、 出版社管理的职能和种类
(一)出版社管理的基本职能
(二)出版社管理的种类
1.按管理范围划分的管理种类
2,按管理对象划分的管理种类
四、 出版社管理机制
(一)目标管理
(二)岗位责任管理
(1)以定量考核为主的制度
(2)以职能考核为主的制度
(3)定性和定量考核结合的制度
(三)项目管理
1.项目全过程管理
(1)项目的计划与设计
(2)项目的计划审定
(3)项目的出版实施
(4)项目的控制分析
(5)项目的总结
(6)项目的效益评估与结算
2.项目职能管理
1) 项目的综合集成管理
2) 项目的范围管理
3) 项目的时间管理
4) 项目的成本管理
5) 项目的质量管理
6) 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
7) 项目的沟通管理
8) 项目的风险管理
9) 项目的采购管理
(四)不同管理机制的关系一、 出版社计划的作用
(一) 优化出书结构
(二) 确定出书规模
(三) 全面整合营销
(四) 协调全社行动
第二节 出版社计划管理
二、 出版社计划管理的内容
(一)选题计划
1.年度选题计划
2.长期选题计划
(二)年度出书计划
1.初版、再出版出书计划
2.重印书出书计划
3.两部分图书比例的把握
(三)发稿计划
1.发稿计划的编制
2.发稿计划与出书计划、选题计划的关系
(四)印制计划
(五)营销计划
(六)财务计划
第三节 出版物质量管理
一、 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
二、 出版物质量管理措施
(一) 选题集体论证制度
(二) 选题报请审核备案制度
(三) 三级审稿责任制度
(四) 责任编辑制度和编辑持证上岗制度
(五) 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
(六) 出书后的评审制度
(七) 其他几项制度
1. 重要选题图书外审制度
2. 各学科交叉审读制度
3. 专家通读及专项检查制度
三、 高度重视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
第四节 出版社财务管理
一、 出版社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对出版社经营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任务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二、 出版社的成本管理
三、 出版社的纳税管理
(一)增值税
1.增值税税率
图书税率为13%
2.增值税计算中的相关项目
1) 当期含税销售额
定义——某个月因销售出版物所取得的总收入
2) 当期不含税销售额
定义——当期含税销售收入中所办含的增值税税额分离后,剩余的由出版社获取的销售收入部分。
3) 当期增值税销项税额
定义——当期销售总收入中,应上缴国家的增值税税款金额。
当期销项税金金额等于当期不含税销售收入乘以规定的增值税税率。
4) 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
指出版社购买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税额,把支付货款时一同支付的增值税金额叫做进项税金额。
5) 当期累计进项增值税额
6) 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
3.增值税计算步骤
增值税计算采取抵扣法计算。
(二)营业税
5%
(三)所得税
1.企业所得税
25%
2.个人所得税
1) 稿酬的个人所得税纳税基数
税率为20% 并按应税金额减征30%
2) 稿酬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式
当收入4000以下,扣除800免税,按20%征税,然后减征30:
个人所得税=(稿费收入-800元)*20%*(1-30%)
当收入4000以上,扣除20%免税,按20%征税,然后减征30%:
所得税=稿费人均收入额*(1-20%)*20%*(1-30%)
(四)附加税费
城市建设费 7%
教育附加税:3%
(五)其他税收
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
第五节 出版社的发行管理
一、 发行渠道建设
(一) 渠道建设要积极主动,体现出版社自身的特点
(二) 深入挖掘各种渠道的价值
(三) 布局合理,逐步完善,长线短线相结合
(四) 有重点地开发渠道
(五) 构建系统全面的渠道网络
二、 客户管理
(一) 强化服务意识
(二) 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三) 加强客户管理的信息化
(四) 要充分调动客户的积极性
第六节 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
一、 以全员劳动合同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
(一) 劳动聘用制度
(二) 岗位聘用制度
(三) 选人用人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
二、 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用制度
(一) 坚持科学的结构比例
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 1:2:5:2
(二) 有明确的专业技术岗位职责要求
三、 岗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
四、 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第七节 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
一、 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一) 系统地储存和管理各种信息
(二) 有助于协调和控制日常经营管理活动
(三) 为经营管理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四) 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二、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一) 个别流程管理信息系统
(二) 全社集成管理信息系统
(三) 优化流程高度集成管理信息系统
三、 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一) 要制定长远规划并认真实施
(二) 要重视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的调整与规范
(三) 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与各项保障机制
(四) 要充分考虑信息标准化问题
(五) 要考虑信息安全
一、 出版物市场的概念
二、 出版物市场的构成要素
(一) 出版物商品供给者
(二) 出版物商品
(三) 出版物商品需求者
1. 需求者与市场的关系
2. 需求者形成市场的条件
第七章 出版物市场
第一节 出版物市场概述
1) 有购买动机
2) 有购买能力
3) 达到一定数量
(四) 出版物市场信息
三、 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
(一) 卖方市场的特征
需求大,供给小,供货紧张
需求者竞争导致价格上升
供给价格弹性小,需求价格弹性大
(二) 买方市场的特征
需求饱和,供给过剩
供应者之间竞争导致价格下降
需求价格弹性小,供给价格弹性大
(三) 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出版理念
不断开发适合消费者需要的出版物
四、 出版物市场竞争
(一) 品种竞争
最基本的竞争方式
(二) 质量竞争
竞争的核心
(三) 价格竞争
(四) 宣传竞争
(五) 服务竞争
一、 出版物市场需求的特征
(一) 无限扩展性
第二节 出版物市场需求
消费者对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上不断增长、永无止境
(二) 多样性
消费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不同多种多样
(三) 层次性
消费者对出版物的内容需求、形式方面不同层次要求
(四) 可诱导性
通过改变市场活动或改变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某些因素可让需求发生转移
(五) 专指性
每一种出版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消费对象
(六) 伸缩性
人们对出版物的需求会因某种因素发生变化
(七) 区域性
地理、文化、差异,影响消费者需求差异
(八) 时效性
1. 与出版物内容有关的时效性
2. 与出版物品种有关的时效性
二、 影响出版物市场需求的因素
(一) 政治因素
(二) 经济因素
(三) 人口因素
(四) 社会文化因素
(五) 科学技术因素
(六) 教育因素
第三节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
一、 出版物市场细分的概念
二、 出版物市场细分的作用
(一) 有利于确立目标市场
(二) 有利于提高竞争能力
(三) 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要
(四)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三、 市场细分的程序
(一) 选定出版物的市场范围
根据自己的条件,确定与自己最有关系的一个或若干个局部市场
(二) 选定市场细分的基本杠杆
消费者收入、职业、购买能力、发行上规模等
(三) 确定细分变量
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经济收入等
(四) 组织市场调查
取得细分变量的各种数据
(五) 数据整理和分析
对数据进行整理、组合
(六) 对初步结果进行评估
对细分出的市场进行评估,确定市场细分是否符合要求
(七) 测算、评估细分市场
对细分市场的规模、性质,估量各细分市场的大小、竞争状况和变化趋势
四、 出版物的个人市场与集体市场
(一)个人市场
为满足自己消费需要而购买出版物的市场。
1) 需求结构复杂
2) 购买力流动频繁
3) 购买行为次数多
(二)集体市场
各类社会组织和团体使用集体经费为单位职工购买。
1) 交易方式集中
2) 购买力有波动
3) 需求内容稳定、连续
4) 决策者、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
5) 需求价格弹性小
五、 目标市场
(一) 目标市场选择
1. 细分市场的规模
2. 细分市场的发展潜力
3. 细分市场吸引力
1) 现实竞争者
2) 潜在竞争者
3) 替代品
4) 消费者
5) 发行商
4. 市场占有率
5. 出版单位自身的目标和资源
(二) 目标市场进入策略
1. 无差异策略
面向整个市场,为所有消费者提供产品,满足消费者共同需要
出版社要有强大的促销能力和发行渠道,最快的速度把出版物引入市场。
2. 差异策略
面对整个市场,满足消费者的个别需求,不是共同需求
3. 集中性策略
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集中力量进入
扩大某一个出版物类别的品种,满足消费者个别需求
形成特色经营,强化出版单位的专业形象,增强竞争力
(三) 目标市场定位策略
1. 强化定位
在消费者心目中加强出版单位形象的定位策略。
2. 补缺定位
寻找尚未被占领或瓜分的细分市场的定位策略。
开拓新品种、突出新创意、增加产品新功能
3. 比较定位
通过与同类出版物比较,突出自己的特点,确定自己的地位。
4. 首席定位
适用市场占有率高、信誉好、质量高的产品
不断提高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知名度,保持市场第一!
5. 避强定位
避开强有力的竞争者而在其旁开辟新市场
第四节 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一、 市场调查的内容
(一) 消费者调查
(二) 市场环境调查
(三) 出版物调查
(四) 市场竞争调查
二、 市场调查的程序
(一) 市场调查目标的确定
调查主题,一般经过提炼调查主题、确定调查项目和形成假设三个步骤。
(二) 市场调查设计
1. 确定所需资料及资料的收集方法
2. 选择调查工作的执行者
3. 确定调查样本
4. 估计调查费用
5. 作出时间安排
6. 制定调查计划
(三) 市场调查计划的执行
1. 收集信息资料
2. 处理信息资料
3. 分析与综合信息资料
4. 提交调查报告
三、 市场预测的内容
(一) 市场需求预测
1. 市场需求总量预测
2. 细分市场需求量预测
3. 消费者购买行为预测
(二) 出版物产品预测
(三) 价格预测
(四) 销售预测
1. 行业销售预测
2. 市场占有率预测
四、 市场预测方法
(一) 定性预测方法
在充分利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依靠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判断。
1. 消费者意向判断法
2. 销售人员意见综合法
3.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
(二) 定量预测方法
以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工具
1. 需求弹性预测法
2. 时间序列预测法
3. 回归分析法
第五节 市场营销策略
一、 产品策略
(一) 产品整体概念策略
1. 核心产品(内容)
2. 有形产品(外在形式)
3. 附加产品(服务)
(二) 出版物品牌策略
1. 产品项目品牌策略
2. 品种品牌策略
3. 作者品牌策略
(三) 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1.投放期的特点及其营销策略
特点:销售量不大、销售量增长缓慢
策略:大力宣传、鼓励促销、促使迅速转入成长期
2.成长期的特点及其营销策略
特点:销售量不断增长
策略:集中力量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新一轮销售高峰
3.饱和期的特点及其营销策略
特点:市场呈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策略:判断饱和期长短、谨慎发货,做好滞销准备
4.滞销期的特点及其营销策略
特点:出版物销量急剧下降
策略:撤退
二、 价格策略
(一) 收益定价策略
根据预期收益水平的不同
1. 撇脂定价策略:高定价,适用高质量图书
2. 渗透定价策略:低定价
3. 满意定价策略:中定价
(二) 心理定价策略
1. 整数定价策略:价格定位整数不带零头
2. 尾数定价策略:价格用零头结尾,如19.8
3. 分级定价策略:给不同等级的出版物定出不同的价格
4. 声望定价策略:根据消费者的信任心理采取较高的价格
三、 渠道策略
(一) 渠道设计
出版物从出版单位向消费者转移时所需经历的途径。
起点:出版单位——终点:消费者
1. 渠道长度决策
零渠道——又称直销,出版单位将出版物直接销给消费者
短渠道——一个中间商
长渠道——两个及以上中间商
2. 渠道宽度决策
发行流量大,宽渠道;发行流量小—窄渠道
1) 密集分销
迅速扩大市场覆盖率、快速进入市场
2) 选择性分销
集中某一区域密集分销
3) 独家分销
主要用于批发环节
3. 规定渠道成员的权利与责任
规定渠道成员的权利与责任。如付款周期、退货率等。
(二) 渠道管理
1. 渠道跟踪
2. 渠道激励
3. 渠道调整
四、 促销策略
(一) 出版物促销的目的
(二) 出版物促销的内容
(三) 出版物促销的手段
(四) 出版物促销的方法
1. 人员促销
1) 上门推销
2) 展示推销
3) 网店推销
4) 服务推销
2. 非人员促销
1) 广告促销
2) 公关促销
3) 营业推广
4) 网络促销
一、 法兰克福书展
第六节 国际书展
时间:10月的第一个周三
职能: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书展、是出版信息和着作权贸易信息交流中心
二、 伦敦书展
时间:每年3、4月间
职能:主要是着作权贸易
三、 美国书展
时间:每年5、6月间
职能:图书批发交易、除法兰克福外规模最大书展
四、 我国的国际书展
(一)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时间:每年8、9月间
职能:图书交易、着作权贸易
(二) 香港书展
时间:每年7月
主办:香港贸易发展局
职能:图书销售为主、着作权贸易为辅
(三) 台北书展
时间:每年1月
职能:着作权贸易
第八章 着作权知识
第一节 着作权与着作权法
一、 着作权
(一) 着作权的权力范围
着作权又称“版权”,是指文学作品的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
人身权——与作者的人身不可分割、不直接涉及财产的权利。
财产权——可以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收益的权利。
(二) 着作权的特征
1. 无形性——相对于有形财产权,着作权客体不以其在有形载体上的固定为要件。着作权人也
不以实际占有有形物为要件。
举例: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着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2. 专有性
垄断性或排他性
3. 时间性
财产权、发表权有时间限制
4. 地域性
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
二、 着作权法
(一) 我国着作权法的立法依据和立法原则
保护作品作者和传播者的利益
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与传播
(二) 我国有关着作权法的主要法律法规
(三) 国际着作权条约
1. 《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1886年诞生,我国1992年加入
1) 国民待遇原则
2) 自动保护原则
3) 独立保护原则
4) 最低保护原则
2. 《世界版权公约》
3.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4. 两个“国际互联网条约”
5. 《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授权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
第二节 着作权的主体和客体
一、 着作权的主体
二、 着作权的客体
(一) 作品的特征
(二) 我国着作权法对作品予以保护的原则
1. 国籍原则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着作权。
2. 互惠原则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着作权,受本法保护。
国际条约
双边协议
3. 地域原则
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着作。
(三) 我国着作权法给予保护的作品种类
(四) 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监管
第三节 着作权的内容
一、 人身权
(一) 修改权
作者对其作品进行修改的权利。
未发表:作者可以任意修改
已发表:受到一定限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如出版社)
(二) 保护作品完整权
保护作品不被歪曲、篡改的权利
二、 财产权
“经济权利”,可以为作者带来经济收益的权利。
(一) 出租权
只针对电影作品、计算机软件
不包括文字作品、美术作品
(二) 展览权
只针对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和复印件
(三) 表演权
分为公开表演和机械表演
(四) 放映权
电影作品、美术作品、摄影作品
(五) 广播权
(六) 摄制权
制片权
(七) 应当由着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三、 邻接权
(一) 邻接权的概念
作品的传播者也称为“邻接权人”,分为:
1) 出版者:版式设计权,保护期10年
2) 表演者:
3) 录像录音制作者:不享有表演权、广播权
4) 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对邻接权人的保护水平没有对着作权人那么高
(二) 邻接权的种类与内容
(三) 邻接权人的义务
第四节 着作权的归属与保护期
一、 着作权的归属
(一) 演绎作品
即派生作品,改编、翻译、注释、整理。
着作权由演绎人享有,但行使着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着作权:
1. 必须保护原作品的完整性,忠实于原着的主题、内容
2. 在演绎作品中要指明原作者姓名
3. 若原作品尚未进入公有领域,应事先取得原作者授权。符合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条件的除外。
(二) 汇编作品
着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但行使着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着作权:
1. 应尊重原作品着作权人的人身权
2. 若原作品尚未进入公有领域,应事先取得原作者授权。
3. 使用汇编作品时,若原作品尚未进入公有领域,使用者应向汇编人和原作者支付报酬。
(三) 电影作品
着作权人许可他人将其作品摄制成电影作品,视为已同意进行必要的改动。
1. 整体着作权:归制片人,编剧、导言等具体创作者可得到劳动报酬,并享有署名权。
2. 分享着作权:剧本、音乐等作者有权单独使用。
(四) 职务作品
着作权由创作者享有,但其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如剧本、曲谱等。
作品完成2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使用该作品。
经单位同意,作者许可第三方使用的,所获报酬应由作者和单位按约定比例分配。
(五) 委托作品
受委托创造的作品,着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着作权属于受托人。
二、 着作权保护的期限
1. 无期限保护
2. 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
3. 首次发表后50年
第五节 着作权限制
一、 合理使用
(一) 必须是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 可以不经着作权人许可
(三) 不向其支付报酬
(四) 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五) 不得侵犯着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主要是人身权)
1. 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2. 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而复制本单位收藏的作品
3. 免费表演已发表作品
4. 对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
5. 将中国作者已发表的汉语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作品在国内出版发行
6. 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版本
二、 法定许可
(一) 必须是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 可以不经着作权人许可
(三) 应向其支付报酬
(四) 应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五) 不得侵犯着作权人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利
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的区别在于:前者必须付酬,后者不必付酬。
第六节 着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
一、 许可使用和转让的区别
许可——不改变着作权的归属,仅仅是使用权的暂时转移,被许可方没有处分权。
转让——受让人取得的是所有权,可以成为着作权主体,但一般是有时限的。
着作权转让也称“着作权买断”,即部分或全部财产权一次性无时限地有偿转让。、
二、 图书出版合同要点
三、 着作权转让合同
(一) 作品的名称
(二) 转让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
(三) 转让价金
(四) 交付转让价金的日期和方式
(五) 违约责任
(六) 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七节 着作权的侵权与法律保护
一、 着作权侵权的类型与具体行为
(一) 着作权侵权的类型
1. 财产权侵权
2. 人身权侵权
(二) 着作权侵权的具体行为
1. 只须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
1) 侵犯着作权人人身权利的行为
2) 侵犯着作权人财产权利的行为
3) 侵犯邻接权的行为
4) 其他侵权行为
2. 还须承担其他责任的侵权行为
1) 侵犯着作权人财产权利的行为
2) 侵犯邻接权的行为
3) 与信息网络有关的侵权行为
4) 侵犯专有出版权
5) 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
二、 着作权纠纷的处理
(一) 着作权纠纷的种类
(二) 着作权纠纷的处理方法
1. 调解
2. 仲裁
3. 诉讼
(三) 着作权纠纷的诉讼时效
(四) 诉前临时措施
1. 诉前责令停止侵权和财产保全
2. 诉前证据保全
第八节 出版单位与着作权
一、 依法尊重作者的权利
(一) 尊重作者署名权
(二) 慎重修改作品
(三) 明确作品使用方式和所涉权利种类
(四) 使用作品及时支付报酬
二、 依法保护出版单位的权利
(一) 出版社的权利
1. 专有出版权
2. 修改、删节权
3. 重印、再版权
4. 版式设计权
(二) 期刊出版单位的权利
1. 汇编作品着作权
2. 版式设计权
3. 禁止“一稿多投”
4. 转载、摘编权
5. 文字性修改权
6. 非专有出版权
(三) 为合理注意义务的履行保留证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