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钻孔灌注桩在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浅析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浅析

时间:2023-11-08 来源:乌哈旅游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浅析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浅析

摘要:针对钻孔桩钻孔及水下灌注水下混凝土施工常见的问题,而采取的相应防治措施。关键词: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混凝土灌注;造成原因;防治措施;处理方法

桥梁的桩基础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沉入桩、钻孔桩、挖孔桩等,而钻孔桩则是桥梁桩基础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施工方法。钻孔桩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受到牵制的因素比较多,容易产生断桩等施工通病。本文结合斯里兰卡亭可马里综合基建项目(TIIP)A15路桥梁工程施工实践,浅析了钻孔桩钻孔过程及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和防治措施,为今后的施工起到一些帮助。现针对这些问题和措施,作一一介绍。

一、钻孔过程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 (一)护筒冒水

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倾伴和移位,造成钻孔偏斜,甚至无法施工。

造成原因

1.埋设护筒的周围不密实、护筒水位差太大,水 头太高,使孔壁渗浆或护筒底形成反穿孔。 2.钻头起落时碰撞钢护筒。 防治措施

1.在埋筒时,坑地与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 2.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筒内保持 1.0m-1.5m的水头高度,保证孔内泥浆压力永 远大于环境地下水向孔壁的渗透压力。 3.钻头起落时,应防止碰撞护筒。 处理方法

1.发现护筒冒水时,应立即停止钻孔,用粘土在四周填实加固,若护筒严重下沉或移位时,则

应重新定位后安装护筒。 (二)钻孔漏浆 造成原因

1.在透水性强的砂砾或流砂中,特别是在有地下水流动的地层中钻进时,稀泥浆向孔壁外漏失。2.护筒埋置太浅,回填土夯实不够,致使刃脚漏浆。

3.护筒制作不良,接缝不密实,造成漏浆。 防治措施1.使用较粘稠或高质量的泥浆钻孔。 2.按有关护筒制作与埋设的要求处理。 处理方法

1.接缝处漏浆不严重时,可让潜水工用棉絮堵塞,封闭接缝。如漏水严重时,应挖出护筒,修理完善后再重新埋设。

(三)掉钻落物 造成原因

1.卡钻时强提强扭,操作不当,使钻杆或钢丝绳超负荷疲劳断裂。 2.钻头接头不良或滑丝。

3.电动机接线错误,钻机反向旋转,钻杆松脱。4.转向环、转向套等焊接处断开。

5.钢丝绳过度陈旧,断丝太多,未及时更换。6.操作不慎,落入扳手、撬棍等物。

防治措施

1.开钻前应清除孔内落物,零星铁件可用电磁铁吸取,较大落物和钻具也可用冲抓锥打捞,然

后再护筒口加盖。

2.经常检查钻具、钻杆、钢丝绳和联接装置。3.为便于打捞落锤,可在冲击锤或者其它类型的钻头上预先焊打捞环,打捞杠或在锥身上围捆

几圈钢丝绳等。 (四)塌孔、溶洞或裂隙

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出现细密的气泡、泥浆突然漏

失、渣量显著增加而不见进尺、钻机负荷显著增加,则表示有孔壁坍陷、溶洞或裂隙的迹象。

造成原因

1.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 好.

2.钢护筒周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以及护筒内水 位较低。

3.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 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孔壁坍陷。 4.当遇到小溶洞或裂缝时,可能发生孔内泥浆均 匀缓慢下降的现象。

5.地下水流量大,护壁及钢护筒不起作用,造成 塌孔。

7.提钻头、下钢筋笼时碰撞孔壁。 8.护筒周围堆放重物或机械振动。 防治措施

1.在松散易坍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筒。 2.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 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

3.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4.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要对

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

短灌注时间。 处理方法

1.当遇到小溶洞或裂隙且发生孔内泥浆均匀缓慢下降的现象的时候,可采用在泥浆中加适量水泥,增大泥浆比重及其护壁效果。

2.当遇到大溶洞时,孔内泥浆急剧下降的情况,可采用粘土或碎石回填后重新钻孔。

3.当遇到地下水流量大、地下水位过高,护壁及钢护筒均不起作

用时,可采用在本桩附近井点降水的方法,降低孔内地下水位至砼浇注完毕。

(五)糊钻和埋钻

粘性岩粉粘附在粗径钻具的外表面的现象。 造成原因

1.糊钻和埋钻常出现于正反循环回转钻进。正反循环回旋钻进中,糊钻的表征是在细粒土层中钻时进尺缓慢,甚至不进尺出现憋泵现象。在

粘土层中冲击成孔时,由于冲程太大,泥浆粘

度过高,泥渣量大,钻杆内径过小,出浆口堵塞以致钻头被糊钻或者被埋住。

防治措施

1.对正反循环回旋钻,可清除泥包,调节泥浆的相对密度和粘度。 2.适当增大泵量和向孔内投入适量的砂石解决泥包糊钻,选取用刮板齿小,出浆口大的钻锤。处理方法

1.若已严重糊钻,应停钻,清除钻渣。对钻杆内径、钻渣进出口和排渣设备的尺寸进行检查计算。(六)缩颈

缩颈即实际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造成原因1. 软土层受地下水影响和周边车辆振动。 2. 塑性土膨胀,造成缩孔。 3. 钻锤磨损过甚,焊补不及时。 防治措施

1. 在软塑土地层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降低失水量。 2. 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快速通过,在成孔一段时间内,孔壁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

3. 及时焊补钻锤,或在其外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在钻进或起钻时起到扫孔作用。

处理方法

1.如出现缩颈,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 大孔径。

(七)成孔偏斜

成孔壁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或弯曲。 造成原因

1.施工现场不平整,不坚实,地面软弱或软硬不

均匀,在支架上钻孔时,支架的承载力不足,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钻杆不垂直。

2.钻机部件磨损,接头松动,钻杆弯曲。 3.钻头晃动偏离轴线,扩孔较大。

4.土层呈斜状分布或土层中夹有大的孤石或其 它硬物等情形。

5.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面倾斜处钻进或者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石层中钻进,钻头受力不均匀。

6.施工检测控制不到位。 防治措施

1. 先将场地夯实平整,轨道及枕木宜均匀着地,支架的承载力应满足要求,在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必须随时调整。

2. 钻机就位时,应使转盘,底座水平,使起重滑轮缘、钻杆的卡盘和护筒的中心在同一垂直线上,并在钻进过程中防止位移,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采用自重大、钻杆刚度大的钻机。

3. 进入不均匀地层、斜状岩层或碰到孤石时,钻速要加慢档。另外安装导正装置也是防止孔斜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处理方法

1.钻孔偏斜时,可提起钻头,上下反复扫钻几次,以便削去硬土,如纠正无效,应于孔中局部回填粘土至偏孔处0.5m以上,待沉积密实后再钻。

(八)桩底沉渣量过多

对摩擦桩来说,由于其受力机理是通过桩表面和周围土壤之间的摩擦力或依附力,逐渐把荷载从桩顶传递到周围的土体中,如果在设计中端部反力不大,端部的沉渣量对桩承载力亦影响不大;而对于端承桩来说,如果沉渣量过大,势必造成桩受荷时发生大量沉降,同样

使桩的承载力失效,因此钻孔灌注桩的沉渣量检查是施工控制中的一项关键工作。

造成原因

1.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 2.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而难于将沉 渣浮起。

3.钢筋笼吊放过程中,未对准孔位而碰撞孔壁使 泥土坍落桩底。

4.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致使泥浆沉积。 防治措施

1.加强对沉淀层的检查力度和意识。

2.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20cm-30cm,保持慢速 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min。采用 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 要用清水进行置换。

3.钢筋笼吊放时,使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 一致,避免碰撞孔壁。可采用钢筋笼冷压接头 工艺加快对接钢筋笼速度,减少空孔时间,从 而减少沉渣。下完钢筋笼后,检查沉渣量,如 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则应利用导管进行二次 清孔,直至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 范要求。

4.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 为30cm-40cm,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 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上,以利 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溅除孔底沉渣,达到消 除孔底沉渣的目的[1]。

二、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问题及处理措施 (一)卡管

水中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混凝土在导管中下不去的现象。

造成原因

1.初灌时,隔水栓堵管。

2.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较差造成离析,混凝土 中粗骨料粒径过大。

3.各种机械故障引起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在导管 中停留时间过长而卡管;造成混凝土离析等。防治措施 1.使用的隔水栓直径应与导管内径相配,同时具 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顺利排出;或采用隔 水盖板或插板盖住导管顶部,封底时拉起盖板 或抽时插板即可。

2.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 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 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实验室确定,坍落度宜 为18cm-22cm[2]。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缓 凝,水下混凝土掺缓凝剂。

3.应确保导管连接部位的密封性,导管使用前应 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为0.6 Mpa -1.0Mpa, 以避免导管进水。

4.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应缓缓倒入漏斗 的导管,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塞。 5.在施工过程中,应时刻监控机械设备,确保机 械运转正常,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 (二)钢筋笼上浮 造成原因

1.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底有1~3m左右的距离时,由于浇注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

推动了钢筋笼上浮.

2.由于混凝土灌注过程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 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接近初凝表面形成

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如果此 时导管底部未及时提到钢筋笼底部以上,混凝 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 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防治措施

1.适当减少钢筋笼下端箍筋数量,可用减少混凝 土向上的顶托力。

2.钢筋笼上端焊固在护筒上,可用承受部分顶托 力,具有防止其上升的作用。

3.在孔底设置直径不小于主筋的1~2道加强环 形筋,并以适当数的牵引筋牢固地焊接于钢筋 笼的底部,实践证明对于克服钢筋笼上升是行 之有效的。

4.加快混凝土灌注速度,缩短灌注时间,或掺外 加剂,防止混凝土顶层进行钢筋笼时流动性变 小,当混凝土上升到接近钢筋笼下端时,控制 导管埋深在1.5cm-2.0m,应放慢浇筑速度,减 小混凝土面上升的动能作用,以免钢筋笼顶被 托而上浮。

5.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的 标高及导管埋深,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 2m-3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 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宜保持在 2m-6m,建议控制在4.5m左右,严禁把导管提 出混凝土面。 处理方法

1.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应立即停止浇注, 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标高,提升 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除。(三)断桩

泥浆或砂砾与水泥混凝土混合把灌注的上下两段混凝土隔开,使

混凝土变质或截面积受损,是较严重的质量事故。

造成原因

1.封底时,由于导管底端距孔底过远,混凝土被

泥浆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形成混凝土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的混凝

土填充。

2.泥浆过稠,增加了浇注混凝土的阻力,如泥浆 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导致在施工中 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 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 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混凝土,一旦流出 其势甚猛,在混凝土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 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 成夹泥层。

3.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 二次下沉也是造成夹泥层和断桩的原因。导管 提漏有两种原因:(1)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 用上下振击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此时

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2)因泥浆过稠,如果估算或测混凝土面难,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混凝土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混凝土面,也就产生提漏,引起断

桩。

4.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混凝土已接近初凝,形 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

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造成混凝土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与导管拔

不上来,引发断桩事故。

5.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 拔上后混凝土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 6.浇注混凝土时,没有从导管内灌入,而采用从

孔口直接倒入的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混凝土 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坚硬,个别孔段出现疏 松、空洞的现象。

7.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发生了人为不可抗拒的自 然灾害,迫使灌注停止。 防治措施

1.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防止孔壁坍塌。清孔

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清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2.灌注混凝土前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

孔及首盘混凝土灌注量。

3.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开始浇混凝土时 尽量积累大量混凝土,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 克服泥浆阻力;快速连续浇注,使混凝土和泥 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 4.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 高和导管的埋深,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并严 格遵守操作规程。

5.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应有良好的

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损失应满足灌注要求6.在地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事先要用套管或水

泥进行处理,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7.灌注混凝土应从导管内灌入,要求灌注过程连

续、快速,准备灌注的混凝土要足量,在灌注 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停水,必要时应有 备用搅拌机、发电机等应急设施。

8.导管的拆卸长度应根据导管内外混凝土的上 升高度而定,切勿起拔过多。

9.对导管的要求:(1)导管应有足够的抗拉强度,

能承受其自重和盛满混凝土的重量;(2)各节的安装接头的对接

位置,要预先试拼并作好标

记,安插导管时须按试拼时的状态对号安装,所有的法兰盘接头均须垫入5mm-7mm厚的橡胶垫圈,安放时须对正放平,拧紧螺栓,严防漏水;(3)内径应一致,其误差应<±2mm,内壁须光滑无阻,组拼后须用球塞、检查锤作通

过试验[3];(4)最下端一节导管长度要长一些,一般为4m左右,其底端不得带法兰盘,以便在混凝土内减小摩擦。每节导管的长度要整齐统一,便于丈量长度,并作出标记和记录;(5)导管使用前做好水密性试验。

处理方法

1.压入水泥浆补强。

2.重新补桩或会同设计单位研究其他补救措施。(四)埋管 导管无法拔出称为埋管。 造成原因

1.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导管内外混凝土已初凝与混凝土间摩阻力过大。

2.提管过猛将导管拉断。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导管埋深,一般在2-6m,建议控制在 4.5m。

2.首批混凝土掺入缓凝剂,加速灌注速度。

3.导管接头螺栓事先应检查是否稳妥,提升导管时不可过猛。 处理方法

1.初时可用链滑车、千斤顶试拔,如仍拔不出,凡属并非因混凝土初凝流动性损失过大的情

况,可插入一直径稍小的护筒至已灌混凝土中,用泥浆机吸出混凝土表面泥渣。

2.派潜水工至混凝土面,在水下将导管齐混凝土面切断,拔出小护筒,重新向下导管灌注,此

桩灌注完成后,上下断层间应予以补强。(五)灌短桩头

灌注结束后,若桩头高程低于设计高程,则属桩头灌短事故,即短桩。

造成原因

1.灌注桩接近结束时,浆渣过稠,用测深锤探测难于判断泥渣或者混凝土表面,或者由于测深

锤太轻,沉不到混凝土面,发生误测,以致拔 出导管终止灌注而造成断桩头事故。

2.灌注混凝土时发生孔壁塌方,未被发觉,测深锤或测深仪探头达不到混凝土面。

防治措施

1.测深锤亦重不亦轻,建议使用两个测深锤(一重一轻,轻锤灌注过程前期使用,重锤后期使

用)。

2.灌注将近结束时加清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浮渣。 3.用热敏电阻仪或者感应探头测深仪。

4.在灌注过程中,注意是否有发生塌孔的征兆,如有塌孔,应采取措施处理后再续灌。

处理方法

1.按具体情况参照前述接长护筒,或在原护筒里面或外面加设护筒,压入已灌注的混凝土内,然后抽水,除渣,接浇普通混凝土。

2.用高压水将泥渣和松散层冲松,再用吸泥机将混凝土表面上的泥浆沉渣吸除干净,重新下导

管灌水下混凝土。三、结语

钻孔灌注桩有很多优点,但是由于施工环节多,工艺复杂,成桩质量有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严重时会导致桩身承载力明显下降,甚至造成断桩等重大质量事故。为了确保成桩质量和桩基工程的安全,必须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以上是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遇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措施,对现场施工确保整体工程施工质量达到优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参考文献

[1] 王伯惠、上官兴. 中国钻孔灌注桩新发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J041-2000

[3] 杨文元.桥梁施工工程师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