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春风吹到的乡村 许文舟
①想着应有一场雨,在树上鼓掌,野火一样蔓延的迎春花,竟穿过厚厚的雪,从田埂一直蹿到屋檐下。
②春风在凌晨进村,不可能多硬多铁,它本身也受雪的欺凌。它首先来到麦田,借着麦苗酥软的腰身,它揪了揪,一场小小的游戏,让麦苗高兴得前仰后合。那些比蝉翼还薄的雾,舞起来就是村子。上空的魅,像露珠轻轻呼吸。阳光带着刀,小片小片地削去孩子脸上堆积的寒,让溪水加快脚步,一旁的油菜花趁机与蜜蜂捉起迷藏。
③立春,是春风的码头。随时都有小股的风,抄近道而来,有时不敲门,径自到院子里,拾起一地的稻草屑翩跹。有时越过屋顶,强行搂着母亲生起的炊烟,翩翩起舞。
④母亲就在一炷炊烟的根部,正往灶里添柴,制造炊烟。炊烟究竟到了哪里,只有春风清楚。炊烟自有远方,那些离开村子在城里打工的人的梦里,炊烟就变成他们心空含泪的云朵。而火灰就是炊烟的根,适合焐红薯、粑粑、牛肉与芋头,掺进火灰的粑粑就叫“火灰粑粑”,据说还有健胃健脾功能。锅里是牛吃的料,猪等着的食,光焰舔着母亲脸上的疲惫,母亲用火钳将个头大的炭粒夹到一边,等其熄灭后放进竹篮,她要给她城里回来的孙子营造几个温度适中的夜晚。
⑤做完这一切,酒饭果早就煮熟了,那是山坡上与无数场暴雨无数阵风搏击之后的收成,晒干扬净之后的玉米,像镀了一层水晶,比阳光还光鲜,煮过之后,就都成为行将分娩的女人,温厚而雍容。拌上酒曲,就会被时间发酵成醉人的水。没有酒的村子注定是寂寞的,酒走上乡村的宴席,左邻右舍都是亲人,围着酒杯,就没有多余的话。一年,犁头翻动泥花碎飞,从育苗到移栽,从薅锄到施肥,一场丰收得经过多少灾难啊?
⑥喝酒就喝酒,不管求雨时跪拜多少次,洪水已将新垦的农田蹂躏得面目全非,毕竟还有收成实实在在地归仓。梁上悬挂的玉米,就是无声的语言,一粒有一粒的血质,
一粒有一粒的冲动,但现在不说,现在是春天。吊在横梁的年猪肉,穿成串子的朝天椒,在锅里起爆的糯谷,很快就制作出麦芽谷花糖来。
⑦村子也有总结,需要动用文字,用一些干净的文字总结一年,就像我在单位的发言里说的,回顾过去一年,展望新的明天一样,村子也需要表达,对联就是村子言简意赅的总结。尽管我也会写点字,父亲说你三叔写得实在,写得客观,就请他写了。起初我有委屈之情,不就是一副对联吗,用得着那样?三叔研墨时摇头晃脑,提笔时一气呵成,父亲大三叔许多,只能在三叔面前忙前忙后,按三叔要求裁纸,压对联脚,然后拆洗被风吹白的旧对联,待纸上的墨迹稍干,虔诚而工整地贴到门楣上去。父亲贴上对联,一定同样工整极了地看一遍,仿佛对联是他的作品。
⑧我回到村子里,实际上已经是正月初二了。团圆的年夜饭已经结束,姐姐回婆家了,说是要修水泥路进村子,钱是有关部门给的,但得投工出力。哥也开始忙开了,说今年多签订了十亩烤烟种植计划,原来一间烤房不够,决定再盖一间。去年种了七亩,纯收五万多元,哥说,再干两年,就可以把家里全部屋子变成洋楼了。父亲的任务是放羊,四十三只羊新添九只小羊羔,父亲不用做重活,山上春风吹又生的野草就是他的财富,羊吃草,难怪父亲喂养的一只大公羊就为我家创下三千元的纪录呢。
⑨父亲陪我绕道寨子里走走,他指着我童年伙伴三顺家的钢筋混凝土的大楼说,三顺还怪有出息呢,靠制茶起家,得到县委政府“贷免扶补”款项支持,现在已经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实业家。在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前,父亲停下来,对我说,你清不清楚,那个当时来城上找你让你帮忙介绍工作的阿根现在混得不错,这已是他第三次换车了,车越换越大,钱越赚越多,村子里新建盖老年活动中心,就有他捐的一笔款呢。父亲站在村头的老椿树下,整个寨子三十四户人家好像都是他棋盘上的子,他如数家珍一一讲解着每一户人家的现状,脸上充满了奕奕神采。
⑩老椿树虽然掉光了叶子,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我看见在枝条间挤出挤进的春风,一剐一蹭之后,每一根枝条都怀春了。那些鼓起的芽苞作证,我没有说谎,春风吹到了乡村。
(选自2015年1月20日《云南日报》,有删改) 1.试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2.本文语言风格鲜明,请结合文章加以赏析。 3.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蹿”的精妙之处。 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5.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春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春风与麦苗逗乐,春风虽然柔弱,却给乡村
带来了生机。
B.在母亲手中升起的炊烟,是母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藏着母亲的爱;那袅袅的炊烟也成了离家者心头的牵挂。
C.第⑥段中“不管求雨时跪拜多少次,洪水已将新垦的农田蹂躏得面目全非”写出了农民生活的困顿,还有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
D.父亲陪我绕道寨子时,如数家珍地介绍村民们生活的变化,让我再一次切实地感受到农村日月换新颜。
6.分析作者描写家人生活的意图。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红薯飘香 金意峰
那是一个荒年。百亩良田颗粒无收,蛇鼠虫豸四散逃速,村民挖空心思构筑自家仓,连平时最关心的游行批斗活动也偃旗息鼓了。
县里别村的农民兄弟雪中送炭,送来了满满几卡车红薯。我和大哥把一筐红薯抬回家时,三弟的眼睛都放出光来了。
奇怪的是,没有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那年大哥十四岁,我十岁,三弟八岁。我们边吃边比赛放屁。看谁放的屁响。浓酽的“红薯屁”在屋子里飘荡时,我们忍不住接二连三地打出几个幸福的饱嗝。
但是有一天爹把我们叫到柴房,手一指。我们傻眼了。筐里的五十斤红薯少了四分之一。可以预见的是,照这样的速度,接下去少的将不是四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爹阴沉着脸咳嗽一声,几个根,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咱得悠着点。
我们家有三个根。大哥叫木根,我叫水根,三弟叫土根。 三个根咬着嘴皮子,不吭声。
红薯快吃完的那几天,爹和娘离开了家,据说是去江苏老舅家借粮。 他俩一走,三个根就放了羊。
我们手里攥着弹弓,在屋前屋后转来转去,开始惦记天上的鸟。
很快我们在隔壁杜家院子里的槐树上发现了一只竹筐。这只竹筐像一只硕大的鸟笼一样挂在一根粗大的枝丫上。
杜家的成分一直很可疑,听说是富农,因此尽管还未等到挨斗,这家人平时已像惊弓之鸟,很少抛头露面。此刻,看到杜家门扉紧闭,三个根轻巧地翻过了矮墙。
大哥让我们等在树下,他上去。大哥贼头贼脑地把筐里的东西往口袋里塞,又飞快地溜下树。
回去,快,别让三朵花看见。
三朵花就是杜家的三个丫头:梅花兰花菊花。
三朵花长得虽细瘦,但每一个都伶牙俐齿,三个根不是她们的对手。 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 大哥说还有好多呢,不敢再拿了,那可是人家的口粮啊。 这是不是偷?我问。
有什么办法,总不能饿肚子。大哥说。 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
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
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有减少?他说,上星期我说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
不知为什么,我们开始窥视杜老六一家的日常生活。马上我们发现他们在院子里走动、说话、看书、扫地、晒被子……和别人没什么两样。
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
时光飞逝。大哥后来做了村里的村主任。三弟去西北大学读书。我也在度过了三年军营生活之后,光荣复员了。记得我回村第一个闪过的念头竟然是去看看杜家的那棵老槐树。或许是因为老槐树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更不可思议的是,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
回村那天,大哥已到村委会上班去了。杜老六发现了我,汗涔涔的脸上笑吟吟的。你是李家的水根吧,几年不见,长壮实啦。
我说,六叔,你的身体也不错,跟从前一样结实。
杜老六笑了,老了,终归是老了点,梅花兰花菊花都嫁人了,还能不老? 我开始用眼睛瞄那棵槐树。槐树上还挂着那只竹筐,像当年那样轻轻地晃荡。我有点激动。
六叔,我有点难为情地说,小时候我们三兄弟实在太不懂事了,三天两头偷您挂在树上的红薯……
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
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
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挖空心思构筑自家的粮仓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张本。
B.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写人,文中多次写到杜老六的“笑”,表现他既有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一面,又有巧于心计狡黠的一面,人物形象饱满。
C.“我迫切地希望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起”句, 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
D.小说题目“红薯飘香”,既指故事所述饥荒年代红薯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也蕴含对杜老六暗中给他们兄弟送红薯这种真情善意的赞美。
2.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小说以杜老六的话揭开真相为结尾, 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白 赵淑萍
这世上,大部分的良善之人,不会咒别人死,当然,谋财害命者除外。但是,对于村里一个叫“梨花白”的人来说,就不一定了。
因为,他是给死人穿衣的。村里的老人们,在生前,就准备好了一套寿衣,专为以后赴阴曹地府时穿。
入殓或者火化前这行头就得全副换上。那寿衣,往往是中式衣服,老太太的鞋子,还绣着繁密的花,和戏文里的一样。为了留在阳间的最后印象,这衣服当然要穿得光鲜、体面,不能皱巴巴的。可是,死者的身体僵硬了,不好穿,而且亲人们穿,又怕眼泪掉在上面,怕逝者后世流泪烦忧。于是,就有了专门给死人穿衣的人。这钱好赚,以前两三百现在七八百了。而且,主家还得给穿衣人好酒好烟伺候着,伺候他也等于在给死者尽孝。
这村里能够给死人穿衣服的也就两人。有一人已经很老了,穿得不利索了,现在,有丧事的人家都来找“梨花白”,甚至,外村的人也慕名来请他。
“梨花白”眉清目秀,长得不赖。他爹娘去世得早,就剩下了他和弟弟两个。以前大家都穷,这两兄弟孤苦伶仃的日子更难过。平时,就种点庄稼,还给人家干点杂活。
“梨花白”的弟弟,绰号叫“猫头鹰”,经常小偷小摸。比如别人家地里的瓜熟了,番薯可收了,他就半夜三更去偷,但是,绝对是东家偷一点,西家偷一点,匀开偷,偷瓜挑熟的,决不踩死瓜藤和生瓜蛋子。偷桃子常偷那种歪劣干瘪的,但不偷饱满丰润的。除了吃的,其它东西都不偷。日子长了,村里人知道是他,只是骂几声,也不怎么理论。因为昼伏夜出,就有了“猫头鹰”的绰号。起初,人们怀疑“梨花白”也参与了。但一天,有人经过他们破败的屋,漏风的墙里传出了“梨花白”的厉声呵斥:“你我管不了了,但偷来的东西,我饿死也不吃!吃了,脏了手,怎么给死去的人穿衣?”有一次,人高马大的“猫头鹰”,在一个外乡人这里讹钱(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碰瓷”)。
这时,“梨花白”赶来了,甩手就是一巴掌,“猫头鹰”就乖乖地跟着哥哥走了,从此再无此行径。
“梨花白”面庞白皙,空闲的日子,夏天,常穿一件雪白的纺绸衫,摇着一把折扇,很有点文化味。因为爱听说书,那三国、水浒、隋唐英雄传之类的,他熟了,乘凉时就讲给别人听。他讲得最生动的是“三请樊梨花”。凡此种种,就是他被叫“梨花白”的由来。要说他那双手,不仅白,而且巧。他穿寿衣,平整,妥帖,整个像被熨过一样。穿时,他戴上手套、口罩,那神情是凝重肃穆的,如在进行一项无比庄重的仪式。人们对他客气,也跟他聊天,但终究不会长谈,更不会深交,可能多少有点忌讳。
村里死人,对这家来说是噩耗,对“梨花白”来说无疑是个好日子。有一年夏天大热,村里的老人被生生热死的就有七八个。“这下可好,‘梨花白’发财了。”村人说。可是,“梨花白”的一大半钱都给了弟弟。
“猫头鹰”就带着这笔钱和一位寡妇住在了一起,不久,四十多岁的寡妇,居然添了一个漂亮的女娃。
村西的一位孤老婆子,年岁高了。不知什么时候起她每晚都穿着寿衣睡。她怕自己有一天睡着睡着就醒不来了。她孤身一人,又没钱,没人给她穿寿衣的。你想,大热天捂着寿衣睡,不病也得捂出病来。
后来,“梨花白”特地跑来劝她:“别担心,有我呢,我会给你穿寿衣的,我不要一分钱。”老婆婆顿时神清气爽,身体硬朗了不少。
但是,人们还是判断,“梨花白”一定每天盼着这村子死人,死了人他才有生意。特别是富户李三,就说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梨花白”铁定盼着有人归天。李三因为自己好多种病在身,当面对“梨花白”时,客气地说:“我说‘梨花白’,我高血压、心脏又不好,什么时候两眼一闭就去了,到时,你给我穿衣,我备了上十一下九件,你一件件都要给我穿得齐整、舒服,我儿子一定给你双倍价。”
那天,李三从外面回来,天色已晚,抄近路走小道,走得急了点,突然感到晕眩、
气闷,跌倒在路边。而这时,路边只有“梨花白”一人经过。“梨花白”二话不说,平时文质彬彬的他,咬破了李三的手指,然后背起李三狂奔,跑到附近的诊所。就这样,李三捡回了一条命。后来,人们再没说过他盼村里死人的话了。
年复一年,“梨花白”也老了,头发雪白了,但身子很硬朗,他孑然一身,仍然在给逝者穿衣。
那天,“猫头鹰”亭亭玉立的女儿,在梨花地里举着手机拍照。“梨花白”和“猫头鹰”打路边走过。“我说侄女,你别拍梨花了,拍我们吧。我们两个,头发也跟梨花一样白。”夕阳中,“梨花白”笑得很灿烂,像一树盛开的梨花。可是不久,不知怎么,“梨花白”的笑容变得黯淡了,他不无伤感地对弟弟说:“我给那么多人穿寿衣,让他们安心地走了,我心无遗憾;可现在村里没人喜欢做这件事了,我死了后,谁给他人穿寿衣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不仅引出了主人公“梨花白”,而且通过对比,说明他与“大部分的良善之人”对待人死上的不同态度,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B.作者描写人物立体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即使写其缺点,也写出其可爱之处,如“猫头鹰”偷瓜和桃子,似乎有“惜农”“爱农”的一面。
C.小说以顺叙为主,中间插叙“给死人穿衣”的风俗和弟弟绰号的由来,前者点明了社会环境,后者引出下文“梨花白”教育弟弟等情节。
D.作者对“梨花白”多处进行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如正面描写“梨花白”为死者穿衣服;另外,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意韵深厚,耐人寻味。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梨花白”的形象特征。 3.请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作用。
4.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 以诋排前人。韩文公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顽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
(归有光《项思尧文集序》)
1.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明代 ▲ (流派)代表作家。文中“韩文公”指 ▲ (人
名)。
3.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观点。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偶: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寓情于景,因情绘景,风格清丽,感情质朴,一改宋初词坛的艳冶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词境。
B.起首“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先抑后扬,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然而却无损于它的秀丽景色。
C.词的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承上阕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写空中。
D.词中交替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人,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2.“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包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试分析。
6.(1)_____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 (5)__________,燕尾绣蝥弧。(卢纶《塞下曲》)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7)博观而约取,____________。(苏轼《送张琥》) (8)_____________,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7.文创产品就是文化的延伸品。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经过巧妙构思, 可以制成书签、折扇、手机壳、行李牌…… 如果请你从《红楼梦》、《三国演义》或《论
语》三本书中任选一本,为其设计一款文创产品,你会设计什么?又会怎样设计? 描述你的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不少于 100 字) 8.微写作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200字左右。 ①有很多人喜欢外出旅行时带上书。如果外出旅行需要从这六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要求结合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言之有理。
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情节加以说明。 香菱、贾探春(《红楼梦》) 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 华子良、刘思扬(《红岩》) 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天保、傩送(《边城》) 单四嫂子(《明天》)
③这六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请从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以“ ,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接力是田径、游泳比赛中的一个集体项目,比的是团队的整体实力,而运动员之间接力棒的交接尤为重要,讲究技巧与默契。接力棒,传出了友谊,传出了力量,传出了希望。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接力”现象,有爱心的接力,有责任的接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有艺术的接力,文化的接力……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1.父亲是一位朴实、勤劳、乐观的农民。他虔诚地热爱生活,积极参与致富,对现在的生活满足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表现了他质朴、勤劳、乐观的性格特点。父亲
是当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的现状很好地反映了农村的新面貌。
2.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作者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被春风吹到的乡村洋溢着生命力。②视角独特、细腻真实。作者借对春风所到之处迎春花的灿烂开放、麦苗的茁壮成长、老椿树鼓起的嫩芽等乡村自然美景的描绘,通过对村中人、事、景的变化的细腻刻画,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农村新面貌的赞美之情。
3.“蹿”一词化静为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迎春花长得快、开得盛的特点,描绘了其耀眼夺目、蔓延开放的美丽景色;迎春花是春天的使者,说明春天来到了村庄。 4.结构上,呼应开头,照应文章的标题,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内容上,一语双关,作者不仅写春天来到了乡村,更是真诚地歌颂了农村在新政策的鼓励下焕发了生机活力。 5.C
6.作者通过对家里两代人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的描写一一母亲辛苦操持家务,父亲乐观满足,哥哥姐姐勤劳致富,表达了对新时期农民精神面貌的赞美,对农村新生活的感叹,对新农村政策的认可。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然后根据文本中的人物描写、中心事件、别人对人物的评价等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本题中,要求试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根据文本第⑦段中写父亲让三叔写对联,又庄重地贴对联,一系列的表现足见父亲的虔诚、纯朴;第⑧段中写父亲养羊致富,可见父亲积极、勤劳;第⑨段写父亲陪我绕道寨子里走走,如数家珍地向我“炫耀”寨子里三十四户人家的新面貌,足见父亲对现在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由此可以概括得出答案:父亲是一位朴实、勤劳、乐观的农民。他虔诚地热爱生活,积极参与致富,对现在的生活满足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表现了他质朴、勤劳、乐观的性格特点。父亲是当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的现状很好地反映了农村的新面貌。
2.本题考查鉴赏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鉴赏:一是遣词造句的角度;二是句式变化的角度;三是修辞使用的角度;四是语体色彩的角度。语言风格,指由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不同而形成的各自不同的创作特色,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本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从修辞的角度考虑:作者从落笔就开始使用修辞手法,如春风与麦苗嬉戏、阳光的杰作、春风强行搂着炊烟舞蹈等运用拟人手修辞,扬干净的玉米像水晶、煮过的玉米像行将分娩的女人等运用比喻修辞,使表述生动形象,富有活力;而从遣词造句和句式变换的角度考虑:作者写农村的生活,没有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只是截取最具表
现力的画面,而且是一些细节之处,易被忽视,却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视角独特、细腻真实。作者借对春风所到之处迎春花的灿烂开放、麦苗的茁壮成长、老椿树鼓起的嫩芽等乡村自然美景的描绘,通过对村中人、事、景的变化的细腻刻画,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农村新面貌的赞美之情。由此概括得出答案: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作者大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被春风吹到的乡村洋溢着生命力。②视角独特、细腻真实。作者借对春风所到之处迎春花的灿烂开放、麦苗的茁壮成长、老椿树鼓起的嫩芽等乡村自然美景的描绘,通过对村中人、事、景的变化的细腻刻画,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农村新面貌的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指出该词语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本题中,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蹿”的精妙之处。从词义上看,“蹿”的本义是“向上跳,喷射”,此处写出了迎春花蔓延开放“迎春花……蹿……”运用拟人的手法,的画面。从手法上看,化静为动,把静景写活了,从效果角度考虑写出了迎春花蔓延速度之快,说明春天来了。故答案概括为:“蹿”一词化静为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迎春花长得快、开得盛的特点,描绘了其耀眼夺目、蔓延开放的美丽景色;迎春花是春天的使者,说明春天来到了村庄。
4.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人手。在内容上,重点分析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与文章主旨的关系;在结构上,要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位置,从引出下文、总结上文、过渡照应等角度分析。本题中的句子出现在结尾处,在结构上一般会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照应题目等作用;内容上,老椿树“鼓起的芽苞作证”方面说明了自然界的春风吹到了农村;另一方面它也是“农村发展变化\"的见证者。“春风”语双关,一是自然界的春风,四季中的春天来到了乡村;二是政策春风吹进农村,农民的生活像春天一样美好,充满希望。故答案概括为:结构上,呼应开头,照应文章的标题,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内容上,一语双关,作者不仅写春天来到了乡村,更是真诚地歌颂了农村在新政策的鼓励下焕发了生机活力。
5.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探究、分析比对,最后确定答案。本题中C项“不管求雨时跪拜多少次,洪水已将新垦的农田蹂躏得面目全非\"在第⑥段的开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写出了农民生活的困顿,也表现了农民的乐观;但“还有根深蒂固的迷信思想\"表述不恰当,农民没有把收成的好坏完全寄托在“跪拜求雨”上。故选C。 6.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来深入探究作者的情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中,作者着力刻画的是
“春风”对农村的改变,作者描写自然界的春风吹暖了农村的大地,其实是写“政策的春风”给农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描写的家人生活只是作者表达主旨的载体,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从内容的角度,作者通过对家里两代人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的描写,例如第四段对母亲辛苦操持家务描写,第七段写父亲让三叔写对联,贴对联,第八段中写父亲养羊致富等情节描写,第八段对哥哥姐姐勤劳致富描写,从情感的角度表达了对新时期农民精神面貌的赞美,对农村新生活的感叹,对新农村政策的认可。 【题目点拨】
本题考查鉴赏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鉴赏:一是遣词造句的角度;二是句式变化的角度;三是修辞使用的角度;四是语体色彩的角度。语言风格,指由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不同而形成的各自不同的创作特色,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格调。鉴赏小说的语言风格时候,一定要结合文本具体分点作答即可。 2、1.B
2.①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小说中兄弟吃红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说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亲切自然,使人感觉真实可信;②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以“我们三兄弟”偷薯为明线,以杜老六添红薯为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主题更为突出。
3.①结构上,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他们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惑的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表现杜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面子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③主题表达上,表现了人们在饥荒年代里依然葆有的那份美好感情,蕴含作者对人情美的讴歌,突出了作品的主旨。 【解题分析】 【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 项,“文中多次写到杜老六的‘笑’,表现他既有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一面,又有巧于心计狡黠的一面”错误,几处,“笑”都没有表现杜老六“巧于心计狡黠”,如“嘿嘿地笑”表现的是杜老六对他们兄弟当年偷红薯的谅解,以及对自己当年知道他们兄弟偷红薯却没有说破感到得意的情形。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技巧的能力。解答该类题一般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叙述视角、叙述技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切入,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具体特征。本题问的是“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叙事技巧上,本文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奇怪的是,没有大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可知小说中兄弟吃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揭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情节结构技巧上,本文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我们三兄弟偷红薯”是明线;“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杜家的油漆大门吱嘎一关,我们立刻兴奋得像三只花果山上的小猴”“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可知三兄弟偷红薯非常容易,机会多,而且红薯数量一直没减少,偷了还有,其实是杜老六在暗中添红薯,而且以这种方式帮助三兄弟度过难关。“杜老六添红薯”是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明线使故事更集中、人物更突出,暗线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揭示、深化主题。
3.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本题问的是“小说以杜老六的话揭开真相为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然后应该到文中圈出杜老六说的话,分析这些话之间的联系,然后从内容、结构、形象、主旨以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用。情节结构上,照应前文,“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
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可知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惑的情节,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人物形象上,“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壳子杜老六的话以及他的行为和心理表现了杜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的自尊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表达上,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无暇顾及游行批斗活动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小说以红薯为中心叙述了发生在两个普通人家之间的一个故事,平凡而又温馨感人,蕴含着作者对特殊年代中所存在的人性真善美的讴歌。“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一句,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听完杜老六的话“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是为杜老六的善良体贴而感动,突出了作品的主旨。 【题目点拨】
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3、1.D
2.①看重亲情,关爱弟弟。对走邪路的弟弟严加管教;将自己挣来的钱给弟弟娶媳,成家立业。②工作严肃认真,无怨无悔。他给死者穿衣服非常严谨,穿得也平整妥帖,连外村人也慕名来请他。③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答应给孤老婆子穿寿衣,解除了她的心病;路遇李三病倒时,及时将他送到诊所治疗。
3.与文章第一段形成对照。表现了“梨花白”无怨无悔,几十年将“穿寿衣”作为一种严肃的职业,为他人服务的精神,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旨。同时,也表现了“梨花白”对无人从事“穿寿衣”这一职业的担忧。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D项,“作者对‘梨花白’多处进行心理描写和细节刻画”“小说语言清新自然”都错误,依据第六段“这时,‘梨花白’赶来了,甩手就是一巴掌”,第七段“夏天,常穿一件雪白的纺绸衫,摇着一把折扇,很有点文化味”“他穿寿衣,平整,妥帖,整个像被熨过一样。穿时,他戴上手套、口罩,那神情是凝重肃穆的”,第十三段“‘梨花白’二话不说,平时文质彬彬的他,咬破了李三的手指,然后背起李三狂奔,跑到附近的诊所”等语段可见,作者刻画“梨花白”用了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但是没有用到心理描写;且全文语言也不是“清新自然”,而是质朴自然。 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
依据第六段,人高马大的‘猫头鹰’讹一个外乡人的钱时,“‘梨花白’赶来了,甩手就是一巴掌,‘猫头鹰’就乖乖地跟着哥哥走了,从此再无此行径”,说明“梨花白”重视亲情,且对弟弟严加管教;依据第八段“可是,‘梨花白’的一大半钱都给了弟弟”,可见“梨花白”对弟弟的关爱和无私给予。
依据第四段“有丧事的人家都来找‘梨花白’,甚至,外村的人也慕名来请他”,第七段“他穿寿衣,平整,妥帖,整个像被熨过一样。穿时,他戴上手套、口罩,那神情是凝重肃穆的,如在进行一项无比庄重的仪式”,第十五段“我给那么多人穿寿衣,让他们安心地走了,我心无遗憾”可知,“梨花白”的形象特征:对工作严肃认真,专业而无悔。
依据第十一段“‘梨花白’特地跑来劝她:‘别担心,有我呢,我会给你穿寿衣的,我不要一分钱’”,第十三段“‘梨花白’二话不说,平时文质彬彬的他,咬破了李三的手指,然后背起李三狂奔,跑到附近的诊所”,可见“梨花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格高尚。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概括句子的内容、所述对象的特点、环境氛围、情感态度。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照应、铺垫、对比、总结等作用。
划线句,考生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句,“笑得很灿烂,像一树盛开的梨花”“笑容变得黯淡了,他不无伤感地”,写出了“梨花白”由赏梨花的乐,到想到自己而情悲; “我给那么多人穿寿衣,让他们安心地走了,我心无遗憾”总结“梨花白”的一生,体
现了他的无怨无悔的服务他人的精神,暗暗对比并否定第一段“这世上,大部分的良善之人,不会咒别人死”“但是,对于村里一个叫‘梨花白’的人来说,就不一定了”的说法,突出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无悔。
而“我死了后,谁给他人穿寿衣呢”则看出“梨花白”对村里没人喜欢做“穿寿衣”这一工作的担忧,表现了他对这一职业能否传承下去的忧虑。 【题目点拨】
鉴赏句子作用的题,要考生分析原文句子内容,并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该句子和上下文之间的内容、结构、情感关联,然后从对象特点、环境氛围、结构技巧、情感态度四个角度,条分缕析地准确作答。
1.4、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 2.唐宋派 韩愈
3.肯定宋元名家的文学成就,批评狂妄之人诋排名家的行为。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话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司,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本句大意:文章发展到宋元各位名家的时候,他们的能力足够用来赶追几千年的前人并且与之相抗衡,但是世人竟然认为他们像蚍蜉撼树一样自不量力,真是可悲啊!恐怕是一两个在某方面有成就声望的凡庸妄为的人来在前面引导吧。“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是时间状语,“其力”作下一句主语,所以在“其力”前停顿。“而世直以蚍蜉撼之”中的“而”表转折,“而”前停顿;“之”是“撼”的宾语,“之”后停顿。“可悲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也”后停顿。注意要求是限四处。
2.此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认真审题,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涉及归有光、韩愈的相关知识。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
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最后概括作答。本段文字主要写“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的原因。结合语句“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可知作者对诋毁排斥前人的凡庸妄为之人的批评。结合语句“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 而与之颉颃”,可知作者对宋元文学家能力与成就的肯定。 【题目点拨】
参考译文:当今世上所说的文学家,真是一言难尽啊。有些人从未研读过古人的学说,只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少数有成就有声望的凡庸妄为的人的认可,就争相附和他们,来诋毁排斥前人。韩文公说:“李白、杜甫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却不知轻薄文人愚昧无知,怎么能使用陈旧的诋毁之辞去中伤他们?就像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文章发展到宋元各位名家的时候,他们的能力足够用来赶追几千年的前人并且与之相抗衡,但是世人竟然认为他们像蚍蜉撼树一样自不量力,真是可悲啊!恐怕是少数在某方面有成就声望的凡庸妄为的人来在前面引导吧。 5、1.D
2.①凌云壮志的豪情:下阕中,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应当有凌云壮志,抒发了自己想建功立业、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②知音难觅的孤独:王禹偁屡受贬谪,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样展翅高飞,感受到知音难觅的抑郁和客居异乡的孤独。③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的抱负志向,不由得思潮翻滚,发出了“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的喟叹,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错误,应是比拟和衬托手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
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这首词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含蓄地表过了用世的抱负和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闷。词的上阕写凭栏望远,雨中的江南景色依旧非常美丽。词的下阕着重抒情。“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写空中: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词人仰望天空,只见天边鸿雁连缀成行,展翅奋飞。大雁成群奋飞,充满了生机,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应当有凌云壮志,抒发了自己想建功立业、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同时,充满生机的燕群也反衬出了词人的仕途失意和孤独寂寞。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词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的抱负志向,不由思潮翻滚,发出了“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的喟叹,含蓄而凝练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 【题目点拨】
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6、吴宫花草埋幽径 君子生非异也 为谁流下潇湘去 有杀身以成仁 鹫翎金仆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厚积而薄发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解题分析】 【题目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幽、生(通假字)、潇湘、鹫、翎、仆姑、属、薄。
7、选择《三国演义》,做成折扇。选取典型的人物形象,做封面,附上这样一段话,如
“如果你是英雄主义者,你会爱上《三国演义》,它是英雄的赞歌,在快意恩仇中彰显历史的宏伟壮阔。读书,是与知音的相遇”“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张飞的豪爽、关羽的高傲、曹操的机诈、孔明的智慧,常在简练的几笔勾画中显露出来”等。 【解题分析】 【题目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题干要求“如果请你从《红楼梦》、《三国演义》或《论语》三本书中任选一本,为其设计一款文创产品,你会设计什么?又会怎样设计?描述你的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需要明确自己选择的书本,说明设计的内容,然后阐述设计意图。它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可从三组图书中去任选。一定注意将书内容巧妙联系,要符合作品的人物和内容,且找到一个鲜明恰当的主题。句与句的组合衔接恰当,要兼顾话题,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题目点拨】
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8、①假如我要乘坐游轮航行在太平洋上的话,我打算带着《老人与海》。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在作品中表现了对人生、世界、社会的迷茫和彷徨。因为我对大海充满着憧憬与希冀,渴望通过这次“出海”,如老人一样,磨炼意志,锻炼“打渔”技巧,大海对于老人来说象征着茫茫的人生之路,没有方向,需要你自己去定位方向,老人航行了83天之后才打到一条大马林鱼,那种坚持,不放弃的执着让我敬佩,让我随着圣地亚哥一起出海吧,去寻找一个全新的自己!
②我认为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大佬天保和弟弟二佬傩送都深爱着翠翠,与哥哥商定用唱歌的方式去争取得到翠翠的爱情。当天保知道弟弟的心思后,内心无法在翠翠与弟弟之间做出选择。也不愿按照乡里的规矩,“来一次流血的挣扎”。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于是他选择了逃避,借口押船离开了家。结果船出事死去了。他的逃避其实就是他内心脆弱的表现。二佬十分难过,把哥哥的死归咎于翠翠家,与翠翠家产生了误会。这种误会其实是他内心脆弱的表现。
③孙少平,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少平,你好,认识你是在原西县读高中的时候,你从广袤的黄土地上走来,一身农民后生的装束却掩盖不了精神高贵;你从荒原的街头走来,一卷揽工汉的铺盖却遮挡不住闯荡新生活的决心与智慧;你从大牙湾煤矿走来,满脸的煤渣勾勒出的是被生活磨得棱角分明的刚毅的面庞……我看到你灼热的心,那是不甘于平庸,不甘于精神的贫瘠的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热情期盼,这份激情与憧憬是贫困日子中最宝贵的支撑。 【解题分析】 【题目详解】
①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丰富的人物性格令我佩服,老人出海一连84天没有捕到鱼,惊叹老人的贫穷和无奈;老人不怨天尤人,毅然前往远海,敬佩老人的坚持与倔强;在那个时代,许多渔人不再用传统的方式捕鱼,效率大增,而老人依然使用几条钓索,一把鱼叉,让人思索他的固执与坚守。优秀作品中感召人心的人物总令人回味、思量。所以我要带着《老人与海》
②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高效快速成文的关键:1.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2.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要精练。《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
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我认为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比如大佬天保和弟弟二佬。
③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三选一,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发挥特长的空间。同时,该题具体具体提出了概括名著情节、呈现语言风格、展现象征思维等要求,从而强化了对考生能力的综合考察。针对这一作文题命题趋势,作为复习备考的学生,平时要加强对历史知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强化名著阅读,都是很有必要的。《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农村,学习相当艰苦,忍饥挨冻,始终不放弃,反而更加勤奋。小说勾刻他的求学、成长、奋斗、成熟的经历,通过对其周遭社会环境的描写,按照史学家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从这一点上来看,一沙一世界,一个人即是一个环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家庭、爱情、理想、朋友以及命运等等无不包涵在小说中。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从一个平凡的青年身上看到一个平凡的世界。他性格的成功,在于周遭环境及周围人物的扶持。孙少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题目点拨】
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9、例文: 接力
“新年好!新年好!今年谁家做东啊?”外婆漾起满脸的皱纹,喜气洋洋地跟电话那边的大姨婆问候着。“哎呀!都什么年代了还那么麻烦!老啦,老啦,忙不动婆,我家附近新开了家馆子,味道不错,要不去那儿聚聚吧!”开着免提的电话里大姨婆的声音清晰地传出来,响得有点刺耳。我看到外婆脸上的笑淡了下去。
所谓做东,是外婆与她的姐妹商量好的,三家轮流来,今年过年上老大家,明年就去老二家。我还记得小时候的大年三十,那么一大家人齐聚在小小的屋子里,挤着也很开心,图的不就是个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嘛!
那时候,最令我惦记的,不是锅碗额盘的交响乐,不是色香俱全的年夜饭,而是包饺子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包饺子,相对于做莱来说简单些,于是外婆便放任我在一旁打转,顺便让我“传承”下她的手艺。
记得外婆一声令下,几个舅妈立即兴奋起来,揉面的,和馅的……准备完毕,就围坐一团,包起了饺子,边包边说笑。不觉间一切妥当,用筐梦摆放,饺子个个如花盛开。
可别小瞧那一片饺子皮,到了外婆手上,能翻出的花样绝不比孙悟空七十二变来得少,那带裙边的,是外公爱的芹菜馅;像个帽子的,是为我特制的纯肉馅;活似个针线包的,是妹妹要的韭菜馅……外婆也不嫌麻烦,一样样地做,灵巧的手一捏一翻,顿时又一个白胖饺子制成,和前一个一比,分毫不差。我就不行了,别提玩那么多花样,就连个最普通的饺子也能让我包得东倒西歪,站都站不起来,下锅一煮,铁定是“开膛破肚”的命。外婆也不急,无论我做错多少次,她都一次次耐心地教我:“先用手蘸点水,涂一圈,刚学包饺子,先少放点馅儿……”接过外婆包好的示范饺子,听到外婆有点嗔怨又有点无奈地说:“现在你们年轻人,不喜欢做这些东西喽,外面有现成的,就懒得动手,哪成呀,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啊,不自己动手包饺子,哪儿算年呀.……”我懵懂地听着,隐隐觉得接过的饺子沉甸甸的,便又认真地研究起手上的“样品”来……
中国人过年,最常见也最隆重的餐食活动是包饺子,而吃饺子不仅是享受美食,更是享受家的温暖和节的氛围。但是,现在的年味淡了,包饺子这样的盛事也渐渐消逝。
外婆挂了电话,神情有点黯然。是啊,不包饺子,哪儿算“年”呢?想起以前一大家子在一起包饺子的场景,我不禁脱口而出:“外婆!大年三十下馆子,大年初一我们包饺子!”外婆有些惊讶地抬起头,紧接着,喜悦重新飞上她的眉梢眼角:“好嘞!我们大年初一包饺子!想吃韭莱馅的,还是芹莱馅的?”“我们自己包的,啥馅都好吃!”我笑着看着外婆,感到那只饺子真真切切地被我接在手中了。 【解题分析】 【题目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至少花5分钟,但原则上不能超过10分钟。(1)理解原材料与话题,根据原材料提炼观点,注意观点中一定要出现话题。(2)分析话题中词语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修饰关系、并列关系、无限制关系。(3)根据话题中词语关系重新确定观点。若是修饰关系则要突出修饰语,若是并列关系则要突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若是无限制关系则要缩小范围。本次作文材料的核心词是“接力”。材料的第一层说的是接力赛,突出了接力棒交接的重要性,“传出了友谊,传出了力量,传出了期望”是“接力”的基本内涵。材料的第二层是从现实生活、人类文明的进程等角度去认识“接力”,上升到精神层面。据此,“接力”可实写,也可虚写,还可以由实而虚。其中,精神层面上的“接力”与“传承”的意思相近。
立意上,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一是“接力”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接力棒;也可以是虚化的精神、品质。二是为何“接力”?接力是传承,有接力才有发展,才有创新。三是怎么“接力”?既要完美地接过来,又要很好地传下去;既要古为今用,
在对前人的“接力”中发展壮大自己,又要与时俱进,在对前人的更新、开拓、超越中锐意前行。 参考立意:
①爱的接力,爱心的传递; ②文化是继往开来的传承; ③生命接力赛;
④接过责任与担当的接力棒。 素材:
(1)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
(2)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在马背上从事军事与政治,为了让我们儿子一代从事科学与技术,让我们孙子一代从事文化与艺术。我们正是这一历史链条的传递者,也可以说是幸运儿。
—[美]托马斯·杰要逊
(3)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4)晋商之名,享誉商界数百年,纵横欧亚数万公里,有的家族很快走向衰落败亡,有的却能数百年久盛不衰,这与恪守祖训与否不无关系。“经商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世事如棋,让一步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这些晋商家训中的经典,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了“富贵功名”和“君子”的含义,句句透出的诚信和宽厚被代代相传。 (5)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作为青年一代的你我注定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注定成为新时代的强国一代、筑梦一代、圆梦一代,注定成为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成真的接续奋斗者。
(6)爱心就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火炬,只要我们燃烧起手中的火炬,把热情传递给每一个人,把爱心传递给未来,我相信,明天的世界定会充满爱。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是“接力”,紧扣题目要求。作文由“接力”想到了过年习俗的传承,以“包饺子”这样的题材演绎习俗文化的“接力”,以小见大。文中描写了包饺子时分工合作、其乐融融的温馨场面,叙写外婆包饺子的技艺,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有情,有趣,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首尾照应,最后以“感到那只饺子真真切切地被我接在手中了”含蓄地点出题旨,意味隽永。
【题目点拨】
关于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关于写作:根据自己擅长的内容确定选材范围。如教育、亲情、友情、环保、时势、战争、腐败、做人、人文等。尽量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展开联想,打开思路;善用教材,注意正反;纵贯古今,横跨中外。分析材料,紧扣话题和论点。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哲理散文、杂文、议论文、记叙文、寓意小说等,不要刻意采用创新文体,否则东施效颦。尽量避免选择科幻小说、编故事、童话、寓言等弱智文体。我们最有把握的是议论文的“五段三分四环节”模型,请用好用活。自始至终,文体要鲜明。在草稿纸上列出总论点和三个以上分论点,分论点一定紧扣总论点,以体现思维严谨而有深度。切忌无标题或以话题为标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拟题:运用修辞拟题,引用俗语拟题,化用古语拟题,借用成语拟题,套用流行语拟题等。作文开头要吸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切忌抄原材料。入题要快。要展示自己的文采,让改卷老师先入为主。应试作文上最忌首、腹、尾三段组成的“猪样式”结构。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一般要求分成5-8段就可以了。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话题在正文中要经常出现,以免有套题、偏题、脱题的嫌疑。多使用成语,多使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多引用古诗词名句,多引用名言警句,多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多用短句避免长句。遣词造句要用情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