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在赣南文艺作品中的传承与弘扬研究
作者:曾熙
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08期
摘要:苏区精神从90多年前被铸就,历久弥新,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时代价值。从萌芽时期的歌谣传唱、到发展时期的戏剧主流再到新时代的百花齐放,赣南文艺作品在苏区精神的各个时期,实现了同频共振,义无反顾地承担了在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的光荣使命。
关键词:客家文学;文学批评;活力
文艺作品是苏区精神重要的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将苏区精神放入文艺作品中研究,有助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体现传承苏区精神的时代升华意义。在历史长河中,在苏区精神的萌芽期、发展期和新时期,都在一定程度上映衬在了文艺作品中;与此同时,文艺作品这一传输媒介,也承担了将苏区精神向大众传播,从而实现广而有效地传承和弘扬。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赣南文艺是苏区文艺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赣南文艺作品在苏区精神的各个时期,都实现了同频共振,展现了苏区精神应有的题中之意,义无反顾地承担了在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的光荣使命。 一、歌谣传唱——萌芽时期的苏区精神与赣南文艺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赣南瑞金成立,赣南苏区文艺开始埋下了红色的火种。在“苏区文艺”的整体范畴中,赣南苏区文艺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毋庸置疑的起点、摇篮,一直延伸到陕北苏区文艺,再到蓬勃发展的延安文艺。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苏区文艺”从赣南苏区逐步发展至陕北苏区,过渡到延安文艺,在持续的探索、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了“党的文艺”特色。在萌芽时期,充分考虑到当时群众对文艺宣传的接受能力,最明显的形式特征是充分借用、主动接纳民间文学形式。比起正统的文学形式,灵活借用口述文学、民间文学的形式,在口口相传中,赣南苏区文艺实现了萌芽。其中最为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形式,是歌谣。赣南是客家地区,客家山歌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土壤;赣南苏区的红色歌谣吸取了客家山歌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自身特定的风格,成为了萌芽时期独具特色的文艺形式。而其因为大众化、传唱广等特点,也成为党的宣传的重要媒介。
苏区干部好作风, 自带干粮去办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日穿草鞋干革命, 夜打火把访贫农。
当年,这首朗朗上口的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广为传唱,这是赣南苏区最具代表性的歌谣之一。从字里行间,已经体现了苏区精神的大致神韵,特别是在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方面,用生动的事例体现地淋漓尽致。
二、戏剧主流——发展时期的苏区精神与赣南文艺
革命工作者和红军战士自发的娱乐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了戏剧,根据红四军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话剧表演传统,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蓬勃发展的革命戏剧运动,被称为“红色戏剧”、苏区戏剧,使得戏剧成了赣南苏区较为主流的文艺形式。随着在中央直接领导的剧团和基层组织设立的剧团推动下,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在苏区建立了宣传传播网,戏剧成为当时最为瞩目、最热烈、最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艺形式。在赣南,自明代起民间就出现了采茶戲,作为传统戏剧赣南采茶戏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民间赣南采茶戏的传统,苏区戏剧在赣南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转移,苏区戏剧的形式融入到了赣南采茶戏中,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发展,一直延伸到现代,诞生了《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等经典戏剧。《八子参军》讲述了赣南苏区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的壮举,作为一个家庭的缩影,体现了在中华历史上全面皆兵全民参战的时期,赣南苏区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战争。通过戏剧的表现形式,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当时先烈们是如何流血牺牲、老区人民是如何无私奉献的,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可以看出,在发展时期,苏区精神的内涵已经基本形成,并在赣南文艺作品中有着突出的体现。 三、百花齐放——新时代的苏区精神与赣南文艺
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苏区精神有了更为深刻地含义。面对经济社会发生的各种挑战、各种风险、各种阻力,面对着振兴苏区发展的国家级战略和苏区人民的期盼,更需要弘扬苏区精神等伟大的革命精神。赣南文艺响应了新时代苏区精神的呼唤,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相继推出了音乐舞蹈史诗作品《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电视剧《毛泽东寻乌调查》、电视动画系列片《红游记》、歌曲《红军渡长征源》等一大批文艺精品,电影《八子》在瑞金开机,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体现了新时代的特点。一是受众实现多元化倾向。长久以来,承载着苏区精神的赣南文艺作品大多观众为成年人,包括歌谣、舞台剧、小说等形式。2017年,《红游记》在各大电视台及网络平台播放,成为赣州文艺史上第一部长篇电视动画系列片,结合儿童的审美要求和画面感,选址共和国摇篮瑞金,述说了《一苏大》《阅兵》《红井水》《开天窗》《八子参军》等26个简明易懂的故事,以两个儿童为主人公,带入描述了一系列发生在苏区的感人故事。这脱离了之前受众普遍为成年人、老年人的固有局面,把少年儿童吸引进来,品味革命往事,感悟苏区精神。电影《八子》,将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搬上大荧幕,让受众年轻化,易传播。受众面的拓展,让苏区精神生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传播在新时代。二是不断探索路径创新。新时代文艺肩负着光荣使命,面对着社会巨大的历史转折点,文艺要适应社会提出的希望和要求,走进新时代,融入新时代,表现新时代。赣南文艺作品更是肩负着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的伟大使命,这就需要面对新时代文艺传播的特点,从“五老峰”现象(老主题、老题材、老故事、老人物、老手法)中彻底脱离出来。进入到新时代,我们也可以强烈感受到,赣南文艺作品在创新探索路径方面实现了突破,从传统的歌谣形式,再到戏剧的形式,到现在以赣南采茶戏为主,音乐舞蹈剧、电视剧、动画片、电影百花齐放,真正让苏区精神活起来,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龙文武.从苏区文艺到延安文艺[D]南昌:南昌大学,2009.
[2]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苏区文艺运动及创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9(02):63-82. 作者简介:
曾熙(1988年—),女,江西赣州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