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泻心汤治心下痞之我见

泻心汤治心下痞之我见

时间:2022-04-06 来源:乌哈旅游
·8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

医疗论坛

Medicaltreatmentforum

泻心汤治心下痞之我见

王武兰

江西省丰城市妇幼保健院,江西

丰城

331100

【关键词】:泻心汤;心下痞;临床【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7-0082-01

“心下痞”可见于伤寒,又可见于杂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

汤。本方原没有人参,根据半夏、生姜两泻心汤皆有人参的推断,以及《金匮要略方论》记载。本方应有人参,是乃脱落之谈。本方有人参的治则与半夏泻心汤药味相近。所不同的是本方以甘草为君,其剂量又大于它药,重用甘草取其补中益气以缓客气之逆,寓有强主弱客的辨证思想。从上述的三个泻心汤对比来看,它治的发病特点,都具有“痞”和“下利”,其中甘草泻心汤的痞,利的程度,比半夏、生姜两汤重。

“心下痞”是它们共同征候,其中半夏

设。如半夏汤治“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客气上逆痞”。

“心下痞”的成因,来自于伤寒的误下,也可发生于饮食不节和脾胃不和。故它属于脾胃病的范畴之内。所谓“心下”处于胸之下、腹之上的夹隙,而阴阳相交,为脾气之升,胃气之降的必由之路。

“心下痞”的出现,多反映

人的阴阳上下不和,升降不利,以及脾胃失调。

通过数年的临床体会,笔者认为泻心汤治心下痞应分为两大类:大黄、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属于脾胃不和,升降失调的一类,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属于水上火下、阴阳不交的一类。现将两类心下痞证候分析如下

泻心汤兼呕吐,生姜泻心汤兼干噫、食臭,甘草泻心汤兼心烦不得安,这又是它们各自不同的特殊症候。

22.1

心肾水火不交痞类

火热痞:症见心下痞,按之濡软不硬,心烦、尿黄或

见鼻衄。脉关上浮、或见滑数,舌质红绛、苔薄黄。治以清热消痞,方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苦寒,本有清热破结,荡涤肠胃之能,而黄连之苦寒亦可清利心胃之火。然本症为无形之火,而非实邪结滞者可比,所以用大黄、黄连之苦泻下降,对气痞并非所宜。妙在本方的煎法则别具新意。二药并不煎煮。而用沸水浸泡片刻,然后去渣饮服。

11.1

脾胃不和痞类

痰气痞:症见心下痞塞不适,呕吐、恶心、大便作湿,

每日两三行,不成形,脉来往滑,按之无力,舌苔白腻。治以和胃涤痰,调中消痞,方以半夏泻心汤。其中用人参、甘草、大枣温补中气,以助上升之气;用半夏、干姜以散痞气之结;用黄连、黄芩以降胃气之逆。七药会和,共奏苦降、辛开、温补之能,和解心下寒热之纷,以利二气往来之路。方中寒热齐施,补泻兼赅以使脾胃之气调和,心下痞则已。

2.2寒热痞:症见心下热见恶寒汗出,脉寸关浮而见反沉。

治以温寒固本,清热治标,标本兼顾,煎法要求用沸水以渍三黄(即大黄、黄芩、黄连)。取其气寒以清泄心下之热痞,又专煎附子,取其味厚力雄,而温补肾阳之虚,然后兑在一起服之,则温阳固本,清热消痞并行不悖。

总而言之,这两类不同的“心下痞”有清浊不分,寒热之别,然其病位必始于心下者,以心下为阴阳之夹界,气之上下必经之路故也。在五个泻心汤中,有可归纳为二,即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脾胃生降不利痞,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首的水火不交痞,至于在两方基础上的加减变化,则因人、因证而导,应明乎心应乎手,触类而长之。

(收稿日期:2009.6.13)

1.2饮气痞:症见心下痞硬,时时嗳气,带有“食臭”,而

大便作泻,腹中不时发出肠鸣音,并且还可以兼见胁下疼痛,或者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症状。脉沉弦无力,舌苔多呈水滑。治以补脾和胃,温散水饮。方以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一味生姜,此因痰挟饮气,非生姜之辛则不能健胃散饮而消水气。

1.3客气上逆痞:症见心下痞硬,胀满、干呕、心烦不得

安、腹泻日数十行,腹中肠鸣,水谷不化,脉来濡缓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治以温补中虚平抑客气。方以甘草泻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