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探析

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探析

时间:2024-06-05 来源:乌哈旅游
新时代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探析

作者:李芃秋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8期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人才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反映着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的内容、途径和质量[1]。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二是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因此深刻理解新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的函》指出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意义: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创新的重要载体;是职业院校规范教学管理,深化育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抓手[2]。因此,高职院校应把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新要求和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围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载体,构建“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3] 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实现专业建设内涵特色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体现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

( 一) 育人为本,促进德技并修

教育首先是培养人,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必须发挥专业育人作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技能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课程教学应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和注重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 二) 标准引领,促进特色发展

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是指导和管理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教学文件[ 育与成人教育司王继平]。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应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 主要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 仪器设备配备规范) 等) 为基本遵循,以对接区域经济产业明确的职业面向和职业标准为引领,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在有关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发挥专业优势,明确专业特色定位,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强化优势促进特色发展。

( 三) 工学结合,促进技术技能提升

要实现技能提升,必须全面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订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或服务流程,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

和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实施教学。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 四) 以文化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以文化人是为人才培养“ 树魂、立根、打底色”,是人才成长的源动力。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应根据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在各个具体环节应融入“励志”、“匠心”等学校特色文化元素,创新专业文化育人载体与活动,搭建多种形式文化建设平台,营造专业文化育人氛围,加深文化积淀,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 五) 双创培养,促进创新创业

自2013 年国家推出创新创业的国家战略后,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要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需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使用理实一体的创新创业教材,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实现学生自主成长成才。

( 六) 坚持多方参与,促进产教融合

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是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只有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才能实现人才服务产业的根本目的。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设计、方案研究起草、论证审定等各环节要注重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要充分考虑师生意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避免闭门造车、照搬照用;方案整体设计应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 七) 坚持科学规范,促进开放共享。

方案制订流程规范,内容科学合理,适当兼顾前瞻性,文字表述严谨,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校教学基本文件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注重提炼打造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中国方案,体现出中国特色、国际水平。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建共享。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制订过程和学生培养。

( 一) 过程设计

方案设计过程要求从社会调研到课程体系的产生全过程涵盖。专业教学团队广泛深入开展相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和区域行业企业调研,开展面向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面向在校生的学情调研,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 群) 进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调研结果,研究起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体现“任务变化,工作过程不变”的特征。工作任务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情境开发应选择完成工作载体( 任务、项目、案例、产品、设备等),包含围绕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的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

( 二) 人才培养设计

人才培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通识素质和专业职业能力三个方面。

1. 思想品德素质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第二、三课堂进行培养。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含政治思想教育、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此类课程要破除传统说教模式,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识素质培养

通识素质包含自然社科的文化类、艺术素质类、心理健康教育类、军事理论类、体育类等多个维度,可通过通识课程教学体系和第二、三课堂进行培养。通识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必修和通识选修。必修课含职业外语、大学语文、信息技术、体育、创新创业、职业礼仪、安全教育、社会公益素养培育、人文素养培育;选修课含人文素养培育、自然科学与科学精神培育、体育竞技与安全健康教育、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创新创业与职业素养培育等模块。课程开设时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按照教学规范,编制符合学生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教学形式由课堂讲授、艺术实践、专项活动等多种形式组成。运用课堂研讨、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角色扮演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终生学习能力。

3. 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职业能力教育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专业核心、独立设置专周集中实训及专业选修构成,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得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以深入细致的专业调研、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实践专家访谈会为载体,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课程提供职业入门的初级教育,即从事本专业基本工作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应包含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应用数学和专业英语纳入专业基础课,各专业可根据专业性质和专业应用的不同,选择开设不同教学内容( 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提供职业岗位工作的中高级教育,即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术技能。按照相应职业岗位( 群) 的能力要求,确定核心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并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独立设置的专周实训课程包括专周实训、认知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或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专题报告) 等实践教学环节。应让学生在社会实际职业岗位( 或虚拟仿真) 中,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多项技术技能完成工作任务。

专业选修课程可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拓展的需要,自由选择修习的同一专业大类中不同专业的课程。课程设置提供基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职业拓展岗位工作的初中级教育,即从事职业拓展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术技能。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是否符合工学结合标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 一) 从整体上看,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较好回答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传授怎样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第二,基于什么载体进行教学;第三,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教学,是否符合工作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5]

( 二) 从内容全面性看,职业描述是否具有该职业的典型特征、职业资格、典型任务;学习内容是否难度适中,广度基本涉及本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学习时间安排上是否符合企业实际、符合学生想认知规律、符合学校情况。

( 三) 从课程开放性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使用正确的名称、正确的计量标准和规范的行业语言。

只有按照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重构课程,搭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框架,最终形成工学结合,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