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教育史习题集

中国教育史习题集

时间:2020-01-23 来源:乌哈旅游


中国教育史习题(三)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开成石经”。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武则天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

诗赋五种考试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C )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C )8、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C )6、“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三、判断题

(╳)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

四、名词解释题

1、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五、论述题

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管理的加强

A国子监的设立。B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C部门对口管理。D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2)规范教学内容

A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B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3)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A学校类型的多样化。B设置形式多样化。

(4)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张

A中印文化教育交流。B中日文化教育交流

(5)封建教育等级性加强

(6)学校开始受科举的影响和支配〔p168-169〕

A学校教育以入仕做官为目的进一步得到加强。

B教学内容限制在科举科目上,注重经学和文史。

C教学考试方法受科举影响,模仿科举考试。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2、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写下了著名的《师说》。《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

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2.北宋先后发起三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发起,史称“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史称“熙宁兴学”;第三次由蔡京主持发动,史称“崇宁兴学”。

3.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4.两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_等。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

6.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变化气质”。

7、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与小学两个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

(B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

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B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D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B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C )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三、判断题

( √ ) 1、“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 √ ) 2、“积分法”作为一种学生学业考核方法,始于宋代,到元代趋于完善。

(╳)3、设置地方教育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是元代官学制度有别于宋代的特点之

一。

(√)4、殿试制度是在宋代成为制度的。

(╳)5、“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

( ╳) 6 、程朱理学在宋代即已取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并控制了宋、元、明、清四代的科举和学校。

( √ ) 7、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

四、名词解释题

1、学田:

是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2、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

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3、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五、简答题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

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

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

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答: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答: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4、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1)“教”是培养人才,要使全国各地各层次都有学校,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

(2)“养”是指发挥培养人才作用的保障措施;

(3)“取”是选拔人才,通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考核,按德能大小任用为官吏;

(4)“任”是使用人才,要根据人的专长任以适当的职务,并保持稳定。

六、论述题

1、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主要的调整措施有:

(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2)实行殿试制度

(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

(4)实行别头试

(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

意义和影响:

(1)限制了世家子弟徇私舞弊,世家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

(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

(3)科举制改革后,庶族和贫民子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

(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是宋走向文治社会最直接的表现。

2.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有哪些论述?

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

阶段的教材。朱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一、填空题

1.朱元璋曾下令对《孟子》一书大加删节,以符合其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

2.永乐年间按程朱理学思想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

3.明国子监内设立有“绳愆厅”,俨然校内公堂和监狱,对学生进行审讯和惩罚。

4.明代府、州、县学中的生员一般分附学生、廪膳生、增广生三种。

5.明初国子监还实行“历事制”,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6.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令在乡社中设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

7、明清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私塾,蒙学教师一般称为蒙师。

8、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二、单项选择题

( C )1、“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在哪个朝代确定。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D )2、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是: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三、判断题

( √ ) 1、“监生历事制度”是明代出现的一种教学实习制度。

(╳)2、明代的国子监学生物质待遇优厚,管束也较宽松。

四、名词解释题

1、监生历事:

是国子监的一项教学实习制度,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2、八股文取试:

明清科举考试的最大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作文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严格限定,不能作任何发挥。八股文取士把经义考试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到极端,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工具。

五、简答题

1.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

(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2、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